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银龙之脊》: 巍巍大楚
第一章 巍巍大楚
自古至今,唯有权力最是迷惑人心,哪个男人不曾幻想头戴尺二金冠,身披镌金黄袍?到了重权在握时,即使是女人,也难免蠢蠢欲动,觊觎起那九五尊位。若是那开明勤勉之人得坐龙椅,则苍生有幸,可以安生数十年。但天道无常,偏偏那皇位之上,多是些骄奢淫逸之徒,为了一己之欲,不顾万民死活,令使朝堂昏暗,忠臣退避,小人当道,倘有那忠肝义胆者,泣血上谏,也常常落不得好下场。民生凋敝,则天下必乱,总有那有心之人,打着推翻暴政的旗号,实则不过是妄图为自身谋取权力。烽烟一起,那朝堂中不甘人下的佞臣,也总要从中谋利,或挟持天子,或逼宫夺位,致使天下更乱,苍生愈苦。
大楚王朝,屹立于大荒四百余年,先祖羽帝出身王侯世家,少年时便膂力过人,岁不及弱冠,便领兵征战,戎马数十年,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终于一统天下,结束了乱世纷争。
自羽帝以来,王朝历经十四代,传至明帝,国力蒸蒸日上。
明帝时年整四十岁,雄心勃勃,长久以来便一直意图出兵攻打西邻蛮国。
蛮国事实上并不算一国,十几年前,蛮国还不过是几十个不成气候的小部落各自为政。直到其中一个部落中的首领病逝,新首领兰伽罗接替。
兰伽罗一上位,便以破竹之势迅速统一了各个大小部落,建立了蛮国。
近年来,明帝数次派遣使者,勒令兰伽罗归属上邦,称臣献贡,兰伽罗每次都盛情款待楚国使者,然而一谈及归附之事,便顾左右而言他,几次出使,都无功而返。明帝因此颇为恼怒。随着国库渐渐丰足,常在朝堂上与大臣议论攻打蛮国之事,只因文侯夏舒和左相蒙若数次坚持反对,不得已只好作罢。
天下十二位诸侯王,其中十位与皇室同宗,皆为楚姓,唯有文武二侯,因功绩极高,破格得封为异姓王。
文侯夏舒自先帝时期为右相,先帝其人,酷爱吟诗作赋而对皇位不屑一顾,于是满朝大臣多是些咬文嚼字的迂腐儒生,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以致国力渐微,社稷飘摇。先帝曾有三年时间没有上朝,终日于后花园品读诗词,在此期间,全靠夏舒扶持朝廷,天幸此三年间风调雨顺,民生安乐,天下未有大乱。
三年后,先帝彻底放权,下诏允许夏舒出入上书房批阅奏章,后来甚至直接让人把奏章传到夏舒府中,使夏舒更加便利。
又过几年后,太子摄政,夏舒又做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即当今明帝。明帝身为太子期间,夏舒谆谆教导,管教甚严,不许太子有丝毫松懈,太子因此而获益良多。先帝在位的最后几年,太子摄政愈深,国力已经呈现回升态势。后来太子继位,深感夏舒之功德,破格封侯,赐以“文”字,是为文侯。
先帝在位时,国力已经渐弱,然而在其执政的二十余年里,大楚国却开疆拓土,版图大增,其原因便是先帝朝中有镇国大元帅秦天。
秦家三代事楚,秦天的父辈祖辈都是将官出身。秦天自幼饱读兵书,最擅长以战养战,非但很少消耗国库,还常常带回许多战利品。
早年间,楚国北面有游牧民族新罗族劫掠作乱,秦天因此受命守卫北方。
年仅三十便能身居大将军位,可见秦天绝非常人。快马奔赴北疆上任,固城练兵,坚守不出,一连数年都是如此。
新罗游骑兵以为秦天无能,畏惧不出,进攻愈发猛烈,但楚国有坚城为倚靠,坚持不出。新罗军不善攻城,多次气势汹汹攻来,都无功而返。
数年以后,城中兵精粮足,士气旺盛,秦天遂诈败弃城,引新罗追击,引至其包围圈内,猛攻敌军两翼。
新罗军仓惶大败,秦天身先士卒,一日追杀百余里,一夜又追出七十里,次日白天不眠不休又追杀三十里,终于生擒了新罗族大族长并斩敌首二十万,生擒敌军数万。
经此一战,秦天彻底名震大荒,而后又带兵占领了原属新罗的大片土地,扩大北方边疆,使帝国北方直接与大梁国接壤。
后来又剿杀南海匪帮,整顿沿海,使沿海无法之地重归帝国掌控。又东出天断山,在完全没有帝国粮草支援的条件下,翻越万仞之高的天断山脉,远征沙漠之国流鸢国,令其称臣朝贡,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十年间,帝国版图扩大了足有三分之一,先帝心喜非常。秦天卸任大将军后,先帝就从秦天打下的版图中,挑了一块赐封为秦天的封地,封秦天为镇国侯,明帝继位后改名“武”侯。
武侯近年来已经很少带兵出征,平时都住在封地颐养天年,而此刻,这年过花甲的老人正风尘仆仆的进入帝都。
虽然年事已高,且久疏战阵,但武侯秦天的举手投足间还是透着摄人的威严。
一路龙行虎步,到达皇宫东大门——雄英门外,皇宫共有四方大门,另外三门分别是东大门——瑞安门、南大门——玄青门、北大门——豪尊门。
雄英门外,皇帝早已在摆驾迎接,一见武侯身影,立刻上前相迎。
武侯双膝下跪,朗声道:“臣秦天拜见陛下。”
皇帝大悦,搀起武侯:“武侯请起,一别数年,身体安好?”
“谢皇上挂念,身体尚可,还能日食三斗,领兵作战不成问题。”
拜过皇帝,又与文侯夏舒,左相蒙若,右相呼延惊鸿,上大夫张庭庸、徐若弼、金冲达、丁恒固一一见礼。
武侯环视一周,道:“臣听闻大将军程不凡征剿妖罗族已经四年,未知战况如何?”
明帝一边将武侯引入宫内,一边道:“进展尚可,虽不如武侯当年那般势不可挡,却也逐步建立起了优势,想必不日即可凯旋回师。”
武侯点点头,谈话间已入前宫,皇帝已在左昌殿摆下酒宴为武侯接风。
席间,皇帝谈及出征蛮国之事,道:“蛮国新君,自以为统一了些乌合之众,便目中无人,无视帝国威严,屡次无礼,朕早有意派兵征伐,只是文侯与左相竭力阻拦,朕道行军打仗之事,还当属贤王最是精通,故此特意召您入宫,详闻高见。”
武侯思索良久,抬头道:“臣与文侯意见相同。”
皇帝微微皱眉,语气略有不快,道:“这是为何?”
文侯道:“程将军远征妖罗,四年未归,国力损耗严重,民赋徭役连年增长,百姓颇有微词,如若此时再举刀兵,恐民怨难平。即使民怨可平,大楚国全国之兵不过百万,半数跟随程将军征伐妖罗,若再举大军讨伐蛮国,那时国内空虚,假如梁国出奇兵偷袭帝都,则天下危矣。”
皇帝瞥了眼文侯,又问:“那武侯觉得什么时候可以出兵?”
武侯道:“程将军胜利班师一年后可以出兵,若程将军未能得胜,则万不可攻打蛮国。”
皇帝连连摇头,道:“朕还以为武侯是懂朕之人,没想到你和文侯说的一模一样。”
谈话间,太子玄煜姗姗迟来。
只见玄煜双颊微红,目光迷离,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脖子上还印着不知哪个美人的唇印,衣衫也被拉开了半边。
武侯见状,皱起眉头。
文侯起身呵斥:“堂堂太子,如此形象,成何体统。”
但玄煜醉醺醺的,好似并未听见。
皇帝见了,抓起壶中冷酒,一股脑全泼在了玄煜头上,怒斥道:“朕对文侯尚不敢如此无礼,竖子好大的胆子!滚出去面壁三日。”
玄煜见父皇发怒,酒也立刻醒了,恨恨看了眼文侯,不敢在发言,自行退下去了上书房面壁。
第二章 皇帝驾崩
文武二侯同时反对,攻打蛮国之事自然便不必再提,但武侯远道而来,为酬其辛劳,皇帝第二日特意安排了满朝文武去围场打猎。
玄煜正在面壁思过期间,因此此次并未同行,二皇子玄疾和四皇子玄芳左右陪同皇帝。
明帝至今只有四位皇子,其中三皇子早夭,事实上只有三位皇子。长子玄煜终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明帝颇为不喜,早有心思废掉他,改立二皇子玄疾为储,只是迫于皇后和太后的压力,一直不得机会。
玄疾六岁时,曾对明帝说要让大楚国成为大荒之中的唯一一国,此一言令明帝龙心大悦。并且三兄弟之中,玄疾尤其聪颖过人,诗书武艺一点即通,又胸怀大志,从玄疾十岁起,明帝便已经有意另立太子,毫不掩饰对玄疾的喜爱。或许也正是因此,玄煜身为太子却得不到父皇的宠爱,才会自甘堕落,沉迷酒色。
四皇子玄芳年纪最小,天性纯良,玄煜和玄疾自小水火不容,玄芳却能和两位兄长都相亲相爱。
朝野众臣谈笑间,围场已到。此一片皇家围场,方圆千里还不止,围场之内地形险恶,猛兽颇多,明帝却正是看中这点才特意把此处圈做围场,正是:
密林藏虎豹,山涧隐长蛇。浅壑清泉多猛兽,繁枝茂叶落凶禽。大虫伸腰,毒蛇吐信;大虫伸腰,獐狍途经无活命;毒蛇吐信,大虫相见亦小心。熊罴豺狼傍地走,雕鹫鹰隼栖枝头;凶险万分如炼狱,偏偏皇帝不转眸。
皇帝一马当先,高声大笑,金箭连发不止,虎狼熊罴皆远远退避。群臣跟在皇帝后面,不时发一箭,更多是在守卫皇上安全。
文侯望着皇帝背影,笑意颇浓,偏头对武侯道:“当今皇上神文圣武,十年之后,大楚国或可重返巅峰也说不定。”
武侯也笑了,道:“又开始炫耀你的徒弟了?这就是你已经老了的表现。”
二人开怀大笑。
皇帝又发一箭,正中一只黄毛野狼后腿。禁卫军一哄而上,驱散狼群,黄毛野狼受惊跑向山涧,皇帝急催马追去。
皇帝追至一处低崖上,终于赶上野狼,拔出腰间佩剑,一剑刺死后,单手擎起七八十斤的野狼,与众臣展示。
“吾皇万岁!”众臣无不欢呼。
皇帝立于低崖之上,听着众臣喝彩,好不威风。
忽闻头顶一声隼鸣,抬头望去,原来有只红顶苍鹰见了皇帝手中野狼,饿急之下,竟不顾性命要与皇帝抢夺。
皇帝见了,哈哈大笑,对群臣道:“朕观这红顶苍鹰双翼展开总有丈余,尔等看好,看朕如何取这鸟头!”
皇帝说罢,左手举高死狼,右手紧握佩剑。苍鹰极速俯冲,离皇帝越来越近,羽毛钩爪清晰可见,满朝文武都捏着把汗,紧张的关注着。
苍鹰离皇帝已经近在咫尺,只见苍鹰啸叫一声,伸出钩爪抓住了死狼,皇帝也一声大吼,人鹰交错的一瞬间手起刀落,斩下了苍鹰头颅。
然而,众臣还没来得及欢呼,只见苍鹰硕大的身子借着下落的力量直直撞在了皇帝胯下的神驹上,鲜血从苍鹰的断颈处喷出,正喷到了宝马的眼睛里。
即使是宝马,也难免受惊,此马立时人立而起,不受皇帝驾驭,载着皇帝向后退去,而皇帝身后,便是低崖。
百官救助不及,眼睁睁看着皇帝连人带马跌下低崖。低崖本身不足一丈高,但皇帝非止一人,还有一马连同滚下。众人飞奔到崖底,跑在最前的玄芳也是最先看到了父皇的尸身。
皇帝下坠时被马完全压在了下面。皇帝所乘之马比之凡马要大上许多,自然也重许多,明帝经此一压,胸脯塌陷,七窍流血,立时气绝。那马倒是没什么事,滚了两滚又站了起来。
玄芳伏在明帝尸体上嚎哭不止,随后赶来的玄疾也跪在明帝身旁大哭。
事发如此突然,连冷静沉着的文武侯,也完全怔在原地。
那皇帝的宝马因为有皇帝做了垫背,毫发无损,眼中的血污也流干净了,此时正轻快的迈着小碎步。武侯见了,怒喝一声,当头一拳打的那马脑浆迸裂,倒地而死。
右相呼延惊鸿拉着文侯急道:“侯爷,变故突发,您快振作起来主持大局!”
文侯这才缓过神来,高声道:“众臣休乱!还不速速护送皇上回宫救治!”
众人手忙脚乱的把皇帝抬上龙辇,文武侯与两位皇子分列两旁护卫,大队急行。
十万火急的把皇帝送回了皇宫,停于右昌殿,太医早已得令在此等候,然而皇帝在坠崖当场便已身亡,神仙下凡也是无救,更何况区区太医。
一众太医手忙脚乱“救治”了许久,终于还是宣布救治失败,皇帝驾崩。
百官跪伏宫外,涕泪横流,皇后,太后以及诸妃于右昌殿外嚎哭不止。
太子玄煜得到消息,急忙赶来,只见宫城内外一片哭号,心中悲喜交加,也扑到皇后怀中大哭。
百官自午时哭至夜暮,太后命人向文侯传话,请他代为主持大局。
文侯得了懿旨,下令百官暂退,各司其职;并令左相夏舒立刻着手准备葬礼;右相呼延惊鸿准备为太子登基;四位上大夫即刻派人传讯各城关,以及各个属国。
皇帝尸体暂置于中昌殿,文武二侯亲自守夜。
时至午夜,三皇子玄芳仍守在棺前,犹自痛哭不止,二侯多方劝导,玄芳只是不听,恸哭不止。哭到后来,竟昏倒在明帝灵前,二侯连忙命人扶玄芳回宫休息。
送走玄芳,灵堂之内只剩文武二侯,武侯深吸了一口气,对文侯道:“皇上突然驾崩,天下只怕又要动荡一番了。”
文侯闭起了眼睛,似是不愿想那些事情,道:“朝野上下多拥护三皇子,但大皇子是皇帝亲自定下的储君,我不能抗命而行。”
武侯深深呼了口气:“你说大皇子和三皇子哪一个更能安民治国?”
文侯睁大了眼睛:“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