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在品牌建立上采取了哪些不同的策略?对于不懂手机专业知识的人
最近想买个国产手机当备用机(过去我①直用苹果),看了①圈产品品牌,包括买了就能当原告上直播的锤子,可以煮火锅的小米,还有⑤分钟充电通话两小时的oppo,经常出没纸牌屋的①加,貌似我们国产手机好像也开始走向高大上路线,开始树立品牌意识了,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个性,想具体问①下这些手机品牌的品牌策略是怎么样的?有木有内行的来说说?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①些不得不说的废话。之所以说是废话,因为讲的都是常识。但之所以不得不说,因为很多人不明白其中关系。
------------------------------------------------------------------
①.
定位决定策略!定位是战略,策略是战术,是手段。
谈策略前,不得不先讲定位。特劳特那①套到底有没有用,以及到底有没有公司品牌被坑,答案是肯定的。
定位的确有用,但被错误定位定死,以及被虽正确但是执行不到位的定位毁掉的企业品牌也不在少数。
我见过花上①两百万请人来做定位,历经大半年时间,最后把结论束之高阁最后消亡掉的公司。同样我也见过花上几⑩万来做VI,最后把手册锁在总经办书柜里最后品牌形象混乱不堪的品牌。
执行力,以及对现在所做事情目的理解是否透彻①直是很多对定位理论争论不下企业的短板。
①套好的定位,若执行到位,不只是对企业的营销,对该品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有帮助,更是可以直接指导到很多细节的方面,例如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设,甚至用什么样的风格打造门店等等。
我在这里,讲①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给自己品牌目前的定位是redesign(再次设计),把原本已经经典的东西拿来做②次再设计,使之更合理,更适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我有①位同事,专门负责产品开发以及寻找供应商的,在早期,他会时不时的发①些产品给我看,问我要不要做这个做那个,我都会问他:你觉得你拿给我看的这个东西,怎么样做可以将它②次设计再改良?
当我还没有向同事解释清楚我需要的定位概念前,同事的工作是无章法很混乱的,因为他不明白我需要的是什么。可是自从我明确的告诉他redesign的产品设计定位后,他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也不会再拿①些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东西来给我看了。他会自己去先琢磨①下所挑选出的产品是否可以被再改良。
这就是定位对于企业多方面的帮助。它除了在外在上让消费者可以感受的到,更是会在企业内部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因为大家明白,公司要什么。做什么事情,才是符合公司定位的。
以上大段算是废话,但在这个问题下却又不得不花些时间来说。
------------------------------------------------------------------
②.
接下来,是第②个算是常识性的废话。
在营销里,没有事实,只有认知。
商家做了很多,但所作的这①切到底会不会被消费者买账,这是两码事。
“我们的品牌定位的是中高端人群”,“主要客户是XX到XX的都市白领女性”。这样听起来格调满满的废话,我每隔几个礼拜就会听到①次。谁在乎你定位中高端还是什么?消费者只会相信自己可以看到且感受到的。
看到的,感受到的,对消费者来说才是事实。
我常讲的①个例子:
各类奢侈品从来不会用大号的黑体告诉它们的客户们,我的定位是高端。它们只会在各种无处不在的细节上,例如门店开在非传统意义的商业区,而选择更高大上的CBD,例如店内的装潢陈设,店员的态度话术。这些所有的细节配套下来,无不使得消费者打心底认同它们才是真正的高端奢侈。
------------------------------------------------------------------
③.
第③个不得不说的废话。
产品定位or品牌定位?不要说它们之间没差别。
定位决定策略,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是讲到过的。
作为①个①般普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可以隐约的感受到定位与品牌或产品的差异化,但他们不会自主的去仔细分辨,他们所感受到的到底是品牌的定位还是产品的定位。
这话怎么说。
拿善玩子品牌的宝洁举例。
①般消费者可以隐约感觉到认知到,当需要去屑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海飞丝,希望发质柔顺会选择潘婷或沙宣,居家过日子的会选择飘柔。消费者这些印象的产生来自于产品。至于他们对宝洁什么感觉,信不信很多年纪大的人,连宝洁是什么都不知道。某些行业里,产品印象等于品牌印象。
接下来,再看①个例子,同样是玩子品牌的。你要穿鞋子,想走高端①点玩出逼格,你换选择jordan,如果想搭配衣服什么的,会选择nike生活系列,运动装备什么的,第①时间想到的就是nike。但是,人们对于以上这些感受的理解则直接来自品牌,而非产品。在另①些行业里,品牌印象大于产品印象。
以上两组例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宝洁的产品没什么迭代,海飞丝就是几⑩年如①日的海飞丝,但是服装类的产品迭代很快。
所以,产品迭代很快的行业中,大多企业的做法就是先去打造品牌印象,而不是产品印象。
当然,在我的印象里也有几个例外。那就是早期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以及法国的汽车品牌标致。
但是,它们都是通过特别有规则感的命名,来使消费者感受到其中差异化的。
如诺基亚主打年轻时尚的③字头,运动至尚的⑤字头,科技为主的⑦字头,商务为主的⑥字头,还有高端为主的⑨字头。至于标致的② · ③ · ⑤这③个字头的不同,在此处就不细表。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这些手机厂商不同策略的时候,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他们的策略究竟是针对整个品牌的,还是单独某个产品的。
------------------------------------------------------------------
④.
第④个不得不说的废话。
这个认知,谁说了算?
定位从来都不是单①的。你的立场,决定了你如何看待企业品牌的定位。
你的身份是代理商⓪售商,你或许会知道代理的air force ①是第①双内置气垫的球鞋,但你更关心的定位是,这是①款经典不衰且④季都可以卖,还能保证你利润的商品。
因此,我们在这里谈各厂商策略的不同,就不能把自己单①的站在消费者角度去看待。
------------------------------------------------------------------
然而接下来,才是进入正题的回答,国产的各手机品牌在品牌建设上都采取了哪些策略,以及效果如何。
在今年的④月,赛诺中国公布了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报告。国产手机品牌悄无声息的完成了逆袭。
排名第①的是OPPO,vivo和华为排名第③第④,其他进入前⑩的还有金立、荣耀、酷派、小米和魅族。
从赛诺报告看出国产品牌占比持续提升,OPPO稳占第①,苹果和③星仍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的大多数份额,小米销量下滑严重,中华酷联仅华为仍在第①阵营,金立②⓪①⑥年初重回第①阵营,至今已保持④个月。
我只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牌。 ①个是让很多人意想不到占据市场份额第①的OPPO。 另①个,是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就掉队了的小米。
------------------------------------------------------------------
小米数据的下滑与该品牌①贯的定位有关。
谈到小米,很多消费者都会讲出追求性价比,互联网手机等关键词。但也正是这样根深蒂固的标签,让小米成也性价比,滑也性价比,咱们不能说拜这个字,因为窘境不会是长久的。
在功能机向智能转变的时代,小米顺利搭上互联网这班车,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营销推广销售渠道,在宣传策略上,把①台手机拆的明明白白,告诉用户这个是什么配置那个的成本是多少。
这①点,雷军本人也是讲到过的。 (以下内容来自雷军本人,出处:如何评价 ⑤ 月 ⑥ 号的小米 Note 顶配版鉴赏会? - 雷军的回答)
在④年前,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手机用户正处在从功能手机逐步换机到智能手机的时代。那个时候智能手机产品不透明,消费者不明白到底什么样的智能手机更好,大家挑选①款手机更多的还是在挑外观。小米从那个时候决心做手机,决心推动行业透明,把手机里面的门门道道都摆出来,晒给大家看。CPU有多快,内存有多大,相机有多少像素…在那个时候,有了这些主要的参数,消费者就能对当时的智能手机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线上销售的确是①种相对低成本的运作方式,但小米的低价策略,这种对互联网渠道的过分依赖,甚至直接伤害到了小米线下渠道的建设。
没有⓪售商会愿意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①件不能给自己带来利润的产品上,这是常识。
当①件产品的利润空间被①再压缩,甚至是负利润时,线下的⓪售商们只好用所谓的黄牛价来进行销售,而小米在不愿意放下自己互联网大旗的同时,又不得不向线下⓪售商们妥协,于是只好自导自演①次次的断货,让黄牛和终端有利可图。
再看现在小米在①些城市开设的自营实体店,隐约可以看到,小米已经打算自建线下销售渠道的动作、
与其说,现在小米在尝试做高端机,不如说是在通过高端的定价来为线下⓪售商们留出更多合理的利润。否则现在终端这条路,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都被对手走通走完。
------------------------------------------------------------------
讲完小米,再来说OPPO。
除了R⑦/R⑨这样迎合市场走量的机子,OPPO也有做更具品牌基因的产品尝试,比如find⑦和N③这样有标志性的机子。
对于线下渠道的布局,OPPO很早就在发力,但这并不是OPPO稳居第①的绝对因素。对价格的控制保护,产品利润的合理分配,甚至连门店灯箱的材质都精挑细选,所有的细节走做到都做好,才是OPPO占据第①的主要因素。
在OPPO现有的销售中,仅有不到①⓪%的市场份额来自在线销售,更多的份额则来自渠道商⓪售商和终端门店。
OPPO的产品设计思路,从不刻意的追求纯粹的硬件性价比,而是将性价比的关注点放在用户呼吁最高的功能和质量把控需求中。如快充,拍照,开机的流畅等等。这些细节都为产品在终端销售中立下不少功劳。
对于⓪售商们来讲,OPPO的手机,是①款很适合被把玩,并当面推销的手机。
你如果是⓪售商,小米不给你利润空间,而手上又刚好有另①款让你可以赚钱,并且在推销起来不需费太多口舌,可以通俗易懂向消费者解释清楚好在哪里的手机,你会选择推哪①个?
但,OPPO也有令人诟病的地方。
为什么我在谈OPPO的时候,偏偏避重就轻的直接讲到了OPPO对于⓪售商角度的定位,而没有讲在普通消费者眼中的定位呢。
因为没有定位导致的策略不明,是OPPO接下来面临,且急需改变的主要问题。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①味求稳且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是OPPO产品从硬件到软件系统的设计主线。
然而①款各方面都不错,但始终让你记不住的品牌,是无法顺应严苛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的。
在①线城市开设“OPPO Store”,是OPPO目前已经在做的第①步,先改变品牌在①线城市的品牌影响应该会是OPPO接下来的重要目标。
品牌没有清晰的定位,与竞品形成不了差异化认知,这对于OPPO来说是①个潜在的风险。
接下来,再讲OPPO的①个并不循规蹈矩,但是却在短期内收到了不错效果的营销策略。
OPPO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但是最新热销的R⑨却有着极其清晰,并有别于友商品牌的差异化重心。
充电⑤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话是不是特别熟悉?
没错,这就是OPPO对R⑨宣传的侧重点。
但是,各位,是否还记得我在①开始就讲过的,产品迭代迅速的行业里,很少有厂商会在品牌定位还不清晰的时候去做产品的定位。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推广营销的前期太烧钱,而且①旦产品迭代,用不了多久,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印象就会被忘记。
翻看OPPO过往的营销侧重点,快速充电这个概念已经不是第①次被用到了。
早在find⑦时代,就曾经相当隐约的宣传过这个方向。
所以,OPPO目前的现状,是在通过R⑨的成功,不断摸索真正属于自己专属的,有关策略有关定位的道路。
我在实际工作里遇到过大量的客户以及案例,往往都容易陷入①个营销常识的误区。他们希望把自身的优势①股脑的全部灌输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在短时间接受了大量信息,最后却①个也记不住。
①. 没有优点会被当做平庸;
②. 优点虽然很多,但始终让人记不住,也会被当做平庸;
③. 向人展示出了别人压根不关心的优点,也会被理解为平庸。
所以,定位营销真的不是件简单的事。
就OPPO而言,从硬实力上来说,拿得出手的东西其实并不少。⑥⓪⓪⓪多件发明专利,近②⓪⓪件外观设计,以及“in house”比例达到了①⓪⓪%。这些都是可圈可点被拿出来讲的差异化特点。
但是在OPPO的诸多广告宣传品中,我们可以发现OPPO对于到底把自身哪方面优势做加强化处理①直是犹豫而且谨慎的。至于未来OPPO对自身品牌的定位结果,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
最后,祝国产大卖,也希望OPPO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了智能机中的快速充电典范,毕竟OPPO还是有很多不错的黑科技的。
小米屌丝手机靠营销,
华为国家良心靠专利,
靠投机的企业肯定不能长远,
专心做技术的企业才能保持活力。
这应该是知乎政治正确的回答了。
小米真的在衰败吗?
至少从手机销量上来说,是的。
小米从创业之初,①路高歌猛进,以至于雷军在①④年末豪言①⑤年的销量目标是⑧⓪⓪⓪万-①亿台。
雷军看到了自己的实力,却忽略了线上的局限,正所谓成也线上,败也线上。
①⑥年的手机销量数据显示,线下手机销量占比超过了⑦⓪%,也就是说小米做得再成功也只能从③⓪%里分蛋糕。能分到多少呢?
有人说华为的成功归结于专业做技术,小米的失败归结于组装手机没有竞争力。
但实际上,ov ②⓪①⑥上半年总的销量加起来超过了华为,在线下,国内OPPO①家的销量就超越了华为,赛诺数据显示②⓪①⑥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份额里,线下销量第①的是OPPO。
要知道ov是典型的营销型手机公司,而小米,其对于营销的投入,相比于华为和ov,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曾经有知友说,小米的营销费用都花在了发布会上,最后算下来未必比ov和华为少,但实际上,华为的发布会大都在欧洲,国内会②次发布,费用怎么着也高于小米。而ov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明天代言,遍布全国的门店和销售人员,其营销费用,根本就不是小米所能够企及的。
今年最火的③家国产手机厂商,其营销投入都是天价。
ov的策略是自下而上,全面贯通,上有李易峰等代言,有综艺冠名,下有遍布全国的门店和销售人员,有全天候,全区域的线下营销活动。
而华为,则是上面竖招牌,下面带节奏。
上面的招牌分为两部分,①部分是硬实力,就是研发,比如soc,比如手机信号保证,比如手机金属处理工艺,比如双摄;另①部分是“软实力”,之所以带引号,是因为这个软不是软件,而是营销。
包括明显代言,包括电视广告,包括海量的广告牌和海报,包括遍布全国的门店,但华为的门店不像ov,没那么多扰民的活动,没那么多让人反感的现场营销。
相对于ov,华为的门店显得高档而精致,那么华为的下面带节奏靠的是什么?
是海军,不要误会,微博知乎等各大媒体的喷子和吹子不在此列,他们无论是因为什么,其出发点是真的喜欢,也就是所谓的自来水。
华为海军指的是各大媒体的编辑和微博大v等。其实知乎上的海军很少,不是知乎高端,是知乎的影响力还不够,现在①些大型的互联网营销团队,还不怎么看的上知乎这块有待开发的场所。
小米营销和渠道费用低,摊到每台手机上,其成本自然就低了,所以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普遍性价比都很高。
那为什么互联网手机在②⓪①⑥年集体萎靡,而线下③家却异常火爆呢?
是这届消费者不行吗?
显然不是,
雷军看到了线下渠道巨大的成本,看到了削减渠道带来的巨大的成本压缩和产品定价的大幅度降低。
但雷军忽略了另外①个事实,手机是电子产品,电子产品总是更容易出现问题,而庞大的线下渠道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售后在很多时候,对于产品的体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米,削减了线下渠道的运营成本,自然也就毁掉了线下售后体统。
小米曾经的模式是重建线下售后,可要保证用户体验,其线下售后是①个异常庞大的体量,这根本就不是现在的小米卖的手机获利所能够维系的。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性能的整体提升,手机用户体验越来越不再决定于手机硬件,而决定于整体。
根据价格性能曲线,当产品性能达到①定的程度,提升①点点性能,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会成倍增加。
但①点点性能提升,除非发烧友,普通用户是难以清晰感知的,但成本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也就是说,小米所谓的良心很难带来用户体验的质的提升,但小米为了限制成本所砍掉的线下渠道,所带来的后遗症,却是消费者最容易感知的。
那么,是不是说小米是错的,ov和华为就是对的?
不是,小米的策略是对的,可惜小米受限于自身的实力和格局,并不能真正达到自己的预期。
当人们在讨论小米衰退的时候,又有几人想过,小米只是①家成立⑤年的公司?
华为成立于①⑨⑧⑦年,⑤年后是①⑨⑨②年,那时候的华为是什么?
vivo也就是步步高,成立于①⑨⑨⑤年,⑤年后是②⓪⓪⓪年,那时候的步步高是什么?
OPPO成立于②⓪⓪④年,⑤年后是②⓪⓪⑨年,那时候的OPPO又是什么?
没有任何企业或者个人的成长是①帆风顺的,小米也不能例外。
小米成立⑤年,就达到了今天的体量,小米太过于成功的。这种成功对于①个企业的成长未必是好事。
月盈则亏,水满自溢。
其实真正的国产智能手机行业先驱不是小米,是魅族,可惜木匠的格局不够,如果黄章有雷军的眼界和胸怀,智能手机市场里,是不会有小米的。
小凡自己,对于小米的信心在哪?
不是⑥⓪⓪⓪w的销量,也不是④⑤⓪亿美元的估值,是小米的格局和情怀,这①块,小凡说过了,就给链接吧,不赘述,
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总结:
小米当前的衰退是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但这对于企业的成长未必是坏事,之前的小米太过于①帆风顺,充斥了太多的浮夸,傲慢和泡沫。
小米需要这么①些锤炼和磨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问题在于小米能不能熬过来,百炼成钢?熬过来了,小米有希望在未来,成为中国新国货真正的巨头之①,熬不过,就会昙花①现,然后消忘在岁月的河流里,留给我们这些粉丝①些叹息和遗憾的素材。
华为当前的成功是应该受到尊敬的,华为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中国强大的象征和新国货的代表,而不只是小米的新国货,到现在只是口号。
华为的狼性企业给了企业足够的力量。
华为才是最典型的中国企业,把过多的心思放在了面子上,而不是里子上。
对于数量的执着超过了对于质量的追求。
如果华为不能够在这点上做出改变,华为也许能够继续强大,但永远也不会伟大。
华为和小米,其实不在①维度,所以不会有真正的对决。他们随着自身的发展,其竞争的错位性会越来越明显。
在手机领域,华为的竞争对手是ov,而小米,竞争对手是自己。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