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风云》:我从山中来
我从山中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中岁月不计年,淡定从容间,未必没有发自心底的寂寞;看破红尘花未见,一念不起间,未必没有隐藏在深处的悲哀。
第一章 江湖仇杀
嵩山,五岳之首。分少室、太室两峰,山势连绵,巨木参天。登临峰顶,放眼望去,翠山玉石,眩人耳目。山腰之间,时而传来阵阵钟鸣梵唱之声,肃穆庄严,名闻天下的佛门古刹少林寺,于不经意间,自山林深处,普法祥云,金光遍地。
嵩山少林寺自北魏孝文帝年间,达摩祖师西行自中途,于少室峰上开创武学一派,秘传天竺武学,开禅宗一脉,后经达摩祖师及历代高僧从中原各处所得武学精要,融为一体,自唐以来,蓄养武僧,遍传俗家,少有门派之见,多有教化之德,历时数百年,使之发扬光大,于是便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说,扬名武林。
这日,日暮西垂,夕阳映照之下,少林寺明黄墙面衬得一篇血红,梵音声呐,处处隐透慈悲,然少室峰下此刻却是一片刀光剑影,展开一段江湖仇杀。
只见在一块山腰平地之上,两名威武的中年汉子,正被六名女子持剑围攻。六名女子进退有据,出剑迅猛,颇有章法,出手狠辣,处处皆往汉子身上要害之处招呼,在其疾风暴雨一般的攻势下,两名汉子已呈不支之势。
耳听得其中一名女子厉声喝道:“还不赶快放下孽种!待会师尊一来,可就有你们好看的!”
那两名汉子一身褴褛,显是历经不少劫难,虽正值壮年,却难掩满面疲态。左首一名瘦高个,眼若铜铃,右手怀抱一个婴孩,手持一柄长刀,出手间大开大阖,施展一路五虎断门刀,状若疯魔,硬是挡住了大半攻击;右首之人身材短小,小眼炯炯有神,右手也抱着一个婴孩,手持一柄断刃,身形游走间,躲避攻击,守住空门,两人这一刀一刃,配合默契,当是相处多年,这才在六女剑阵之下,维持了一个不胜不败的局面。
此时两名婴孩眼见四周剑光闪烁,不由得惊得厉害,大声哭了起来。声音高亢,震人耳膜。
猛然六女中为首之人大喝道:“师妹们,加把手,别拖久了,当心把少林寺的秃驴给招来了。”
六女立时剑势一紧,攻势猛烈间,那两名大汉眼看就要伤在剑下了。
“阿弥陀佛。”
众人但见灰影一闪,六支长剑几乎不分先后,“砰”的一声,全刺在一块大石之上。众女定神一看,前面站了两个灰袍和尚,一名和尚长眉长须,身量颀长,年过中年,却须发具黑,闭目合十,不动声色。另一名年岁相近,圆圆的脸上红光满面,白面无须,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矮矮胖胖,却颇为魁梧,单手举着水缸大小的一块石头,显然刚才正是他用那块石头挡开了六女的利剑。
“女菩萨们,这两位不知是犯了何种要不得的事情,竟逼得你们如千里寻夫般的苦苦追杀啊?”
话音一落,众女羞得脸色一红,举起手中利剑,齐声娇叱道:“好你个为老不尊的秃驴,竟敢口出不逊,是想死不成?”
这时领头的一位女子喝阻住叫骂,走过去向两僧一福说道:“小女子失礼了,望大师海涵。”
那圆脸和尚喜笑颜开,连连摇手道:“不妨事,不妨事。”
那女子又问道:“不知二位大师如何称呼?”
“老衲乃少林寺外门执客僧大石,这位是我师兄大愚。”圆脸和尚单手一礼答道。
那女子心头不由一紧,心想:“怎们把这两个秃驴给招来了。”
要知少林寺自方丈以下,设“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协助方丈和尚,料理寺内各种事务。这大石和大愚两位僧人乃是少林方丈大方禅师的师弟,是为外门执事,负责全寺僧众上殿过堂来客接待处理寺际之间,僧俗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接触事务。自他二人任职后十几年来,少林外门井井有条,于武林间口碑甚好。尤其是其武功高强,那嬉皮笑脸的圆脸和尚大石,正是以轻功和暗器享誉武林,手中一块稀世石头名为“飞云石”,乃整块花岗岩石石心,重达200公斤,常年被其捧握手中,时时把玩,以其重量,磨练武功,自创大石禅功,飞云石十八式,招式怪异,难破难防,曾连败数名江湖知名高手,性格诙谐,交游广阔,如不是寺中职责所需,当逍遥江湖,游戏人间。那长眉长须的和尚就是大愚禅师,少有出手,据江湖传说,其习得正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的卧禅神功,出手虽少,却从蛛丝马迹发现其内力甚是雄浑,只是性情木讷,从来只是随性大石左右,出手也只是拦阻,深浅却是不得而知。
“不知所为何事,惹得诸位女菩萨在老衲这山门前下此狠手?”大石笑着说。
只见那女子道:“我等乃是天残帮护法冷面玉姬座下弟子,奉师命追杀此二人,望大师不要插手。”
话音一落,只听那两名大汉大声叫道:“二位大师,我二人乃是飞云庄庄主流星剑叶飞云的弟子。前日,那冷面玉姬领着天残帮的人血洗了飞云庄,屠尽庄内一百多口的性命,只余我二人,带着少庄主连夜逃来,大师看在叶庄主乃是少林俗家弟子出身的份上,还望施以援手,救其子嗣姓名,为飞云庄一百多口的性命做主啊!”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