《附身在诗词》免费试读_汉朝三太子

时间:2019-02-03 07:08:49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汉朝三太子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附身成鹅

一觉醒来张闵感到浑身不对劲,难不成睡个觉还把自己睡骨折了,慢慢睁开眼向周围一望,倏然发觉原来自己正轻飘飘的浮在水面,周围全是一片碧绿的湖水一眼望不到边。

什么时候自己落水了,可是明明记得自己睡觉前还是在床上的,难道是有人绑架我,然后发现自己一穷二尽得不到好处的绑匪把自己沉河了,越想越害怕的张闵急切的想要向岸边靠近,不然自己命大没被别人撕票却被水淹死岂不贻笑大方。

忽然张闵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睡了一觉连怎么游泳都忘了,伸手一看,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只有着雪白色羽毛的翅膀,吓了他一大跳,是幻觉对一定是幻觉,张闵闭眼默默念叨着。

慢慢平静下来的张闵,在心里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再次慢慢的把俩只手伸到眼前,没错,俩只洁白如雪,宽大厚实的扇形翅膀展现在张闵眼中,不敢置信的低头看向水里的倒影,一只全身的羽毛像雪一样白,没有一点杂色;头上的高高耸立的红冠子就像顶着一顶小红帽;两个小眼睛,像两个嵌在缎子上的黑色小珍珠,越发显得黝黑发亮。

无论是谁看见都要赞上一声,好一只俊美无双仙气凛然的大白鹅呀!可是再漂亮,他也只是一只鹅呀,张闵有些接受不了,现实太残酷了。

这就好比昨天自己还在北京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喝着汽水,泡着女主播;今天你就把我丢到非洲,住草棚,甩大腿,啃土,看黑莓,落差太大了。

张闵,安徽芜湖南陵人,每羡古人,故学古人自取一字,曰勉之,中国普通学校普通大学生一枚,尝荣获大学生世事奖,据传小学时则异,常自比仲永,孔文举,以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残之又一人,以此言为父教之。性与人和,朗,疾恶类,好事及诗词,好小虫。

现在,他是一只鹅,鹅,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这事他可以说上一辈子。

也许这只是一场一场真实的梦境,等我醒来也就结束了,可是这得睡到什么时候呀。什么,你叫我自杀,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我主人养我这么大是让我去自杀的嘛,你快别想了,张闵的脑海突然浮现出一只大白鹅趾高气扬的叫嚣着,好吧,其实是他不敢。

没办法,接受不了也得接受,事实如此已经无法改变,好死不如赖活,反正没有钱,又没有女朋友,这边空气又好,想想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轻易说服自己的张闵,开始规划期自己以后的鹅生了。

首先要学会走路,没错,跑路必备嘛,求生欲极强的张闵开始学着用脚划水的方法来在水面上前进,左边划一下,右边划一下,咦,怎么还是原地呀,在湖面上不停打着转的张闵终于意识到就算是只鹅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很明显的是自己附身的这只鹅怕是没能够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至于我不会水,这不重要,关键是我就算是旱鸭子,但你能是旱鹅吗?差评。

骨子里有股韧性的他,绝不会就这样认输。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着,时而用翅膀为辅助,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具身体里面藏着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张闵觉得自己身体的灵活性非常高。

不知不觉的,天已经开始黑了,张闵开始有些担忧了。自己是鹅呀,为什么这么说,拜托!你见过野鹅吗,自己肯定是家养的,而且被养的这么大,伸长脖子就有四尺来高,接近1.3米了。

所以自己肯定不正常,现代哪有这么高大的鹅,而且自己绝对不是特例,看着被张闵奇形怪状的游泳方式吸引过来,在自己身边游来游去的同伴,比自己还高大的也是大有鹅在。

所以,就算是养来当做食物,也至少不用担心第一个就选我这个不大不小的鹅,张闵在心底恶意揣测到,又看了看身旁无忧无虑的同类们,张闵既是羡慕又是悲哀;羡慕它们的无忧无虑,不用考虑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不像他每时每刻都是在死亡的威胁中惶惶不可终日:悲哀它们懵懂无知,连一步步步入死亡而不自觉。

突然,远处的岸边传来一声尖锐的笛鸣,听到笛鸣的白鹅们就像得到了什么指令一般,整齐的排成一排,张闵这具身体本能的促使他,应该在的地方,在一头大的有些异常的白鹅带领下整齐的朝着岸边游去,过程中那头白鹅还回时不时回头张望,仿佛是在观察队伍里有没有鹅掉队。

也许是错觉,张闵总觉得这头白鹅不寻常,不仅仅是体型大的非同寻常,而且它好像会数数,眼神里面充满灵性,就像…..想到这里他内心一震,轻呼了口气,没错就像人一样。现在,张闵决定在今后的日子里好好观察,也许,不仅仅是鹅。

渐渐地,离岸越来越近,张闵也越来越紧张,现在要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一切,也许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绝对不能也不允许出错,我绝不会就这样死去,张闵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

幽暗的湖水到了岸边被强行的染成了深灰色,绿色的湖水中夹杂着被兴奋的白鹅们搅混的灰色泥沙,就如同张闵此时的心情。他看到了岸边的主人,一个身着圆领青色短衫,手撑长杆,腰间博带的青年男子。

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定不是现代,熟悉一些历史情况的张闵知道这种圆领短衫博带,只有在唐朝和魏晋南北朝这种融合了胡人服装习惯的历史时期可以见到,汉族服装讲究宽衣交领,当然中国各个朝代服饰张闵也没法一一详尽的了解,但大概就是如此。

而唐朝服饰多偏爱窄袖,幞头;魏晋时期则崇尚戴巾子、穿宽衫,这和当时两个朝代所处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国情息息相关。

而这个男子短衫口较宽,袖口并没有被缝窄的痕迹,再加上此地空气湿润天气多变,岸边植物多灌木叶片宽而薄,又多河湖水道,张闵肯定的猜测此地应该处于江南一带,那么就是晋朝了吗?果然,谁说文科不靠谱,历史地理知识多学一点还是有用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那你先得是个人,你知道

确认是晋朝的张闵松了一口气,就是不知道是东晋还是西晋,晋朝人历来多喜欢养鹅为伴,其中王羲之尤为出名,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从鹅的体态姿势、行走姿态上和游泳姿势中,体会出自然就是美的精神以及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所以,想来他应该不是被养来食用,这么一群白鹅很是难得,当做食物有些暴殄天物,那么,既然没有了生命威胁,先好好当个鹅,再观其变,你问张闵为什么不逃,废话逃出去干嘛,找死呀。

在男子小心的扫视和吆喝下张闵跟着头鹅乖乖走进鹅棚,鹅棚里面大而宽敞,干净明亮,每只鹅都有标号和专门的小房间,居然点有蜡烛用来照明引虫,他可是知道在晋朝蜡烛可是奢侈品,居然用来照顾一群鹅,这待遇中等殷实之家也是不可能的。

看来自己更加不用担心了,这样养鹅来吃,和牛都没我精贵,凭着本能找到房间的张闵欢快的想到,既然没有生命危险,那还担心纠结个屁,天大地大睡觉最大。

第二章:传经得道

天未彻明,夜色如薄纱笼罩天地,张闵它们就被昨日那青衫男子一一驱赶了出来,让他奇怪的是这群鹅们仿佛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嘈杂的声音而是整齐的排成一行,紧紧跟在那养鹅小厮身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很明显这群鹅的表现无不表明这只是常规操作,张闵自然也是不敢落后,摇摇摆摆的迈着脚步附随而行,行至一处偏僻山林开阔之地。从远处望可以见到林中有一道亭,巍巍然矗立于黑暗之中,亭中摆放有石桌石椅石凳,亭盖上雕有二十八星宿神将,九宫八卦;八根亭柱又以五行八卦状对称布置,亭下一小湖,湖中多荷叶,两岸边植有不知名小树,摇曳生姿。

走进了再看,道亭门前两根柱子上刻有一对对联:上联:脱俗归真,须向吾门求觉路;下联: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字迹气势雄浑,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端的是可以称上一代书法大家之作。

晋代尊崇道教有这样的道亭并不奇怪,张闵小心翼翼的打量着道亭,只觉得眼前出现了幻觉整个亭子有仙气飘溢,在黑暗中大放种种清净明光,又有满天星斗垂下三百六十五道星光结成一星斗华盖悬浮于空,真是如传说中的道教名山胜地一般,让人不由的对修道心生向往之意。

沉迷于幻境的张闵,忘却了危险,不知觉的就挪动着脚步往道亭里面走去,潜意识觉得有些不对的张闵渐渐迷失,感觉自己越是靠近那仙镜越是浑身舒畅,飘飘欲仙,只觉身体愈发轻盈,云气缭绕,仿佛就要马上得道成仙,昏沉沉不知今日是何年。

突然,张闵耳边传来一声惊喜的轻呼声,仿佛怕是惊扰了什么,随后又有道家经文低声传来,似诵似歌,缓急如清流,悦耳如鹤鸣,清亮高亢,如撞钟,庄严威仪。

沉浸其中的张闵,忽而眼前场景变幻,所有的仙台楼阁,仙鸟飞凰,雷公电母,力士仙姬全都消失不见,只剩下空荡荡白茫茫的一片,张闵心灵福至,闭眼倾听,随经起舞。

亭中有一白鹅,形姿优美,步态从容,时而展翅欲飞,时而伸颈长鸣,时而又做顾盼自雄壮;踩着经文吟唱的节拍,如霜的羽毛随风起舞,像是要驾云升天;引颈长鸣,鸣声清奇响亮,脆而不杂,响而不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形;顾盼四周,身形矫健,似走似飞,如为仙人指路,伴车辇而行。

“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可前,朱鸟吐缩白石源,结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正一含华乃充盈,遥望一心如罗星,金室之下可不倾,延我白首反孩婴”经文唱到最后那声音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深的印在张闵脑海里面的同时也惊醒了他。

等张闵醒来睁眼一看,天色已经大白,面前站者一个慈眉善目,须发皆白的老道士,他右手持道家拂尘,左手结玄天上帝印,面如稚子,仙肌道骨,一看就是个得道真人,正笑眯眯的看着张闵。

老道士先是在心中叹道;好造化,好造化,好一只天性纯良,道缘深厚,灵性自生的仙禽呀,若是收为弟子,那前途真真是不可限量。可惜,可惜,又满是懊恼的摇摇头。哎!老道之前就不应该把它们许给吴师弟,这混小子定是提前知道了,才向吾讨要这灵禽,吾定是不与他善罢甘休。

张闵看着身前的老道士,一会儿兴奋难耐,一会儿摇头懊恼,一动也不敢动。同时内心也是激荡不已,虽然已经不记得之前发生了什么,只记得最后的那一句道经。

但是,张闵明星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明星有了些变化,身体变得更加轻盈,偶尔间似有清香溢出;往常想很久的问题,如今在脑海一过答案自生,腹中一股清气孕育将出。

这就是道吗,回想起那吟唱的经文,张闵只觉得就算是听一辈子也不为过,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到今天他才知道此言不虚。

“福生无量天尊,是老道贪矣,道心不安,竟有不宜之心”老道士面露羞愧之色,闭目说道,就地盘膝坐下,打坐凝神。

只见在这道亭之中,一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打坐凝神,庄严肃穆,周围道意丛生,虫鸟皆鸣却无嘈杂之音,风吹尘落皆是道法自生;又有一白鹅,骨骼清奇,羽放白光,鹄立身侧,如护法神灵,老道士只觉得往日经文不明之处皆如水中月镜中花,虽触之不及但明朗清晰,不再如云雾遮眼,道心蒙尘,欢喜不可名状。

畅快之余,老道士不由高声喝唱道“道不遮眼,魔不迷心,众生明我意,得道享长生.....”声音并不大,却传至数里之外,无论是达官贵胄,车夫马卒还是佛道巫妖,都不由的心生欢喜之意,皆自明手结天尊印,朝着道亭方向拜道“福生无量天尊”,他们知道天地间又多出来一位有道全真。

...............

道墟有山,一曰称山,一曰稷山。稷山,又名斋台山,也因越王句践曾在稷山上筑斋戒坛而得名,所以稷山又名斋台山。山上有一道观,观名净明,山中云雾缭绕,树木丛生,人迹稀少。观中道士二三人,打坐参道,好不逍遥快后。

其中一中年道长突的面露喜色,看向空中,掐指一算。哈哈开怀大笑道“好,好,恭喜曾师弟得道长生,从此不受外魔侵袭,灾变烦恼”

“什么?果真是如此”另外俩人惊喜问道。

“不会错的,为兄我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东方有龙蛇起舞便知有人得道,又有乌云呈黑犀腾空状知定是许师门人。见白云环绕得知这得道之人乃一白发老翁,除了曾师弟不会有他人之说,身侧又有天赐祥光守护证明他有大机缘”那中年道长抚须而笑着一一解释。

听完陈师兄的解释,确定无疑的俩个道士不由的也是开怀大笑,替他们的师兄的道而高兴,突然其中一道人笑着笑着就大哭起来,涕泗横流,悲伤莫名。陈,周俩位道人不解其哀。

其自述道“陈,曾师兄皆已得道,周师弟也是天赋异禀,唯有我是一事无成,前途渺茫,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对不起师傅的谆谆教导,故有此穷途之哭”说完,更是伤心。

陈师兄和周师弟也是相对无言,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