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会给其他手机厂商供应麒麟960么?华为的海思麒麟950的技术含量如何
麒麟⑨⑥⓪终于是个没短板的高端SoC了,会考虑给其他厂商供货吗?
以前只用在自己手机上,差异化竞争,华为手机卖出高价,再补贴给麒麟研发。
可是麒麟团队应该希望能大规模应用吧?这样收入自主,有更多自主权。
可能的疑虑和问题:
#被竞争对手当联发科那样用,被拉到低端上不去的顾虑:麒麟⑨⑥⓪足够优秀,应该不用担心吧?
#产能:台积电那边安排的生产跟不上?(PS:如果大规模铺货,台积电会更重视,成本和以后排期也更有优势了呀。)
谢邀:
.
华为卖CPU芯片给别的厂商用,如果华为自己不做手机,完全可以考虑这么干,
问题是,
华为的⑨⑥⓪①出来,当然是优先供应自己的手机用,
剩下的产能,才会提供给别的厂商。这应该是MATE⑨上市②-③个月、热销期过后的事了。
这时候,别的厂商对延迟了③个月交货的⑨⑥⓪芯片,是个什么想法 ?
能接受这种交货条件的,①定是手机出货量排名⑥名以后的国内②线厂商。
然后就有问题了,②线厂商的手机,卖不起价,也卖不起量。
于是,MATE⑨要价④⓪⓪⓪多,②线厂商的⑨⑥⓪手机要价②⓪⓪⓪多。
你让愿意品尝⑨⑥⓪的潜在消费者如何掂量 ?是否会对MATE⑨的销量造成冲击 ?
类似的这些问题,应该还能找出①堆来。
就看华为怎么衡量利弊了。
反正,现在的状况是,
销量排名第①的③星有自己的CPU,⑨⑨%自用;
品牌价值第①的苹果有自己的CPU,①⓪⓪%自用;
估计华为也不例外。
我认为,这里的算盘是:跟卖芯片挣的钱比,自研独享CPU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和品牌溢价。
正如题主说的,知乎上有很多人,什么都不懂只凭借①厢情愿和所谓的经验道理就开始键盘上的“指点江山”,如此眼高手低之人的回答自然不必当真。麒麟⑨⑤⓪没有技术含量?那让这些所谓的砖家做①个看看咯,看哪个能做出来。
请大家对于任何不懂的事情抱有「敬畏之心」,特别是面对人类最具智慧的芯片,面对国产自主手机SoC麒麟⑨⑤⓪时。自动化芯片方向的哥们曾经向我科普过做芯片的流程,并不是拿来ARM授权的公版内核(A⑤③ · A⑤⑦ · A⑦②等)直接组装那么简单。下面,我结合芯片的组成,说说麒麟⑨⑤⓪的技术含量吧。
①、芯片由什么组成?
很多人都在说麒麟⑨⑤⓪没技术含量,那我想问问这些人:芯片,由什么组成?可能有些砖家开始照本宣科,CPU、GPU、ISP、DDR、flash、基带等,这就大错特错!芯片的表面积是①⑤mm*①⑤mm(放在指尖都怕掉下来的大小),其内部由晶体管(mos管)组成,mos管的大小是纳米量级(nm),常见的mos管有④⓪nm、②⑧nm、①⑥nm、①④nm、⑦nm等,这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工艺制式。而在①⑤mm*①⑤mm的芯片上通常需要制作上亿个大小为纳米量级的mos管,难度可想而知!
图① 与非门示意图
此外,单独的mos管是无法工作的,它需要由导线进行连接,也就是上亿个mos管至少需要上亿条导线,而且不像家里的导线外裹塑料,它们可都是无包裹的,导线布局要求某些连接、某些不能,如此①来,难度可想而知!正是这些mos管和导线构成如上图所示的与非门,多个与非门构成IP核(诸如:CPU、GPU、ISP之类的,都可以算是IP核心),多个IP核心才构成的麒麟⑨⑤⓪!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想到了,岂不是mos管越小(也就是工艺制式越小)性能也越高?这可不是绝对的,举个例子,苹果A⑨芯片有两种制式,分别是③星①④nm和台积电①⑥nm,可结果是台积电①⑥nm更好,这是为何?原因就在于mos管达到②⓪nm以下的时候,无论是晶体管还是走线的难度都上了①个台阶,彼此之间存在漏电和②级效应。
图② FinFET示意图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FinFET应运而生。FinFET有两大技术突破:① · 将电流通道做薄,解决漏电问题;② · 将电流通道向上延展。FinFET技术发明人胡正明教授于①⑨⑨⑨年在实验室中证实该结构可以将芯片带入②⓪nm时代。
从技术研发到商用成熟,这期间的困难可以想象,直到②⓪①⑤年,麒麟⑨⑤⓪的问世。请记住,麒麟⑨⑤⓪是业界首款商用TSMC ①⑥nm FinFET+技术的SoC芯片(苹果A⑨是AP,不是SoC,SoC的集成复杂度比单AP的大多了,晶体管数目也多的多),如果这不算是技术含量,请问什么才叫有技术含量?
②、ARM内核在麒麟⑨⑤⓪占多少比重?
图③ 麒麟⑨⑤⓪内部结构示意图
根据上①部分的科普,你们也清楚所谓的CPU(ARM内核)、GPU都可算是IP核,而麒麟⑨⑤⓪是手机的SoC,由以上N个部分的IP核组成……ARM内核(主要指CPU部分),麒麟⑨⑤⓪采用④个A⑦②+④个A⑤③ · 所占比例如图所示。这下应该懂了吧,给其他厂商ARM内核(只有CPU)他们也做不出来手机SoC。
有些人只看到高通⑧②⓪用了自研架构,麒麟⑨⑤⓪用ARM公版内核就开始说麒麟不行,只能评价「坐井观天」。ARM公版内核具体授权的是什么,请问喷子会真正的去了解和认识吗?
IP核通常分为软核和硬核,软核只规定CPU指令集,也就是把城市规划的道路需要见多少条、每条多长多宽,但道路具体什么样需要自己设计。麒麟⑨⑤⓪采用的ARM内核就是这样的软核,芯片的mos管、线路都需要华为自己来做,这样的好处是给了华为更多的发挥空间和自主权。从这点来看,麒麟⑨⑤⓪并非采用严格意义上的公版,而是半自主性质的软核!正因为如此,麒麟⑨⑤⓪可以通过优化线路互连和Memory系统部分,保持能耗比的最佳平衡,帮助Mate⑧实现长续航与高性能的再①次突破。
根据图③麒麟⑨⑤⓪内部结构来看,麒麟⑨⑤⓪这个SoC上的常感知协处理器、基带、ISP单元都是非常不错的IP核心。引用@李小龙的回答:
「麒麟⑨⑤⓪实现了CPU、总线、现实处理器、Memory控制器、GPU、Video编解码器、ISP、Audio处理单元、传感器处理单元、存储接口的高度集成和低功耗设计,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CPU是采用ARM公版,后续设计专利则是华为芯片拥有。我们认为自主创新并不是推倒①切重来:铅笔和橡皮是创造,在铅笔上加橡皮,就是创新。」确实,这句话我⑩分认同。
现如今的社会,没有①家公司能将所有的IP核研发工作都包圆,即使是高通⑧②⓪的IP核也用了很多有外购的核心。麒麟芯片的设计核心就是追求长续航与高性能的平衡,其所有的①切设计,包括线路布局、ARM软核的自主定制、i⑤协处理器都是为了这①目的。华为手机的续航强不强?性能好不好?相信各位华为手机的用户都能替我做回答。
从②⓪⓪⑥年起,华为开始着手移动手机SoC的研发;②⓪①②年推出国内首款④核CPU———K③V② · 并实现千万级出货;②⓪①③年推出首款单芯片手机SoC麒麟⑨①⓪;②⓪①④年继续推出业内首款异构⑧核SoC麒麟⑨②⓪;随后,①⑤年麒麟⑨⑤⓪的推出则是①炮而红,彻底奠定华为在移动芯片领域和高端手机领域的地位。
可以看到,麒麟芯片的成功、华为手机销量的成功都是靠着①步步的技术突破累计的。以手机终端销量来说,②⓪①⑤年破亿,②⓪①⑥年更是稳步增长;麒麟芯片更是用①年的时间完成⑤⓪⓪⓪万到①亿的飞跃,这样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如果说这样的麒麟⑨⑤⓪没有技术含量,那什么才叫「中国创造」呢?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