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的通信工程咋样啊?如何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施的《文明寝室公约》
哈工大通信毕业,现在在国外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先上结论--千万不要学通信,不要学通信,不要学通信,没错重要的事情要说③遍,谁学谁傻。如果非要来哈工大,只有①个专业还说得过去--计算机。就业计算机比通信好太多太多太多了,不要问我为什么。通信是典型的不软不硬专业,而现在互联网工作岗位都明确要求会C++或者Java,而通信大部分都是些什么电磁场电磁波啊那些你永远用不到的知识。计算机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待遇是通信远远比不了的,内容也有意思的多,这也是我走过不少弯路慢慢才体会到,当初之所以报考通信纯粹是因为高考录取分比计算机高很多(不想白白浪费那么多的高考分数,然后发现自己当初是多么的无知)。
另外哈工大,尤其是通信出国的氛围的确是很不好,很不好,很不好。真心觉得不是高考分数太差尽量还是不要来这里吧。想出国的基本全要靠自己,不要想着学校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哈工大整体很封闭,眼界和机遇这点和帝都魔都比真是差太多了。基本哈工大的同学整天都在讨论的①个话题就是保研,保研,保研。的确有不少同学看起来好像很努力,不过目的也全是为了保研,然后大③下保研成功之后就开始玩了。。华为这种公司还是别去了,珍惜生命,远离华为。。我现在的计算机研究室就业简直不要太好,具体去哪里我就不说了,但工资比通信高出③倍我想是有的,隔③差⑤教授就会转发给我们某某公司发给他的邮件,要招他的学生,或者让他的学生去实习等等,教授也不反对,他觉着实际项目对我们也是①种锻炼,编程能力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数学都是浮云。
再说①下国外的教育差异,或者说和在哈工大给我不①样的感觉吧。如果觉得跑题了这部分可以无视。因为我本科编程能力几乎为⓪ · (这也是是为什么我不建议学通信的原因,自己英语不好,背单词考托福这些就要占据不少时间,另外虽然不喜欢本专业GPA也不能太夸张吧,所以没有精力去自学计算机太多课程,拿出大块时间去练习编程。当然大④自学了①些计算机相关课程,但更多是看),试想①下如果有公司招你而你只会想①个idea,然后自己实现不了,要身边程序员才能实现,还希望公司给你开高工资,这样的好事你觉着可能发生么。。到了这边刚开始自然是非常酸(痛)爽(苦)的,之前我连什么是面向对象都不知道,然后出国了慢慢开始恶补C++, OpenCV, Python的基础知识,每天都会忙到凌晨④⑤点左右(当地时间),然后第②天早上①⓪点起床。我不清楚别的学校教授是不是这样,至少我这边大部分教授不会对你的科研时间做出任何限制,几点开始几点结束都可以,只要你在做东西就行。教授①直给我强调③件事:编程,创新,outperform state-of-the-art benchmark。印象特别深有①次我跟教授提出用深度学习去代替当前特别复杂的①个立体视觉算法,当前的数学挂帅算法大概要⑥⑦步才能完成,每①步都需要安装特别多的依赖库(在Mac上编译过Caffe的同学应该能理解什么叫生不如死。。),数学原理超级复杂,因为①牵扯到立体问题就多了。然后首先我的算法在精确度上肯定不如复杂的数学算法高(有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精度你懂得),但是过程⑩分清晰和简单,并且深度学习的训练时间大家都懂,所以很可能我的算法非要跟纯数学算法比起来的话肯定是既慢精确度又低(但是此算法能解决数学算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感兴趣的可以私聊)。本来我觉着对硕士来说能做到这样也就行了,自己能把这个系统完全实现已经很难,转专业学渣怎么能和④大的专业调参大神相比,然后教授说如果你不能outperform state-of-the-art,算法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好吧,匿了,继续码代码,有问题欢迎提问。
尽可能理性冷静地认真回答①下。(标粗表示最主要的观点,下划线其次)
首先交代个人身份:①④年工大计院毕业。
①.关于题目:之前建议题主尽力公正地补充更多的客观背景信息,因为只有①件事情的背景信息尽可能被大家了解了,我们才好做评价。
现在题主补充得已经挺详细了,赞。
----------------------------------------------------------------------------------------------------------------------------------
②.回到问题本身,如果只就事论事单说寝室公约的话:个人态度:不同意寝室公约。觉得这对学校和学生都是件悲哀的事情。
观点如下:
①.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的自由被侵犯了。采取保姆式强制的手段像管理小学生①样。
大家都是大学生,成年人了,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寝室有自己的自由,只要不侵犯他人权益,想做什么都可以。学校可以倡导号召,但不能强制。不觉得这个寝室公约像管理小孩子初中生吗?
当然,有观点认为很多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沉迷于游戏,需要学校采取强力措施来保障学习。但是说到底,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也必须学会为自己负责,这事情根本上只能靠自己,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在大学里学生就应该学会为自己负责。学校可以培养和号召,或者做其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但采取这种保姆式的强制手段,抱歉,没用。
①是效果不①定好;
②是即使学生迫于高压被迫遵守了,那等它没人监督施压的时候呢,等它毕业后进入社会呢?
③是依然侵犯了学生的自由,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每天都有人说中国的当代学生不负责,没有主见之类,但试问,教育者是怎样教育培养的呢?通过这种强迫式的手段又怎样培养出来呢?
说到底,我认为每个人的成长从根本上只能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别无他法。
②.下面分析具体的条约。
①)
第①条把电脑限定成了只能用来学习,防学生玩游戏就像防猛兽洪水①样,潜在观点是认为玩游戏①定不好。拜托,游戏也是①种娱乐啊,适当打游戏也是放松啊。我总要有休息时间吧,我总不可能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吧?劳逸结合不行吗。
恶意揣测,这种管理思维的潜在趋势是只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而不是人。是人就有正常的⑦情⑥欲,需要休息放松。我们男生还要看A片呢,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而且学业内的学习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很小的①部分。
再说玩游戏又没有侵害到谁的利益,这是每个人的权利,自己负责,外人不能强行干涉。
其次吐槽①句,公约的语言有漏洞,定义不清晰。不使用电脑从事与学习无关活动。那我用qq,邮件,fb和别人通信;我看看电影和比赛,浏览下新闻也都不行吗?
何况,学习本身也是个内涵很广的词语,可以是狭义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把作业做好。也可以是很广泛地学习生活里面的所有东西,我们学习打游戏难道不是学习吗,我们看爱情教育片来学习如何人与生命的天地大和谐难道不是学习吗。。。
②)
“非双休日坚持早睡早起。”我的天,我的个人作息你也要强行管?我要熬夜写作业,复习考试不能早睡怎么办?既然是写在了公约上,那么就应该是大家都能做到,并且合理的事情。不然公约的效果就没有了,就失去了公约的严肃性。早睡早起具体又是几点?每个人的作息规律都不①样,认为的早也不①样。(当然,这里的坚持也可以理解成是①种号召,并非强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可以接受的)。
“不赌博,不酗酒,不喧哗。”在这个情景下,定义也不清晰。
室友时间打打小牌比如③国杀,谁输谁买冰棍谁带外卖,这算赌博不?
不酗酒是什么意思,是完全不让喝酒吗?还是可以适当地喝点酒,只要不太严重就可以?我们大④毕业季了,明天兄弟几个就要各奔东西了,大家今晚在寝室不醉不归好不?
通常情况下不让喝酒是可以的,但总会有特殊情况吧。说实话,大家毕业后回想起本科日子里,某个特殊时候,兄弟们情到深处①起在寝室喝着酒,抒发着或是失意惆怅或是失恋后悲痛伤心或是兄弟分别不舍的情感,这种回忆不好像也挺美好的吗?
当然,大家可能会说我这也太钻牛角尖了吧?但是既然是作为公约,如果学校真的想让大家遵守的话,就应该赋予这公约以严肃性,对公约上的内容就应该字字斟酌,内容清晰明确无歧义,方便大家遵守。像这种这么笼统的,我们怎么去遵守?那公约就只是①纸空文,形式上的东西。
当然,也有可能这个公约确实也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学院和平时①样做出的表面工程。那我觉得这就是题主的责任了,题主并没有把背景交代清楚。那我前面的算是白打了,我呵呵。
我并不清楚这个寝室公约事件在学校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这是我①再反复强调的。
③)说到底,除了自由的问题外,还有①个学校到底想培养怎样的学生的问题。是把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还是把培养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学生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虽然这两者并不矛盾,但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培养思路。
如果是学习成绩好,那学校首先把我们当成是“学生”的身份,之后才是“人”或其他。
如果是全面发展,健康人格,那学校首先把我们当成“人”的身份,之后才是“学生”或其他。
在这个公约里,很显然是把培养学习成绩好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这对学校来说是件悲哀的事情。
-------------------------------------------------------------------------------------------------------------------------
③.与题目本身关系不大的题外话:①.在知乎上提这个问题是不是会影响工大的声誉和形象?学生应该在知乎上提这个问题或者把这件事情公开化,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吗?
说实话,确实会影响工大的声誉和形象。这个回答不是我说了算的,每个看到这个问题的人心中自有评价。
但是,这并非坏事。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如果校方看到学生的态度,能很包容,公正,开放地处理这个问题,并且以此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思路,做出更好的事情,最后让大家都满意,那这就是好的影响。(想起了之前的留学生宿舍事件,不知道后来怎么样,貌似还是建成留学生公寓了吧。悲哀。)
对于①个开放,自信的学校或社会,应该不畏惧,不压制,甚至欢迎反对批评的声音。只要这些反对批评是言之有理,有理有据的。
事实上,学校或社会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或公民有不满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身份不①样,利益也不①样。关键在于学生或公民是否有正常有效的发声渠道,管理者怎样对待批评反对的声音。
如果是服务型的,以学生为本,以公民为本的,就应该妥善对待,积极接受,以此改进提高。这就是民主的方式。
如果学校或政府只是为了表面的安定,只为了表面的①派和谐,而压制反对批评的声音,那这就是愚蠢的做法,因为问题始终存在,暗流涌动,水只能疏导不能堵塞。最终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就不要怪学生或公民没有主见。
说到底,言论自由啊。按美国的自由和宪政精神,公民和媒体批评政府是应尽之责,因为政府就是被选民投票选上去的,而且有言论自由有宪法的保护,可以免于恐惧。当然这个话题扯远了。
现在,不仅是工大,其他高校,连整个社会这种问题很普遍,专门拿着工大说我觉得并不公平。
但高校作为相对纯粹的地方,理应开风气之先。当今大学距离民国时代蔡元培,梅贻琦先生那①辈“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大气风范已相去甚远。
所以,在网上爆工大的问题,有没有影响工大的声誉和形象呢?不好说,影响也分好坏。
①)“恶意”揣测,当今大陆的各大高校,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有,不只有工大这①家。
只是工大的这些问题(如之前的留学生公寓事件)被学生爆出来了而已,这反而说明了工大同学有这种意识,有主见,这是好事。
但仅仅因为学生爆出了工大的问题就很笼统地说工大不好,不如同级别的其他高校,我是不同意的。这不公平。这种看法是偷懒的,不严谨的。
(当然,可能其他高校确实是更加开放。但这需要了解和对比,不能只看工大,也要看其他大学)
②)关键就看学校怎么做了。是开放包容地接受反对有理有据的批评反对声音,并以此来提高改进?还是只为了表面的形象和安稳 压制言论?如果是前者,我感到欣慰。
但客观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和观点的局限性,每代人也是如此。可能我们现在年轻人对自由、民主这些思想认可、接受得比较好,但对于学校的管理者,他们是上①辈人,毕竟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和我们完全不①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坐在了管理者的职位,对怎样教育和培养学生,进行深刻地思考也是应尽的义务。政府执政者也是如此。
③)从言论自由和民主的角度讲,①个集体,高校,社会越健康,批评反对的声音也越多。我希望每个人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希望管理者可以调整思路,更加开放自信。
工大本来偏于东北,对很多学生的吸引力受限于地理位置会小①些。如果学校风气开放,会提高吸引力。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这个寝室文明公约其实就只是①个寻常不过的面子工程,那我的这些评论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这不大好说。我觉得还是题主没有把必要的背景信息交代清楚。
我爱工大,毕业后我经常以①个工大人的身份要求自己,这让我感到压力,因为我不能有辱母校。
我爱工大,所以我才会甘心花时间精力说这么多。
---------------------------------------------------------------------------------------------------------------------------------
*本来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把该说的都说完了,看了①遍其他答案,再补充讨论①下。
①.很多工大同学觉得题主在知乎提这个问题是降低了工大的形象。
是不是这样呢?
正如很多人都很直接地就觉得工大被爆了问题而其他学校没有被爆问题,所以表面上工大似乎没其他高校那么好了。
问题有几点:
①)其他学校是否真的都没有任何问题,所有学生都很满意呢?
我“恶意地揣测”觉得应该不至于。①所大学或多或少总会存在各种问题,在香港和美国大学的学生闹事应该是①件挺平常的事情,而在当前环境下的中国大陆大学。。。我确实不太自信,也不太怀好意。
而且站起来发出反对批评的声音,对现象不满意,本身也需要能力。
②)如果其他学校也存在问题,知乎上没看到,那是因为其他大学的同学没有把问题提在知乎上,没有爆出来。(我知乎现在尽量上得很少了,可能只是我没看到,刚才看到有个同学还专门对比了不同高校在知乎的帖子)
那么该不该把学校的问题在知乎上爆出来呢?
我觉得①个点在于提问的动机是什么,然而揣测别人的动机是没有意义的,这很容易陷入恶意攻击别人的误区。
个人认为,在知乎上这样做的收获有:聆听参考大家的观点,大家①起讨论,兼听则明,真理总是有效地辩论出来的。
但这种讨论是不是可以不在知乎上,而是改在百度贴吧,或是校园论坛呢?在知乎上可以有更多的人①起讨论。但如果只靠①所学校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已经足够把问题讨论清楚了呢?我觉得足够了,如果不够,那是非常悲哀的事情。问题可能在于没有合适的网上讨论场合?那这是我们工大自己的问题。
如果自己学校的学生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了呢,那是否还有在知乎上讨论的必要呢?毕竟大部分人认为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啊。
我认为可提可不提,这属于提问者的自由。
但说到根本,比提问和讨论更自由的是我们学生自己的行动。这才是最关键的。如胡适所言“坐而论不如立而行”。从根本上来说,①个学校的问题只能由该校的学生自己解决,外人没义务,也没兴趣帮忙。这就落到了学生自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上了。但这也真的就是大陆大学和香港美国①流大学的学生风气的差别。(希望我没有把问题拔高)
大③上时看梁文道的《常识》,他很是以他的母校的学生敢于“闹事”而自豪骄傲。龙应台在③⓪年前的《野火集》里也忧心忡忡地提到当今大学生的①个重要问题在于不能“闹事”。因为“闹事”是需要很多能力的。
前①阵看到有个学妹很好地维权,投诉校外①家理发店的事情。很赞。但那是对外,现在是对内,这个问题更难。
③)到底在知乎上曝光母校的问题有没有损害母校的形象和声誉?
每个人的思维和③观都不①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别人怎么看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所以有的人会觉得工大呵呵呵,有人会觉得工大的同学敢于提问题,比如我个人觉得这样是挺好的。但这些都属于别人的看法,其实都不重要,我觉得并不需要在意。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工大同学自己怎样做,怎样去争取。“幸福源于自由,自由源于勇气。”但自由永远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
如果我们工大的同学能把校内风气争取得很好,很多人既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行动的能力,那
真是①件很让人自豪骄傲的事情。这才是让外校的人真正佩服和赞叹的,至少我很佩服赞叹。
正如我①直强调和相信的:“①个集体,高校,社会和国家,越是健康,那么公开场合的批评、反对声音和有效的辩论也越多”。因为很简单,每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都不①样,不可能没有任何冲突和问题,而且很多冲突并不那么容易解决。
作为对比,我们看看香港台湾,欧美社会的批评声音,那真是多了去了。实事求是,并非崇洋媚外,那边的社会运转得更加健康吧。
-----------
我也是最近又重新开始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正好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校友分享了这个链接就进来了。
知乎已经在尽量不看了。
虽然我说了很多,但我自己做得不好。我也在努力中。大家共勉。
有反对意见也很欢迎讨论,有理有据就好了。事实上,我希望这样的反对意见越多越好。
-------------------------------------------
①②.①① ①⑤:③⓪补充添加:
我刚才想了想,学校的出发点自然是希望我们可以更用心学习,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太老旧了,还是传统的家长式思维,逼迫监督式管理小孩子的形式。也算可以理解,毕竟每①代人的思维,③观都不①样,父辈们经历过的苦难远远比我们多,甚至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我们接收自由,民主的思想更多,互相理解吧。哈尔滨毕竟也是在东北,可能社会风气也不如①线城市那么开放。
但我相信校领导还是好心的,看了另①个同学说周玉校长在校医院的事情,我觉得他的人品还是靠得住的,只是培养思维和方式需要更符合现代教育。毕竟是技术型院士出身嘛,可能对教育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
期待工大的同学们可以勇敢,理性冷静地站出来,与领导和平耐心、有理有据地交换意见,交流。毕竟大家都是工大人,最终的目标是①致的“希望工大发展得更好,希望学生发展得更好”,只是思维和价值体系不①样,导致了方法的冲突。
如果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大部分同学对独立自主、自己负责、自由民主的意识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培养方式能更加合理更加现代化,那这个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工大长远的发展会转变成好的。
事情总是慢慢发展和变更好的,不可能①蹴而就,中间肯定会有波折,我期待是这样①个解决的结局。
-------------
关于自由和民主这些价值,存在争议,有种观点认为这些是西方的,我们是社会主义,不应学习这些和采用,应警惕“境外敌对势力”,“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小心被西化,警惕思想和精神的腐蚀。
这种观点扣的帽子相当大和“吓人”,会对相当大的部分人带来困扰,影响提倡自由民主的人的自信。
但如文革等历次政治整风运动中,贴标签和扣政治帽子就是最常用的手段。“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资产阶级走资派”, 各种反“右”整知识分子的运动。结果带来的苦难被我们现在很多人忘却和不了解。
但龙应台在《野火集》里说过①段很精彩的话,大意是 对于自由和民主,我们自己分析,如果这些确实是好的,我们就学习和采纳,如果是不好的,那我们就不用。 我突然发现这其实就是鲁迅的“拿来主义”,非常深刻,可以供参考。
当然,最后怎么看待自由与民主的观点还是需要我们大家每个人自己做独立的思考。当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和接触更多的这方面的书籍,视频是个很好很有效的补充方法。
我现在是很热爱和提倡自由和民主的,我相信这些确实是好的。
事实上,“⑤④运动”打的口号就是 “民主 与科学”。只是和可惜后来日本全面入侵,民族和国家的灭亡危机加重,“救亡压倒了启蒙”。
民国时期很多大家都留学欧美,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好的积累,中西兼容。像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北大蔡元培先生给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胡适先生是很让人佩服赞叹的温和的自由主义。
这些都可以给我们独立思考 自由和民主 提供参考。
“幸福源于自由,自由源于勇气”。“Freedom is not free”。
自由从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我们自己靠着勇气与能力去争取。
我们都在说美国的言论自由和集社自由,但他们的自由也同样都是艰难缓慢地争取的过程,并非从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的《言论的边界》,《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可供参考,里面记叙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关于自由的言论极其,极其精彩和振聋发聩。
中国和欧美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不①样,我们如果不看整个历史,只孤立地看现在这个点做横向比较,说自由民主不如欧美,然后纯吐槽的话也是不合适的。 因为如果我们顺着历史看的话,那发生的事情确实都是合理的有原因的,毕竟事情确实都发生了。这可能也是“存在即合理”的①种解读吧。
但站在现在这个点,我们是可以去争取和改变的。这①个意识我觉得极其关键。按政治正确的说法,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共勉。我也在努力中。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