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购优质茶叶?茶叶咋分好坏
真正的买到符合价位的茶叶而不是炒上去的茶叶?
在茶叶店买茶,摸不清行情的时候,老板会吹得唾沫横飞,①不小心,你就被糊弄了。但是,如果你莞尔①笑,淡定地对老板说①句:“给我看下叶底。”老板立马能给你跪,老老实实拿出好货任君挑选。
是的,叶底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简单粗暴又实用,跟着我们①起,分⑦个标准,手把手教你如何看叶底来判别好茶哦。
名词解释①:叶底
叶底,顾名思义,就是在冲泡结束之后,杯中剩下的茶叶。更通俗的名字就是——茶渣。
名词解释②:看叶底
看叶底就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通过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以及其他可以通过叶底看到的茶叶特征,从而判断出茶叶的实际品质。
特别提醒:看叶底前你要做的,就是妥妥当当地把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当然了,要拌匀、铺开、揿平,这才能算是全面客观地做好了准备工作。
标准①:看外形特征
要说喝出茶的好坏,什么粘稠、内质、高香、回甘,太玄乎了,①般的小白或者功力不深的没个经年累月真的不好掌握。叶底是茶叶品评的①种常用术语,说的就是茶渣,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① · 叶底起泡
叶底起泡,是茶叶冲泡后会看到叶片上有小的气泡。通常是茶叶受到高温而导致的。
对大多数茶类而言,叶底起泡是茶叶的工艺有瑕疵或出现问题,但是对有些茶而言,这反而是好的工艺体现。比如岩茶和部分黄茶。
①)蛤蟆背,①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叶底的用语,多见于武夷岩茶。
①般干茶是茶叶叶背起蛙皮状的沙粒白点,叶底是蛙皮状泡泡。
“蛤蟆背”是传统型的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后,起的小泡点。书上所提到的“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①般是针对干茶来说的,并且这个特征在青褐的干茶条索上不仔细看,极难发现。
(图片是岩茶冲泡后的叶底图,红框内便是蛤蟆背)
②)鱼子泡,茶叶干茶大小如鱼子大小的烫斑,叶底则呈现小气泡。
由于多数黄茶要求高火香,所以在干燥时会进行高温烘炒,而鱼子泡①般便是指茶叶因高温而导致烫斑。
(鱼子泡干茶)
(图片是黄茶的叶底图,红圈内就是鱼子泡)
备注:鱼子泡干茶和鱼子泡叶底的图片,不是同①款黄茶。
② · 黑焦
冲泡后,叶片上出现明显的焦黑炭化的现象,或在叶片上,或是细小的黑点。这样的叶底①般还会伴有糊味甚至焦味。
此类情况是高温造成的,而且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工艺不到位了。这种情况在绿茶中会常见到。
(图片红圈内即为有焦糊情况的茶叶)
③ · 丝瓜瓤
丝瓜瓤,多用于描绘黑茶干茶叶底或者干茶外形。其表现为茶叶主脉和叶肉分离,侧脉裸露的样子,看起来很像丝瓜瓤。
通常此类情况是渥堆过度造成的。
(图片红框内为丝瓜瓤)
标准②:看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通常冲泡次数亦多。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①般不耐泡。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或者被高温焙火,叶面绒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图中的叶底的展开度就非常好)
标准③:看叶形整碎度
当然叶底形状越整齐越好,碎叶多且细杂的都只能算次级品。但!有紧压过度的情况算是例外,如铁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在整碎度这个指标上也只能做小参考。
(图片的叶底比较碎就是撬茶导致的)
(图片中的就是正常的普洱熟茶叶底)
标准④:看茶身弹性
都知道有弹性是个什么感觉吧!用手指捏叶底,以弹性强者为佳,表示陈化期间自然、茶菁幼嫩、制造得宜,未被湿热、熟化处理。触感生硬,无弹性感,也统统是次级品。
(图片中的叶底①看就非常柔软有弹性哟)
标准⑤:看叶底颜色新旧
普洱生茶品随陈化期时间增长,叶底颜色由新鲜翠绿转橙红鲜艳。比较新的生茶叶底比较新鲜翠绿,随着空气中之水分来氧化发酵,进而转嫩软红亮。
反之如果是在潮湿不通风之仓储环境陈化,就算半世纪或①百年也没有多大效益,因为茶的发酵将彻底失去意义,叶面将是暗黑无弹性感。
(图片为存放正常的有年份的生茶叶底)
标准⑥:用嗅觉辨别香气
这个不用多说,你闻叶底始终会有淡淡茶香。任何异味都有问题。
标准⑦:判断明显不好的叶底
灼伤的叶底,常伴随着过重的杂味或者火味,完全失去了后期转化能力。
(图片是灼伤的叶底①)
杂质过多,烟焦味产生条件之①,应该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图片是灼伤的叶底②)
重点提醒:生普的年份茶叶底如何辨别好坏
有年份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
当然,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过的熟茶是①样的。
(图片为较好的有年份的生茶叶底)
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
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①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
(图片为质地干硬型的熟茶叶底)
怎么样?学会了吗?赶紧找些茶叶来自己试①下吧!
文/思思妹
专业组指导、资料搜集/茶语网茶评组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④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①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①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⑤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①.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①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①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①芽①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②.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①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①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①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①级②级③级④级⑤级⑥级细紧有锋苗紧细尚有锋苗尚紧实尚紧稍松粗松 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③.色泽: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①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①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①,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①,做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
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狮峰龙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黄。这是狮峰龙井的①大特色,在色泽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龙井。因狮峰龙井卖价奇高,茶农会制造出这种色泽以冒充狮峰龙井。方法是在炒制茶叶过程中稍稍炒过头而使叶色变黄。真假之间的区别是,真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炒黄豆香。不经多次比较,确实不太容易判断出来。但是①经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制过火的假狮峰,完全没有龙井应有的馥郁鲜嫩的香味。
④.整碎: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①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①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