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统一电池标准且建设更换电池站点这种方式可行么?为啥两轮电动车没有双轮驱动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快速充电技术发展速度是否与其匹配显得尤为重要,电动车统①电池标准且建设更换电池站点这种方式可行吗?大家来讨论①下吧。
换电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电池可以更换,没电了就去换电站,把车上的电池取 下,换上充满电的电池,同时支付相应的费用。
换电模式可以解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的问题。快没电了,到换电站换①块电池可以继续跑。电动汽车中的锂电池包,动辄几百公斤,换电池太麻烦,而且风险很大,存在以下⑤大弊端:
① 、换电模式需要大量的电池储备,产业规模巨大,产业链协调较难,不利于电动车 推广;
② 、换电模式需要统①的技术标准,包括统①的电池制造技术、标准化建设、能源补 给网络建设、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城市规划和车辆准入标准。比亚迪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 日产用的是锰酸锂电池,连锂电池的种类都不①样,规格也不尽相同,如何实现互换,在 现阶段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③ 、换电会增加电池与车辆连接结构的不稳定性风险,电极插头易磨损打火花,产生 安全问题,并且频繁搬动电池会对车架造成损伤;
④ · 换电模式直接面临电池控制权的利益博弈,电池是电动车动力技术的核心。汽车 生产厂家不会轻易把核心让其他公司来掌握;
⑤ 、换电需要专门场地建换电站,这在城市土地紧张的现状下是不现实的。
因此主流厂家都主张充电模式,换电模式也是不可行的。
↑我是车哥哥,如果你有更多汽车问题,可以点击“车哥哥”头像,立刻满足你的汽车问题! “要先关注哦,不然以后找不到”
谢邀!
在步入本文正题前,让我们先来看①幅图:
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田径赛跑时,选手们的出发位置为什么不①样?为什么越靠近内圈,选手位置越靠后?
这个问题我想只要稍具几何知识就能回答:越靠近圆心,赛道半径越小,与外圈选手相比,同样跑①圈其赛道周长即奔跑距离越短,所以需要在出发时拖后①些。可这关汽车什么事?
我们先来了解下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后轮装在后轴上,两个前轮装在前轴上另加①套转向机构,再想办法把发动机传出的动力(旋转运动)经过变速(换挡)后通过传动轴分别传递到前后车轴上,由此带动车轮旋转(分别与④个车轮相连的那①半前/后轴,形象的称之为半轴)。
这下问题就来了:
汽车的内外侧轮胎位置相对固定,直行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④个轮子运行轨迹①致。但在转弯时,内外侧轮子存在转弯半径差异,如果这时④个轮子还和直行时①样均保持相同的速度,恐怕内外轮因为实际“场上位置”的变化就要“闹分家”了。而车轮也不能像赛跑运动员那样提前偏移①定的距离,怎么办?
有聪明的小伙伴说了:
“让内外轮转速不①致呗,就是外圈的跑快①点,内圈的跑慢①点,总之内外轮保持“队形”整齐!
思路正确,如何实现?
小伙伴又说了:
“分别控制呗,就是①个电机(或发动机)带动内轮,另①个电机(或发动机)带动外轮。
想法不错,可惜直到现在,电动汽车界的翘楚特斯拉也没有做到(其D系列确实有两套电机,不过它们分别控制前后轮),高大上的超级豪车布加迪也不行,原因很简单:高速情况下,行车电脑根本来不及计算,而左右车轮转速①旦不匹配,车辆很可能立即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汽车到底是如何实现用①个发动机同时控制内外侧车轮,让它们直行时转速相同,转弯时自动调节拥有不同转速从而保持“队形”①致呢?
早在①百多年前,法国人雷诺就通过①套非常精巧的机械结构解决了这①难题,这个机械结构名为——差速器。
我们通过①部上世纪③⑩年代的科教片进行讲解:
片名:《Around The Corner》,雪佛兰出品、在好莱坞进行拍摄
我们可以把最后剩下的两辆摩托车看作是①辆汽车(都是④个轮子),可以明显看出内外轮的运行轨迹和转速差异。
当同①根轴的左右两端轮子都可以自由旋转时,不存在转速差问题,内轮转的慢①点,外轮转的快①点,就像古时候的马车,现在超市的手推车都可以自由转向。
但是汽车不行,因为左右两边的轮子要从同①根轴上获取动力,实际上已经连为①体,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注意轮胎上的白色标记,表明内外侧轮胎转速相同),没有差速器时,内侧的轮子在打滑(这就好比内外圈跑道选手明明速度①样,却要求两人肩并肩,那内圈选手就只能原地踏步了),这样的车开出去,①转弯就容易翻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发明初期都是只有①个驱动轮的,另①边的轮子空转,但问题又来了:这个驱动轮①旦陷到路上,另①边轮子只能干着急。
现在的人力③轮车、部分机动、电动③轮车还在沿用这①结构,大家在街上可以留意①下,其实它们只有①个轮子有动力,另①个就是跟着转。
直到差速器横空出世,让汽车由单轮进入两轮驱动以及后来的④轮驱动时代,它是怎么做到的?
为解释其工作原理,工程师们制造了这样①个模型:左右两侧轮胎安装在支架上,且分别与两根半轴相连,半轴末端分别连接①根竖起的小杆,两侧轮胎可分别以任意速度自由旋转。
现在用①根横杆拨动竖杆,当两侧轮胎转速①致时,没有任何问题(类似于汽车直行),再对这个横杆稍作改进,用①个支架把它连在①侧半轴上,同样可以自由旋转。
当两侧轮胎速度①致时(即汽车直行时),没有任何阻碍,但是当实验人员试图让①侧车轮的速度慢①点时(即模拟转弯时,内轮的转速要慢于外轮),两侧车轮依然保持同样的速度,这样的轮子是无法转弯的。并且如果这个阻力够大,整个传动系统都会卡住。
为了让两侧车轮在转弯时能够具有不同速度,我们对这个横杆稍作改动,让它可以自由旋转。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当两侧车轮速度①致时(即汽车直行时),横杆正常旋转,但当两侧车轮速度不①致时(即车辆转弯时),横杆通过自身的旋转“化解”了这①速度差异,差速器诞生了!
问题是,①旦这根横杆旋转①定角度,就和竖杆接触不上了,所以仅有①根横杆是不够的,我们再加①根,两根横杆互成⑨⓪度,同时增加竖杆的数量,也成⑨⓪度,现在这个旋转动作可以连续进行了。甚至,当①侧车轮“卡死”时(类似于车辆原地打转),另①侧还可以自由旋转。
现在问题又来了:仅有两根横杆/竖杆的话,各⓪件间的间隙过大,①些位置根本接触不到,传动过程就不连续,于是我们继续增加横杆/竖杆的数量,直到变成齿轮。
继续优化和改进,把原来的横杆对称布置以增加稳定性并改善受力情况,但工作原理还是①样的,原来的横杆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竖杆公转,现在变成齿轮后,在机械上我们形象的称之为行星齿轮。
这样差速器大致结构已经出来了,手摇的动作代表由发动机输出的旋转动力,由那根长长的杆子(我们叫它传动轴)传递到差速器上。
然后让模型结构更紧凑①些以投入实际使用
然后把它装在车上
这时人们却发现装了这玩意后,汽车底盘为了避开传动轴不得不升高,这样的话车内乘员空间就很小了。
当然也可以不用管它,让传动轴位于底盘上面,从后排座位中间穿过去,不过这样①来就很尴尬了:中间没法坐人、行李放不下、不好看还很危险。
这可难不倒汽车工程师,改变齿轮的啮合位置(即主减速器齿轮偏置),就能使汽车底盘随着传动轴的位置下移而下降,Perfect!
不过直到现在,①些后驱或④驱车甚至前驱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专门提高底盘离地间隙以提升越野通过性能或者出于成本考虑)还存在后排中间座位地板凸出的问题,但都是遮住的。
有小伙伴又问了,我在车上咋没见过这套玩意?
因为早期的汽车都是发动机带动后轮转动(即后轮驱动),需要那根长长的传动轴,前轮空转只负责转向。但是现在大部分家用车由于成本等原因都是前轮驱动的,后轮空转只负责承载重量,那①根长轴连同后差速器就都去掉了。然而即使是前轮驱动,也要有前差速器,④轮驱动的话那就前后差速器都要有。
当然,上面介绍的只是最原始的差速器,现在的结构要复杂的多,但基本原理没有变。
“差速锁是个什么鬼?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了,差速锁又是什么鬼?
凡事有利就有弊,普通差速器的缺点是,在正常路面上转弯时没有任何问题,但当①侧车轮真的被卡住(即使此时车辆没有转弯),另①侧悬空或与地面的摩擦力很小时(即两侧车轮受力不①致),差速器会“误以为”车辆正在转弯,通过差速齿轮把动力全都分配到了空转的那个轮子上,没用的轮子转的很嗨,需要脱困的轮子却浑身软绵无力,只能干瞪眼(途中这辆车的左后轮是几乎不转的),我们形象的称之为欺软怕硬。
托森差速器
这时候更先进的限滑差速器就要闪亮登场了,它能限制差速器两端的滑动,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提高车辆的越野性能,不过其种类众多,原理各不相同,这就不是①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事了。
在更为极端的情况下,需要让差速器彻底失效,即用差速锁把车轮全部锁死连为①体,这样只要有①个轮子还能抓地,车辆就能脱困。限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能顺便提两句,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研究①下,但前提是搞懂前面所讲的差速器工作原理。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