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抔黄土》——耐舟

时间:2019-05-04 10:36:04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耐舟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门外来客

清晨,黄土岭村的李全忠老人,例外地没有到村外散步,而是在家里外忙活。首先,他拿把大扫帚把院子和大门外扫了个干干净净,又烧开了几壶水,把所有暖壶都装满。又去通知别院住的儿子儿媳,今天不能外出,有客人前来,早过来忙活并候客。与此同时,老伴也在搓擦刷洗,弄得杯盘叮当作响,然后又打开冰箱,检点着一应的吃食之物,看还应该准备些什么。

昨天下午,村支书过来说,刚接到有关部门电话,有一位老干部名叫陆风,与李全忠老人是老相识,老朋友,明天要来探望,已到了渤海市,明天将由从市老龄委退下来的耿树彬同志陪同。大约十点到。全忠老人听后,茫然、疑惑、惊异,一齐袭来,一时竟不知所措。也难怪,他已经八十三岁了,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有着太多的老相识、老朋友,这些人,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也随着各自地位身份的变化淡化了,有的早已忘记了,连姓名、职业,以及相识相知的过程都不记得了。那么,这个陆风又是谁呢?什么时候认识的,有过哪方面的接触,现在又住在哪里?既然说是老相识老朋友,那一定是有过亲密交往和深厚情谊的,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呢?况且,在自己所认识的所有人当中,怎么就不记得有个叫陆风的呢?老人毕竟年事已高,这些年又不怎么参加社会活动,对时事没有太多的了解,虽然思维还是清晰的,记忆也不是很差,但对一些陈年旧事,一时确实没有明确的回忆。蓦地,他想起来了,终于大彻大悟般的想起来了,自言自语道:是他!他还活着?

今天,他起得特别早,事实上,这一宿,他并没有睡着。老人都这样,平时就觉少,再有点事就更睡不着了。他在忙完后,早饭只匆匆吃了几口,就独自静坐了下来,他在想象着来者会是谁,会不会就是几十年未曾见面的那位同志和兄长。

“你还不换件衣服。”老伴边说着边拿着一件深灰色中山装从里屋走出,麻利地给他换上。这件衣服是五年前儿媳给买的。说心里话,全忠老人对这件衣服还是挺满意的。不过,七老八十的人了,穿什么不行,何必花百十元买件衣服,这在当年,百十元能办多少事。再说,农民就是农民,那么阔气干什么,什么新潮旧潮的,我才不在乎呢。所以,几年来,除了过年和应付特殊场面,他是不穿的。时隔几年,衣服还崭新如初。此刻,他走到镜子前,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竟比平时年轻了许多,精神了许多。又赶紧拿过剃须刀,只几下轻微的摩擦,即使拂不平岁月赐给的满脸褶皱,但毕竟润色了许多。

黄土岭村离渤海市里仅六十里。此刻,陆风一行正行驶在渤海到黄土岭的路上。车上共三人,陆风由他的孙子一路开车护送,另外还有从市老龄委主任职上离休的耿树彬。陆风三天前从上海到了老家苍山,祭扫了父母墓,会见了故里亲朋,昨天到了渤海。耿树彬是陆风的老同事、老部下,几十年未见,一听说老同志要来,自然是喜出望外。他提出上宾馆,好好地陪陪老同志,但都被陆风谢绝。他又提出是否应该通知河西县和朱家镇两级,做好接待,又被陆风以更严肃的态度拒绝了。陆风认为,渤海这一带,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让他终生难忘。但自己毕竟离开多年,且离休多年,现在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能有几人认识自己?自己又能认识几人?还有什么理由什么资格去惊动人家?张扬是不好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前簇后拥,自己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从来就没有过,现在就更不屑说了。“八十老翁何所求”,已八十又五了,风烛残年,桑榆暮景,生命历程将到尽头,悄无声息地生活,消消停停地过完有生之年,何乐而不为呢?记得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曾读过著名女作家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叛逆的绝叫者”形象,在经历了若干时代苦闷、屡遭精神打击之后,她要让自己“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莎菲女士的处世态度是不可取的,是不值得效仿的,自己在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现在看来,以残年余力已不能有任何作为的时候,“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是不无道理的。晚节是要保的,这就是在有生之年,不屈从流俗,不招惹是非,清心寡欲,把想做应做的而且能做的事情扎实做好。再说,这次到黄土岭,是来了却自己几十年来的心愿的,是私人探访,不代表任何一方,不受任何人的委托,更应该悄悄地来,悄悄地去。这次由耿树彬陪同,是他自告奋勇,同时陆风也是同意的,因为他在这里工作的时间更长,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更熟悉。

这是二〇〇五年的九月。这天上午十点,一辆银灰色轿车停在了李全忠老人的大门外。首先出来的是司机,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陆风的孙子陆向东,他快步走向等候在门口的李全忠,亲切地叫了声“爷爷”,并迅速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了李全忠的手。然后回转身,打开车门,搀扶出一鹤发童颜的老人。老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衣着齐整古朴,不失庄重。还未待全忠老人反应过来“哪位才是”,他便挣脱了孙子的搀扶,以硬朗的步子向前,张开双臂,紧紧抱住了全忠老人:“兄弟,我是陆风。”随之而来,是两位老人无法抑制的泪珠,沿着他们垂老的面颊滚落下来。耿树彬也快步向前,握住全忠老人的手:“老同志,还记得我吗?”全忠老人先是一怔,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回忆着,然后肯定地说:“记得,完全记得,这不是当年区上的耿书记吗!”随后,两双手握得更紧。这时,全忠老伴、儿子、儿媳都站在一边,全忠老人向陆风和耿树彬一一作了介绍,大家一阵寒暄。

今天的午饭,称得上别开生面。稀客的光临,使得这个原本温馨的房子里,更加其乐融融,充斥着亲情和友情。按照乡间待客的习俗,全忠儿子儿媳,早就把饭菜做好,麻利地摆放到餐桌上。全忠老人拿出了珍藏几年的“怀庄老陈酒”,每个人都斟上了满满一大杯。对于陆风和耿树彬来说,这顿饭太难得了,几十年才相聚,又来自天南地北。也不知怎得,感觉今天的酒也好,菜也香,那个可口,都是平常感觉不到的。全忠老人今天特别高兴,几口酒下肚之后,脸已变红。近几年来,他是不常喝酒的,但今天例外。有两个大干部专程来探望自己,这是何等的体面,这在黄土岭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看到两位客人爱吃爱喝,不嫌弃自己的招待,自己太满足了。越想越来劲,他端起杯,带领各位又呷了一大口。说来也怪,三位老人平时都是不太喜欢喝酒的人,今天却都喝干了自己杯中的酒,那可是一大杯呀。尤其是陆风,在家都是隔三差五地喝一次,每次仅仅是一小杯,不待老伴制止,自己就停下了。说实话,家中的酒,论档次和价格,都比今天的要高好多,但怎么就喝着无滋淡味,哪里比得上面前的酒,浓郁香纯,回味绵长。

吃罢午饭,待收拾完毕,陆风就示意陆向东从车上取出照相机,要照几张相。首先是陆风和李全忠一张合影;接着是再加上耿树彬的三人合影;然后是李全忠的单人照;最后是主客所有人的合影。陆向东把相机临时交给了身旁一位青年人,自己站在了边上,青年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下午两点多,耿树彬提出是否该走了,以征求意见的眼神望了望陆风。陆风却出人意料的作出决定,要在这里住一宿,说是还有事情要做,那说话的表情,好像是这样走了还未尽兴。陆风的决定,对于李全忠来说,正中下怀,这是他盼也盼不到的事情。阔别这些年,有多少话需要说,有多少情况需要了解,多少年才得一见呢,今后还能吗?还有机会吗?老了,毕竟都老了。陆风站起来对孙子说:“你陪你耿爷爷回渤海,把照片洗好,明天下午两点前来接我,把照片带回来。”陆向东原本想陪爷爷回渤海,至于照片,待回上海后再寄回。但爷爷既然要留下,毕竟有他的想法。他不知道爷爷想什么做什么,老人吗,依着他就是了。

送走了二人,全忠儿子儿媳也回那院去了,屋里只有陆风、李全忠和老伴三人。陆风打开了随身带的黑色旅行包,从里面拿出三样东西:第一件是一个红色的小方盒,里面放着一块金光闪闪的手表,表盘表链全是金黄色的。陆风拿起手表,手指着底面弯弯的一行字念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随后说:“我们就是在那种年月里同生死共患难的,活到今天已是万幸了,已经六十多年了。这是发给我的,给你留作纪念吧。”第二件是一个红白相间的纸盒,里边盛有两瓶贵州茅台酒。第三件是一个牛皮纸信封,里边装有现金三千元。全忠老人盯着三样东西,看了很久,说不清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忽然,抓起信封,硬往包里塞,边塞边说:“表我带了,酒我也喝了,说实在的,我还没喝过茅台呢。但是,这钱我是不能要的,我心领了,现在条件好了,我的钱够花的。再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你也不容易。”陆风听罢,微微一笑,迅速夺过那个信封,放在桌子上,那种坚决和果断,仿佛又变回了年轻时的陆风。

深秋的夜,一派祥和、静谧。时钟已打了十一点,大多数人早已徜徉在梦乡。那边卧室里,忙碌了一天的全忠老伴儿,也发出沉睡的鼾声。唯有这边的两位耄耋之年的人,还没有睡意。他们索性亮起灯,披上上衣坐起来,又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谈起来。好在他们俩都难得的耳不聋眼不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以及这些年来他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家庭情况等等,凡是与他们的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无不涉及。由和颜悦色到慷慨激昂,由平静温和到义愤填膺,由嬉笑怒骂到感叹呵斥,多少年的世态严凉,悲欢离合,风风雨雨,在通过他们的表情和行态而反映着。他们越谈越带劲,都为对方的睿智和记忆力而折服,为各自所持的人生态度而赞叹。直到从那边传来“快睡吧别累着”的喊声,二人才作罢。看看时钟,已是两点一刻。刚想熄灯躺下,陆风又说:“明天上午,你陪我到邵家坟去看看。”

耐舟说

作者简介:

山东省利津县人,务过农,当过村干部,参加过县农村工作队,干过教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专业毕业。曾发表过散文短篇小说数篇。

第二章 怀揣黄土

在黄土岭村的东北方向,大约五里地,有一块叫做“邵家坟”的地块。地块不大,也有六七十亩,都是棉田。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风水宝地”,也曾经是孤荒坟场。农业学大赛时期,按照“沟渠成网地成方,沟渠路旁树成行”的要求,综合治理,这里成了肥沃耐种的“膏腴之地”了。生产责任制之后,土地再次调整,周边开挖了好几个坑塘,养鱼养虾种莲藕。为方便生产,从黄土岭村到邵家坟,修了混凝土路,两旁种植了白杨,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早饭后,陆风就提出两人步行前往,权当是散步,反正在家里也是每天出去散步。全忠说,这里已不是当年,从黄土岭到邵家坟一路坑坑洼洼,现在修了路,是混凝土的,很平坦,很好走,种地的都是开拖拉机三轮车。还是坐三轮车吧。他叫过来儿子,开出了三轮车,两人上车,向东北方向驶去。

五里地一会儿就到,三轮车停在公路边上。下车后,两位老人并肩走着,朝邵家坟地块走去。全忠老人在想,这么多年了,老同志总惦着这地方。那么今天来做什么呢?是瞻仰,怀旧,还是故地重游?说是瞻仰吧,眼前除去棉花再没别的,没有陈迹旧物,没有什么可瞻仰的。说是故地重游倒是对的,不过那些事发生在几十年前,早就烟消云散了,老同志还有什么必要耿耿于怀呢。说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吧,那算不上什么,在那种年代,是每个人都该做也都做得到的事。这么多年了,都老了,还想这些干啥呢?你看,老同志还在皱着眉头深思呢。唉,都过去了,青年人谁会知道这些。刚下车时,陆风就闻到了一股泥土味,一股沁人心脾、清凉湿润的泥土味,并且越走味越浓。这是秋日的土地在被雨淋过之后,又经太阳晒而散发的味道。那边的坑塘,长年不断水,微风吹来,更增添了这种味道的潮湿气。这种味道,让人感觉自然,舒适,呼吸都变得平顺、和畅。这种味,对于陆风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陌生,是这些年生活在大城市,那是一个远离泥土的地方,跑折了双腿都找不到泥土,也闻不到这种味。说熟悉,那倒是真的,小时候生活在乡村,时常去田野剜菜,割草,就是被这种气味围绕着。六十多年前在这邵家坟的地窖里,草铺底下就是土,周围墙壁也是土,用手一划拉,土就往下落,每天闻到的就是这种气味。一九六八年又来到这里时,每天都是种菜浇菜管菜,是真正地和泥土打交道的一段日子,当然对这种泥土气味又多了些熟悉。自己的身体里溶入了这里的太多的泥土味,这种泥土味又转化成了生命气息,才能够使自己在那种险恶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两位老人在邵家坟地块周围转了一圈,李全忠边走边说,说到这里这些年来的变化,近几年的种植管理情况,水利建设情况,还谈了自己听说的村里的远景规划,虽然不太熟悉,但谈的却认真,绘声绘色。陆风边望着远处边听着,不时地点点头。棉田里有些人在拾棉花,他们昨天就听说全忠老人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个大干部,早年在咱们这一带打过仗工作过。都想见一见,只是全忠老人带他到这里来,他们大惑不解。于是都围拢过来,想看个究竟。陆风主动向他们招手问候,和他们攀谈,那神态,简直就是会见多年不见的老乡亲老朋友。离开棉田,两位老人又去坑塘上看鱼看虾看莲藕,去沟渠看一些灌溉设施。陆风边走边看,边喋喋不休地感慨这里发生的变化。

已近十点,在转完看完之后,他们又回到了邵家坟地块,站了片刻,沉思了片刻。几个拾棉花的农民又赶紧过来,看他们俩还要做些什么。只见陆风从上衣兜里掏出了一个小塑料袋,完全是有备而来,迎风抖了几抖,使其鼓张起来,然后蹲下,把塑料袋平放在地上,口朝上,用两手大大地捧起一抔黄土,先送到鼻子下闻了闻,好像是再次吸收一下这黄土的气味,又郑重其实地放进塑料袋,把塑料袋口拧起来,挽成髻状。最后搓了搓,两掌相对拍了拍手,解开脖颈下的第二个第三个扣子,把塑料袋装进贴身的内衣口袋里。这时,他脸上挂上了一丝称心满足的微笑。整个过程,看起来既庄重又神秘兮兮。围观的人,包括李全忠在内,谁也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包含了什么特殊意义,只是用疑惑的眼神,呆呆地看着他完成。

下午两点,陆向东按时把车停在了大门外。这次耿树彬没来,他被临时通知,去参加市老龄委的什么活动去了。陆向东带回了昨天的照片,放在了桌子上。陆风选了两张,一张是自己与李全忠的合影,另一张是多人合影,用纸包好后装进了自己包里。全忠儿子把准备好的礼物拿出来:有绿豆、黄豆、花生米、大虾。陆风拿起了装有二十斤黄豆的袋子,说:“就这些,够喝一冬天的豆浆的啦。”李全忠老夫妇过来连扯带拉,陆风挥了挥手,又是那种无容争辩的神态。

大门外,车要开动了,陆风和李全忠两位老人又拥抱在一起,时间比昨天刚来时还要长。李全忠说:“只要身体好好的,还要来走走。”陆风不断点头:“还来,还来,还要来的。”边说着边眨巴着老眼。

汽车开走了,全忠老人还站在那里,右手扬着。汽车已经拐弯了,家人们都回了院子,围观的人也都离去,他还一直站在那里,右手扬着。

晚上,感觉有些疲乏的李全忠早就躺下了。身子躺下了,脑子却没有休息,直到十点多了,还在辗转反侧。他自己有数,注定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老伴儿见他睡不着,独自在那里嗫嚅:人家来看了你,咱记住这份情意就是了,你老了出不得门,以后有机会,可以让孩子去看他。全忠老人听了,抱怨地说:“你以为我是在寻思这些,你睡你的吧。”不想这些又是想些什么呢,只有他自己知道。是的,此时的李全忠,翻来覆去睡不着,确实不是想这些。陆风这一来,把他的思绪带回到六十二年前,那个全面抗战以来的艰苦卓绝的第六个年头,一九四三年。人老了,容易记起往事,特别是少壮时期的一些事。哪怕那是一个不值得回忆的、不堪回首的时代,但毕竟是亲历的,且在这个亲历的过程中,溶入了多少人多少事,多少情义和仇恨。即使你平日里无暇想这想那,但说不定哪个节骨眼上,这些亲历的过程,又会自然而然地在脑子里浮现,令你吃不下睡不着,不得不依照事情的原委,去作系统地、全面地回顾和追思。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