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秘史》免费试读_夏斛量
序言 可跳过 不影响阅读
第一次网文,有些激动,有些慌张,这里得多说几句。
1.郭德纲说“听相声,得有日子的心思”,读小说亦然。山人会有意埋下一些伏笔,呼应后面情节;也会先抛出某种观点,却随着主角成长而慢慢转变。请列位看官千万耐住性子,且待山人慢慢道来。
2.杂七杂八的解释多一些,让新接触网文的人能够看懂。我从小喜欢传统文化,但是初看网文时,仍然对很多词语莫名其妙,只能结合上下文去猜测它的意思。和看见“星号星号”一样。比如说抓女主角回去做“鼎炉”。
3.知识错误。修仙,难免会涉及历史和宗教。而历史和宗教,本身就是争议不断的话题,好像“格物致知”“玄关一窍”,古时候被公认作“半圣”“散仙”级别的的大贤高道们,尚且各执一词不能定论,何况山人是学马克思主义长大的。
错误难免有,欢迎读者朋友雅正,这也是我学习成长的过程。但是,引入历史和宗教等元素,是为了让故事更加有趣,而不是为了限制和束缚。我愿意看到,自己的作品像《西游记》一样被指出各种Bug,但也希望它能向《西游记》一样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包容。
但是有两种错误,实在不得不提前声明:
1)“牛顿定律”式错误。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力学定律,我们每个人上中学时都被要求熟练掌握。但是如果大学选了物理有关专业,就会知道原来它有很强的局限性,其实爱因斯坦的法力更无边。
随着人物境界的提高,会不断修正过去对世界的认识——这本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
2)特殊的情节安排。这点本不愿提的,毕竟故事有伏笔有悬念才好看。
另外,故事里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每个人物都可能会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并不一定都是对的,甚至可能全是错的;比如中国古代一直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当然,一些错误观点会随着人物成长而改变,但是还有一些可能会一直错到死;比如中国古代一直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
4.文风。这是我发表的第一本小说,文笔有些生涩,不过我会努力调整。
5.世界观。山人不是腐儒,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点传统守旧。中国的读书人,大多希望著书立说。编故事不算“写书”,等于是街头卖艺,只是糊口的手段。但是,山人却仍会向里面渗透一些自己对宇宙本质的猜测。
所以,无论有多少人看,山人都会用心去写。
不过,家里也有几张嘴要靠我去养,如果生活过于拮据,山人可能会无法保证更新,会先去做点粗活糊口。这一点上,很多前辈已经做出了榜样:舜,曾在农村种地;傅说,曾去工地搬砖;胶鬲,曾卖过咸鱼;管仲,曾是劳改犯;孙叔敖,曾下海;百里奚,曾卖身。
想想都很励志。
楔子 朱元璋的黑历史
大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据传长得很丑。《明史》上用的词儿是“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两句描写外貌,用的是套话,尤其第二句,相书里常有;简单说就是这位皇帝生得高大威猛,一看就不是凡人。后两句形容神韵,比较有趣,关键还在“廓然”二字。细查一下,共有五种解释:
1、忧悼貌。。。。。。。白话说就是愁眉苦脸的。
2、远大貌。。。。。。。幸亏有这种解释,不然靠翻译古文吃饭的都该着急了。
3、空寂貌;孤独貌。。。结合第一条,不由的想起了小学时候,学**慰问过的五保户老大爷。
4、空旷貌。。。。。。。老大爷家里很穷,因空而旷。
5、阻滞尽除貌。。。。。哈!老大爷的便秘治好了!
至于这位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是哪种“廓然”,就全凭列位看官的心情了;不过山人以为,还是《明史》所用“人莫能测”四字最为恰当——谁TMD知道这位大爷是因为拉不出屎而愁眉苦脸还是因为终于拉出来了而“阻滞尽除”!
太祖存世画像有十几幅,但除了两张正面标准像是五官端正温文儒雅外,其余无一不是光头强风格的“地包天”造型。有学者认为,正面标准像是明朝官方认证过的靠谱版本,至少儿子不会拜错老子;而光头强版本则是民间刻意丑化。不过明代官员笔记中,万历年间黔国公府的太祖像,正是“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第一代黔国公,是朱元璋的干儿子,后来的也相当于他的干孙子重孙子,料想不会刻意丑化自己的干祖宗。而清未学者记载,南京明孝陵朱氏子孙祭祖时,两个版本一同挂起;可见“丑化版”的太祖像也同样是受到官方认可的。到了民国,一向对朱元璋崇敬有嘉的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参谒明孝陵时,所奉的仍是一幅“丑化版”朱元璋。
在明朝时,有朝廷官员笔记记载,“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其它版本虽然各有出入,但大体上都是说皇上命人画像,画师竭尽所能,把画画得跟照片似的,但是皇上并不采用,直到有位画师动了脑子,画了一幅美颜版的,才被留用。
诸多相书中,大多一口咬定“丑太祖”才是真的,说什么异人必有异相,这叫“奇骨贯顶”“五岳相朝”“龙形虬髯”……而小民百姓,也大多愿意相信,朱皇帝满脸黑痣目露凶光,若非如此,怎么可能在称帝之后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更有附会者说,一如北京城是按八臂哪吒之形筑起,南京城是依照朱元璋相貌修建的,城墙连成一线,恰是其脸型的轮廓。
正史中,朱元璋的功绩相当伟大,但奇怪的是在民间却口碑极差,即使在家乡凤阳,也背负着恶名。有词为证:“
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据说这段著名的凤阳花鼓传唱时,朱元璋正当大位,但以他办胡惟庸蓝玉等开国功臣的杀伐,连孟子都被下了文字狱的多疑,却没有查禁花鼓,更没有惩处一人,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明代许多笔记野史都有记载,太祖疑心极重,甚至比清朝时“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还要极端。比如当时的中书舍人詹希原擅写大字,奉命给太学题写匾额,但是有个“门”字最后一笔的勾并未写出,便被说是阻碍纳贤,砍去脑袋。其它因为被怀疑“谐音”“影射”而下狱杀头的,更是多不胜数。最离奇的,是连过世一千多年的孟子都“被犯了罪”,太祖爷曾咬着后牙杀气腾腾的说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下诏批评孟子,将其学说定论为“非臣子所宜言”,逐出文庙,开古今文字狱之先河。不过好在孟子跟对了老大,孔圣人的金子招牌不倒,并有一众徒子徒孙抱打不平,最终使得天上的“文星”都开始暗淡,逼得朱元璋重新将孟子请回庙内享受供奉。不过饶是如此,《孟子》一书,也还是被皇上御笔删改,拿来出了一口恶气。
将孟子定罪,听上去可笑,但却并非偶然。孟子何许人也?亚圣而已,终究不过凡夫俗子。想我大明太祖,没当皇帝那会,就揍过正牌的神仙,何况一个亚圣?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村里又没有人抓计划生育工作,孩子多了养不起,只好舍在庙里。不巧的是,朱元璋恰巧是被舍的那位。元朝时庙里很混乱,大家的目的不是成佛,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于是,得了道的高僧都养尊处优吃香喝辣,下班回家还可以娶老婆生娃。而年幼的朱元璋却只能凑合着不饿死,还得参加体力劳动,难免心中有气。这一日小朱元璋正在扫地,不小心被伽蓝神像的底座绊了一下,当即火起,抡起扫帚就揍了神仙一顿。另有一次,庙里的老和尚发现神像前的蜡烛被老鼠咬坏,便当众训斥了小朱元璋。朱元璋怕挨打,不敢与老和尚分辨,但事后却去找伽蓝理论:“你连自己眼皮底下的东西都看不住,还当什么神仙?”少年太祖爷不懂得割肉喂鹰的慈悲,只恼恨这神仙连累自己挨骂受罚,越想越气,最后找了管笔,在神像背后写下“发配三千里”——一根蜡烛就有这么大的罪过!
佛经上说伽蓝神有十八人,但自隋以后,渐渐的就都是关公了。书上没有指明,但猜想这位先挨了扫帚,后发配充军的伽蓝,十有八九就是他了。关二爷虽然威武,但终究不如孟夫子人多势众,而且也确实得罪过太祖爷,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
但是另一位神仙就显得无辜又憋屈了,那就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张天师。
道教创自东汉末年。传说张道陵得老君传法,成龙虎大丹,白日飞升。其创立的五斗米道,成为了后来的道教。而张道陵也因此被尊为第一代的张天师,又称“祖天师”,与轩辕黄帝和太上老君并称为道教三祖。
话说朱元璋同志还在艰苦卓绝的开展革命斗争的那些年里,身为“吴王”的他与龙虎山的张天师还是颇有些交情的。不仅三天两头的派人上山送礼联络感情,还亲笔致信赞誉:“吾闻汉祖天师,道德在躬,动得鬼神之助,一嘘一吸间,天道为之晦冥,雷霆诸神,莫不受命。以此辅国济民,除其妖孽,援其水旱,故灵名历四十馀代而愈著也。”感受到朱元璋同志对“祖天师”的景仰推崇,龙虎山的法人代表、玉皇大帝驻人间特派员、第四十二代张天师张正常投桃报李,向当时实力明显弱于陈友谅及张士诚的朱元璋颁发了“皇帝职业资格证书”——“天命有归”神符。四年之后,吴王朱元璋与天师张正常进行亲切友好的会晤时,朱千岁又对还在世的活天师好话说尽:“每闻天师,今为我见,快哉!一睹觌面,天师瞳枢电转,法貌昂然,虽不取事于朝廷,同我一时,岂不千载一遇也!”转过年,朱元璋的地盘出现瘟疫,但却没有银子治病赈灾。张天师为其出马,手书灵符一道,投入荷花池中,使百姓以符水治疗。迷不迷信不知道,反正好好的一口荷花池子,最后硬是被喝干了。
按说就凭这份交情,不该拿张天师开刀。可是大家别忘了,朱元璋是谁?出了名的心狠手辣!比张天师还有交情的都杀一车了。
做了洪武皇帝的朱元璋这样告诉“千载一遇也”的张正常先生:“妄甚!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并且不仅人前不准叫天师,私下里也不准,就连印制符箓都不准用天师的名义,否则严惩不贷。
可怜张天师,虽有太上老君这个师父作强力后台,又有万千道士徒子徒孙,更曾参加过大明朝的革命事业,但还是被降了级。不过再看看其它神仙,削去封号的不算,单单拆毁庙宇打碎金身的就多不胜数;相比之下,张大真人不由的虎躯一震,默默擦干冷汗,老老实实炼丹画符去了……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