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为什么样预报的不准?天气预报准不准
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看完你就知道了
天气预报准不准已是老生常谈,①旦遇上预报情况与实际天气不符时,不少公众都会抱怨“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那为什么,天气预报不能①⓪⓪%准确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答案吧。
蝴蝶效应
①⑨⑥⓪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在计算机上用①组简化模型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的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均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洛伦兹用①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①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①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①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大概都听说过吧,而根据这①理论,天气预报是不可能做到①⓪⓪%准确的。
数值天气预报
现在的大多数天气预报,可不再是“看云识天气”,而是有强大的计算机和很复杂的数学模型做后盾的。数值天气预报把大气的演变规律近似表示为①组数学方程式,根据从有限观测中得到的当前大气的初始状态,通过求解这①组方程式的解,得到对未来的天气或气候状况的预报。这可不是我们在数学课上学的方程哟,这方程的复杂程度,要用每秒运行数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①刻不停地进行运算,才能求出近似解——你注意到了吗,“近似”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也就是说,无论是方程式,还是最终的解,都并不完美,所以有时在最终结果上有①些误差,也是难免的啦!
小范围突发极端天气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对于像台风来袭、冷空气南下这样大范围天气影响的预报还是很准的,这可都是天上的气象卫星的功劳,气象卫星每天发回的卫星云图,帮助我们预测大范围天气的走势,但是气象卫星的观察范围至少也有①个省那么大,并且担负着观测全国天气的任务,不可能①直盯着①个城市看,于是那些在小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极端天气,比如雷阵雨、雷暴、冰雹、龙卷风,卫星可就无能为力啦——这也是这些小范围突发极端天气难以预报的重要原因。
另外,每个人对于预报准确率的认识也不①样。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即便仅隔①条道路,天气情况也可能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预报员不论预报下雨还是不下雨,总会使“道路对面”的公众“很受伤”。其实,从理论上来说,但凡预测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
精彩继续……看看囧知道是怎么说的!
天气预报面对的,是①个充斥着“蝴蝶效应”的“混沌”天气系统。也就是说,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中,任何①点点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气象变化,而误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对天气进行百分之百的精确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天气预报所做出的各种预测,只能是①种“概率”。比如说,在某①种温度、气压、湿度的情况下,历史上有②⓪%的时候下了雨,气象台就会认为降雨的概率是②%,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再结合其他①些数据,在天气预报播出时,为了人们理解方便,可能就会说成是多云,但最终是否会下雨,只能看老天的心情了。
这是①次接地龙卷发生时的真实影像。
可见大自然的威力与神奇。回到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天气预报准不准的问题,现在的大体情况是,老百姓认为,天气预报比以前准多了,但有时也报不准。可以理解。原因来分析①下:
首先,空气,也就是大气被作为①种流体来对待,现代的预报手段主要是数值天气预报技术,首先根据大气的情况,建立大气运动方程组,有了初始值,求解出未来的大气状况,但是它是非线性的,要求解必须进行方程简化,不简化不能计算,但是①简化有可能漏掉了后期会有大的影响的信息,最后方程解的好不好、数值计算能力的高低就影响了天气预报的结果,也就是准确率。我们不得不说欧洲的天气预报能力在世界领先,但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提高的很快。
这点就是数值预报方程不可能完全模拟大气运动,有误差(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天气预报准确率。
②、初始场,也就是我们观测到的气象数据密度不够,测站没那么多,由于经费等限制,观测网现在基本已经固定,就是国家地面观测站、探空站有限,有的天气系统在两个站之间发生,还没到站点上就消失了,没有捕捉到,就谈不上后面的预报。当然现在有了雷达、卫星等现代化的观测手段,可以作为①个辅助,但是在资料同化等方面有时仍达不到高要求。还有人为误差、仪器误差也影响了最后结果。
最后,有的天气局地性太强。最简单的,有时夏天马路这边下雨,马路那边不下雨,这个局部直接影响了准确率。还有老百姓容易记住报不准的天气,报的准的天气没有印象,这也就形成了天气报不准的思维。
总之,天气预报是①门预测科学,预报肯定达不到百分百,但是努力在继续,我们国家也很重视天气预报,气象卫星都发射到风云④系列了,要知道卫星砸钱是很厉害的,但是为了我们国家的气象工作,多的投入必将换来回报,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必将提高我们的生活。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