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瞠目结舌》——飞凤山人88
第一回 张献忠一怒剿四川 康熙帝传旨大移民
前言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首西江月道的是人之常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其诗如画,勾勒出几多凄惶与苍凉!
又言:人生如梦,梦中自己还是个小儿,堪堪醒来,已是满头白发,垂垂老矣!现在时新火葬,不敢说七旬老翁是棺材瓤子,只能说是火葬场的备用燃料而已。看川剧白帝托孤,大耳李备长长的白胡子,颤颤巍巍的样子,却只有六十三岁。笔者比他大出几春,自知之明:时日已是孔乙己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自然规律,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何等样人都无法抗争,我辈委实沉沦于蒿莱之中一介布衣。又当有何能为!
我是个乐天派,从不惧怕末日。
再言: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这种时候,总想说一些真实的话,想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说将出来,把自己想赞美的的东西,夸上几句;也想把耳闻目睹的邪恶,暴露在太阳下!想以笔为鞭子,鞭笞几下。
吾辈觉得:不说出来,就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该鞭笞的不鞭笞,对不起自己的正义,对不起善良的同胞乡亲,对不起养育我的祖国河山,对不起每日每时俯瞰我的苍天!
我是学理科的,不善言辞,羞于谈文化功底。但我愿庶竭驽钝。我说的每一件事都是苍天作证、瀚海为凭,活脱脱千真万确。多少事,或令人瞠目结舌、或令人扼腕叹息、或令人捶胸顿足、或令人啼笑皆非、或令人拍案惊奇!凌濛初老先生如果有吾辈题材,就不会只有《二刻》,他一定会挥起如椽大笔,以他文豪的雷庭万钧之力,打造不朽的《三刻拍案惊奇》,但是昔人已骑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不能写了,我欲完成凌濛初老先生的遗愿,奈何力不从心,徒有一腔热忱而已!仿而效之,却不伦不类,不仅贻笑大方,而且贻笑中方,但是,我要说:
“朋友,看一看真过瘾,通三焦,透百汇,何其乐哉!”
飞凤山人
第一回张献忠一怒剿四川康熙帝传旨大移民
话说大明崇祯年间,国家内忧外患。东有努尔哈赤女贞辽东犯境,天天有败报传来;西有白莲教兴兵,更有李自成、张献忠插旗生反。崇祯大急,下旨洪承畴、孙传庭经略潼关。孙传庭老谋深算,身经百战,与乌合之众的张献忠大战于米仓山。张献忠大败,只好向人烟稀少的四川东北逃窜。为了补充给养,免不了一路烧杀抢掠,可苦了川北农民。
一个冬天的晚上,漆黑的天空不见一颗星星,北风在山谷里汇集了愤怒的力量,狮吼嚎叫,还夹杂无数冤魂凄厉。张献忠驻扎的河谷营帐群北头,一团火燃烧起来,这是川北农民的杰作。刹那间,火团变成了火龙,把张献忠的十多里连营烧了个七七八八。本来就被孙传庭重创,而今更是雪上加霜!只好带着残部南逃达县,行军途中,吃了些不干不净的东西,张献忠拉稀不止,张献忠离队大解,事毕,感觉**烧痛难当,去草丛顺手拔起一把青草擦屁股。只一擦,疼的张献忠大声咆哮:“四川的人可恶,烧毁某家营帐;四川的草都这么可恨,把老子的屁股……”
原来,张献忠顺手拔下的草居然是荨麻,那是一种毒草,健康皮肤都会疼痛难忍,更何况是已经发炎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一道惨绝人寰的命令从张献忠口中发出:杀、杀、杀……
于是,从达县开始,张献忠向CD进军的一路上,见人就杀。连老弱病残,妇孺孩童都不放过。只杀的天昏地暗、哀鸿遍野。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
十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这就是四川人传说的“八大王剿四川”。
后来,张献忠在西充县凤凰山被杀,剩下的四川人才松了一口气。不过剩下的四川人已经很少了。大约只剩有两成本来就人数少的四川,特别是从达县到岷江上游一线以北真正是十室九空。
时间荏苒,百年后,历史进入了康熙时代,康熙大帝雄才大略,收复台湾、西征吐鲁番、平定三藩之乱。得来个四海升平,海晏河清。
一日查看奏折,得知四川人口不足百万,不禁来了灵感,下旨从人口稠密的地区移民百万到四川。
圣旨到达湖广总督处,立即筹办。
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是个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全乡移民任务一千。
先是主动报名参加移民,无奈几天下来,根本没有响应者。只好强制移民。
离孝感乡衙门只有两里路的一个村子,是个平平坦坦所在。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备的鱼米之乡。只是人口稠密,真是移民对象。村子东头一家人,本来有十多口人,一场瘟疫过后,只剩下一个二十六岁的遗孀和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家道中落,在当地可谓人单势孤。村长是个三角眼,会打小算盘:把他移民,土地五亩不就可以自己占有吗?
这被选中的小男孩就是李国应,二十六岁的遗孀是他的婶娘。上面有康熙的圣旨,下面有居心叵测的村长,打入移民候选人就铁板钉钉了。村长用二十两白银“买下”李国应全部土地和五间瓦房,婶娘满面泪水收拾了可以带走的细软,拉着侄儿加入了移民大军,先是乘移民的专用船逆汗水西行以后徒步由勉县经过阳平关向南,经过千辛万苦,爬山涉水三个多月被集中遣送到中江县境内。就由自己找地方落足。这里到处都是深丘陵山区,两人走了五六十里路,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李国应看见半山坡上有四间瓦房,就对婶娘说,“我们去看看!”婶娘也走不动了,同意侄儿的意见。
到坡上一看,房屋里根本就没有人居住。每间房屋都积满了厚厚的灰尘,进屋向上看去,都有一些阳光从屋顶投进来。显然这是被张献忠剿杀了主人留下的无人居住的百年老屋。窃喜还有门窗,连锅碗瓢盆都有,只是锅早已经锈烂了。桌子、凳子、床和一些农具都有。收拾一下就可以居住了。两人大喜过望,打算就在这安家。经过几天的功夫,李国应的老旧的新家就勉强可以使用了。
这一天,婶娘正在煮饭,屋顶飘起缕缕炊烟,李国应正在坡上四处观看,居然还看见了一个人从坡下的小路走过来。李国应叫婶娘出来观看,果然,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来到屋前。
原来他也是湖北移民,他还带来了一些宝贵的信息:这个地方叫鹅公包,离这里八里路的地方,还有个小场镇:柏树垭,场镇里还可以买到一些用品。他还去过呢。他就是从场镇回他的新家,他家在离这只有五里路的敬家湾。他看见这里有炊烟,估计也是老乡。汉子自我介绍叫张才木。真是大喜过望!
正是:大王无故灭众生,惨绝人寰恨煞人,
男孩无助为弱小,千里移民费苦辛,
且喜空屋得居住,不缴物管太省心,
今日地产大老板,羡慕未做康熙民。
第二回 国应公拓荒鹅公包 李顺义寒窗苦读书
且说李国应和婶娘送走张才木以后,观看住房四周,有几块土地,虽然杂草丛生,倒也平平整整,好像是以前有人耕种过的荒地,于是在一个没有风的日子放起一把火,等火熄灭后,用从柏树垭买回的锄头挖起来,居然比较容易挖.于是婶娘和李国应经过十多天苦干,居然开垦出两亩多土地,于是在离家远一点的地方又故技重施,又开垦出两亩多.时节正是冬初,便把从湖北孝感乡带来的小麦种子播了下去.婶娘又去柏树垭买来二十多只小鸡,李国应从此天天和小鸡们玩耍.不等天黑就把小鸡关进西头小屋的鸡窝.不知不觉,冬去春来.小麦地一片绿油油,小鸡们也长到了七八两一只.只不过有三只死了.夏天到了,小麦已经长出沉甸甸的麦穗,看来丰收在望.
李国应和婶娘看见自己的辛苦终于有了收获,不禁有些高兴.又和婶娘一起到了几次柏树垭,由于移民多了,柏树垭的店铺也多了起来,赶集的人常常有百多人。婶娘从湖北也带来有五十多两白银。花销也少,又添置一些用品和农具。把个家也收拾的像模像样.还陆陆续续又认识了七八个湖北老乡。还相互探望.不久麦子就成熟了,居然收获了上千斤小麦.不用交租子,康熙对移民三年不收税赋。
又在地里种植了玉米与蔬菜.这里气候湿润,离家百多步远还有一个水塘,水塘不大只有半亩地光景,居然偶尔发发现有鱼跃出水面,看来个头还不小.
可想而知,张献忠剿杀乡民到现在近百年了,这自然生长的水中之物会小会少吗!
湖北人本身就擅长捕鱼,婶娘耳濡目染也会学来几招.和李国应一起砍来竹子,用糟糕的蔑匠技术制作了两个竹筐,沉入水中,在竹筐里撒下几把小麦.两刻钟以后,拉起竹筐,居然捕了二十多斤鱼!
日子倒也过的辛苦中带有一些甘甜.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就是七年.李国应已经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汉,房屋也修缮一新,还扩建了三间草房.养了一头威猛的黄牛,土地也扩了十多亩.婶娘还向张才木提亲,结果一拍即合.李国应很快就迎娶了十七岁的张氏.当李国应满三十岁时,就是一个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当家人了.大儿子李正龙,二儿子李正凤,三儿子李正象.当李国应满五十岁时,婶娘就无疾而终了.二儿子李正凤又到离鹅公包十里路远的铧厂湾开垦了一片土地,另立门户.李正象也到十多里的锁墙沟开垦了一片土地,另立门户去了.
锁墙沟,是一个Y字形的山沟,Y字左边被贵姓的湖北人占了,李正象占了右边的山沟.在两沟交汇处有一座古庙叫倒坐庙,因为一般庙宇会把庙门开在对沟下方的地方,但这庙门反其道而行之,开在向上,也就是对着贵家和李家的方向.它象一堵墙,锁住了沟口.庙不大,但传说有人曾经在午夜时分,看见庙后冲起一道华光.庙里的菩萨很灵.香火旺盛.一次李正象到庙里烧了钱纸,求到了一个吉利的签.大意是四代必出贵人.
李正象于是注重子孙教育,不惜把子孙送到柏树垭私塾里去读书,因此,子孙都有文化,果然李正象的曾孙李顺义读书特别勤奋,而且天资聪慧,十五岁时,竟然乡试考取了秀才.在那个时代,也是无限风光了.
但是,因为注重读书,很多农活耽误,家里庄家比左邻右舍差,收成不多,反而家境清贫.光是一个秀才的名气是不能当饭吃的.李顺义二十岁就开始设馆教书,家境才开始转好.后来娶妻王氏,生下三男二女.
长子李朝富、次子李朝茂、老幺李朝凤.
单说李朝富,也是继承了父亲衣钵,读书认真刻苦,四书五经、前朝后汉、天文地理,烂熟于心。
正是:勤劳耕织五代人,人丁兴旺靠打拼,
清贫秀才入西席,书香门第是传承。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