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万人丁之江夏候周德兴》:太子伴读
第一章太子伴读
洪武三年,靠近琉球半岛的东南沿岸诸多外邦来袭,时有军情告急传来,原被流放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原来一年收成好不容易可以有个盼头,外邦匪犯一来便是颗粒无剩。多有百姓受不住匪犯的烧杀抢劫,举家北上乞讨,沿路都是乞讨者。
太祖得知此事,便想命人前去治理。
正不知派何人前去。正巧三哥周德兴带小子周冀前来宫里与太子伴读。
江夏候周德兴奉命在海防要塞,东南海小半岛上面兴建城邦,以便抵制琉球外邦。
太祖:三哥,今有一事告急,正不知道该当如何,今见到你可谓有眉目了
德行:哦,陛下不妨说出一二,看看臣子可否帮您处理此事。
太祖:匪犯多烧杀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现今多处知府都来报告此事。
德行:沿海一带多无城邦,匪犯抢劫一空乘船而去。他日又来犯我百姓,臣子倒是想可否在这几地兴建城邦,一来可以抵御外邦,二来百姓也有城墙依傍,加深了此地百姓扎根南蛮之地的想法。三我们可以在城外分发田地供百姓种植,每年收成按国家的税收一亩三分的收,国库又多了一笔。
太祖:这办法上上策也。
两人遂商量明早早朝就跟官员谈论此事,看看能否有其他人能出任别的可用之士。
周德兴离开皇宫扁来到了信国公汤和家里,先前汤和曾命府上管事传话与他,让他前来叙叙旧。
只见,汤和府上甚是讲究,不似商人家里那边豪奢,却也不像武将家里那般粗俗,尽是一些笔墨纸砚,书房里摆满了各国的兵法书籍。
周见汤和出来,道,二哥最近喜读兵法?一点也不像武将,还能耍大刀?哈哈哈
汤和,道,太祖开国以来,我边不似从前那般忙碌,多读些书籍,能多打发些时日,二来也能长长见识,我们少时打仗至今,不曾有机会读书,你嫂子胡家虽不富裕,可曾是书香门第,恐与老丈人没有话聊,所以多看些是好的。
周德兴道:哥哥你是娶得一枚贤妻,家里书香门第好教养呀,弟弟我少时不挤,娶的是普通人家的女子,生性喜妒忌,不曾让我纳妾,我也念她与我苦命夫妻一场,遂随了她意,生一小儿,生性顽劣,也不曾教导,我天天南北征战,甚是担忧。
汤和:太祖其实今命你去除倭寇,一则是想让你有所建功立业的机会,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削减徐达的功绩,魏国公现在的功绩太祖已经不能再加封别的爵位。恐一****等都得早早的告老还乡啊,不然功绩太显贺是要跟太祖伤了感情的。
周德兴:二哥为何这样说,太祖与我两少时就在一处,不会的。
汤和:我们不在其位便一日不能理解那心有所恐的感觉啊。哥哥我就劝你凡事莫好功喜大,魏国公,胡大海等人喜邀功你就让他们去。
第二章:百家姓,万人丁:出壮丁
次日早朝
太监正和:上朝。
太祖:众爱卿朕得知南边一直以来倭寇鼠辈经常抢劫烧杀我大明百姓,此次朕想命人前去修建城邦,以防范倭寇,周爱卿愿担任此事,朕特封江夏候。还有谁人愿意一同前去。
朝内各国公们本来想都已分封爵位,接下来就坐享其成建功立业好好在自己的管辖地好好建家立业。众人皆想借事不去。可又不好明面上请辞。正在想这事情也就徐达或者汤和等人早年在福地有过战绩,想是就他二人的事情邀功了去,遂都与皇上说愿意从自家府邸挑选人手给去的官员用。只好从就近的地方抽1300多名壮丁。就近省调来千户,百户,镇府等十几名官员供德行调用。
魏国公徐达:皇上,南蛮虽然是我大明土地,但那边人烟稀少,路途遥远,最节省人力的办法就是从附近几个地方调用壮丁。臣请皇上出皇榜招天下各省的巧工匠自愿前去和各户出一名壮丁。
离福地最近的便是安徽,但安徽各地的镇府,无一愿意前去的,都是想打完天下好好的当自己的父母官,颐养天年。太祖由不得朝上无人接受任务前去,以命令的语气说,各地出一名镇府,各省级不愿自然是命自己县里最没有权利的官员前去,毕竟这是要举家搬迁到现在还荒芜人烟的地方去。此去建城邦也别想有别的清闲日子。搞不好还有倭寇要杀。
洪武二十年,应天府出一榜,上写:周德兴自愿前去倭寇流串的南蛮福地修建城邦,替天子抵御倭寇,特封江夏候。命各地出壮丁,工匠以备江夏候调用。国库2万银元,粮草五千当。
周德兴有一子,小名周寄,寄予希望的意思。原来周德兴常年跟随太祖在外打天下,难免疏于调教,加之小儿生性顽劣又是家中独子,无人敢说教。听太祖这么一说,周德兴就想带着儿子前去福地好好历练一番。
消息传到宫外,举国上下都为出壮丁的事而烦忧,皆不愿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送去抗倭,只有少数被倭寇迫害过的家庭主动参加。
京都市井很是热闹,各色手工玩意琳琅满目,见几个壮汉正在打骂一个人,
王大员外的外甥因为犯事本要抓进去牢里,正疏通人脉准备打点一些钱财赎出来,这下子好了,壮丁榜上也有他的名额。人称王冠。生得眉清目秀,头顶的发髻格外俊美,无奈是个惹事精。
古有江州义门陈姓也,因为人口众多,抓壮丁也难免于幸,但因家里长辈爱惜子嗣,遂从众多子女中挑出一名身材魁梧有力年纪20出头的庶出陈姓子,小名陈勇,因为好勇无谋,力大也,从小得名。
靖州人士,从小习武的钱储,年有十八。打小跟着江夏候当小马鞍。此次前去南蛮自然有他一个壮丁的名额。
一月之内,竟也筹足了1304个壮丁,安徽省调来千户,镇府也出了一份十几个名额的冷门官员。这些官员生怕在人烟稀少的福地没有照应,二来此去抗倭建城不知何年才可折返,也怕家里人牵挂皆是举家迁往福地的节奏。说来也是奇特,这天太监正和拿给太祖一份抗倭人员的花名册,太祖撇了一眼,咋一看各家各户姓皆不同。龙颜大悦就出了百家姓,万人丁的登记在顺天府资料里,以便以后有功的人员能够得到朝上的赏赐。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