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奇遇记》——寒兄一笔

时间:2018-08-26 14:31:48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寒兄一笔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矿山充满现代气息

露天矿山奇遇记

作者:贺一笔

第一章矿山充满现代气息

这是一座磷矿,且是露天开采,与洞采有本质上的区别。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的苦、脏、累,甚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它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矿山,令人向往。

一台汽车400多万元,一台挖掘机800多万元,比世界上一些名贵的轿车价钱要高得多,操作室内有空调,操作人员是矿山企业最普通的职工,他们虽然不是白领、蓝领,但是完全可以穿西装打领带操作设备。操作人员说:我们操作的设备价值就是一个小工厂,劈山开路,乃至移山倒海,不费吹灰之力。

矿山拥有几十亿固定资产,生产加工是清一色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仅矿石开采,全都是进口的小松、卡特、沃尔沃等品牌,世界顶尖级大型设备,绵延十几公里的矿山只见设备不见人,矿山职工从事生产享受着坐办公室一样的舒适。

晴天,矿山运输公路有洒水车洒水,相对固定的公路的两旁安装了水管和喷洒器,定时喷洒水,矿山排土、运矿,大车在矿山公路上奔驰,看不到尘土飞扬。皮带长廊又把矿石运送到山下进行二次加工,生产成各种磷产品,走出矿山,走上市场营销。

矿山企业在胶磷矿浮选等磷化工科研成果在国内国际领先,为合理利用资源,兴建了二套200万吨/年,一套450万吨/年中低品位浮选生产装置投产,紧接着兴建饲钙、钙镁、磷酸生产装置投产。全国最大的浮选生产装置在这里诞生,胶磷矿浮选技术是矿山企业独有,这一技术综合利用了矿产资源,延长了矿山的服务年限。每年都有国风外专家和同行慕名前来参观考察,沙特阿拉伯聘请了矿山人为其建造浮选生产装置。

国家磷复肥基地配套的磷矿采选生产基地、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优秀矿山企业、首届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国家批准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全国唯一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荣誉和光环标志着矿山采选与磷化工相结合发展新格局,也给这座历史悠久增添了光彩与活力。

矿山的模样年年都在变,一座座原有的山体被推翻了,一座座新的山又起来了。矿石被深深地埋藏在山腹里,需要掀开山的表层,经过穿孔爆破,才能获得所需要的磷矿。新的山百废待兴,需要复垦植被,才能得以恢复。

造绿水青山,还给社会,还给子孙后代,矿山人勇于担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矿山致力恢复植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从本世纪2004年开始,矿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矿山的排土场进行绿化。真是十年树木,如今树木遮天蔽日,花草繁茂,秀美生态吸引人们纷纷来此观光休闲。

每年国庆前后,矿山的格桑花盛开,姹紫嫣红,周边地区的人们纷至沓来,登山赏花,大量影友扛起“长枪短炮”到此采风,矿山风景美不胜收。

2014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在全国,乃至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国家领导人顾秀莲、盛华仁,香港人大代表,国内许多知名学者专家,俄罗斯、泰国、越南、日本等友好人士先后来到矿山考察参观,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新华社、云南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矿山人用行动落实了****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矿山工人做梦都想不到,工作在矿山,生活却在城市,95%的职工有了自己的轿车,上班下班有舒适的大巴接送。矿山工人把命运与矿山紧紧联系在一起,用青春、智慧、创新来建设发展矿山,与矿山共成长、共发展,荣辱与共。

退休的老同志把青春贡献给了矿山,退休后乃心系矿山,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子孙,而且是矿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在矿山企业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参观矿山,参观生产工厂,看到矿山蒸蒸日上的发展变化,心里踏实了,并称赞矿山后生有责有为,不遗余力支持矿山生产发展。

矿山美了,环境好了,惠及的不单是矿山人,还有周边乡镇的村民。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在矿山从事生产、运输等劳务工作,还享有矿山企业的资源补偿费,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家家户户盖起了别墅式的楼房,农村的砖瓦房、茅草房早已在村民的记忆中了,广大村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矿山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地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于矿山企业,当地的城市和乡村建设发展也日新月异,城区在不断扩大变美,商贸更加繁荣。乡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条条宽敞的柏油或水泥马路通往乡村,乡村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各乡镇的瓜子、糯米、乳腐、腌鱼、咸水鸭、弯豆粉、牛干巴、卷粉等,特色农产品和特色美食脱颖而出,远近闻名。

城市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勤劳的人民打造出湿地公园,开发了重工业、轻工业、现代农业园区,吸引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康养,这里成为昆明南市区的工业中心,经济重心,康养福地。

近年来,矿山成为大中专毕业生择业的理想企业,成为一些有志于矿山事业的梦想,有幸来到矿山工作的青年,亲身感受到矿山和矿山人的包容与温暖,便扎根于矿山,立业成家。矿山融入云天化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当地,矿山人让人羡慕,矿山人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

矿山超过了53年的发展历史,历经了三、四代人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昨天的矿山是什么样子呢?过去的矿山人生活和工作是个什么情形呢?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接下来将一一展示。

第二章 矿山的昨天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地质专家来到了祖国西南边陲云南,勘探矿藏。在美丽的滇池之滨巍峨的群山中发现埋藏着大量的磷矿石。这里大约5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地壳经过剧烈的运动,形成了高山,海洋动物的骨骼进化为磷矿石。

1965年,国家化工部派遣首批地矿专家来到这里筹措,组织人员开采便是当务之急。1966年,从广东茂名石油化工调来一大批职工,这批职工均为是广东茂名、湛江、电白和东北三省人。紧接着,广州军区一批转业军人,他们均为湖南、广西人来到了这里;1967年,又从河南招来一批汽车司机;采矿、机械、电器等技术工人也通过调动和学校分配来到矿山,短短一二年,几千名职工组织到位。

几千人来到了矿山,食住一时无法解决,怎么办?他们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一方面在山脚下搭建茅草房,一方面借住当地农村的土坯房。矿山工人在荒芜的矿山开路、架电线、打水井,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逐步建立,生产与生活循序渐进。

矿山工人用钢钎铁铲拓开了大山,靠人扛肩挑,把磷矿石运到山下,再用汽车运到昆明火车站,发送到国内的磷肥生产工厂。

云南昆阳、贵州开阳、湖北襄阳为全国最大的三个磷矿,号称“三阳开泰”。磷矿石成功开采惊动了全国,矿山名声大振,矿山工人为此欢欣鼓舞,无比喜悦。

当年,矿山人的构成除了没有台湾、西藏、内蒙人,全国各省均有,可谓是来自五湖四海。在这里可以听到各个地方的口音,有的同乡在一起聊,旁人无法听懂。职工交流只能用普通话,而他们大多数是老大不小离开家乡,普通话里带有浓厚的乡音,到后来,人们称矿山人的口音为“马普”。在昆明市周边地区,只要听到讲普通话的人,十有八九是昆阳磷矿人。

当年,矿山隶属中国化工部管辖,成立了昆阳矿务局,局主要领导由化工部委派,号称中央磷矿。中央磷矿在云南省是首屈一指,很多企业职工争相调来工作,新分配的返城知青、大学生均乐意来矿山工作,矿山职工队伍不断充实壮大。

矿山在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了矿山。矿山不再平静,矿山的生产建设并没有因此而滩涣,抓革命促生产,仍然是矿山生产主旋律。设备修理厂房建起了,电铲、推土机、卡玛斯、贝拉斯等生产设备开进了矿山,从山上到山下安装了皮带运输装置,也修起了铁路专用线。生产设备设施给矿山生产增添了动力,保质保量完成了国家计划磷矿石生产任务。

矿山职工大多来自省外,他们的老婆、孩子在老家,矿务局为了解决职工与家属分散问题,按照国家和云南省相关政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划拨了近百亩田地,建立了农场,让职工家属从老家迁来。

农场建有农田、鱼塘、养猪场,职工家属在这里种水稻、养鱼、养猪,生活自给自足,并把多余的粮食买给国家。随着矿山生产发展,矿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建起了磷矿石产品加工生产实体,职工家属逐步退出农场,将土地还给当地政府,从事磷矿石加工生产,从长远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当年来矿山工作职工的后顾之忧。

上世纪70年代,矿区仍然有油毛毡房、平房存在,矿山在生产发展中,逐步依山建起了楼房,职工逐步告别那低矮的油毛毡房和平房,住上了宽敞明亮套房。

当年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看电影是职工家属的文化大餐,每当矿区放露天电影,职工的小孩会早早的拿着小橙子去占位子,也会跑到附近村庄看电影。矿务局建起了办公大楼和职工俱乐部,结束了露天放电影的历史,职工家属可以舒舒服服的座在俱乐部看电影了。

矿区比较闭塞,那年头,交通并不发达,出门得乘座矿内大巴,物质极度馈乏,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需要凭票购买,但矿区有商店、银行、粮店、法庭、医院、学校,还有农贸市场,基本能满足矿区职工生活需要。

矿山建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学校,职工子女上幼儿园和上学无需走出矿山,从小学到高中,教学质量在当地是一流的,上世纪80年代,大学的升学率比较低,矿山职工子弟学校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考上了国内的重点大学,学校老师受到矿山职工的普遍尊敬,老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好,很多师范毕业的大中专生,争相来到这个学校教书。

职工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在当地很有名气,有几位专家级的老医生,一些疾病无需去大医院在这个医院就能治好,地方很多病人慕名来看病。医院立足自身和省市大医院合作与医技交流,培养出高水平的年青的内科和外科医生,职工对医生的服务态度十分满意,非常信赖医院和医生,生病首先选择到职工医院医治。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矿山职工生活各项后勤保障基本齐备,好为职工安心生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矿山上机械轰鸣,卡玛斯、贝拉斯在往返奔驰,磷矿石源源不断地通过皮带运送到山下的铁路站台旁边堆积,一列列火车皮装着矿石运出矿山。

采区推土机班有11个年青漂亮的女工,矿山职工称其为“三八班”。全矿单身男职工的目光都盯上了“三八班”,在矿山女职工少,男职工多,一些大龄男职工找对象本来就很困难,下了班想方设法靠近“三八班”的女职工,以讨得她们的芳心。最终这些女职工都嫁给了矿山男职工,能取上矿山女职工的人真让人羡慕不已。

学大庆、学吉化的浪潮在矿山高涨,矿山工人为了祖国多生产磷矿石,充分发扬“以矿为家、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矿山精神,全身心的仆在生产上,加班加点干生产,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人物。孙万才,陈鸿常、郎昆生他们在生产一线各自的生产岗位,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多年的产量超过人均好几倍,分别被国家、化工部、省劳动模范,成为矿山人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引领着矿山职工队伍奋发向上,推动着矿山生产快速进展,昆阳磷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蒸蒸日上。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