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子的奇幻人生》:序
序
在一座奢华的寝宫内,一位美妇人倾斜的坐在床边,在她的下手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婴儿小筐。筐中有两个样貌酷似、圆滚滚的、胖嘟嘟的、可爱至极的婴孩,随着美妇人的不断磨砂、逗趣,两个婴孩甜甜的笑着。美妇人头上的金钗环佩,叮咚作响,煞是好听!
这时,只听一个宫女老远就叫道:“不好了,不好了·······太后······”只见她着急忙慌的、如飞而至。
太后含笑带怒的嗔道:
”嘘!叫什么?是鬼追着你吗?看都吓到孩子了。”
宫女到了太后身边一边喘气,一边毫无顾忌的继续说道:“太后,大王知道了两位小公子的事了·····”
:“什么?这麽快·····快去把相国找来····”太后一听有些讶然,立马站了起来,慌乱中摔在在了地上,等起来后说了上面的一席话。
等宫女走后,太后有些坐不安席,来回的踱起步来,刚走了两圈,远处有个急匆匆的脚步传来,一边走,一边幽怨的说道:“哎,恨不该····算了····”走近了也顾不得礼数,直接说道:“太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立马把两个小公子送出宫外,越快越好。”
:“相国大人,这····孩子太小了,有没有其它办法?”:“太后,你现在不能妇人之仁,眼下小公子的性命要紧····”
太后犹豫了一下,只好同意了。宫女们连忙帮着太后把两个婴孩装扮起来。小筐中的婴孩自从打娘胎出生,哪见过这种阵仗,不无惊恐的哭起来。太后手忙脚乱的哄了一阵,无奈只好把婴孩的嘴给堵上了。
婴孩的哭声立马提醒了相国大人,好像想到了什么,转身对太后说道:“太后,我突然间想到,这个方法弄不好两个孩子都得没命的,你想就政儿那脾气,即使把孩子送到了宫外,政儿肯定就算挖地三尺也要找到他们···”
太后不由得“啊”了一声,着急的问道:“那该怎么办?”:“别急嘛,我想到了一个安全之策,不过只能救一个算一个····”
太后更急了,嗔道;“吕不韦,你···你·什么·意思?”
相国大人一看太后急的粉面带赤的样子,有种我见犹怜的痴态,手就不由自主的上了脸了。一下子被太后恼怒的骂道:“吕不韦,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这些,快说,如何?”
相国大人见自己没有得逞,只好惺惺的作罢。接着话茬说道:“上个月这里的宫女不是生了一个孩子吗?现在只好牺牲这孩子,把小公子中的一个调换一下,冒充一把,这样一来他们中的一个就能暂时躲过杀身之祸了。”
太后本来就是一个没注意的人,听此言,也只能无可无不可的了。
正慌乱着,那个宫女又跑来报告:“大王带着几个侍卫杀气腾腾的就要到这里了。”
相国大人看差不多了,也说道:“我也得走了,现在只要恢复先前的样子就行了。”说完,匆匆的带着一个孩子从后门离去。
太后心事重重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始皇帝就横冲直撞的进来了,首先怒目说了一句:“母后,你做的好事?”等看到孩子之后更加恼怒,拔剑就要向婴孩砍去。太后腾地一下坐起,连忙推开了婴儿小筐。悲愤的问道:“你····你要干什么?”
始皇帝对着太后怒目而视,见剑砍空,命令道:“来人,把这两个孽种抱走。”侍卫们答应了一声,过来两个,抄手就要抱起婴孩。太后不干了,不由分说的狠命的阻止,抢夺婴孩。
始皇帝不由得一阵火往上冲,恶狠狠地也加入了抢夺婴孩大战,太后只能硬着头皮以一敌三,怎能够?始皇帝狠命的一下子把太后推到在地,把孩子交给了侍卫。
随后准备离去时,太后坐在地下大叫道:“站住,政儿,你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始皇帝头也不回的答道:“这好像跟母后没有关系吧?”说着加快了脚步。
坐在地上的太后不在迟疑,迅速的爬起,冲到了始皇帝的前面,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又说道:“政儿,这婴孩怎不关我事····因为···他们····是··是···你的兄弟···”
始皇帝一听此话,反而笑了,质问道:“母后,您现在还没有老糊涂吧?父王已经仙逝多年,父王只有寡人一子,哪里来的兄弟?母后,您未免又动了妇人之仁了,堂堂的我大秦太后竟然为两个孽种求情,您这样对得起父王吗?你说··说··”
太后直视着始皇帝咄咄逼人的眼神,一时语塞,羞愧难当。始皇帝不想再理睬自己的母亲,抬腿又想离开。
太后听到婴儿的哭泣声,真是有种欲罢不能的冲动,声色俱厉的再次说道:“政儿,你是我生的,要是没有我怎有你的今天··我以太后的名义,请大秦皇帝,放过这两个孩子···”:“别再说了···”:“政儿,就算母后求你···”说着,太后就势又想夺过孩子。可惜没有得逞!
始皇帝再次逼视着太后,怒目道:“寡人听母后这意思,是想废掉寡人,另立新君了?···说不定母后早有此意了吧?所以母后才会千方百计的保护着这俩孽种,是啊,他们俩中的一个说不定谁就是这未来的大秦国的傀儡新君,母后和相国是不是就可以遥控朝廷,做幕后的大王?····哈哈···想法不错,不过寡人可不会任凭母后摆布的,母后还是最好收了这心吧,该想想应该如何做一个好太后才是要紧的。”
太后再次败下阵来,被自己的儿子羞辱的哑口无言、面红耳赤的。
再次想走掉的始皇帝改了注意,被母亲这一闹,再加上婴儿不断的啼哭声,让他发了帝王脾气。本来他想不与母亲对质,抱走婴儿一走了之,使得自己和母亲都会难堪,现在他心中的怨气、怒气无处发泄,由此导致始皇帝做出了极端的举动。
始皇帝再次看了看在别人眼里既无辜又可怜的两个孩子,对于自己来说犹如奇耻大辱的孽种,伸手从侍卫手中抱过了一个孩子,对着太后说道:“母后,你看好了,孩子我不带走了,还给你···”说着,狠命的向下一摔,婴孩立马脑浆迸裂、死于非命。
太后不可置信的大叫道:“不····”抬起头来,对着自己的儿子怒目而视,却又无话可说。还没来的急阻止,另一个婴孩也已同样的方式死于当场。转眼间,两个活生生的小生命瞬间没了。
始皇帝虽然摔死了孩子,但内心还是愤愤不平的,随口说道:“母后不用难过,现在夜已深,还是早点休息吧,寡人告退。”说完没有再看太后一眼,扬长而去。
太后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彻底傻了,颓然倒地,大哭了起来。真是声震屋瓦呀!她现在除了哭还能做什么?
=====
而在另一边,相国大人的亲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人一身道士打扮,浑身上下沾满尘土的气息,应该走了很长的路了。右手抱着一个婴儿,婴儿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好像生怕这夜的肃杀之气伤害到似的。
道人边走边自言自语,像是对自己说,又像是对婴儿说:“可怜呀!现在你做不成最尊贵的公子了,只能跟着老道我过活了····放心,我不会亏待你的,有我吃的就有你的····嗯,给你起个名字吧,就叫’俆成‘吧,以后你得跟我姓了···“这时,鸡叫已三声,天就要亮了,可远方的路还长着呢!一切也只刚刚开始!
第一章:辩论(上)
古人说得好: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始皇帝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大一统帝国的创举,这一辉煌是值得肯定的。但天下是统一了,但是统一思想还不能马上实现。这不问题来了:是继续推行商鞅的法家治国,还是另立门户、重新确立一种治国理念呢?
基于此,始皇帝找来丞相李斯,想召集天下四方各个学派的弟子,聚集到咸阳来,来一场辩论大会,以此来甄选。
李斯是一个聪明之人,他早有自己的小算盘,作为荀子的得意弟子,所受到的言传身教,早已入心,当然也就有意推崇自己所信奉的思想,那就是法家的思想,只有用严刑峻法,才能统治那些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会法制如一,老百姓才会安分守己。
于是,李斯首先在始皇帝书房内絮絮叨叨了一大篇话,无非是说法家思想的好处,对于国家和帝王来说是不二法门,不可更改,始皇帝只说了他会好好想一想的话。
诏令一下,四方学子,异常踊跃,各个想施展自己的报复,发扬本学派的思想。短短的几百号人就纷纷赶到了咸阳了。
始皇帝对于这些学子们还算客气,命令那些侍卫们带着这些学子们进入了皇宫的议事大殿内。进皇宫,这时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好事!但也得懂规矩。侍卫长冷冰冰的说:
“不得大声喧哗,不得交头接耳,不得东张西望·····”
高傲的学子们哪个没有脾气呢,有的就想反驳几句,一看侍卫们各个那横眉瞪眼的怪模样,只好把牢骚话咽到了肚子里。因此一幅学子们进皇宫的画面应运而生:排着长长的队伍、规规矩矩的鱼贯而入。啊,到了,到了,到了!
学子们就是学子,一旦脱离卫兵的束缚,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彼此问好,高谈阔论了起来。全忘了卫兵的’警告‘了。他们不是谈论这大殿如何如何,不是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更不是谈论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卖弄自身的学问起来,自卖自夸。现在的大殿就如同刚从荒无人烟的村庄,一下子转入到了森林里了。唉,这帮学子们!
正嘈杂的不像话的时候,一个太监高声唱喏道:“皇上驾到!’好了,安静了。学子们停止了交谈,站好位置准备接驾。
始皇帝从大殿的后面犹如众星捧月的走了出来,一步两步走的甚是平稳,然后端端正正的坐在了龙椅上。众学子拜过之后,被赐了坐。坐哪呢,坐地下呗!
始皇帝今天格外高兴,做皇帝高高在上真是非同凡响,一呼百应,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诏令一下就聚集了上百好的人,心里美滋滋的。帝王架子也就放松了一些。
:‘各位学子们,本来现在是早朝的时候,为了我们大秦国的未来着想,我给那些臣子们放了一天假,你们尽管畅所欲言,不用拘束,朕都会洗耳恭听的·····现在哪位先说。”
话音一落,一个声音洪亮的学子叫道:“我先来。”随后站了起来,自我介绍道:“鄙人复姓公孙,名子龙,”说着鞠了一躬。继续说道:’我是儒家弟子,众所周知,儒家弟子遍天下,我们的老圣人孔子先贤,有七十二弟子,三千学子,这是非常荣耀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学派是天下第一大学派····及于此,我认为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不应该再用严刑峻法了,应该用仁义去抚慰那些战乱后的老百姓,多开设蒙馆,让孩子们读书认字,这样人人就会懂礼仪,知荣辱,我们的后代就会成为一个个谦谦君子,这样战争就会消饵于无形,太平日子就会指日可待了····“
公孙子龙还没有说完,就被一个尖声尖气的人打断了,:“这位儒家弟子,你未免言过其实了,之所以天下纷纷战争了几百年,不都是那些知礼仪、有学问的诸侯引起的吗?·····再说即使如你所说的去做,那也得是数十年的时间,人生如白驹过隙,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这只是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一听此言,公孙子龙坐不住了,立马站起来,反驳道:”这位是哪家的弟子?话说的是不是太偏激了。读书识字是没有错的,这与治理国家是不相驳的呀?“大多数人听了纷纷表示肯定。
那位被反驳的学子随后站了起来,又说道:”本人是法家弟子,刚才听了这位儒家弟子的话有点驴唇不对马嘴,治国是一种思想,不是靠认得几个字,懂得多少多少道理就行的,没有法制如何立国·····对于那些愚人,违法的人,就得用重刑严加管制,社会才会安定,和谐,要不如此人人各个怀着鬼胎,彼此欺诈、为非作歹····社会永无宁日!“学子又纷纷点头。
这时又一年轻气盛的学子站起,自称是墨家学派的弟子,开口就说:”国家要想强大,必须得重视科学发展,不但能提高社会生产率,而且也能发展武器,这样才不会受到外族的侵略·····在墨经就记载了很多的古人的发明创造,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够推广墨经的知识。“
别人还可,始皇帝一听,叫好道:“好,这正合朕的意思,朕会好好想一想的。”
听到被赞扬,墨家的弟子们感到很有面子,使得其它学派的弟子有些坐不住了。一位道家的弟子站起来道:“我们道家祖师爷说的好:”清静无为,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百姓们刚刚从战乱种解脱了出来,应该于民休息,让百姓有衣穿,有饭吃,天下才会安定、太平!“
那位法家的弟子又站了起来,首先问道:”这位道家的弟子,请问贵姓?“:”不敢,本人向李,名木子。“:’奥,李兄,你的想法很好,现在实行还不是时候,为何?国家刚刚统一,那些大批的六国遗老遗少们,虽然现在不敢怎样,但说不定以后就会起来造反。他们对大秦国心里充满了仇恨着呢,如果现在放松警惕,后果可能很难想象·····说不好听的话,我们还能有机会站在这里高谈阔论吗?早就东躲西藏了····”
:“你这人未免强词夺理,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你住嘴吧,你知道百姓怕什么吗?刑法,杀一儆百,才会有威慑力····”
公孙子龙有些气不过,说话就有些口无遮拦了,:“刑法不是唯一的,要是按你说的那样去做,国家迟早得毁在这上面···”:“你大胆···”法家弟子喝道。
坐在上面的始皇帝一听,有些不高兴了,说道:“这位道家弟子,你未免说的太严重了,我们大秦国不是用了商鞅之法的缘故,才会一统天下,灭掉六国的?”公孙子龙还想争辩,不知被谁拉了一把,愤愤不平的坐下了。
气氛有些紧张了,没想到一个不知趣的家伙站了起来,自称是阴阳家弟子,毕恭毕敬的说道:“阴阳家虽然趋于末流,但也有一技之长,先秦占卦问卜,不都靠我们学派吗?所以·····”
法家弟子气势凌人的站起来,首先打断了阴阳家弟子的话,嘲讽道:“算了吧,难道你让陛下事事占卦问卜吗?就比如打仗难道先占一卦,若卦不吉就不打?派兵如果不吉就不派兵····那这样一来,那得耽误多少事?岂有此理!”
阴阳家弟子有些不甘示弱的反驳道:‘我不是此意,想当年伏羲大帝创立八卦,文王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后来·····“
:”哈哈,你这挑梁小丑,就凭你这身份真登不得这大雅之堂的,哎,末流就是末流·····”:’你说什么?你这法家的狂徒,神气什么····“法家弟子的冷嘲热讽,激起了阴阳家弟子的公愤,大有大打出手的态势。
法家弟子还算聪明,起而道歉道;“刚在在下口无遮拦,请包涵·····“阴阳家弟子在皇帝面前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了了局。
经此一事,法家弟子在之后的辩论中,有种舌战群儒的态势,真是慷慨激昂、越战越勇呀。短短的一上午,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败下阵来,由此始皇帝更加坚定了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李斯为了独尊法家的地位,不断地在始皇帝耳边吹风,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剧,除了法家弟子以外,曾参加辩论大会的数百学子都遭殃了。
但是凡事不是绝对的,总有游漏网之鱼,儒家弟子公孙子龙和道家弟子李木子变换名姓,到处躲藏。直到遇到了还名不经传的方士徐福才暂时逃过一劫。(始皇帝是一心想追求长生不老的,当然也就会极为敬重方士们)徐福让二人谎称是徐福的弟子,先潜逆起来再说。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