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先生》: 行色匆匆遭他人误解
第一章 行色匆匆遭他人误解
京城的建筑布局四方四正,尤以皇宫的中轴线建筑,体现的最为基准。皇宫中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自坐落于中轴线上的最南端的正阳门开始,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一直到最北端的神武门,全在一条直线上。依着这条直线,将一座城市划成了东、西两个城区。
北京外皇城出三座门右转,不上北御河桥,向东一拐便是东长安街。朝廷的中枢六部设在长安街上,顺着皇宫外墙向西,便到了翰林院。
翰林院大门面北而开。年前重新粉刷的斗拱挂有黑漆金字斗匾一块,寓意吉祥的麒麟、祥云图案装饰在匾额的边框上,匾中间用汉文写着——“翰林院”三个大字,满文并列于汉字两侧,美其名曰:“满汉合璧”。
门前台阶两旁各放一只汉白玉石狮。狮子的外形呈金字塔形,远远望去,气势雄伟。左边的是雄狮,雄狮狮头顶着一头螺旋状的卷毛,卷毛排列的疏密而又整齐,脸上挂着卷云纹式的双眉,双目圆睁雄视前方,它张嘴露牙,似在咆哮。雄狮的前腿长着甲片状麒麟纹,肢爪强劲有利,五指爪指尖锐,狮尾向里甩成卷花的形状。雄狮的外貌不但威武,身上的服装也透着威严。它身披璎珞盘结锦带,胸前的绶带雕花精美,前挂銮铃,肩挂缨穗。雄狮昂首挺胸,右前爪下一个绶带缠绕的绣球,张大嘴巴好似怒吼,令人不寒而栗。
右边的雌狮狮头转向内侧,稍稍低了头,张大嘴吧,却眯着双眼,露出雌性的温柔。它脚下逗弄着的幼狮个头略小,顽皮的仰面朝天,小狮子眼眉都略向上挑,口含雌狮的爪尖,好似回应母亲的慈爱。
狮子造型优美生动,单论雄狮,寓意着一统寰宇;只说雌狮,象征着人才昌盛。一家三口加起来,就担负着镇守翰林院,辟邪驱恶的职责。一家三口稳稳地坐在团花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的底部是山形纹几案式基座。
拾阶而上,门前两旁的楠木柱上挂着蓝底金字对联一副:“仪凤祥麟游集盛金书玉宇职司勤”,苍劲有力的行书书法,向每一位进入此门的人宣示着:此处是代表朝廷官方学术文化中心和国家文化的最高部门。
凤凰、麒麟、金书、玉宇,哪一件不是玉帝天宫的神物?阅过对联,仿佛身上洋溢着天宫神仙般得神采奕奕,全身每个毛孔无不向外散发着代表社会地位最高的文人精英的优越感。
翰林院是朝廷培育文官们的摇篮,也是国家集纳高层次文化学者的场所,有清一代有“非进士不入翰林”说法。在翰林院任职与曾经任职的人,统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朝廷里有名的大臣如张英、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翰林官出身。当了翰林,再做官,是文人士子们奋斗终身的梦想。成为皇帝御笔钦点的“翰林”,那是光耀门楣的一件幸事。仿佛人们只要跨过大门门槛,就离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更近了一步。
进入大门,登瀛门里是五根楠木柱子支撑的厅堂,厅堂西侧是讲读厅,东边是编检厅。左廊围门内是状元厅;右廊围门内设有二祠,朝南的是韩昌黎祠,朝北的是土谷祠。
祠的南边是西斋房,再往南是原心亭,上挂康熙帝御书的“道德仁义”匾额;乾隆时期,加以修葺,并御书“稽古论思”、“集贤清秘”,又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
继续向南直行是一座穿堂,左边是待诏厅,右边典簿厅。再往后是后堂,该堂朝南,中央位置设有专为皇帝莅临视察的宝座。后堂东、西屋是翰林院的图书馆(藏书库)。
穿过后堂向南,门内是“敬一亭”。亭下凿池种植莲花,荷花盛开之时,是院内一处绝佳的景致,平时学者士大夫工作疲惫之余,坐于其中,颇能体会清雅别致的妙趣。
一座翰林院衙署,俨然一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缩影,诗碑座座,典故遍地,一步一风流,就连长于此的草木,也沾了文化的气息,随口一吟,就能传出一首口口相颂的诗词。
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二月十二。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天不曾亮,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这是年后的第一场雨,自古就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细如蚕丝的小雨下了一个上午,快到下班的时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芬芳,经过一上午雨水的浸润,院中的迎春花比往日更加娇艳,连倚墙生长的竹子也熬过了凛冽的严冬,贪婪着允唆着春的营养。
一名七品官员匆匆地从图书馆出来,这名官员头戴水晶素金蓝翎官帽,身穿鸂鶒石青色补服,脚蹬一双黑色朝天靴,两只靴子的脚后跟处各打了一块四四方方的指甲盖大小的补丁。
这名官员面色凝重,手搭胸口,急匆匆地通过走廊,遇到迎面而来的两位同事,他也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头,算是打过招呼,不等同事的回礼,便继续向前行进,此时的他一点也不想耽搁,只想早点回到办公室里。
刚刚擦肩而过的一位同事,意味深长地望着官员的背影,嗤地一笑,冲着他刚刚走过的方向努努嘴。另一位同事笑着摇了摇头,二人脑袋凑到一起,指着刚走过去的官员背影,小声地议论着什么,不一会儿,就传出一阵大笑。
专心行走的官员被笑声惊扰,他猛地刹住脚步,诧异地望着两位同事。两个同事立刻板正脸色,先前努嘴的同事,轻咳了一声,消失在官员的视野中。
官员前后左右看了看自己的服装,除了脚后跟的补丁,身上的衣服没有一点纰漏。不是靴子上的补丁,那两位同事为什么大声发笑?
第二章 再读不平等条约名单
出了回廊,他才想起:刚才走得那么急,两位同事一定是看到自己慌张的样子,才发笑的。在此工作的人们都知道翰林院的规矩:身为一名翰林官,要时刻保持务实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单位里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也不能跑跳,更不能疾走。
刚才走那么快,无疑是在告诉他人——自己或是接受了上级领导的特殊任务或者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内心焦躁的体现,别人还可以想,一定是挨了领导的批评。
他告诉自己:不能走得太快,容易给人留下不稳重的话柄。想到这里,他将胸口的手臂落了下来。
雨比上午刚上班的时候小了些。他扶住官帽,抬头望天,灰色的天空落下晶莹的小水珠,洒在皮肤上星星点点。
一庭春雨湿春愁。他慢慢地把头摆正,继而,向前方呵出一团白气。恢复了往日的姿态,迈着四方步,慢悠悠地踱着向前。即便这样走路,还是比往常快了些。
临到办公室的时候,官员特地站在三级台阶下,将门口:“端本储才为国宝,持身励品胜词章”的对联默诵过,才背着手进了办公室。
刚进办公室的这位官员名叫国有成,字敬之,号博君山人,直隶顺德府人氏。出生于咸丰元年,今年四十有五。二十五岁时,考取光绪丙子科二甲七十三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考取翰林官。从此,他以布衣之身在翰林院做了国史馆的孔目,二十年来,从无品级的孔目一步步的挪到了现在从七品检讨的官职。
远远望去,他的身材消瘦,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但走近了仔细一瞧,国有成的长相气质并不亚于五品官员的气质神态。
长着一副宽额头、四方脸的国有成,炯炯有神的大眼配着一副浓黑的剑眉,他的鼻梁高挺,嘴唇菲薄,双耳紧贴着头皮。头上的发迹一丝不乱,前额处的头皮泛着一层青光。给人第一眼就留下勇敢果决、精力充沛的印象。
国有成从不重注外在的相貌。堂堂七尺男儿建功立业,靠的是真才实学和工作能力。多年来浸染诗书的习惯,使得他博学多闻,倒是下巴上的一寸多长的胡须和耳鬓新添的几丝白发,给了人老成持重的感觉。
翰林院虽是文人士子们的天堂,但在众多的行政机关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无实权的清水衙门,旁的机关部委还供着暖烘烘的火炭,可这里出了正月,就把炭盆停了。
外面的天气还透着些许的凉,办公室厅门上依旧挂着厚厚的蓝粗布棉门帘,一个挑杆,撑着厚重的棉帘子,每个进出办公室的人,都会轻轻地掩住半扇门。
偌大的办公室没了炭火的相伴,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但不影响里面的人正常工作。七、八个身穿低品级官服的人围坐在一张黄花梨大办公桌上,有的人在凝神读书,有的人在抄写资料,还有的人与身边的同事小声商量着什么,谁也没有注意国有成进来。
国有成直奔大办公桌的一角。他双手恭敬地将官帽挂在帽架,然后才轻轻地坐在官帽椅上。他调整自己的呼吸,怔了一会儿神,才掏出放在胸口的纸张。
纸的抬头印着:“京都翰林院公用笺”。纸上的内容以小楷字体从右至左、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些内容,他缓缓地铺展开纸张,将上面的内容从头至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原来,国有成抄录的是一份鸦片战争以来大清朝廷被迫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目录,依着工作上的便捷,他从图书馆档案室里才抄写到这份名单。
从新誊抄的清单目录上写着:一八四一年,中英《广州条约》;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一八四三年,《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一八四四年,中法《黄埔条约》;一八五八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四国《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一八六零年,中英、中法、中俄三国《北京条约》;一八六四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一八七四年,《北京专条》;一八七六年,中英《烟台条约》;一八六八年,中美《续增条约》;一八八一年,中俄《伊犁条约》;一八八三年,中俄《科塔界约》;一八八四年,中法《会议简明条约》、《中法新约》;一八八七年,中葡《里斯本草约》、中葡《和好贸易条约》;一八九零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一八九三年。中英《会议藏印条款》、中葡《天津条约》;一八九五年,中日《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
这些条约加起来近三十条,几十年来,这些不平等的条约成了压在朝廷和民众身上的巨石,同时,这些巨石把大清的肢体一点点的分割蚕食。大清不光在割肉流血,还欠下了数百年都还不清的外债!
国有成看着看着,纸上的字体渐渐变得模糊。大清的子民在“逼死人”的条约面前,无论官吏或者百姓,都再无一丝一毫的尊严。哎,太后老佛爷和皇上对洋人们都无计可施呢,更何况一个普通人了。
条约中的有些条款,直接把大清的某块国土生生割给了外国。从人的身上任何一个部位割下一块肉,都会疼得痛不欲生,大清国早已被外国人挖得千疮百孔,又怎能不疼、不痛呢?
看看:《南京条约》割让了最南端的香港岛;《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里斯本草约》与《和好通商条约》割让了澳门岛;《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这不仅仅是外国列强欺辱大清的罪证,更是长在大清国脸上的令人厌恶的“毒疮”。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