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抬棺人》:陌生的抬棺人
陌生的抬棺人
清朝同治年间,潍县南乡马司村的一位叫刘凤的村民死了,出殡这天,来了几个陌生的抬棺人,使在场的人很是惊奇。
在那提倡孔孟孝道的时代,对出殡的规模是很重视的。父母死了,要出个什么规模的殡,子女是无权决定的,这决定权归近族中的长辈说了算。俗语说:死了爹和娘,粮食柴禾向外扬。意思是家中的财物任凭丧葬主事人处置。这种旧风俗,大概是为防止不孝之子草草把父母埋葬的缘故?或是防止大孝子为了厚葬父母破产不为家的缘故?也许二者兼顾。为了显示孝子为葬父母不惜资财,出殡这天,孝子头戴用竹片特制的竹帽,名曰“竹冠”,冠两边用线绳垂下两朵杏子大的棉球在耳际,意为堵塞耳朵之用。这竹冠的“竹”字,取其谐音“注”,堵塞之意,用棉球堵塞两耳,只顾悲痛,对家事不问不闻,以示为了父母殡葬,家财和一切事务任凭主丧人处置之意。
刘凤的葬礼是当时农村一个最普通的殡葬场面。参加葬礼的亲友吃过午饭,便是要把装殓死者的棺木抬去墓地殡葬的时候了,这时主持葬礼的执事人,也就是司仪,便在院内高喊:;“谢客了”!刘凤的儿孙们身穿孝服,头戴括着白布的竹冠,对参加送葬的客人跪地叩头。宾客们也做送葬准备:与死者是平辈或晚辈的人,便用丧主家分发的白布缠头,参加送葬。随着司仪的第二次喊:“谢帮忙的了”!孝子孝孙对院子内外众人和抬棺人跪拜,拜罢,孝子孝女们再对棺木叩拜,哀哭,以示要送别之意,起身后退。随着执事人一声“起灵了”的呼喊,事先找好的抬棺人便趋步向前,将供在正堂的棺木抬出大门外,放在抬棺用的木架上。
抬刘凤棺材的木架是用两条长矮木凳和两根木棍绑成的井字形的木架,这招来一些看殡人的“啧!啧!”声,显然是笑话简陋之意,笑话这家人舍不得为死去的老爹花钱。
刘凤家日子过得不错。由于刘凤本人一生的勤俭,由于他三个长大的儿子勤奋能干,大儿、二儿在水浇地上种了二亩菜园。三儿子又是四围两庄有名气的木匠,因此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裕。刘凤病重,弥留之际,刘凤的堂兄长来看他,刘凤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当着兄长的面嘱咐了儿子们三件事:一,要自身勤俭,不许浪费一粒米;二,对于穷苦乡邻须加帮助,不可与穷苦人计较财物;三,自己死后薄材殡葬,不得雇用丧葬仪仗,否则老爹死不瞑目。嘱咐之后,老人阖然长逝。
儿子们想雇用葬礼仪仗给爹出殡。那仪仗有喇叭、唢呐、锣、鈸等乐器;有高擎的幡、伞等引导送葬队列前行;有四周垂着流苏闪着金顶的大棺罩套在棺材外面,棺下是沉重的大型黑膝木架,承担着棺材和套在棺外的大棺罩,很像一乘闪金光的大黑轿子,这套装置起码要十六人抬。用这仪仗使殡仪更加大气,更加肃穆庄严。三个儿子与大伯相商,大伯说不可用,违背你父亲遗嘱是最大的不孝,三个儿子只好听从大伯吩咐,这才惹得看殡人们的非议。
当事先安排好的八个抬棺人要去抬棺木架子时,却见四个不相识的外村青年人跑上前来占据了棺木架的两对杠头。执事人看在眼里,心中好生称奇。没等执事人去问是怎么回事,就见一个不相识的老者上前,对棺木深鞠一躬,回头对执事人说道:“我与这四个后生的父亲们都受过逝去老人的恩惠,后生们自愿来送老人,请成全我们。”人家好心来相帮,哪有拒绝之理?执事人点头应允。棺木抬起,送葬的亲属为前导,这老者也随在送葬人之中,棺木徐徐抬向墓地安葬。
按葬礼规矩,丧主家是要对抬棺人作酒饭招待的。从墓地安葬回来,不相识的老者和四个不相识的抬棺青年被请进堂屋的大方桌前落坐,执事人和刘凤的老兄相陪。酒过三巡,老兄问不相识的老者道:“大哥是舍弟的哪方朋友?在下还真不了解。今天来送舍弟,足见情谊深厚,太感谢了!”
老者说道:“惭愧,不敢称朋友,我和几个后生们的父亲在那歉年时是给这驾鹤西去的刘掌柜当短工(劳务)的。”老者说起当年的经过。
那年,从春到秋几乎没下雨,四围各庄多数人家没饭吃。我们村里常年做短工的几个伙伴都饿得瘦弱不堪。尽管浑身无力,我们五人还是结伴来这村短工市做短工,挣不挣钱先不论,自己挣顿吃的还省了家里的饭给老婆孩子吃,那是顿饭难求的年月。
在短工市等着,短工们一拨一拨被人叫走了,只有我们几个外庄人两手扳肩,一身饥困冷站在大街上。太阳老高了,再无人来叫短工,我们哥几个相视而笑,其实,这笑比哭心里还难受。正当我五人心像浸泡在冷水里,起身要回家时,一个步履蹒跚的人走了过来,对我们几人连看都没看一眼,他一招手,说道:跟我走罢。
以往,来雇短工的人都像“相面”人一样,对短工品头评足地观察一番,身体弱的人不用,刘掌柜把我五人全雇用了。
雇短工下地干活,雇主都是天微明便来到短工市,选好人,早早把短工领到地里去干活,然后家主回家把早饭挑到地里给短工吃,为的是省出工夫让短工多干活。这刘掌柜却把我们五个短工瓴到家前的场院里,说道:“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回家挑饭来吃了再干活。”说罢,去了。
五个短工在场院边或蹲或坐等饭,有的掏出旱烟袋抽起烟来。这刘掌柜把五人安排在场院边,他却像忘了这回事一样不见了人影。抽烟的短工嘴都抽苦了,还不见饭来,无聊之中就用烟袋锅敲着场院边的土地玩,有的短工就捡拾起场院边的小石子或砂粒扔着砸场院外的蚂蚁。过了好久,短工们看见刘掌柜挑着饭来了,有个短工就停下手里砸场院的烟袋,跑去接他。饭在这饥荒年月,自然是高粱窝头或煎饼之类,这对饥饿的短工来说,就比蜜甜了。饭后,短工说:“刘掌柜,天都半晌了,有什么活,快给我们去干吧。”刘掌柜说:“你们不是干开了嘛,就用烟袋锅砸场院,没烟袋的就在场院边捡砂粒。活不急,别累着,累病了我可不给请大夫。”说罢,刘掌柜收起饭担,挑着走了。
傍晚,刘掌柜又把饭挑到场院里,这可是全村的短工们最早的饭,大多数的短工们还没收工呢。他放下担子,把工钱一份份分到短工手里,就让我们吃饭。送来的一担饭,前面是一只大水桶,桶里是小米熬的稠粥,里面还有少许绿豆,散发着诱人的米香,一把木头勺子站在桶中央,不倒。后头是一个箢篼,里面有五付碗筷,还有五个红色的高粱面的大窝头。短工们开始喝粥,喝上一碗后,一个短工盛上第二碗,没喝,伸手去摸窝头吃,在箢篼旁边抽烟边看短工喝粥的刘掌柜还真眼疾手快,他手中的烟袋锅早敲在了去摸窝头的手背上,那烟袋锅又烫敲的又痛,那刚摸到窝头的手痉挛了一下又缩回来,继续端碗喝粥。短工中那年龄最小的忍不住了,把手伸向箢篼摸窝头,手背上同样挨了一烟袋锅。那人楞楞地看着掌柜,小声嘟囔说:“不让吃挑来咋?”刘掌柜把脸一沉,说道:“把粥喝上,不许剩下,窝头捎着,给你爹娘吃。”
短工中那个年龄大的这会明白了,他放下粥碗,站起来说:“刘掌柜,你演了一天的戏,我这会看明白了,我们五个没人用的短工,你不用我们干活,转着法儿管了我们一天的饭,还要我们把干粮带回家。你是天下第一个大善人,菩萨心肠!”刘掌柜听罢,一下子变了脸色,怒斥道:“少胡说!我不会演戏,这是我雇短工的规矩。把粥喝完,给我走人!”说罢,起身走开。短工们粥喝完,每人拿了一个大窝头,把饭担扔在场院里,走了。
老者说:那天回到家,五岁、三岁的一对儿女见爹回来,都扑上去哭着要吃的,我把怀里尚带余温的大窝头拿出来,一掰两半,给五岁的儿一半大些的,给三岁女儿一半小些的,两个孩子像饿狼扑到猎物,笑了,狼吞虎咽嚼起来,两张笑脸上却挂着泪珠。看到孩子这样,我做爹的两行热泪顺脸颊流下,并默默向刘掌柜家的方向深鞠了一躬。
老者说,饥饿在第二年并没有解除,头年没种上小麦,五月人倍忙的麦收时节却成了闲时。我们四个伙伴又饿着肚子来到这村的短工市碰运气。心想有用人的先混顿饭填满肚子,没人用时只好再瘪着肚子回家去喝稀菜粥。就在我们白等了一早晨准备回家的时候,那走路蹒跚的刘掌柜又来了,我老远就认出了这位恩公,可看他的样子,对我们这几个穷短工是没半点印象了,隔着几步远,他向我们招招手,说:“跟我走吧。”
我们四个短工伙伴中,有三个是上次一起在刘掌柜家的场院中呆过一整天的,认识他了,有一个年纪小的却未曾与他见过面。我们三人心中有数,都不做声,心知肚明的知道这刘老兄不是亏待人的主。但那未曾谋面的伙伴问道:“掌柜的,干啥活?多少钱?”刘掌柜略加沉吟,随口说道:“出蒜。工钱用蒜顶账。干不干?”旁边的伙伴捅了这人一把,意思是叫他闭嘴,这伙伴倒乖,连连点头,不做声了。刘掌柜领我们来到一个菜园里,地头上确实种了一大片蒜。刘掌柜说::“你们先在这里等着,我回家挑饭去,吃了饭再干活。”说罢,走了。
我们在蒜畦头等着,有的抽烟,有的拿尖石块在地上画圆圈,却不见刘掌柜挑饭来。有个短工说,天都这时候了,我们当短工的还在这里晒太阳,先干着吧。大家觉得有理,就用手拔起蒜来。拔了一会,刘掌柜挑饭来了,生气地斥问:“谁叫你们拔的蒜!”那个提议干活的短工说,我们在这里等饭,怕误了干活,就先干着。还没等刘掌柜回言,那第一次来干活的年青短工不服气地说,你不是叫我们来出蒜的吗?刘掌柜一时语塞,接着说道:“你知道我是想从地的哪头出?这蒜还不到出的日子,出可惜了,你们就自主当事地给我出了蒜!”那提议出蒜的人道:“刘掌柜,蒜出了,那可怎么办?”
“这好办,”刘掌柜说。“各人把自己出的捆起来。”
等各人把蒜捆好后,刘掌柜说:“吃饭吧,谁出的蒜谁给我吃了!”
大家开始吃饭,用蒜就窝窝头吃,饭吃饱了,能吃辣的人也不过吃了两头蒜,一个短工说:“掌柜的,蒜实在太辣,吃不了的。”
“我又没说叫你们一顿吃了,吃不了带回家,慢慢吃。”刘掌柜说着,又给每人一份钱。说道:“我原说的,工钱用蒜顶,这钱是中午、晚上两顿饭钱。咱们两不相欠,散工。说着,刘掌柜收拾起饭担,挑着走了。
老者说,因为常年当短工,不时与外庄的短工一起给某雇主做活,说起马司村这个雇短工的怪人刘掌柜,也有不少人被他雇用过,经历过与我类似的优待,都说他是个大好人。我在极度艰难的时候受过不相识的他两次恩惠,无法报答,立下给他送葬的志愿,就是担心错过机会。后来,他的一个侄女嫁到我村,我跟他侄女说好,接到他百年的消息务必告我,这才叫上当年受过他恩惠的同伴的后生们,来了此心愿。这心事总算了了。只是心中还有一个不解之事,总是闷在心里,不知执事和刘老兄能给破解不?
执事人和刘凤的兄长道:“请老兄把不解之事说明,或者能给释疑也未可知。”
老者说,听刘掌柜侄女说,刘掌柜是靠两个儿子种菜园和小儿踏百家门当木匠过日子的,挣钱也是很辛苦的。家中虽说吃饭不成问题,却不是家财万贯的富户人家,说刘掌柜本人也极勤俭。就是家有万贯的大富户也没见有哪家善待短工的。他怎么就舍得拿出儿子们不容易挣来的钱和饭周济短工呢?我百思不解,总为这事烦扰,在心里总放不下。
执事人摇摇头,说我们虽住得近,也经常在一起聊,你说的事我还真没想过,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古怪人罢了。刘凤的老兄笑道:这事你算问着人了,他这怪脾气就我一人知道。我俩是同祖父的堂兄弟,我叫龙,他叫凤,我父亲是他的亲大伯。要说他这脾气,这要从他十岁那年说起。
我们两家的院子原来是一个院落的,后来分家,中间用一段矮墙隔开。一天早晨我在院子里读书,就听西院正在做早饭的婶婶呼唤儿子凤弟的声音,叫他到我家拿砂锅,给他父亲煎药用。
刘凤是听话的孩子,匆忙下炕,脸也没洗,就去了我家。我十五岁了,正在院子里读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昨天私塾先生给正上的唐诗,今天要在先生面前背的。在我不上学的时候,常带凤弟一起玩,他却从来没听我读书,读诗也称唱诗,像唱歌一样,凤弟觉得好玩,便站下听起来。
刘凤家那时日子累,,他也小,又逢年景不好,他没上过学。对我读的句子虽觉新鲜好听,但多半听不懂,等我读完。便问道:“龙哥,你刚唱的这书是什么意恩,怪好听的。我告诉他,杜甫是古代做过官的人,遭贬后成了穷老头,住的茅屋上的草被大风吹走了,他的屋子漏雨,床头淋湿,他却想得到千万间大厦屋让天下受冻的人住,自己冻死也甘心呢。他这诗就说这事,是不是个大傻瓜?
刘凤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这杜老头不是傻,是个好人。我爹前天去当短工,他身子弱,在短工市等了半上午没人叫,又扛了锄头饿着肚子跑回家,后来就又犯了病,娘叫我来拿沙锅煎药呢。要有个人把下不去市的短工叫去吃顿饭多好,我爹就不会病了。
这就是你要问的答案。
石算盘
邻居刘成风风火火地跑来对我说:“今天可大开眼界了!有人用一块石头雕刻了个石算盘。”
我说:“以现在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做个铁算盘也不是难办的事,做个石算盘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你真真没见过世面.!用车床车出算盘珠、算盘轴及四块边框和算盘的横梁,用玻璃胶粘贴起来就行。”
“你真听三不听四,我说人家是用一块石头雕刻的,13根算盘石轴上穿了91个算盘石珠,全是在一整块石头上用刀刻出来的,没有一点粘贴的痕迹!我没见过世面不假,还真是第一次见!你见的世面多,见过几次了?”刘成讥刺.地说。我俩见面好“抬杠”,却又好见面,这不,又抬上了。
“你是给人家推销算盘怎的?你说的再好听我也不相信一块石头能刻个算盘!你用你那蠢脑袋想想,在算盘那狭小空间里,把一块三厘米来厚的石板当中割成十三根石头条,还要和四周的边框相连,用这些石条刻成轴和穿在轴上的珠。你别忘了,算盘底下五个珠上面还有道横梁呢,梁上那不足二指宽的小空间怎么刻出轴和两个珠?记得好像《四游记》上说,吕洞宾拿了两个连环相套的木圈招摇过市,最后被人识破了真相,说他是神仙。因为两个圈上都找不到衔接口,人是没法把无口的木圈连环相套的。相比之下,石算盘比无口的木圈相套复杂得多,这做石算盘的人,八仙们也该跪拜他称祖师爷了?我不信他的算盘是一块石头雕刻的,其中必定有诈!
“我佩服你,佩服你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犟!他下午来我家,我让他捎来你看看就知道了。”刘成说着,掏出了手机。
“先别打电话,你先说说这是个什么人?不用说,和你老兄打交道的,自然是‘尽富贵也’了。”我也时时戏谑刘成几句。
“你算说对了,人家还真不穷,每天出门都带上万儿八千的——身后跟着一群羊。”刘成说。
我哈哈大笑说道:“一个放羊的就能刻个石算盘?谁信!”
刘成说,这人离我们村五里远,柳沟村人,姓李,他曾告诉过我他的名字,忘了,我就叫他老李。是个放羊人,他年青时用了五六年时间,刻坏了几块石头,最后终于刻成功了。你先别急着下“真假”的结论,等看了货再说。
“如果是真的,可就真是个奇人了!你是怎么认识他的?”我问。
我在西山脚下刨花生,他在地边放羊,我俩攀谈起来。他问我花生蔓要不要,说这是冬天喂羊的好东西。我说只要花生不要蔓,等我运回家把花生摘下,你到我家去拉蔓就行。二亩地的花生蔓,他用电瓶三轮车拉了好几趟,我帮他装车,他高兴,把我邀到他家管我酒,就见到了石算盘。下午他还来拉花生蔓,让他把算盘捎来你也见识见识。
下午刘成同老李真的来了我家。这是个六十四五岁的老年人,身子很单薄,一米六多点的个头,两腮有不少竖的绉纹,是一张农村受累人的瘦长脸。他两只眼睛却很有神采,与他的脸似乎有些不相称。
老李手里提一个黄布袋,上面印有××酒厂字样,不用说,这是让那神奇的算盘借“房子”住了。我把他们让进屋里,在屋地上放了矮饭桌,赶忙冲水沏茶。我没等客人端茶杯,就要先一睹算盘为快,让老李把他的宝贝从布袋里拿出来。
老李拿出算盘放在饭桌上,这是一个茶色的算盘。如果不事先说明,把这物件与几个普通木算盘混放在一起,它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可是,当我伸手去拿时,立即感到了它与木算盘的区别,不是木算盘那样伸手就可以抓起,它分明是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我小心奕奕拿在手里,唯恐略有闪失。我细细观看,整个算盘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粘贴拼凑的痕迹。我会做些木工活,木工把两块木板粘贴在一起,那怕技艺再高明,还是会被内行人看出粘连的痕迹。可是,这石算盘,无论是角与角,算盘轴与边框连接处,找不到任何粘贴痕迹。至此时,我深信此件是一块石头所雕刻无疑!我用手拨动石珠,虽不及木算盘珠那样轻巧滑溜,但完全可以上下拨动实用。我赶紧给它拍了照。
我小心奕奕把玩一番,鉴赏一番,真是大饱眼福了!这其间,我脑子中时时提醒自己,时时告诫自己:沉着!小心!绝对要万无一失!若因自己的粗心大意损坏此物,罪莫大焉!况我倾家荡产也赔偿不起。看过之后,我双手捧定算盘隔桌奉还主人,让他收入布袋中,何异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心情!
喝水其间我问他:“李师傅,这算盘横梁上的那两个珠和轴是怎么刻出来的?这我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
老李笑了。他说,只能用手工刀具慢慢来。这是三十年前雕刻的物件,那时还少有如今刻削石头的电动工具,就是有,刻这算盘也难用上,因为电动刀具难把握力度,少有偏差就会使整个物件报废。而且,我是要用纯手工来完成这物件的,所以这全是手工雕刻的。说到算盘横梁上面的两个珠和穿这两珠的短轴,这确实是刻这物件的关键地方,难雕刻。要先把横梁上的石料均匀分割成十三根小石方柱,再把二指长的石柱的一半刻成一段算盘轴,这样,所剩的半块小石柱就是雕刻两个珠的部分了,用一块与这段短轴等长的钢片制成半圆弧形钻头,那弧度正好套在短轴上,用两个手指捻转弧形钢片向前钻,就能制出另一半轴和两个珠来。当然,横梁下的五个珠也是这样弄的。
“啊呀!我的妈!你说的这做法我大体听明白了,听来倒是合理,可这坚硬的石头钻出九十一个珠,再把石块造成珠型,这实在是惊天地,泣鬼神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作为的了。”我说。
“你说的不错,这硬石头要软化才行。这整块石料在雕刻前是要经过软化处理的,要不,雕刻起来难度大得多。”老李说。
“石头还能软化?怎么软化呢?不用保密吧?”我问。
“这有什么好保密的,我做事从不保密,知道的人多了无论是对这工艺的发扬还是对这工艺的流传都是好事,这可不是见不得人的事,保什么密!石头用中草药煮上一天,就软些了。雕刻起来容易得多,雕刻好以后,再用另一种中草药煮,能使石头的硬度还原。如果你有兴趣,我把这煮石头的两副中药方告诉你,你不妨试试。”
我没有要他说出煮石头的药方,因为我对中药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便说他这口直心快的人不会骗人的,我信服了。我问他三十多年前他还是个青年,怎么会产生雕刻石算盘的念头呢?况那时是天翻地复的“文化大革命”时代,人人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的革命立场,哪会有闲心做这无关革命性的工艺品?老李长长叹了一口气,半天才说:“我父亲有点历史问题,当红卫兵我靠不上边。人家上天入地闹革命,我却清闲得很,只能老老实实龟缩在家里。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给自己刻图章,盖在自己课本的封面上,我很羡慕,也学着刻,用废钢锯条自制刻刀,先用地瓜、肥皂刻,后来刻木头,刻石头,我竟然也能刻各种图章,而且越刻越好,能与专业刻章人的作品比美。
“如果你们有兴趣听,我就说说刻这算盘的事。”老李说。我与刘CD说愿听其详。
有一次我用肥皂刻了一枚大队公章,盖在纸上竟可以乱真。这事被大队的干部知道了,把我叫去好一顿审训,把那肥皂章当面销毁。说我要图谋不轨,要走向犯罪道路。要我下保证不再刻图章,才得完事。我明白这就是大队干部宽容我了,要给捏造个什么罪名,那时可是易于反掌的事。就这事我却发现自己有这雕刻天赋,决定做件无人做过的奇迹——雕刻个石算盘。我脾气不好,性子倔,决定做的事不肯回头,且朝思暮想一门心思去做。我除了在生产队下地干活,一有空便找石头,雕凿石头,琢磨石头,并且向内行人打听刻石头的一些秘方。我从一个老中医亲戚那里探到中草药软化石头的秘方,喜不自胜。又觉得刻石算盘只靠钢锯条磨的刻刀可不行,要先置副相应的刀具。大春天里口粮不够吃,我还是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卖了一麻袋地瓜干,请邻村一个有名气的打刀具的铁匠老师傅给我打了几把刻石刀具。决心刻个石算盘。
为刻这算盘,吃苦受累不用说,影响干家里的活没少和家里人吵架,正在谈着的未婚妻也离我而去,可说是付出了不小代价
这时我已二十六七岁了,一是自己相貌平平,二又受父亲的历史问题影响,婚姻问题一直没解决。好容易邻居给介绍个外村媳妇,来往几次也颇有意,但因我刻公章受到村里警告,又不顾家人的反对卖口粮打刻刀,一心扑在那顽冥不灵的石块上,有时连她来我家我也因忙于迷恋雕刻,使她认为有意冷落她,她说她在我心中不如块顽石。又认为我有些傻气,认为我不务正业,又说石算盘是无用之物,令我立即停止石刻,否则,不给我这个犟傻帽做媳妇。我说你还没进门就管住我,我做正经事要听你的?你不做我的媳妇,我做出奇迹自有媳妇上门。我本以为是句玩笑话,可她真的拜拜了。我也不能为这不合性格的人放弃决意要做的事,我没去低三下四求她。反而更加紧了算盘制作,白天下地没空干,晚上常常干到深夜。后来,我这不合时宜的脾气也传了出去,多少年一直没女孩问津,心里着急也只得忍耐,但石算盘是非完成不可的。算盘完成后我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更没媳妇上门。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经人介绍,给现在这家死了儿子因孙子牵连儿媳未改嫁的人家做了倒插门女婿。我夫妻虽然与这家户主老人没亲属关系,但有妻的儿子做桥梁,一家人我敬他爱地相处得还可以,亲如一家。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现在在这家庭里侍弄庄稼,还侍弄一群羊。但我对以前的事说不上是后悔还是不后悔,我毕竟做了件自己认为有义意的事,在社会上留下了这个工艺品。我知道,要完成某件不容易做的事的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这石算盘与利国利民靠不上边,但我用我的某些牺牲给社会留下这东西也算有价值了。我因这东西造成了这样的结局,我似乎就该是这样的结局。记得在哪里看到乔冠华前外长说过的一句话: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我的性格导致了我悲苦的命运,才做这蠢事的。耗时、耗力、耗心血,为雕刻算盘这无用之物。落到如此之结局。这物到如今捧在手里,像曹操的“鸡肋”口令一样,“食之无味,弃之不舍”啊!
我说,你别后悔。这东西是潍坊人乃至中国人毅力的证明,技巧的证明,智慧的证明,谁不服气,让他来雕刻个试试!大园艺家米丘林说过:又有哪一样东西不是经过人类的艰苦奋斗而得来的呢!你以你半生的经历,完成这希世的石算盘。不管人们知道与否,不管人们认可与否,用一块石头刻个算盘的可能性被一个潍坊人证明了!起码给家乡争了光,就为这你一生也该满足了。我安慰他说。
老李说,我刻成这算盘,有几个朋友说这恐怕是全国仅有的东西,是件宝。我对这说法不放心,觉得这说法应是这方面的权威人士的结论才算数。前年在电视上看到‘鉴宝’的报导,入冬,我卖了羊,带上算盘去了北京,在博物院找有关专家看了一下。他们说做成这东西确实不容易,不过,这算不上文物,文物是有历史和名人背景的。你这东西,只是一件工艺品,拿回去好好保存吧。就这样,我的几只羊就换来了这几句无关疼痒话,我就回来了。你说我这人可笑不可笑,傻不傻,惨不惨!
我说,这是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不合理的“名人效应”,人们不去管实物质量,只去顾及这东西是不是出自名人之手。同是这个算盘,若出自古名人之手,或是现代有名的大师雕刻的,只要沾名人边,就价增千百倍,就成为价值千百万的文物。不是名人的穷百姓,你做的东西再好,在那些审评的权威人士眼里也算不了什么,人们只认名人,谁叫你不是个名人来!别为这事伤心了,自己的作品自己珍贵就行了。我敢说,这是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到头来总能碰到识货的人。
(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石算盘现在。人物用了化名。——笔者)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