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启大帝》:万历四十三年
万历四十三年
正月刚过。大地回春,天总算是渐渐暖和起来了。
朱由校写完三百个大字,手腕又酸又困。他放下笔,看着自己的字,深深叹了一口气,这字太丑了。
朱由校站起来,慢慢揉捏着手腕,一边示意身边的太监把自己写的字收好。
魏朝是朱由校身边的总管太监,看到皇长孙殿下对自己写的字不甚满意,于是忙安慰道:“殿下的大字,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了呢。”
这倒不是假话。
皇长孙朱由校今年不过周岁十一岁,然而还没开始正式读书,虽说启蒙好几年了,然而都是混乱教一教,而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要知道,民间的稍微有钱人家的孩童,周岁五岁就要请名师来家里讲学了。
皇长孙不受重视,完全是因为朱由校的父亲,皇太子殿下朱常洛,不被万历帝喜欢。
皇太子朱常洛,是都人所生。
都人,就是指宫女。
早些年时候,皇太子还是皇长子,提起皇长子,万历皇爷都要皱着眉头用“都人子”三个字代称,厌恶可见一斑。
主要原因当然是皇太子的生母王贵妃王娘娘不受宠。
王娘娘去世三年了。她早年是太后宫里的宫女,后来王皇后有孕,不方便伺候,于是李太后就把身边宫女王氏给了万历帝。
要说早些年王都人还算有宠,有孕后,初封恭妃。后来总共生了一子一女,只可惜公主却夭折了,就剩下皇太子朱常洛。再后来,王恭妃就不怎么得宠了。
直到皇长孙出生后,万历帝很高兴,王恭妃才水涨船高,得封贵妃,再封皇贵妃。
位份高,可不受宠也是白搭。
万历皇爷最爱的是郑娘娘郑贵妃。郑娘娘生皇二子、皇三子,皇四子,三个儿子,以及皇二女、皇六女、皇七女,三个女儿。
这在所有后宫妃嫔中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只可惜,活下来的只有皇三子朱常洵与皇七女寿宁公主。
万历皇爷连带着爱屋及乌,很宠爱郑娘娘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与皇七女寿宁公主。
寿宁公主七年前已经出嫁,万历皇爷对公主疼爱万分,让公主每五天就要回宫里娘家一次,可见荣宠。
福王受宠的程度就不必说了。即便立了太子,万历依旧不发话让福王就藩。
所以,万历爷想立福王废太子的传言,从来就没断过。
庆幸的是,大臣与万历皇爷,在坚持不懈几十年的“争国本”的斗争中,大臣们取得再一步胜利,福王殿下总算在去年,去洛阳就藩了。
而朱常洛,提心吊胆了十几年后,终于当上了皇太子,总算松了一口气。藩王一去了封底地,心腹曾经说了,只要自己不作妖,那福王基本没机会了。
所以,朱常洛这才认真关心起长子朱由校上学读书请老师的事儿来。
毕竟启蒙的老师与讲师是不同的。
出阁读书?那是不敢想的,只有皇子封太子,皇长孙封皇太孙后,才有资格出阁读书。
魏朝一边胡乱想着这些年的不容易,一边手脚麻利的收拾笔墨纸砚。
却又听皇长孙道:“大伴,你派信得过的去慈庆宫王伴伴那里,打听打听父亲给我选的讲师都有谁?你跟我去皇奶奶那里请安。”
魏朝忙应了。趁着朱由校换衣服的时间,忙叫来心腹李进忠吩咐了此事。
李进忠素来机警,听了吩咐,不敢耽误,忙去了皇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找王安。
王安是皇太子殿下的心腹与伴读,给长孙安排讲师的事,身为太子的总管太监,自然是最清楚的。
朱由校换了衣服出来,与魏朝两人一前一后走向王皇后居住的启祥殿。
朱由校闲着无事,一边走一边若有所思的问道:“我隐约听见你叫的是李进忠。可是典膻李进忠?听说你与他是结拜的兄弟?”
魏朝忙恭敬回答道:“他是王娘娘宫里的典膳。奴婢与他兴趣相投,于是结拜兄弟。”
王娘娘,就是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
说罢,又把李进忠如何老实本分能干,以及相貌,性格夸了一遍。
朱由校不由失笑,李进忠,后来的魏忠贤,九千岁,他老实本分?那天下所有人都是老实本分的了。
忍不住嘴角一撇了一下,又问道:“他什么时候进的宫?之前在哪里当过差?”
魏朝细察皇长孙不以为然的神色,心里咯噔一声,可来不及细想,忙又老老实实道:“他是万历十七年进的宫,进宫时候当了几年火者,因为勤劳能干,不怕吃苦,所以被调甲字库当差,也十分勤勉。后来听说他厨艺不错,又十分谨慎,调来王娘娘宫里做典膳。”
火者,就是宫里洒地扫地的杂役。
甲字库,皇宫的十大内库之一,可以说,管理内库的,都是能够中饱私囊的肥差。
朱由校心算了一下,今年是万历43年,李进忠进宫26年了。
朱由校又问道:“什么时候做的典膳?”
魏朝仔细想了想,道:“大概殿下两三岁的时候。”
怪不得。
朱由校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就不再问了。
魏朝心里反倒是开始七上八下了,心想:长孙殿下小时候还是很喜欢李进忠陪自己玩的。毕竟李进忠年纪很大了才进宫,因为来自民间,民间的趣事与小玩意小点子特别多。长孙殿下自然就亲近他。
自从去年开始,殿下突然说要开始好好读书。自此后,渐渐不再爱玩,李进忠没了用武之处,也就渐渐疏远了。
怎么突然间又想起他来?
李进忠之前在甲字库,油水可谓多。极力交好东宫的太监,很多人都收过他的贿赂,特别是魏朝,极力奉承讨好。
等到两个人关系好起来又结拜了兄弟,李进忠就暗示自己想来东宫来伺候。
这倒不是难事儿。魏朝在王安面前说尽好话,魏朝又是王安的心腹。王安不能不给魏朝面子,这才调他来了东宫王才人处,做了典膳。
李进忠当然想去太子殿下那里,然而太子殿下那里有王安,魏朝身为王安心腹,半个指头都插不进去,更何况李进忠?
好在李进忠来了东宫,对自己十分奉承,又交好长孙的乳母客巴巴,更是是想方设法的引逗长孙开心。
可谓是人人称赞了。
特别是客巴巴,对李进忠可谓是满口称赞。
这让魏朝心里,开始有了一点点的不舒服。
客巴巴是长孙的乳母,今年也不到三十岁,有姿色,颇美艳。
重点是,客巴巴是魏朝的对食。自己的女人称赞其他男人?就算自己是个太监,心里也不痛快。
后来长孙殿下渐渐开始疏远李进忠,自己心里其实还是暗暗爽了好一会。李进忠仿佛不知道这个细微的变化,依旧对他各种殷勤奉承,魏朝这才放心,彻底把他视为心腹。
不过费解的是,长孙连客巴巴也渐渐疏远了,坚决不肯不让她再进内室服侍,宫女也不要,只要了两个伶俐的太监。
客巴巴总是长吁短叹,对魏朝诉苦,说长孙殿下不再亲近自己,又说害怕小太监伺候的不好,想入内室亲自伺候。
魏朝也无奈,也曾对长孙拐弯抹角,明示暗示提起过几次客巴巴想进来伺候的事,长孙殿下要么挑眉不接话,要么不痛不痒说几句客巴巴有心了。
直到一次,魏朝被客巴巴缠的没办法,只好旧事重提。
长孙闻言一顿,放下笔,这才看着魏朝的眼睛,认真道:“客巴巴年纪不过二十七八,我今年11岁,而父亲东宫之位尚且不稳,你难道忘记了我父十三岁时候的事了么?你去告诉客巴巴,她的恩情我时刻记着,不会忘,以后也会给她养老,不会让人怠慢了她。只是进内室的事儿不许再提。毕竟男女有别,男子长大,即便是亲生母亲也要避讳的。”
朱由校不许客巴巴进入内室的原因其实还有其他的,只不过朱由校不好意思开口罢了。
因为史书上记载客巴巴喜欢煮龙卵(马的**)给朱由校吃,还有就是,朱由校当了皇帝,都十八岁了,客氏居然还天天夜里作为掌灯,侍奉朱由校入寝,白天天不亮就进屋伺候。
于是,有人推测朱由校与乳母客氏有不正当性关系,有可能想做第二个万贵妃。
这让朱由校恶心的不行。毕竟十一岁以后,男孩子性发育会很快。要不然,作为保姆的万贞儿是怎么勾搭上小自己18岁的朱见深的?
他一点都不喜欢大了18岁的老妈子。
而魏朝听了皇长孙的话,却猛然心惊!
魏朝也是宫里老人了,当然知道长孙殿下说的太子13岁的事,具体是所指何事!
那是朱常洛十三岁,还未封太子的时候。
郑贵妃郑娘娘为了替皇三子朱常洵争夺太子位,向万历皇爷诬告太子奸淫了身边的两个宫女,极力诋毁皇长子从小就纵情声色,暗示他以后必是昏君。万历皇爷听罢大怒,派人过来责问验视,兴得太子生母王恭妃极力辩驳,大哭道:“十三年来我同儿子一同起卧,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不敢离开半刻,就是怕有变故,我的忧惧今日果然应验了啊!”
说罢泪如雨下。
使者不敢隐瞒,如实禀报万历皇爷,这才没让郑贵妃得手,可最后却也不了了之。
魏朝偷偷把长孙的话告诉了王安,王安在皇宫里几十年了,沉吟半响,连声称赞:“皇长孙心性如此,聪慧真乃常人不可比,是社稷之福阿。”
说罢,又反复叮嘱魏朝:“收起你那些小心思,务必全心全意的用心伺候长孙,以后你未必不是下一个高忠陈炬呀。”
高忠与陈炬,司礼秉笔太监。太监中的最高掌权者,也是难得的连大臣们都称赞的好宦官。
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魏朝不是的笨人,做到他这个位置的,又有几个是笨人?于是他开始收起以前的偷懒与怠慢,尽心尽力伺候皇长孙。
眼见这一年来,皇长孙不但读书进步惊人,而且愈发得王皇后喜爱,魏朝真是又欣慰又庆幸。
皇长孙朱由校,每日都去启祥殿给王皇后请安,逗她开心,有时候还一起用饭。王皇后年纪大了,只生育了长公主,早出嫁了。
万历皇帝身边有一个郑贵妃整日痴缠,很少去皇后宫里。王皇后平日里身边寂寞,孙子辈里能在眼前奉承她的,还只有这一个皇长孙,其他的孙子,不是早夭,就还是年龄太小,请安还要人教呢,更别说逗趣聊天了。
王喜姐王皇后与虽说不怎么搭理处处争宠的郑贵妃,可她总是能时不时帮一把太子。
这至少表明了,她是不会倒向郑贵妃母子的。
这在后宫的太子来说,很重要。
王皇后无子,却稳坐了四十多年的皇后,还能时不时让郑贵妃吃个瘪,可见她的手段心性,朱由校深信她绝非善茬。
想要得到王皇后支持,必须全力讨好王皇后这个皇奶奶。
王皇后其实是个很严厉的人,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
李太后还在世的时候,王皇后很得太后喜欢,自从太后去世,近两年脾气越发不好了,容易烦躁,动不动就责打宫人太监。
谣传十几年前的时候,王皇后还打死了好百十个宫人,包括自己的管家婆心腹宫人,万历皇爷听了郑贵妃挑拨,还下旨申饬了王皇后,说她狠厉。
把王皇后都气病了。
于是立马外面就有传言,说万历皇爷故意苛怠冷落王皇后,生了病也不让太医去看,是故意想让王皇后病故,好给郑贵妃腾位置,这是要换皇后呢。
有不明真相的大臣信了传言,居然真的给万历上了折子,批评万历不该苛责王皇后,把万历帝气的不行,把上折子的大臣下了诏狱。
然后对着大臣替自己辩白了一番,又说不立皇长子为太子,是因为皇后还在盛年,未必不能有生育,自己是想等嫡长子出生再立太子。
大臣们这才作罢。
启祥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听到这个王皇后打死宫女的传言后,个个都谨言讷行,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了。
自从皇长孙最近这一年,天天来皇后这里走动,陪太后说话聊天,王皇后的脾气也一日好过一日。宫人们全是松了一口气。
门口的太监李德,一看到皇长孙进了大门,顿时眉开眼笑,喜得见牙不见眼:“殿下来了!娘娘正想着殿下呢!”
说着,便让人赶紧进屋子通报,自己则亲自领着皇长子朱由校进院子。
朱由校笑吟吟的说:“你倒是伶俐,皇奶奶昨天睡的可好?今日胃口如何?我昨日叫人送来的薯丸合不合胃口?”
李德子不过是个看门的,如何能知道,却也是认真答了:“王姑姑昨日心情很好,也并没有薯丸赏下,想必是都好。”
乍一听驴唇不对马嘴,然而这才是高明之处。
王皇后年纪大了,睡眠浅,失眠多梦的时候多,容易暴躁,一暴躁就打骂做事不尽心的宫人,折腾的一宫得太监宫女都战战兢兢。
若皇后心情好睡的好,身为皇后管家婆婆的王姑姑,自然也就不苛责宫人了。近侍的宫女太监们自然相安无事,皆大欢喜。
如若王皇后不爱吃薯丸,自然就会赏赐给下面的太监宫女们吃了。没有赏赐给宫人,自然是自己留着了,说明王皇后喜欢。
王皇后手下怎么会有笨人?看这太监的回话,中规中矩,既不违反宫规,又又告诉你答案。
朱由校赞叹般的点头一笑,道:“赏!”说罢,扔了一个小银块过去。
李德高高兴兴接了赏,弓腰送了朱由校进去。自己去守门不提。
太后心事
王皇后正在殿里坐着,听王姑姑汇报宫里的账目开销。王皇后身为中宫,掌管着后宫的财政大权。
见朱由校进来行礼,顿时笑吟吟的道:“校儿来的巧,刚还在说呢,你昨日送来的薯丸子,又香又软又甜,很不错,味道一点不像木薯,奇怪,这是怎么做的?改日让人再做一些,让你皇爷爷也尝尝。”
说罢便挥手让王姑姑下去了。
朱由校忙过去,一边给王皇后殷勤捏造捶腿一边道:“皇奶奶,那是用番薯,不是木薯。”
王皇后惊讶:“番薯?蕃国来的进贡?”
朱由校笑道:“这不是进贡,是咱们大明产的。不过听说是吕宋国的特产,后来传进咱们大明。特别好养活,在土里随插随活,长出来的红薯,皮是红色的,个个都有两个拳头那么大,一亩地最高能产五六石,味道甘甜。”
然后仔细说了红薯丸子的做法:“先放在蒸笼或者水里煮熟,去皮后,捣成泥,再加入少米粉或者面粉,少许蜂蜜白糖,然后捏成丸子,油锅里一炸,又香软又甘甜。”
王皇后听得津津有味,让人记下来,说是改日再做一次。
朱由校趁机又讲起番薯的趣事:“据说传进福建栽种已经几十年了。听我启蒙的老师说,松江府有一个叫徐光启的老大人,在父亲居丧期间,开辟了农田试种,一亩能产五六石,他特意写了一篇叫《甘薯疏》的文章。让百姓们都多种植呢。”
王皇后失笑,道:“一亩产五六石?这也特夸张了些。我倒不信。”
朱由校笑道:“我也不信,难道比水稻还产量高?真若如此,那老百姓们就不用饿肚子了。最近几日见我父亲整日唉声叹气,愁的不行,一问才知道北直隶与山东的的百姓又闹饥荒了,请求朝廷拨粮拨银呢。皇爷爷也在发愁。”
王皇后一挑眉,并不接话。
朱由校仿佛没看到,自顾自的又道:“那红薯丸子,几个弟弟妹妹都特别喜欢吃,皇奶奶,我正有一事求你呢。”
王皇后放下茶杯,笑道:“什么事?”
朱由校道:“我想问皇奶奶要一块地,不多,三四亩就成,专门种这个番薯。”
王皇后松了一口气,还以为这屁点的孩子就想插手朝堂呢。
王皇后笑道:“何必在宫里种?想吃的时候,让人去宫外买就是了。能值几个钱?”
朱由校笑道:“皇奶奶不知,这个番薯宫外也没得卖,这两筐番薯,是我听说,那个徐光启老大人今年在天津养病期间,还在种田,就托去天津办事的太监,顺便捎带了两筐回来。”
王皇后想了想,道:“给你找三四亩的空地还是有的。不过,听你说的样子,这番薯倒像是南方作物,只怕北方寒冷,种不活。”
朱由校笑道:“皇奶奶说的极是。不过孙儿想着,水稻南北都能种活,想必番薯也能,所以不敢多种,先种上三四亩试试。”
王皇后笑道:“试试也行。”
说罢,又想了想,道:“你看在京畿,给你找一个皇庄里面怎么样?”
朱由校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道:“不行不行,孙儿平日里根本出不去紫禁城,不亲自看着,只怕皇庄上的奴才偷懒耍滑,欺瞒于我。我得时不时看着才行。看看是不是真的一亩能产五六石。”
王皇后笑道:“你还要时不时看着?不是听你父亲说,你的蒙学学得差不多了,要开始请先生了么。正式开始读书,这是好事,切不可因此荒废学业。”
朱由校忙保证:“皇奶奶放心,断不会的,我每日都是上午下午,都是各写三百个大字,三百个小字。即便请了老师讲课,我也只需要每个休浴日去看看就行。”
说罢,又赶紧让魏朝把自己今日写的字给王皇后看:“皇奶奶快看,看看我的字比前几日可有进步?”
王皇后接过那一沓的纸,一边翻看,一边道:“不错不错,自从不再描红,倒是进步不少,也很端正,不过运笔上,距离好字,还是差的远。”
朱由校忙道:“还请皇奶奶教教我。”
王皇后笑道:“我写的也不怎么好,这样,你去找你父亲或者皇爷爷,让他给你找几本好的字帖来。照着字帖先慢慢练。练上一段时间就好了。”
祖孙二人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又到了晌午,王皇后又留了朱由校用饭。
午饭后,王皇后是要睡午觉的,朱由校这才回了慈庆宫。
走之前还不忘叮嘱王皇后:“皇奶奶,千万不要忘了我的三亩地呀!”
王皇后哭笑不得:“赶紧回去吧,不会忘,少不了你的。”
眼见着朱由校出了门,王皇后不由深深叹了一口气,神色又黯淡下来。对王姑姑道:“你这几日去宫后苑看看,瞧瞧哪里合适,划出来三四亩,随他闹腾去。”
王姑姑忙应了,笑道:“皇长孙与娘娘还真是越来越亲近了呢。”
王皇后一笑,不置可否。
王姑姑其实知道王皇后的心事。
王皇后自己没有儿子,按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然而王皇后却不这样想。
远的说,明仁宗的张皇后,后来的张太后,亲儿子武宗皇帝死后,亲手扶上帝位的嘉靖皇帝是如何对待张太后与张太后的娘家的?
近的来说,万历皇爷的嫡母陈太后与生母李太后,王皇后的两个婆婆,就是活生生例子。
万历皇爷九岁登基,按照嫡庶有别来说,应该是嫡母垂帘才是。可实际上呢,当政的是李太后。
都说万历皇爷事两宫太后无间。这也就骗骗外人罢了。自己这个儿媳妇还不清楚?对李太后万分不敢差错一点点,陈太后那里也就是面子上过得去罢了。
宫女太监们更是趋利避害之辈,吃穿用度看似一样,甚至看起来更多,可实际上呢?
只能说,谁让你不是皇帝生母?
王皇后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陈太后,更不想成为张太后。
郑贵妃对自己还时刻存觊觎之心,没有半点恭敬,多次中伤,现在尚且如此,以后该是何种情形?
所以郑贵妃母子,王皇后是绝不会选的。
太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三年前去世,恰恰是不二人选,如果王恭妃没有去世,王皇后也不想选。王皇后想选自己亲自扶养的桂王。但是那要费很多事。
也幸好王恭妃死了。王皇后省了不少事。
王皇后不想害成为第二个张太后,所以,时不时的庇护太子。对于皇长孙的亲近更是求之不得。
王姑姑身为心腹,当然是要急太后之所急,需太后之所需。
王姑姑笑道:“陛下好几日没过来了,皇后也该去看看陛下才是。”
王皇后点点头,问道:“陛下这几日都在何处?”
王姑姑忙道:“多在郑贵妃那里,去过李顺妃那里一次。”
王皇后冷哼一声,过一会,又深深叹了一口气。
王姑姑道:“娘娘且放宽心,福王已经去了藩地,只怕郑贵妃这辈子都翻身无望了。”
王皇后冷笑道:“大明朝又不是没有从藩王位而登极的。”
前有明成祖朱棣,后有明世宗朱厚熜。一个造反;一个是明武宗无子而身死,这才登上皇位。
“造反”这大不敬的话,王姑姑可不敢说。
只能安慰王皇后道:“藩王现在现在比不上太祖皇帝那时候了,有财却无兵只怕难得很。太子殿下现在身体好得很,再者,皇长孙也长大了,过了容易夭折的时候。如果皇长子成了皇太孙,……”
王皇后明白王姑姑没说完的话,话里的意思是:藩王现在无兵无权,造反是几乎不可能成功了。非嫡非长的藩王,想登上皇位,除非太子朱常洛死了,他成了“长子”。
如果朱由校成了皇太孙,即便皇太子死了,只要有皇太孙,一样轮不到郑贵妃的儿子福王。
即便福王雄才伟略如同世祖皇帝朱棣,可无兵无权之下,他也成不了第二个成祖皇帝朱棣。
其实王皇后早些年是不怎么喜欢皇长子的,冷眼看着郑贵妃母子上窜下跳,与王恭妃母子鹬蚌相争。
王皇后希望自己能够做那个渔翁,先后扶植了李敬妃,端妃,容妃,德妃。不负众望的只有一个李敬妃,那几年几乎与郑贵妃平分秋色。
本来希望趁着她们相斗,自己能趁机顺利诞下皇子的。只可惜,流产了几次,还都是男胎,从此后竟然都没有成功再有孕。
更令人恼恨的是,万历二十四年,坤宁宫突然失火,王皇后差点被烧死。不过因祸得福,这才搬到启祥殿,与万历同吃同住,夫妻之情倒是好了很多。
万历二十五年,风云又变,一手扶持的李敬妃生完皇七子后,身子虚弱,竟然中了郑贵妃的着,没几天就“病”死了。自此后,郑贵妃后宫一人独大。
王皇后那时候丧子之痛加上损兵折将,备受打击,盛怒之下彻查宫廷,等发现自己流产与郑贵妃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时候,彻底癫狂了,一时间打死了百十个宫人太监,包括心腹。
郑贵妃趁机又在万历身边身边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于是王皇后就被万历皇爷申饬了。
王皇后到底浸淫后宫几十年,听到废后的流言后,她很快就冷静下来。
她很快把目光投向了王恭妃与朱常洛母子二人,向他们伸去了援手。
王皇后很有耐心,一边修复着与万历的夫妻之情。一边暗中查探郑贵妃的一切信息。
机会来了,郑贵妃收到了一本《闺范图说》的书,都是贤妇烈女的故事,郑贵妃被人蛊惑,增选了十二人,以东汉明德皇后的故事为开头,以郑贵妃自己为结尾,为的是什么?彰显自己的品德足以匹配后位矣!这其中的野心可谓是不言而喻。
万历二十六年,一个化名自称“燕山朱东吉”的人专门为《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跋文,名字叫《忧危竑议》,以传单的形式在京师到处乱发,一时间广为流传。
这篇跋文,明里暗里都在点出郑贵妃母子,觊觎后位与皇位。
这就是扑朔迷离的第一次“妖书案”,大臣们纷纷上书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严厉指责了郑贵妃与郑贵妃的父兄。万历让人去查妖书案,可案子查了半年,怎么都找不到幕后主使。
只可惜万历皇帝顶住了压力,轻描淡写的处理比案,并没有立皇长子为太子。
王皇后也并不急着让皇长子成为太子。太容易得到的,就会觉得不珍惜。
她平日里对皇长子朱常洛多番维护,可并不真正对上郑贵妃。
后宫里能做的太多了,王皇后深谙此道。
万历二十九年八月,先是尚在世的李太后渐渐开始不满了,责问万历帝:“为什么不立太子?”
万历说:“他是都人之子。”意思是说朱常洛出身卑贱。
李太后勃然大怒。
万历皇爷显然是鬼迷心窍,他忘记了他母亲李太后,也是都人出身。
当李太后怒气冲冲地指着万历说“你也是都人的儿子”时,明神宗这才醒悟过来,然后惊恐地“伏地不敢起”了。
然后内阁大学士沈一贯上书,请立太子。大臣们纷纷跟风。
万历帝终于顶不住了,多方压力下,他同意了,下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顿时朝野上下,闻讯而欢声雷动。
郑贵妃惊惧交加,她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郑贵妃也不算笨,与万历帝各种闹腾,万历帝无奈,只好出尔反尔。十月初以“典礼未备”为理由,下诏宣布要改期册立。
内阁沈一贯坚决不答应,封还了皇帝的手诏。
没办法,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太子典礼如期进行,十九岁的皇长子朱常洛终于成了皇太子。
然而,太子东宫,没有属官,太子也没有出阁读书。
万历同时又把所有儿子都封了王。郑贵妃以福王年幼为由,坚决不肯让福王就潘。
郑贵妃没把无子的王皇后放在心上,而是把矛头对准了王恭妃与皇太子母子。
后宫内苑,顿时成了不见硝烟的战场。
王皇后笑了,能够让皇太子母子对自己感恩戴德的机会,来了。
王皇后到底在一度垂帘的婆婆李太后身边伺候多年。
后宫女人间的尔虞我诈,在万历帝独宠面前,根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万历帝唯一能够妥协与无可奈何的,只有朝堂。
王皇后早就已经看透这点,她从来没有把战场放在后宫。
万历三十一年,第二次的“妖书案”,就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来了。
先是一份名为《续忧危竑议》的揭贴,一夜之间,如同雪花一样,上至宫门,下至街巷,散发的满京城都是,人们议论纷纷。
这篇文章中,指名道姓的指责皇帝有“废伯邑考立武王”之意,不然为什么不给安排东宫属官呢?又说东宫到现在还没有儿子,只有太子妃郭氏一人,就是万历帝故意的。郑贵妃母子与父兄勾结朝堂大臣,编织党羽,意图谋害太子,然后再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几个被点名道姓的内阁首辅急得赶紧请辞,好撇清自己。
一时间朝臣激愤,斗志激昂,朝野上下,风起云涌。
如果说第一次“妖书案”是为了逼迫皇帝立太子,第二次的“妖书案”的目的纯粹就是逼迫万历给太子建立东宫属官,好让太子成为真正的太子,亦或说为了逼迫福王就潘,好让万历表态:不会废太子。
万历快被气疯了,万贵妃也吓惊怒交加。
万历帝生气是因为,上次妖书案不了了之,这次又故技重施,实在孰不可忍。
郑贵妃觉得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中操纵着一切,拽着她走向深渊。她害怕了,决定消停一段时间。看看万历皇帝的反应再说。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