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与雨与忘忧屋》:第1章
第1章
“妈妈,这样就可以了吗?”
“没错,山神一定会收到小希你的心意的。”
“爸爸的病会好起来吗?”
“当然啦!只要有了小希的祝福,爸爸很快就能像从前一样健康。”
……
忘记有多久了。
一个人悠闲地走在寂静的山林间,鼻腔吸入植物和土壤的气息,感觉整个身体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完全融化在自然中。
我不是诗人,亦不是什么小说家,可能文笔连公司里专门负责写稿的职员都不如吧。我只是单纯享受着山林带给我的释然,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它所赋予我的一切,不挣扎反抗,也不积极配合。
名字很重要吗?那好吧,我就做一下自我介绍好了。我姓苏,单名一个温字,职业是风光摄影师,虽然不是专业级别的,但也赚的不少,至少吃饱穿暖绝对没问题。至于为什么会置身在这寂静的山林里,那是因为,这是我的职业需要。拍摄“未被人类文明侵染”的自然风景,既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摄影灵感来源。
我喜欢把大自然的风景封存在镜头中,虽然照片和摄影无法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触到自然之美,却能够把我中意的景色保存下来。我会把拍摄下来的照片进行整理编排,在定制的相册中标注时间地点。如今,我拍下的风景影集已经可以摆满整整一个书柜了。这也可以算是我个人这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说到影集,便让我想起母亲还健在的日子。她总是非常喜欢收集风景画,不管是精美的绘画书刊,还是无意间从信封上取下的邮票,只要是画风唯美的景物图基本都会成为收藏对象。而且她总是喜欢用厚厚的硬纸本,将收集来的小图样像书签一样夹在雪白的纸页间,时不时就拿出来翻阅一遍。我至今都忘不掉她浏览那些景物图时幸福喜悦的神态。
现在想来,我可能就是在那时候逐渐形成了拍摄美景的梦想吧。不过也多亏了母亲的这个小嗜好,让我对现在的这种生活感到十分满足。
之前我基本都在居住地的城市周边采风,去拜访一些高山、密林、湖泊之类,能让人看了之后心情舒畅的地方。像现在这样坐着火车一路奔袭到距家几千公里外的陌生地方还是头一次。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不是我心血来潮,而是因为我和交往了七年的女友分手了。
我不想过多的谈论她,或许换做是她也不想谈关于我的事情吧。但七年的时光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足以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我终究还是忘不掉她,于是便选择借酒消愁这种愚蠢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失落。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有些笨,但在喝醉的恍惚间,我竟然真的把关于她的一切都抛在了脑后,甚至连她的模样都开始在记忆中渐渐模糊起来。
酒醒之后我便决定了这次采风旅行。
我的工作性质自由,不需要跟谁请假。家里也只我一人,想走随时拎起背包就走,至于旅费,我平时工作攒下的十几万元足以,而且这次是到我也不熟悉的地方,可能不会像以往那样长时间逗留,所以基本不需要做什么太周详的考虑。
就这样,我在某市的火车站下车,一边品尝当地有名的小吃,一边询问当地人风景优美的景点位置,结果便阴差阳错的来到了这里。
我甚至不知道这座山的名字,只是不自觉被它的景色吸引。虽然在此之前我已见过无数大山,但眼前这一座给我的感觉却十分特别。它是这周围最高的山,树林茂密植被丰富,且有一条壮观的瀑布从山间朝下倾泻,汇聚成了一弯碧蓝色的湖水。我站在山腰上向下俯视,湖泊的形状就好似一个雪梨,“碧蓝色的雪梨”,那简直美极了。于是我将“雪梨湖”锁定在镜头中,反复按了多次快门。
还未真正进入夏季,但山间的风已多了一股闷热的劲。我在长相古怪的几株老树间,踏着野草寻觅可行之路,头顶的树梢上竟然停着一只血雀。不过它似乎非常怕羞,在发现我之后便振翅飞远了。
鸟儿真是自由啊!我不禁在心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有时候觉得做人好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管喜欢还是讨厌,都要摆出一副融入其中的模样去尽力迎合。可能和那些上班族比较,我还算幸运吧,不过每行每业都有辛苦的一面,总的来说大家都是为生存。
我并不介意拍摄风景之外的东西,比如山间的小动物、在枝头停留的鸟儿、草叶上的昆虫等等。不过它们似乎都不太喜欢被我拍摄,或者说它们对人类怀有戒心,每当我将它们锁定在镜头中的时候,画面总会因它们迅速逃避的行为而模糊不清。我也只好作罢。
不知不觉间,我已在山上游荡了两个多小时,双腿开始传来阵阵酸麻感,是时候找个地方稍事休息了。
我在一棵需一人环抱的松树下面,找到一块足够一人平躺的大青石。坐在那上面,松阴正好遮住了炫目的阳光。我取出上山之前在便利店购买的肉松面包和鱼肉火腿,还有纸盒包装的橙汁饮料。一个人吹着柔和的山风就餐,这感觉似乎很久都没有过了。
记忆中的上一次,似乎还是和她初识的那段时间。说来也很奇怪,人们好像只在恋爱初期的时候愿意努力经营,一旦关系熟络起来,反而觉得那些刻意制造的气氛多余又繁琐。可能大多数的女性内心是需要小惊喜的,可是作为男人……我想大多数男性都不会发自内心去做,当然!如果是为了生理需求那就另当别论了。
已经忘记是在午后的公园还是在我带她去采风的山林间,我们同样吹着微风,心情悠闲地相互依靠在一起。那种仿佛全身血液都化作蜜糖一般甜美的感觉,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吧。不过我只记得那天的风,以及她笑起来的模样。
好像又说了多余的话,我总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想关于她的任何事情,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勾起与她往昔的回忆。
将食品包装袋收拾起来,连同用过的纸巾一起装在塑胶袋中包好,我可不想让如此美丽的山林被这些城市中的产物污染。
腿上的酸麻感也缓和了不少,吃过饭后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的精神似乎比上山之前还要振奋。再往山上去已经几乎无路可循,坡度也变得陡峭起来,有的时候我需要用手扶住身边的树木才能够保持平衡。
大约又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我突然听到一声悠扬的钟鸣声。
难道在这样的深山中还有人居住?是设在山间的寺庙吗?可是在上山之前好像并未听当地人提起过。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只想快些寻着钟声走过去,却不小心被树丛间的荆棘划伤了手指。
钟声持续了很长时间,好像是在进行某种古老的仪式一般。我一路寻着声音的方向行走,竟然发现了一条人为铺设的石板路,地势也逐渐变得平坦起来。石板路横穿过一片幽静的杉木林,我留意到树下随处可见木炭一般的黑蘑菇。
穿过林地,眼前豁然开朗。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白相间的古老建筑,它的样式与寺庙相近,但又不像是寺庙的样子。门前有两只金蝉塑像,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的光华。褪色的红漆大门上嵌着一对青绿色的铜环,不知道是因为受到风雨侵蚀,还是它原本就是这个颜色。再往上瞧,可以看到悬挂在二楼阳台与门之间的巨大匾额,边框全部以金色装饰,雕刻成流云状的造型,匾额的底色是朱红色,上面刻着三个金色的大字“忘忧屋”。
我被这座矗立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建筑深深震撼,因为它的存在,让整个自然都改变了气氛。那些枝头树下的虫鸣鸟叫声听不到了,脚下踩着的松软泥土也失去了真实感,就连山林里的风也静止了一般。我只能茫然地盯着眼前的建筑,就像突然经历变故束手无策的孩子一般无助。然而就在此刻,那钟声却再次响起。
我从未遇到过如此情况,感觉异常陌生。在我的印象中,大自然就是未被人类文明染指的圣地,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人类的痕迹出现在其中。可眼前的古建筑偏偏又缺少人类的气息,它实在太过古老,让我怀疑它的真实性,仿佛只是海市蜃楼的倒影,只要伸手去触摸就会立刻消失无踪。
然而,当我用手掌轻轻按压在褪色的门板上时,那冰凉坚硬的触感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我又移动手掌去触碰那青绿色的铜环,同样的坚硬、冰凉,让人止不住在心中生出一股寒意。一时间我在心中产生惊慌的错觉,好像这整面大门就是一头怪兽的巨口,而我正在抚摸它锋利的獠牙。
“千万不要走进去!”有个声音在我内心深处提醒我。不过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内心的恐惧战胜了理智的结果。
我尝试深呼吸了几次,感觉心绪稍稍平复了一些,随后用相机将建筑的全貌保存在镜头中。紧接着,我毫不犹豫地推开了面前的大门。
第2章
在门向内打开的瞬间,我能听到沉闷的挤压声,仿佛它已经有几百年时间没有被开启过,发出不知是喜悦还是悲伤的嘶鸣。
映入眼帘的是偌大的厅室,地上铺设着象牙白色的地板,经过多年时光,表面已经变得光滑发亮,有些地方甚至还变成了茶褐色。四根红漆立柱支撑着房屋的重量,每根柱子的左右两边都分别摆放着一个与人等高的观赏用陶瓷瓶。两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卷轴式的画卷,左边描绘的是一条河川,这条河川从画卷的左侧一直延伸到右侧,占据了整幅画三分之二的部分。在河川两岸,画卷接近边缘的两侧,画着许多衣饰姿态各不相同的人物造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目光全部朝河川中,也可说是画卷中心的部分投射过去。在河川中央,流动的河水呈现出喷溅状,有一只巨大的红色怪鱼将脑袋探出水面。右边的画卷描绘的是山景,绿树环绕的山林间,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延伸向画卷之外的远方。画卷中央的一块青石上,一名年轻的僧侣盘膝而坐,身边摆放着化缘用的钵,以及赶路用的锡杖。距离他不远处,一名剑客装扮的男子正牵着白马朝前赶路,那马上坐着一位头戴斗笠面纱的妙龄女子,不过在画面上并未表现她的真容,是以背影来描绘的。女子所对的方向正好是僧侣所在的位置,可以联想两人相互之间有眼神交流。剑客的神色严肃,甚至可以用警惕来形容,可以看出他对僧侣并无好感。
两幅画卷极其生动的表达了内容的故事性,由于画幅较长,所以更易让观看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反复观看两幅画卷,渐渐被其中的细节吸引,感觉十分有趣。
左边这幅画,虽然主要角色是河川中的红色怪鱼,但作为配角的河川两岸的人群却刻画的千姿百态。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细心设计之后才动笔画上去的。而且这些人物性别分明,男性的体格明显比女性要高壮,面上的胡须,身上的服饰都用深色调来渲染。女性多为长发,肤色比男性白皙,服饰也是以长裙居多。
右边这幅画,虽然人物稀少,背景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贵在以画传情。画中的妙龄女子虽然只有背影,却能让观者看出她对青石上盘坐的僧侣十分好奇。石头上的僧人面部描绘的并不清晰,看不出他对马上的妙龄女子抱持什么样的心理,这可能是作画者故意为之。不过这却给了观者更多的联想,或许年轻的僧侣定力不足,被妙龄女子可爱的模样吸引,这才引得那位剑客警惕的眼神。剑客是三人中最具权威的角色,他是唯一拥有武力的人物,任何可能激怒他的表现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就在我的意识沉迷在画卷的世界中无法脱离时,一声宛如银铃般动听的声音从不远的地方响起:“这位先生,您……”
对方后面的话我并未听清楚,或者说我已无暇顾及,因为当我转目望去的瞬间,整个人都已被牢牢吸引。
那是一位妙龄少女,肌肤白的如雪一般。她正站在通往后室入口的一面孔雀屏风前,身穿一件水蓝色的长衣,衣服的下摆直遮到膝盖以下,露出穿着白色棉袜的双足,并未穿鞋子。那件衣服的样式像极了古代服饰,在水蓝颜色上还装点着白色百合花的图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少女,直到她再次开口:“先生,您是要住店吗?”
“啊……啊?”一时间我没能反应过来,停顿了片刻才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又询问道:“这里是旅店?”
“没错。”少女露出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仿佛有一道光向我投射过来,瞬间感觉整栋古屋都跟着明亮了不少。她接着解释道:“虽然我们这家旅店比较偏僻,但环境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我点点头,应道:“其实我还以为这里是山间的寺庙什么的,没想到竟然是一家旅店。这真是太好了,我正巧也需要落脚休息的地方。”
少女雪亮的眸子微微眯起,“先生您请跟我来。”说着便转身朝孔雀屏风后面移步行去。
我回头再次环视了一遍这偌大的厅室,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好像这里所有的物品都是具有生命的,那两幅传神的画卷、立柱边的瓷瓶,甚至连屋顶横着的梁柱看起来都仿佛是会动的活物一般。
转入孔雀屏风后面,穿过圆拱门,我便置身在了一条空中檐廊之上。
之所以会称呼它为“空中檐廊”,这完全因为它是被搭建在陡峭的山壁之上。从我的角度看去,雕刻出菱形花纹的木制护栏外便是幽深的山谷,云雾飘渺,用肉眼望不穿谷底尽头,偶尔却能听到穿梭在雾气中的飞鸟的鸣叫声。与厅室那边一样,这里也铺设着象牙白色的地板,同样古旧,却被擦拭的一尘不染。
少女的倩影就在前方,她走路的步态十分优雅,既有贵族的仪式感,又不失仙子般的飘逸。我默默跟在后面,想要开口搭讪,却又怕破坏了此时此刻的气氛。不料少女却在此时开口对我说道:“哦!忘了做介绍,我叫小蝶,是这家旅店主人的外甥女。先生您要怎么称呼呢?”
“我叫苏温。”我只说了四个字,但其实我的内心想要表达更多。
“苏先生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是一名摄影师。”
“真的吗!?”走在前面的小蝶突然回眸,面露喜悦之色,那可爱的模样让我如沐春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为你拍摄。”
“真的可以吗?”小蝶露出不敢置信的神情。
我微微点头,“当然!像你这么可爱的女孩,拍出来的照片一定非常漂亮。”
说话间我们两人已来到檐廊的尽头,小蝶打开面前的一扇白色拉门,里面是个大约三十平的房间,角落里面摆放着黑色的衣柜,与外面的厅室一样,这里的墙壁上也悬挂着卷轴式的画卷。在房间正中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圆形矮脚桌,上面摆放着一套墨绿色的茶具,围绕桌子周围还放置着手工缝制的坐垫。
小蝶在门边的鞋柜中取出一双蓝色拖鞋,已蹲伏的姿势对我说道:“请您把鞋子换掉吧苏先生,忘忧屋的房间和檐廊我每天都仔细打扫,所以您不必担心会弄脏袜子。”
“好的。”我脱掉鞋子,换上那双蓝色拖鞋,小蝶将我的鞋子整齐摆放在鞋柜中。
步入房间后,我在矮脚桌边坐下,小蝶取来热水为我冲泡热茶。
我端着茶杯朝房间中唯一的窗户外面望去,只见对面的山壁上有一条瀑布飞泻而下,水流冲击在凸起的石块之上,激起的水花逐渐扩散成水雾,又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漂亮的虹光。
山中的气候向来如此,明明之前还是雾气缭绕,此刻竟放晴到让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山风从窗外吹进来,掀起小蝶的发梢,她头发的香味也被这阵风送入了我的鼻腔中。清淡,充满植物气息的香味,直冲进我的大脑。她依然默默冲泡着茶,我的目光却再无法从她身上移开。
“苏先生觉得这茶怎么样?好喝吗?”小蝶白皙的手指勾在茶壶的把手上,那光滑的皮肤仿佛比瓷器还要精致。
我一直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小蝶身上,故而口中的滋味便淡了许多,此刻听她提起才重又饮下一口,细细品味其中滋味。那味道十分清淡,几乎没有苦涩感,带着些许花蕊的芬芳,入喉之后会在舌尖留下甘甜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这是什么茶?”
小蝶端起刚冲泡好的新茶为我再续上一杯,“我们叫它忘忧茶。”
“忘忧茶?倒是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茶,是花茶吗?”
小蝶的脸上再次绽放阳光般的笑容,“是我外婆亲手栽种的忘忧花做成的茶叶。”
“你的……外婆?就是这间旅店的主人?”
“没错,外婆她是这间忘忧屋的房东,不过年岁大了,已经不参与旅店的工作了。”
“那你刚才提到的忘忧花……”
“我的外公是研究植物学的教授,忘忧花是他生前研究项目时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后来外婆在外公过世后尝试着培植了一段时间,我们把它用在茶中,发现味道很不错,来这里的旅客也都称赞这种茶味好。”
我端起冒着热气的茶杯,凝望那清澈透明的茶汤,思绪却回到了多年之前。
记忆中的茶总是苦涩的,它包含的并非味觉上的直观感受,而是代表与年少时追逐嬉戏快乐美好截然不同的成长的“苦难”。价值观的确立、对性的逐渐了解、思想上的倾斜面、突如其来的厌世感,还有那需求满足之后的无尽空虚,真正阻碍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东西应该是这些肉眼难辨的“妖魔”才对。就像那时候的我对苦涩的茶难以下咽,实则是在逃避困难与愤怒、肮脏与谎言,只接受生命中的简单与快乐、整洁与真诚。不过到了现在,我却能像那时候一口气喝光整瓶甜蜜的果汁一样,心安理得的饮下一杯杯苦茶,有时甚至还在口齿舌尖细细品味那苦涩的滋味,装出一副享受其中的悠然模样。
我将脑袋稍稍扬起,忘忧茶顺着我的喉头直冲进腹中。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