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锋》:第一篇 三分朝野 第一话 宝禄大殿
第一篇 三分朝野 第一话 宝禄大殿
天明王朝,神武三年,皇宫深处,宝禄大殿内,年仅二十四的真元大帝眉目紧闭,气韵微怒,朝下众臣好似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因为每到这个时候,便是两个重臣互相争斗的时候,宝禄大殿两道声势不相上下,较为洪亮的是本朝第一重臣权无极,威名震及朝野,而较为沧桑的声音则是两朝重臣宋天齐,门生遍布朝野,二者声势对决,宝禄大殿回响不断。
“李子玉,你身为户部尚书,中饱私囊,所部下更是腐败连连,你手下更是有八桩血案,刑部已掌握你全部的犯罪证据,尔等还有何话可说!”
大殿下。户部尚书李子玉附跪在地上,冷汗直冒,浑身颤抖,头顶乌纱帽都差点抖落在地上,这时一股尤为沧桑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
“权老好大的声势啊,几句话就定了一个户部尚书的罪行,刑部的证据是否属实,此事是否与户部尚书有关皆是未知数,权老如此高下立判,不太妥当吧。”宋天齐淡淡说道
“哼!宋老,此人乃是你的门生,老夫只是秉公办事,你如此插手,难道你也与此事有干系吗。”权无极气势夺人,威压之下,户部尚书浑身颤栗,已是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了,不仅来自权无极,也更是来自宋天齐
“笑话!老夫乃是本朝重臣,门生遍布朝野,岂不说此人罪行是否属实,难道老夫的门生只要是犯了罪就与老夫牵连吗。”宋天齐此时也是面带微怒,反声驳斥道
“好了,二位卿家,莫要再争。”二者互争之时,宝禄大殿也传来一股天威之音
真元大帝望向两人,就此事已争执数月之久,朝中势力暗流涌动,变幻不定,数月前权无极发动朝中势力参奏户部尚书,表面是要拔掉户部尚书,其实是想拔掉朝中第二大势力,现权无极掌握朝中大半的势力,可是还有两股势力与齐不断较劲,较为大的就是朝中第二大臣宋天齐的势力,二者相争才是此案背后真正的阴谋。
户部尚书一直归于宋天齐,也着实让皇帝心烦,但是就在此时却不能拔去,如若拔去户部,天平肯定会往权无极的身边倾斜,但是权无极已经抓住了宋天齐的小辫子,眼下宋天齐在户部的势力已经被按压不动,这件大案也极有可能扳倒宋天齐大半的势力。
“权卿家秉公办案,实为我朝忠良,不过宋卿家两朝为官,在先皇驾下也是朝中重臣,断不会与罪党营私的。”宝禄殿上,真元大帝缓缓开口道。
“禀圣上,户部尚书虽罪行未定,但刑部已掌握其犯罪证据,现应当收押大牢,等证据属实,再判。”
这...这可不符规矩啊...哎...朝中大臣纷纷私语。
宋天乔此事也眉头一紧,如若此时收押户部尚书,那么户部势力均无法调动,现在这个时候,就算自己是朝中重臣,也无法参手此事,一旦收押户部尚书,此案就无翻身余地,这可如何是好。
真元大帝心中微怒,毕竟收押户部尚书不是一件小事,如按照权无极所做,不仅无法权衡朝中势力,并且也有损皇家尊严。
朝中非议一阵后,宝禄大殿也安静了下来,就当权无极欲开口时,另一道声音传来
“此案刑部还未调查清楚,此刻收押朝中大臣,若其无罪,岂不是有损皇威,让天下人耻笑,依臣之见,暂其剥夺官职,停止俸禄,允其回府,派侍卫看守,既保证其无法逃离,也能保证事后不损皇家威严。”这道声音洪亮且快速,声音中带着刚硬,发声者乃朝中第三重臣徐勤钰
此话一出,朝中众臣私语一番,臣附议...臣附议...臣也附议...
此时无论是谁的势力都无法反驳,毕竟有关皇威,权无极看向徐勤钰,眼神渐渐冷了下来
真元大帝思考片刻道“就依徐卿家办,户部尚书暂罢免其官职,停止俸禄,闭于府中,不可出府门一步。”
“权卿家。”
“臣在”
“限你于六十日内,如实查清此案,若不然,朕也有处罚。”真元大帝坚硬开口道,此时也正好是打压权无极的时候,刚才在朝中权无极的强硬着实让真元大帝有些不爽。
“老臣遵旨。”权无极此时也明白,这是个烫手山芋,做得好能扳倒朝中一些势力,做不好则自身受损。
退朝......百官下朝,各自议论纷纷,行流涌动中,其势力化为两股,另一股势力也分为两道,两道势力合并一起欲与最强的势力做斗争,皇帝尚为年轻,先皇驾崩已有三年,但真元大帝并未完全掌权,朝内两大重臣均把控朝中势力,而真元大帝在朝中并无多少心腹,只能均衡两臣,让其既不能化为一股,也不能一家独大,朝外,五王欲动,先皇打江山,五王出生入死,江山拿下,先皇允以五王封地兵马镇守各关,可如今先皇驾崩,朝中局势不稳,五王也不在控制之中,朝里朝外,皆让真元大帝苦恼不已。
真元大帝登基之时,根基尚不稳,而宋天齐曾被先皇封为两朝重臣,其门生遍布朝野朝外,文武百官,皆为他马首是瞻,无奈之下,只能重用权无极,权无极本是武臣,在先皇打江山之时,被先皇器重,统帅三军,征战无数,立下奇功数件,在当时被誉为正明第一猛将,当天下已定,先皇便联合五王分化朝中势力,为权无极开始,手握重权之人皆被分化,权无极氏族一落千丈,武官势力的下落,文官势力的崛起,宋天齐从先皇打江山时就与之追随,也成为先皇分化权臣的一把利刃,现在,先皇逝去,而这把利刃却让新皇极为不适,这时,权无极便是新的利刃,但是文武百官大部都是宋天齐的门生与心腹,朝权给不了,真元大帝兵走险招,将兵权给予权无极氏族,真元大帝以北方蛮夷之乱为由,交于权无极之子十五万兵马征战蛮夷,权无极在朝中崛起,可让真元大帝没想到的是,权无极竟能掌握刑部势力,一旦掌握了刑部势力,便是拿起了一把面向百官的利刃,仅一年之内,宋天齐的势力就均受打击,而权无极的势力日益增大,在军权和朝权的双力加持下,权无极的势头已经超过了宋天齐,现在一把是先皇磨的刃,一把是自己磨的刃,真元大帝游走两刃之间,也试图掌控两把利刃,可却是力不从心。
权无极现掌握最强的势力,虽在其门下官员很少,但更是手握刑部,还拥有其真正恐怖的绝对权力,还有两道就是两朝重臣宋天齐,其百官大部分皆于门下,有着深厚的底蕴和背景,朝中朝外遍布门生,有着极为重量的话语权,还有一股暗流,便是徐勤钰,徐勤钰虽不如两大重臣,但也化为一股暗流中和两者势力,旁敲侧击,察言观色,也是真元大帝的一枚暗子...
第一篇 三分朝野 第二话 明暗双子
下朝之后,权无极回到府中,气色大变,怒道:“哼,本以为能收押户部尚书,乘机扫除户部势力,这次放虎归山,李子玉定然会整理账目,为自己擦清屁股。”
“老爷,虽然圣上让您接手此案,但我们的人不适宜介入,过早抛出我们的手牌,也易暴露我们的实力,到时被小人针对也对老爷您不利啊。”此时,权府的一位中年男子道,此人是权府管家,名为权于野。
“此事需要多佳考虑...这样,你与刑部商议着手写一个招贴,召集十名在查案领域有所本领之人,以这十人作为明子,参与刑部查办此案,十人内安插我部势力暗子,对外势力进行防范与打压。”权无极开口道
“是,老爷。”权于野转身离去。
不久,燕京城内权于野命人贴布手书【权府受于皇命,查办户部尚书八大血案,现权府特办刑部试炼,位于前十甲者协助刑部查办此案】
此贴一出,引起燕京一阵轰动,不少百姓非议此事,毕竟直接公开查办一个户部尚书,令百姓有所震惊。
离招贴发布的日子已过去十日,十日内竟有数千余人参加,仅有一百人通过了刑部笔试部分,权府在城东设立了【追命府】,用于收录通过笔试的人员,十日后的晌午,是公开考核的第一天,【追命府】本是权无极为其子而修建的府衙,修建已久,如今用于追查命案,【追命府】占地千丈,三开口,正门朝北而开,侧门东,西而开,【追命府】地分三处,外庭,中庭,内庭,外庭现于招募人选,内庭用于收集,整理各方资料,内部则是刑部与通过审核之人办理事务之地。整个府衙修建朴素,唯有中庭之地修建了一所百丈花园,花园之内庭院,水池,花草精修得体。
此时,【追命府】门外聚集了一个百个参加试炼的选手,这些选手从千人中脱颖而出,已经通过了刑部对于破案专立的笔试,只要是通过的人员,皆是在破案领域鹤立鸡群的人才。
府门外的百姓,也足有千余人,这次动静在燕京闹得很大,不少百姓难免会看看热闹,百姓内哄哄闹闹,非议纷纷,不久,府衙内走出一人,是此府管家震天宇,众人见震天宇渐渐都安静了下来,此人是权府的坐镇高手,追命府刚设立,此人便被命为府门的管家,可见其实力不凡。
震天宇缓缓开口:“权府深受皇恩,特允我家老爷着手调查户部八大血案,本案由刑部参与,今特招十人为我府十幕子,持夜幕令,可自由出入追命府门,与刑部调查八大血案。”
许久过后,震天宇命人拿出托盘,托盘上盖着一块红色布条,震天宇轻手一挥,红布随风而落,十块由玄铁打造的黑色的令牌夺目而出,黑色的令牌上印着三个金色大字【夜幕令】
夜幕...夜幕是一个极为隐秘组织,准确的来说,是权府的家奴,由权无极之弟权无封一手创立,对外所称是管理权府大大小小事务,但实际却是权府的信息中枢,用于控制,收集与刺杀,控制整个包含燕京内省城的名门的势力,夜幕暗子收揽各方情报与信息,而极为棘手之人,便会派出权府高手将其抹杀。
夜幕令,不仅可以调动三层以内的夜幕势力,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果能获得此令牌不仅对自己的上升之路有重大的帮助,并且还能获得权府的庇佑,参加这次试炼的百人也不经炙热了起来,这百人基本都身有背景,有不少是名门望族,这次参加试炼,不仅是对自身的帮助,也能提高家族的地位,这次动静闹得这么大,如果能在这次案件中有所功绩,那未来的道路,也是不可估量,这就不是区区黄金,白银可以相比的了。
十块夜幕令展于百姓面前,百姓内不经阵阵嘘叹,显然,燕京城内,百姓们都知道夜幕令代表着什么,这次闹得动静与着夜幕令的出现,让人感觉这次燕京,要翻起天了。
“你们既然通过了刑部的笔试,想来在查案方面都略有所成,不过此案非比寻常,接下来你们要面对的则是更加严酷的三场试炼,你们当中只有十人才能获得此令牌。”震天宇缓缓开口道。
百人之中也窃窃私语,他们自然知道此案非比寻常,不仅是如日中天的权府出面,与刑部两道势力查办户部,并且声势浩大,此案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做得好则一飞冲天,做不好则可能一辈子无法翻身。
待众人安静后,震天宇开口道:“刑部试炼,正式开始。”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