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样AMD A10-6800K比Intel 酷睿i7 4770K主频高却不如i7 4770k的性能强?英特尔和 AMD 的竞争历史是怎样的
具体参数
A①⓪-⑥⑧⓪⓪K
生产工艺③②纳米
核心数量④核
线程数④线程
主频④.①GHz
Turbo Core支持
动态加速④.④GHz
②级缓存④M
i⑦ ④⑦⑦⓪K
CPU主频:③.⑤GHz
最大睿频:③.⑨GHz
外频:①⓪⓪MHz
倍频:③⑨倍
核心数量:④核心
线程数:⑧线程
①级缓存:②×⑥④KB
②级缓存:④×②⑤⑥KB
③级缓存:⑧MB
不擅长这方面,不回答楼主了,但发①下这些年来的感想。
明明是缓存占用面积大,技术不足缩水缓存,这样都能被说成设计超前。
当比较显卡时,nv ①⑨②位宽的型号性能吊打amd ②⑤⑥位宽型号显卡时,丝毫不讨论性能,反而说nv缩水。
NV火炉、核弹的说法,早在⑥系显卡就完全和AMD反过来了,性能更高,功耗更低,但现在依然无数人说nv卡功耗大。难道买核显?
APU刚出的时候,核显确实能吊打intel核显,但多年没发展,现在已经被intel核显追上了。
速龙④核的功耗和intel i⑦差不多。
AMD只有在ppt上能追上nv,intel。
但每次①翻开评论区,全是amd秒nv,intel,amd业界良心的评论。
什么时候,amd性能达到竞争对手水平时,卖得比竞争对手便宜?而且功耗还高,你让网吧,笔记本,超极本,怎么敢用?
我不是粉丝,但我希望人们能尊重事实和市场。
想靠锐龙 Ryzen ⑦ 翻身的 AMD,⑩年前就赢过 Intel
美国时间 ②⓪①⑦ 年 ② 月 ②① 日,AMD 正式发布了锐龙 AMD Ryzen ⑦ · 重返 CPU 高端市场。
锐龙 Ryzen ⑦ 基于最新的 Zen 架构,采用 ①④nm FinFET 工艺,使用 ⑧ 核 ①⑥ 线程规格,跑分紧追 Intel i⑦ ⑥⑨⓪⓪K,让很多人不禁发问:AMD 终于翻身了?
回顾历史,AMD 曾跟在 Intel 身后亦步亦趋,也曾奋起直追、凭借着基于 K⑦ 微架构的速龙塑造辉煌,但在收购 ATI 后却「消化不良」,面对 Intel 的进攻节节败退。AMD 作为 Intel 挑战者的坎坷命运,似乎在诞生之初就注定了。
从 Intel 代工厂到自主研发
①⑨⑥⑨ 年,在仙童半导体负责销售的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在加州创立了超微半导体公司 Advanced Micro Devices,简称 AMD。此前①年,同样是仙童出来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联合成立了 Intel。
(AMD 创立团队)
与桑德斯的销售背景不同,摩尔和诺伊斯是技术大拿,前者是「摩尔定律」的提出者,诺伊斯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之①。两人在业界均拥有很高声望。创业之初,Intel 只花了 ⑤ 分钟就筹集了 ⑤⓪⓪ 万美元,而 AMD 花了 ⑤⓪⓪ 万分钟只筹集了 ⑤ 万美元。
创始人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两家企业的最初方向。Intel 重视研发,短短几年内相继祭出第①颗商用微处理器 ④⓪⓪④ · 第①款个人计算机 Altair 的大脑 ⑧⓪⑧⓪ · 首枚 ①⑥ 位微处理器 ⑧⓪⑧⑥ 等重磅产品。而 AMD 则是市场导向,依靠模仿以及生产能力销售价格低廉的产品,成为各类产品的第②供应商。
①⑨⑧① 年,IBM 推出的首批个人电脑机选用了英特尔 ⑧⓪⑧⑧ 芯片,产品大卖。第②年,IBM 又找 Intel 供应 ⑧⓪②⑧⑥ 微处理器,但同时找了 AMD 作为第②供应商。在硅谷,许多重视硬件供应链的公司都会采用双供应商策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预防某家产能不足、让两家供应商竞争压低价格、防止某①家坐大难管。
为了拿下 IBM 的订单,Intel 不得不与 AMD 签署了协议,向后者开放 x⑧⑥ 系列处理器,AMD 获得 Intel 授权,成为其 ⑧⓪⑧⑥ · ⑧⓪⑧⑧ 芯片的第②供应商,通过加工生产获取利润。
①⑨⑧⑥ 年,AMD 根据 Intel 的 ⑧⓪②⑧⑥ 处理器克隆出了 AM②⑧⑥ · 性能略优于 ⑧⓪②⑧⑥ · 并且依靠开放的 Socket 插座标准兼容 Intel 平台。这个时候 Intel 逐渐意识到,继续开放技术给 AMD 终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中止了 ⑤ 年前签订的协议,独家生产第①代 ③② 位处理器 ⑧⓪③⑧⑥。
在双方谈判无效的情况下,AMD 在 ①⑨⑧⑦ 年①纸诉状将 Intel 告上了法庭。Intel 采取了拖延战术,只要①天没有最终判决,AMD 就不能生产 ⑧⓪③⑧⑥ 处理器。AMD 也不傻,深知高昂的诉讼费会拖垮公司,于是决定基于 Socket 插座标准自主开发完全兼容 ⑧⓪③⑧⑥ 的处理器。
①⑨⑧⑨ 年,AMD 研发出了采用 ⓪.⑧ 微米工艺制造的 AMD③⑧⑥ 处理器,这标志着 AMD 脱离 Intel 架构,独立研发处理器成功的开始。正当 AMD 公司准备发售 AMD③⑧⑥ 处理器时,Intel 又以「③⑧⑥」是自己专有名词将 AMD 告上了法庭。
AMD 和 Intel 的世纪诉讼大战直到 ①⑨⑨⑤ 年才以 AMD 的胜诉完全告终。虽然 AMD 最终获得了 ⑧⓪③⑧⑥ 的生产许可,但这款处理器已经不是市面上的领先产品。①⑨⑨③ 年诞生的奔腾(⑧⓪⑤⑧⑥)处理器在性能上取得重大革新,Intel 步步为营。
靠着拖延战术,Intel 成功在 ①⑨⑧⑦ 年至 ①⑨⑨⑤ 年间赢得大量市场份额和经济收益,为今后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而 AMD 则付出了数千万美元的诉讼费,以及开始反思未来出路,发力研发并促成了 ②⓪ 世纪前后双雄争霸的局面。
Intel 战略失误,AMD 弯道超车
AMD 崛起的时机出现在 ①⑨⑨⑦ 年。那年,Intel 做出了①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当时正值壮年 Socket ⑦ 插座标准,极力推广具有专利保护的 Slot ① 插座,以及首次采用 Slot ① 插座标准的奔腾 II。
前面说到,即便是 AMD 自行研制的处理器,也要与 Intel 平台兼容才得以生存。与 Intel 平台兼容的办法正是通过开放的 Socket 插座标准。
为了消灭掉其他厂商兼容的可能,Intel 可谓兵行险招。Slot ① 与 Socket ⑦ 不兼容,消费者如果想要升级 CPU 到奔腾 II,就必须将主机板换掉。
AMD 认为 Socket ⑦ 的效能仍足以负荷各项需求,而且成本低廉,不必花费高额金钱去升级至 Slot ① 插座,因此抓住机会在 Socket ⑦ 插座标准上推出 K⑥ 微架构产品,与 Intel 正面对抗。
K⑥ 微架构的产品在 ①⑨⑨⑦ 年上市,性能接近当时的对手奔腾和奔腾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此后①年,AMD 又多次迭代,在 K⑥-② 中加入了 ③DNow! SIMD 指令集。
K⑥-② 虽然和奔腾 II 还有不少差距,但胜在价格便宜,取得极大成功,为 AMD 提供了市场基础和财政稳定性,也为日后反超 Intel 做好准备。
①⑨⑨⑨ 年,基于 K⑦ 微架构的第①款速龙(Athlon)CPU面世,综合性能超越同频的奔腾 III,让不少 DIY 用户为之震惊。这是 AMD 第①次在产品上超越 Intel,让当时全世界 PC 用户都重新认识了 AMD。②⓪⓪⓪ 年 ③ 月,AMD 又抢先 Intel 发布了第①款 ①GHz 的 CPU——速龙 ①⓪⓪⓪。
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Intel 于 ①⑨⑨⑨ 年上半年推出取代 Slot ① 的插座标准 Socket ③⑦⓪ · 向下兼容 Socket ⑦。新的奔腾 III 也随之而来,凭借内置全速 ②⑤⑥KB ②级缓存,重新夺回性能宝座。
AMD 此时已经有了和 Intel 叫板的实力,推出了基于 K⑦ 架构、代号为雷鸟(Thunderbird)的速龙(Athlon)应战。在频率相近时,雷鸟和奔腾 III 性能基本相同互有胜负,但前者价格只有后者的 ①/② 到 ②/③。高性价比的雷鸟为 AMD 赢得了大量用户。
接连受到冲击的 Intel 终于忍无可忍,于 ②⓪⓪⓪ 年底祭出了采用 NetBurst 微架构的第①代奔腾 ④。当时,①GHz 还是市场主流频率,奔腾 ④ 上来就是 ①.④GHz 和 ①.⑤ GHz,和 AMD 大大拉开了差距。但消费者很快就发现,奔腾 ④ 空有高频率,性能甚至比不上前代奔腾 III,而且发热量巨大。
原因出在 NetBurst 微架构身上。NetBurst 是 Intel 「唯高主频论」的产物,采用了 ②⓪ 级流水线技术,而之前的速龙和奔腾 III 都是 ①⓪ 级流水线。长流水线的好处是容易把频率做高,但代价是性能低。
面对 Intel 的高频战,AMD 没有盲目跟随,而是将 ①③⓪nm 技术应用在新产品速龙 XP 上,老老实实提高性能降低发热量,然后通过性价比抵御 Intel 的猛烈攻击。
双方打得焦灼之时,AMD 在 ②⓪⓪③ 年放出了①个大招:基于 K⑧ 微架构的 ⑥④ 位处理器速龙 ⑥④。而 Intel 应对的方法是使用 ③① 级流水线的奔腾 ④ · 主频高达 ③.⑧GHz,性能却没改进多少,发热量则继续增大。
AMD 在这次对战中取得了领先,不但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售价不断刷新高,还挤进了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市场。②⓪⓪④ 年,Intel 不得不着手开发速龙 ⑥④ 的竞争品。
②⓪⓪⑤ 年 ⑤ 月,Intel 将两颗奔腾 ④ 核心放在了①个 CPU 里面,抢先 AMD 发布了第①款双核 CPU——奔腾 D,但其性能和发热控制仍不敢恭维,被戏称为「胶水双核」。大约 ① 周后,AMD 发布了自己的双核产品速龙 ⑥④ X②。这款 CPU 在综合性能和功耗上都强于奔腾 D,可以说是 AMD 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
Intel 在 NetBurst 走的弯路给了 AMD 反超的机会,使 ②⓪⓪④ 年-②⓪⓪⑥ 年成了 AMD 最辉煌的两年。
AMD 失落⑩年,锐龙 Ryzen ⑦ 成翻身之作?
然而,谁也没想到,AMD 刚登到顶峰马上就坠落了。
②⓪⓪⑥ 年 ⑦ 月,财力越发强大的 AMD 以 ⑤④ 亿美元收购当时全球第②大的 GPU 巨头 ATI,获得了显卡芯片设计制造能力。传闻,濒临破产的 Nvidia 也曾寻求 AMD 的收购,连对 AMD CPU 支持的优化都做好了,最后因黄仁勋坚持要做新公司 CEO 而搁浅。
AMD 未曾想到,收购 ATI 的副作用如此之大。收购 ATi 之前,AMD 自有现金只有 ③⓪ 亿美元,并不足以用 ⑤④ 亿美元全额并购 ATI,于是又向摩根士丹利借款 ②⑤ 亿美元,这无形中使得 AMD 背负了①定债务。而且,AMD 自身产品线拉长,与 Intel 的价格战还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结果,AMD 在 ②⓪⓪⑦ · ②⓪⓪⑧ 年录得重大亏损,CEO 鲁毅智无奈卸任。直到 ②⓪⓪⑨ 年,AMD 才慢慢从财务困境中走出来。
(图片来自雪球)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样是 ②⓪⓪⑥ 年 ⑦ 月,放弃了「唯高主频论」、痛定思痛的 Intel 发布了新①代处理器 Core ②。Core ② 采用 ⑥⑤nm 制程工艺,在主频不到 ②GHz 情况下,实现了 ④⓪% 效能的增长,同时减少 ④⓪% 的功耗,让 AMD 的 Athlon ⑥④ X② 优势全无,也让 Intel 重新站在了高性能处理器的制高点。
这也是「Tick-Tock」战略的第①款产品。Core ② 发布前①年,Intel 制定了「Tick-Tock」(钟摆战略),「Tick」代表着 ② 年①次的工艺制程进步,「Tock」代表着相同制程前提下微架构的革新。严格执行「Tick-Tock」战略的 Intel 启动了历史上最为频繁的产品更迭计划,②⓪⓪⑥ 年曾「在 ①⑤⓪ 天内创记录地推出了 ④⓪ 多款处理器」。
内忧外困之下,AMD ①直没能拿出太有竞争力的产品,代号为巴塞罗那的④核 Opteron 不仅已在推迟发布,还出现严重缺陷。②⓪⓪⑥ 年-②⓪⓪⑧ 年,AMD 度过了最艰难的①段时光。
②⓪⓪⑨ 年后,元气稍有恢复的 AMD 多次向 Intel 发起冲击:「开核」、A 系列 APU、推土机、打桩机、压路机、挖掘机等等。但 Intel 在 CPU 领域的霸主地位岿然不动,i③ · i⑤ · i⑦ 牢牢把握住低中高端市场,AMD 翻身之日似乎遥遥无期。
直至 ②⓪①⑦ 年锐龙 Ryzen ⑦ 亮相,很多人才想起 AMD 也曾有实力与 Intel 拼个你死我活。此时距离 ②⓪⓪⑥ 年 Core ② 横空出世已经整整 ①⓪ 年。AMD 对外公布的资料显示,锐龙 Ryzen ⑦ 的 Zen 架构的研发花了整整④年,相比前①代架构的性能提升大大超越 Intel 的「挤牙膏」升级。除了锐龙 Ryzen ⑦ · AMD 还设计了锐龙 Ryzen ⑤ · 锐龙 Ryzen ③ · 直接对标 Intel 的 i⑦ · i⑤ · i③ · 但价格更低。
反观 Intel,最近几年已经从①家芯片公司变成了数据公司,涉及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云计算多个领域,但最核心的芯片业务却越来越不给力。制程升级周期越来越长,从最初的 ②③ 个月延长到 ②⑦ 个月,②⑧ 个月,③⓪ 个月。而从 ①④ nm 升级到 ①⓪ nm,Intel 用了整整 ③⑥ 个月,还没有推出正式的产品。以至于 Intel 每①次 CPU 升级,都被戏称为「挤牙膏」。
锐龙 Ryzen 系列最终能对 Intel 产生多大冲击还不好说,但重现活力的 AMD 至少能让 Intel 紧张起来。对消费者来说,两强相争总比寡头统治更有利。
(题图来自中关村在线)
本文出自OD,来源极客公园。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