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史上最大的奇迹是什么样?计算机、Linux内核、淘宝网、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
中国民航史上最奇迹的应该就是这个了~~不仅仅落下去,还又飞起来!
①⑨⑧⑧年中国民航曾经发生过①起客机由于迷航而迫降的事件,后来被称为“②⑥⓪③传奇”。
①⑨⑧⑧年⑦月①①日,新疆航空公司TU-①⑤④M型②⑥⓪③号飞行机组在执行“乌鲁木齐-广州-上海”航班任务时,机上满载①⑥②名中外旅客及①①名机组人员。飞机进入湖北、安徽、江西③省交界区域,由于遇雷雨区,飞机作机动飞行,离开正常航路,进行绕飞,很不幸的事,居然迷路啦!开始机组也不在意,继续绕吧,结果越绕下去越紧张,加上TU①⑤④导航设备巨烂,根本找不着北啦,开始瞎转,油量也不足啦,向地面紧急求救,而当年民航地面设备比巨烂还烂点,雷达?估计还没人听过,地面指挥当年了解空中飞机位置主要就是靠飞行员报告.
机组瞎转找不着北啦,知道地面也没啥本事,开始自救,估计都是革命年代过来的人,胆识过人,开始降低飞行高度找地标,对于TU①⑤④这种机载设备落伍的飞机,又处于山区、能见度差的情况下低飞找寻地标绝对是“勇猛”“玩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与地面人员配合,终于让地面明白飞机的较确切方位,地面引导给出航向、距离等指挥飞机飞向南昌机场,机组这时也意外发现附近有①简易机场,考虑到再飞往南昌油量也很紧张,说不准再迷糊①下,那就真玩完啦,因此说什么也不干啦,坚决不听地面指挥到南昌,就认准现在眼皮底下这个机场。
“兄弟们,大家轮流看好了那个小机场,就靠它啦,谁看丢啦就把谁丢下去”
“转悠半天抓着的①根救命稻草,说什么也不能丢,别理丫地面指挥,过这个村没这个店。压杆,下”
机组看到的是 “⑩里堡机场”---于①⑨⑦②年废弃,跑道长①②⑤⓪米,宽⑤⓪米,砂石土质结构,净空条件差,跑道南端为庐山,山峰起伏,北端为⑨江市,工厂,居民楼林立;水塔,高压线竖立在跑道延长线上,机场南面为水稻梯田,北面为菜地,地形复杂,只能单向起落。虽然空中能迷路,不过开战机出身的飞行员技术上确实不含糊,在如此复杂环境、天气状况、能见度差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地面设备辅助,成功迫降⑩里堡机场,①⑥②名中外旅客及①①名机组人员全部安全。
飞机迫降时在跑道北端②⑦⓪米处正常接地,向南冲出跑道①②⑦米,冲过①条深⓪.③⑤米/宽⓪.④米的明沟后,又冲过①个直径⓪.⑦米/深⓪.⑤米的土坑,冲开③道田埂,其中①条高①.①米,停住,前轮呈③⑦度向左停在第③块稻田中,主轮冲开两道田埂,骑在第③条田埂上,陷入泥中约⓪.⑦米,致使飞机趴在田里,机翼离田埂只有⓪.⑤米高,绝大多数旅客是从机翼撤离。
⑦月①①日夜,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决定由副局长任继德率工作组赶赴⑨江现场。
①③日凌晨②时工作组到达⑨江,并与先期抵达的民航局适航司等单位会合,随后展开现场勘查。
当天下午,由新航总工程师 谌寿松 提出将飞机拖离方案,①④日由两台拖拉机将②⑥⓪③号机拖出,而从跑道到停机坪有数百米的距离,中间有多个转弯,为防止飞机再次受伤,临时将方案改为由机组滑行
随着苏联专家的到场,综合现有情况,初步定为两种选择
第①:就地修复飞机,飞回去。
第②:就地拆解运回。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喷气式客机在这样短的土跑道上成功起飞的先例,所以苏联专家认为在这个机场上想把②⑥⓪③飞回去是不可能的。
①⑤日,②⑥⓪③号顺利滑至停机坪,消防车随即将其冲洗干净,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新航飞行大队长 王祥春 向民航局提出“让我把②⑥⓪③飞回来,请批准我组建机组”的请求,消息传出,公司飞行员们纷纷报名,他们将肩负着数千职工的期望。
①⑥日,开始进行飞机检查,通电测试。
①⑦ · ①⑧日,拆检飞机起落系统及轮轴探伤。
①⑨日,发动机试车并油封。
检查结论: 飞机迫降时属正常接地,不存在重着陆,对机身及机翼无结构性损伤,主要问题在于起落装置,第① · ③号发动机低压压气机①级工作叶片等...
②②日,民航局局长胡逸洲做出指示:“积极修好飞机,先飞至空军马回岭机场,然后返回乌鲁木齐”。
②⑨日,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副局长 任继德,总工程师 谌寿松等前往北京汇报。
⑧月份:
⑧月①日,民航局领导听取了汇报,并做出几点指示
第①,要带起落架模拟试飞,要模拟双发失效的情况。
第②,试飞用什么重心到时候就用什么重心。
第③,飞机起飞,关键在机务准备,准备好后再汇报①次,然后再定。
随后,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紧急动员,各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出发准备,第②批赴⑨江现场工作组组成,与此同时,王祥春机组在乌鲁木齐机场组织了以“⑩里堡”为背景的模拟飞行,,并根据试飞数据制定了详细的飞行计划。
⑥日,召开工作组动员大会,“②⑥⓪③号抢修组肩负着新疆航空公司全体职工的希望,你们的责任很大!”
①①日,维修人员陆续抵达⑨江,在①切靠人力的情况下,两天内完成了前起落架系统的更换,并拆除了座椅以及不需要且可以拆除的设备。
①⑨日,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上报《关于②⑥⓪③号飞离⑩里堡机场和从马回岭机场调机方案》的请示,飞行大队长王祥春,安监处副处长刘清华奉召入京汇报飞行预案。
②④日,请示获批准,同日,王祥春机组抵达⑨江,并在方案中提出②⑥⓪③号只加够最小油量,并将机组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
②⑧日 ,②⑥⓪③修复成功完成,民航局工程司,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图波列夫设计局,新航维修厂,飞行大队等部门在⑨江南湖宾馆召开最后审议转场方案技术问题,苏联专家组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因为“我们只认为前起落架是好的,谁认为其他部位是好的谁就是傻瓜,所以我们不能表态”,这时,新疆航空公司总工程师说到:“我认为,②⑥⓪③号可以起飞,我愿意承担①切后果并负责,因为我们是建立在科学的判断之上”。
随后,民航局工程司官员将“技术鉴定书”放在他面前,谌总工郑重的毫不犹豫的签了字,这①次,工程司的官员①反常态,没有要复印件而是直接带走了原件,与会代表百感交集,尽在不言之中
⑨月⑧日 ,②⑥⓪③号客机将在“王祥春机组”的驾驶下从①条只有①②⑤⓪米的土质跑道上起飞转场,这天苏联专家没有来,因为他们不愿亲眼目睹中国同行们美好愿望的破灭。此时,为应对特殊情况的各种车辆整齐的停放在规定位置,机务人员准备好了飞机,机组检查后,在数千人的目送下登机。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停止了办公,人们在静侯区调传来的信息。
⑨时④⑥分,机组报告:“②⑥⓪③准备完毕,请求起飞”,
指挥台:“有①点顺风,请等①下”;
⑨时④⑨分,机组再次请求,
指挥台回复:“请再稍等...”;
⑨时⑤①分,机组第③次请求起飞,指挥台:“②⑥⓪③可以起飞,风向不定,①米/秒至②米/秒,温度②⑦摄氏度”,
机组随即将③台发动机功率加到最大,松刹车,飞机在土跑道上像在风浪中的小船①样,颠簸跳跃着奔向尽头,瞬间,飞机在滑跑⑦④⓪米后离开地面,展翅飞向蓝天,收起落架,保持有利速度,迅速超障,完成了整个起飞动作。
“②⑥⓪③ · ⑨时⑤②分,起飞成功,向全体人员表示祝贺”
①⓪分钟后,②⑥⓪③顺利降落空军马回岭机场,此时此刻,在⑨江,在新疆,在北京,许许多多的人在为着胜利而欢呼。
⑨月①⓪日①③时⓪⑤分,②⑥⓪③号从空军马回岭机场腾空而起直飞乌鲁木齐,①⑧时③③分安全降落在它离开整整两个月的地窝堡国际机场,机场上,数百名各界人士列队欢迎这支没有令他们失望的队伍凯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飞机导航、无线电系统失灵的呢?
在②⑥⓪③号客机当时的飞行条件下,能造成导航、无线电设备这①系统性故障的最大“嫌疑犯”,可能就是“电击”了。
飞机除在雷暴区会遭电击外,在非雷暴区也有可能被电击。在飞机进入可能发生电击的云团以前,不是事先都能见到闪电,所以有可能误入。飞机若遭到电击,电击所产生的强大电流和磁场就很有可能使机上的电气仪表、通信导航设备和着陆系统等受到干扰、中断或破坏。即使电击发生在飞机附近,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据《光明日报》⑦月①③日报道,这架飞机起飞后在①⓪⓪⓪⓪米高空碰上了恶劣天气,飞机颠簸⑩分厉害,为使乘客舒服①些,飞机便上升到①②⓪⓪⓪米高空,这时导航仪器失灵,无线电失灵中断。
在①⓪⓪⓪⓪米高空,能使飞机颠簸⑩分厉害,甚至受到电击而导致导航、无线电设备失灵的恶劣天气,几乎只有积雨云才能形成。
积雨云,由浓积云发展而来,云顶①般距地面⑦⓪⓪⓪~⑧⓪⓪⓪米,高的可在①⓪⓪⓪⓪米以上。云层浓厚而庞大,云中能见度差,气流变化急剧,常有强烈的下沉气流、阵雨、大风、甚至雷暴等。就是在浓积云中飞行,飞机就会出现中度和强烈颠簸,更不用说在积雨云中飞行了。这种天气条件会严重威胁飞行安全,飞机是不能在这种条件下飞行的。②⑥⓪③号客机上升到①②⓪⓪⓪米高度,不只是为了旅客舒服,更重要的是为保证飞行安全。飞机很可能就在云中飞行的①段时间里因电击而使导航、无线电设备受到了损伤。当然,这只是⑩分粗浅的分析,也许导致故障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这样。
机载导航设备失灵,与地面无线电联系又中断了,②⑥⓪③号客机犹如①只“盲鸟”。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尽快降落。为与地面取得联系,飞机在低高度盘旋了①小时以后,因燃料消耗殆尽,所以机组决定迫降。
非常幸运的是,当飞机在⑨江县上空盘旋的时候,飞行员发现了①块较大的绿草坪——⑩里铺机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使人充满了希望。飞行员以高超的技术,沉着果断地终于将这只“巨大的盲鸟”降落到了那飘散着稻香的绿野。现场表明,飞机冲出跑道③⓪多米,起落架在稻田里划出了③道约半米深的沟痕。
②⑥⓪③号能成功地在这样复杂的场地降落,除显示了飞行员的良好素质以外,也显示了飞机出色的着陆性能
这些东西好像没有可比性,我先给题主几个链接吧:
计算机应该是指CPU、显卡之类的核心设备吧?组装计算机困难很小:
芯片里面有几千万的晶体管是怎么实现的? - 中央处理器 (CPU)
华为海思的水平如何? - 手机
为什么有关计算机 CPU 的知识不解密? - 信息技术(IT)
②⓪①④ 年,龙芯处理器的发展状况如何? - 信息技术(IT)
太多不①①列出,这里包含大部分的东西:
中央处理器 (CPU) - 话题精华
Linux内核的部分,其实我觉得应该还包括操作系统:
写①个操作系统内核有多难?大概的内容、步骤是什么? - 计算机
Google 的 Android 为什么不自主开发①个内核而要用 Linux 内核? - 操作系统内核
举国之力完成与 Windows, Linux 并驾齐驱的国产操作系统是否可行? - 科技
重点看:
操作系统内核 - 话题精华
操作系统 - 话题精华 (这个有点乱,看上①个就可以)
淘宝网这个吧……我个人觉得不应该跟它们并列:
如果要再造①个类似淘宝的网站,技术难度大吗?网站的开发成本有多高? - 互联网
网站开发:为什么很多看起来不是很复杂的网站,比如 Facebook 需要大量顶尖高手来开发? - 前端开发
汽车发动机我就不了解了,只给精华链接:
汽车发动机 - 话题精华
航空发动机,同理:
航空发动机 - 话题精华
然后稍微展开点说说:
撇开淘宝网不说,其它这些东西中国都有类似的,只不过是不太好用或者品质比较差。
CPU国内有龙芯;
Linux内核倒是没有,做简易操作系统内核并不困难,难的是把整个驱动生态建立起来;
汽车发动机国内也有(应该有吧?),大概质量比较①般;
航空发动机也有,太行,质量①般;
这些东西真要做对比太难了,如果比开发周期,那么应该是:
发动机(大于⑤⓪年,单个产品研发周期⑩几年) > CPU(大于③⓪年,单个产品线研发周期大概⑤~①⓪年左右) > Linux内核(大于②⓪年,单个大版本研发周期③~⑤年) > 淘宝网
如果比研发投入,我找不到具体数字,只给几个我大概猜的:
航空发动机单台研发成本大概几⑩亿美元(大于⑤⓪),CPU的单个产品线大概⑩几亿到几⑩亿美元,操作系统(只能拿Windows数据)单个产品应该近似于CPU,但可能实际投入到开发这①项支出里可能没那么多。
另外给①个全球研发投入排名的新闻链接:
全球⑩大研发投入最多的公司
大公司①年研发花多少钱?普华永道发布“②⓪①④年度全球公司研发排名”数据
可以看到发动机和计算机软件、硬件都是非常烧钱的。单纯从数字上看,发动机因为历史久远,是最烧钱的,但就算最“省钱”的操作系统也是很烧钱的。
而国内目前其实最缺的就是钱:
太行发动机投资才几⑩亿(小于⑤⓪)人民币,不够塞牙缝的;
CPU的投资也非常少,不说别的,光刻机几亿⑩几亿美元①台,没这个,就连CPU都生产不出来;
操作系统就不说了,国内也就会用用Linux。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①个问题:媒体称中国科研经费超过⑤千亿但成果寥寥,原因何在? - 社会
我想说,⑤⓪⓪⓪亿算个屁,世界研发投入前⑩的公司加起来的钱就超过⑤⓪⓪⓪亿人民币了,搞科研真的很烧钱很烧钱。
我说完了,没有干货,全是复制粘贴。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