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剑记》免费试读_藤沅逸
楔子
相传黄帝鏖战蚩尤时,妖魔横行,肆虐人界。九天神女以灵犀山作兵刃,九重天火作为淬火,入地数百丈,抽得山中脊梁,铸九九八十一日得天下神器龙脊神剑,后又名轩辕剑。此剑初成,地动山摇,海浪拍天,鬼哭狼嚎,持此剑者更是能遇妖除妖,遇神诛神。黄帝持龙脊神剑,斩妖除魔,天下无人能敌。蚩尤之战后,数年间,黄帝便一统华夏,九州臣服。
九天神女深知此剑杀戮太多,邪气太重,只怕已是魔剑而非神剑了,若持剑者心术稍有不正,便会被龙脊剑吞去灵魂,成为剑奴,而那时五行三界,天下苍生,都将会万劫不复,待到人间天下一统后,便想尽快取回龙脊剑,再用九重天火熔化此剑。天帝知晓龙脊剑的威力,甚感不安,料想人间如有此宝物,那神界岂会安宁,便速令人告知九天神女速速取回龙脊剑。九天神女虽不在天帝统辖之下,但愧疚于龙脊剑因自己而生,此剑更是杀戮成性,便去向人间,让黄帝遵循誓言,道:
“黄帝,今你已斩杀蚩尤,平定外邦,天下太平,我便取回龙脊剑。”
岂料,黄帝持剑而答:“神女所言甚是,只是这天下初定,往后治天下更比平天下艰难,我轩辕氏若无此等宝物,怎能安定天下,千秋万代?”
九天神女敬重黄帝爱民如子,治国有方,好言相劝道:“黄帝,此物都非凡人所能操控,若我今日不取龙脊剑,他日必为人界屠刃,到时四海之内怕是生灵涂炭。”
黄帝却不以为然,一点没有打算归还的意向,仍然祈求道:“天地初分,元始天王盘古氏赠予太昊伏羲氏七星长魂丹,使其与日月同庚,今日神女为何不效仿盘古,就将这件宝物赐予我轩辕氏,轩辕氏必定励精图治,不负所望。”
九天神女虽知取剑不易,怎料黄帝如此狡黠,厉声道:“黄帝,你速速归还就是!”,说罢俯身飞下去夺黄帝手中的龙脊剑。
黄帝一怔,不禁向后退了几步,但已早有准备,持剑横向挡在胸前,喝道:“遇神诛神!”
此言一出,九天神女立马收得身子,悬停在半空,却不敢再往前去,一筹莫展。
黄帝见状,得知九天神女果真对自己手中的龙脊剑有所顾忌,委婉道:
“况且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问神女借得灵犀山,此剑才得铸造而成,可如今,天下已定,九州之地,莫非我土。这轩辕剑,我又何来归还之由?”
九天神女已知龙脊剑是索要不回,但忌惮此剑,不敢强行取回,如今只能另作打算,无奈之下,便作罢扬起衣袖升天而去。
黄帝起了戒心,更是时刻不离龙脊剑,连睡觉时也揣在怀里。九天神女通过天境监视着黄帝的一举一动,看到此景,突生主意:龙脊剑是用万年修炼的山脊铸造而成,已超出五行之界,更是有了自己的元神。只要在梦里取走龙脊剑元神,那黄帝手中的便只虚壳而已。想到这里,九天神女即刻化作一股梦魇,来到黄帝梦中。此时黄帝已经进入梦香,黄帝元神只觉身在一片广袤之地,忽地眼前,一座高数十丈的天坛拔地而起,天坛上云雾妖娆,隐约显现着一群人的身影,仔细一看,是坛中央正有一群美极了的女子,她们衣着银丝玉隐衣,面遮薄纱,纤盈的身段像玉体般通透,头戴玉凤金钗,乌黑亮丽的长发像缜密的丝带,让人欲拂,更有一身着金丝玉隐衣,此女子席座在其余女子所围方阵中,只见她玉手拨动着凌空而架的琴弦,却发出扣人心弦的曲调,其余女子迎合着清新至极的筝曲,在那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真是千万般的美啊!而在周围,端坐着几位白发鬓并的老人,颇有仙骨之风,看到精彩之处,也怡然自得,鼓掌为悦。黄帝看到此情此景,心想:莫非我来了仙境?还是误入了魔界?虽是满腹疑惑,但黄帝不由自主地沿着台阶,手持龙脊剑,步向天坛,可黄帝心存芥蒂,却不入天坛,只看着好生奇异的这般情景。
一老者见黄帝已上了天坛,挥了挥手,示意音律停下,同时小步迎了上去:“英雄何不坛上一聚,与我等把酒言欢,欣赏这良曲美舞?”
黄帝心道:这里好生奇怪,不便久留。但见老者一股凛然之气,是有仙家风范,黄帝道:
“仙家言重了,我怎是英雄,只是误入了这般仙境,扰了众仙家,我自当离去。”
说罢,转身便走,突闻身后老者大笑,笑声在天坛萦绕,黄帝心生疑虑,回身看去。
老者一手端着酒樽,一手缕着长须,见黄帝回首,道:“若你黄帝都不敢自称英雄,试问九州之大,谁敢言勇?”
黄帝心生一惊:他怎知我姓名?,而手中的龙脊剑却是握的更紧了。
老者又道:“我等皆是此去八百里云隐山修炼之人,今去得东海巡游而回,途径此处,素闻黄帝之名,才在梦里,邀你于此相见。罢了,罢了,既然你耻与我等为伍,老夫自然不会强求。”
黄帝听闻此话,心里落了安定,心想:莫非真是我黄帝仙缘?,不再多想,答道:“仙家莫怒,适才若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今日仙缘,是我黄帝之福,我又岂敢拒之。”
老者这才脸上露出笑容,道:“这般话莫折煞了我等,与英雄共饮,是我等之福,英雄请入座。”,老者又击掌为鸣,歌舞升起。
黄帝虽是人中之龙,贵为天子,但也只是肉体凡胎,早在争霸天下时,便派遣巫士寻求不老仙丹,奈何光阴数十载,也不见得半点眉目,心想今日既然有幸遇到得道之人,何不求取仙丹妙药?黄帝心事如此,便放下龙脊剑,拱手向相座的老者问道:
“承蒙仙家眷恋,黄帝才有此仙缘,若众等仙家不弃,黄帝愿与众位常聚常欢,只是,只是这......”
黄帝话中有话,老者又岂非不知,便接道:“英雄既有难处,不妨直言,我等若能相助,便尽微薄之力。”
黄帝难掩苦楚,忧心道:“我虽为九州之帝,万民之主,但也只是肉体凡胎,终究难逃一死。”老者手缕胡须,仔细听闻,却不曾答话。
黄帝又言:“今日一聚,与诸位仙家所聊甚欢,奈何我已是迟暮之年,今日这般欢畅,只怕我没有机会再次享受了。”
老者已经明了此话,含笑答:“英雄莫是想询问长生不老之术?”
黄帝心中一喜,便也顾不得仪态,喜道:“正是正是,仙家可知?”
老者闻后放声长笑,笑道:“那长生不老之术,只怕我等也要修炼个千年,才可小有成就,修得万年,才能与天地同寿啊。”
黄帝略显失望,自知此非凡人所能得,又问道:“此术甚难,仙家可有仙丹妙药?”
老者又笑道:“若有此长生不老仙丹,我等何故苦苦修行?”
黄帝听到此处,已是失望至极,老者看在心里,又说道:
“不过,老夫倒是巡游东海,寻得仙酒几壶,此酒乃是天界瑶池玉露甘泉酿制而成,修炼之人饮此酒便能增长几百年的修行,凡人若是饮此酒,便可延年益寿,少则数十年,多则百余年。”
黄帝虽有所失望,但此刻听得老者所言,已甚是欢喜,心想:这酒有此功效,我虽不能长生不老,但也可千秋万载。黄帝欣喜说道:
“众位仙家,我黄帝有此仙缘,乃我万福。千言万语尽在樽酒,来,我先干为敬。”
仙曲之下,又有美女起舞为伴,饮上半壶美酒,已是飘飘然焉,又有几杯仙酒下肚,黄帝便醉趴在石桌上,不醒人事,老者推叫了几次:“英雄,英雄”,黄帝仍是毫无反应。正在此时,曲毕,天坛上的一干人等也瞬间如云烟般消散,只留那原本弹筝的金衣女子,此时已轻步靠身过来,揭开面纱,正是九天神女!她看了看倚靠在石桌之旁的龙脊剑,又见黄帝,已是酩酊大醉,微道:
“你本是天罡正气之人,此般魔物已吞得你七分元魄,在此下去,必成三界之祸。”
说罢,神女欲取一旁的龙脊剑,可手刚触及龙脊剑,只听“嗖”的一声,那龙脊剑从九天神女手臂划地突然凌空升起,剑身发出耀眼金色光芒,嗡嗡作响,剑锋直指九天神女。神女飞地跃空而起,才离它数丈之距。
“唉”,叹声悠长婉转,神女自叹道:
“怕是此剑已是通具灵性,认得主人,旁人碰得便起敌意,我若强取,此剑必与我恶斗一番,该如何是好?”
“嗒嗒......”,清脆的嘀嗒声,显得天坛格外寂静,方才神女被龙脊剑划破的伤口开始滴血,神女这才注意这伤口,虽只是被龙脊剑轻微刮伤,却犹如被烈焰灼伤过。“嗡嗡”,只那一声脆响,神女回过神来,发现,那凌空而立的龙脊剑又是浑身抖动,似是兴奋极了,猛地向自己刺过来。神女纵身一跃,半停于空中,那龙脊剑倒也不追,只是直杵在神女刚才的方位,神女仔细观察,才发现道:
“这剑果真入了魔,竟吸吮血精之气,以此滋补它自身的元神。”
片刻功夫之后,那血污之地竟被龙脊剑“舔”了个干净,龙脊剑意犹未尽地又在天坛来回游动,寻找血源。九天神女眼看着发生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但脑中立生主意:
“这剑既然以精血为食,那我就以血为诱饵,引它元神出了梦中,再想办法。”
当是时,九天神女白透的指尖在纤臂上竖向划过,拉开一道几寸长的血红口子,鲜血直流,那龙脊剑闻得精血,便飞向扑来,神女趁此飞出天坛,直出梦境,龙脊剑也紧随神女破出梦境,追寻血源而去。
黄帝醒后,才发现那手持的龙脊剑早已成了石头,又化作粉尘消散而去。话说九天神女出了黄帝梦境,不是飞往别处,正是当年灵犀山的遗址。待九天神女到达灵犀山时,飞有万里路程,此时神女已精血不足,疲惫不堪,而那龙脊剑却是紧跟不放,一路上吸吮滴落下的精血,剑体竟膨胀了一倍,精神抖擞。
九天神女心道:“今日若不除去此物,他日必为三界大祸,这剑因我而生,我自然舍了性命也要毁了此物。奈何如今我精血不足,法力有损,只可先行封印此物,希望经过万年,此剑褪去魔性。”
神女见龙脊剑已经跟来,便片刻不敢歇停,立即纵跃腾飞,全身发出血红光芒,射向山群,那灵犀山带更是满山血色红野,把天空得映的红透透。而此时,龙脊剑突地剑柄直插山地,剑锋直指九天神女,剑柄生出无数条金色丝带伸向四围群山,顿时周围的山开始蠢蠢欲动,都集中地向龙脊剑靠来,山石全都吸附在龙脊剑身上,越积越多,不一会,那原本剑体鼓胀的龙脊剑已经没了身影,全在乱石之中。一直到沾了血色的山带都被龙脊剑吸附过来,这才安平下来,而此时,一座万丈之高的山体巍峨屹立在九天神女眼前。九天神女散尽全身精血,才让这龙脊剑埋没在石山之中,这时她自己已是元神弥散,虚弱至极,但看灵犀山山体松动,想是龙脊剑作祟,就再次聚集元神,口中默念心经,将手中的拂尘向空中一抛,变幻作手指形状的山峰,立在灵犀山顶,以此来封印龙脊剑。九天神女因精气耗竭,元神离散,肉身也化作玉石,就这样伫立在山头。
自此以后,灵犀山才生的如宝剑模样,而玉指峰也因其好似女子手指得名。
青山贺林,山峦叠嶂,而这群山之中,犹如众星拱月般,恰有一山头突兀矗立,直插云天,从外看去,山体像极了一把剑柄入地、没有开刃的宝剑,耸立在众山之中,这山就叫作灵犀山,山头在往上去,看那云里之间却有一尖峰直冲云霄,似连于浩渺天穹,这般“通天入地”的山峰,形似人的手指一般,这山峰便是玉指峰。这等伟岸之物尽皆藏于蜀山群带腹中之地,这般与世隔绝,凡人怎可知?
这形似宝剑的山——灵犀山,高耸入云,花木繁茂,苍松翠柏绿四季,可它上古时期却也不是如今这般。自盘古开天地,灵犀山初立,吸吮大地万物,日月星辰之精气,万年间,便伏地而卧,延绵数千里,山头庞大而坚挺,山尾修长而百转,一眼望去,好似一条欲凌空跃起的巨龙。
灵犀山下,从山脚抬头向上望去,此山已是万丈之高,常人要想上山一回,须得费了两条腿力不可,可那玉指峰,更是飘渺入云端,不见其影了,要登那玉指峰,可以说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灵犀山山脚下零散着几座村落,二十几户为一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参次不齐的炊烟更显得山遭的寂寥,人烟罕至了。从山脚沿路到山腰,山路崎岖不平,越往山上走路就越显陡峭,且岔路口分支繁多。
这样一来,使得通往山道的主路就难易辨认,每一条分路望去都不知通向密林何处,何况灵犀山地形杂乱,常年又有迷雾笼罩在山腰,周围又被群山相连,表面上看去,山路四通八达,其实不然,这山林腹中,错综复杂的路轨,只怕凡人进去了,有去无回。可谓是山林蒙翳,阴气晦昧,土脉难明啊。
很久以前,山里的云雾曾经有过一次稍稍淡去,山底世代居住的村民隐约看见像瓷碗般形状、偌大的天体悬浮在山顶,那些上山打猎或者采药的村民难免有些好奇,虽看见如此多的岔路,倒也不怕,心想只要沿着一条路走,便可再折返回来,可往往一走便忘记了路程,等回头找寻原路时,才发现往回的路不知何时又多了几条岔路,最后迷失在了山林中,任凭如何的呼喊,山谷中只传来一声声的回音。往后,村里人便对这山有了敬畏,想必那山里必定是住了什么神仙,不愿受世人打扰,才将这山路弄得七零八落,曲折迂回。于是村民们在那条岔口修建了一座草亭,取名“归去来”,意识是告诫子孙,当上山走到这里时,便要回头看看自己脚下的路,循着路下山去罢,万万不可继续前行了。所以对于山脚下世居的村民来说,他们印象中的灵犀山,只是从草亭‘归去来’往下的一段山体了,哪里知这山不一般的奥秘呢?
自草亭再往山里去得二里多路,便是那杂乱难辨的岔路口,这其中必有一条是通往山顶的主路,只是凡人难易探寻。沿着主路继续往山上去,山路瘦骨嶙峋,山势陡峭,越往高处就越是如此,有段山路看上去几乎没了斜度,竖直在了空中,而且通往山顶的主路也并非只是陡峭,从山腰到山顶,山体常年云雾迷绕,越往深处,雾便越浓,正因如此,即便是有人找到了主路,也难于行走山路,稍有不慎,便跌下山去,粉身碎骨。话说:守得云开见月明。再穿过这条云雾环绕的山路,便是这山顶的庐山真面目了,那是座瓷碗状的山石宫殿。且暂不说这宫殿唯美绝伦的建筑,单是这整座宫殿城池,从山脚至山顶,山体纵穿而过,宫殿的地盘又硬是向山体外扩去好几里广,从高空向下看去,形似不规则的圆盘,何况圆盘的直径实则比山体宽度大了许多,要是从远处向山看去,山体便显得窄了许多,加上迷雾萦绕,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宫殿是悬浮在山顶了。这般鬼斧神工的宫殿就是这灵犀山的“剑托”了,从宫殿周下望去,群山之景映入眼帘,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般感受。再看这宫殿,殿窗掩映,处处玲珑剔透,画栋雕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拔高拔高的山石碑门,巨大的两根石柱那也高有数十丈,石碑上刻着深厚的三个大字:“登云门”,石碑门后,是青石铺就的广场,广场上每块砖石都是四四方方模样,铺就的路面就像张巨大的渔网,而在广场的中央安置着一巨形青石方鼎,鼎中日点九柱约有一丈的高香。广场另一头,就是座宏伟的宫殿——紫阳观。直目殿中,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九天神女的玉像,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莫不就是九天神女玉陨后而成的?殿中四根粗壮的金色圆柱支撑着房梁,地面铺就的是青色大理石,大殿中央却有一口字形的水潭,潭水清澈、深而不见底。
这屹立山顶的宫殿便叫作“紫阳观”,相传是九天神女的弟子紫阳圣人长须子所建,观中皆是修行之人,非仙即道。当年九天神女牺牲自己的性命封印龙脊剑,在弥留之际,告诫她的首座弟子紫阳圣人长须子:“如今我已封印了龙脊剑,料想这魔物,它是自己出不去了,但三界之中,窥此剑者,你不得不防,你须得看住了它,莫让它再为祸三界。”。九天神女玉陨后,紫阳圣人谨遵师命,在灵犀山山顶建造了紫阳观,一则是为了遵从师命,守护龙脊剑;二则是在观中招收人界弟子,传授平生所学之道,让守护的使命一直延传下去。其后,紫阳圣人又用五行八卦之法改变了山路,不懂此法者,入得山来,便就永远出不去了。
紫阳观虽建于山顶,但灵犀山的‘顶’却是玉指峰的“上天阙”,此观在往高处去,还万丈有余,就是玉指峰的峰顶上天阙。乍一看玉指峰,便为这峰的奇特称绝,全峰巍峨耸立,虽与前往紫阳观的山体比,少了几分陡峭,但它却是无迹可寻,没有山路!就算是这紫阳观中的弟子,若是没有极高的修行,恐怕也难以登上玉指峰。所以,如果说紫阳观已是入云深处不可知,那上天阙更是欲与天高可摘星。可上天阙不过十丈之地,不比紫阳观的宏伟,修建的也极为简陋,只见得数十块巨石堆砌而成。除了高呼奇高,让人奇怪的是,上天阙竟然是座没有吊顶的建筑,抬眼望去,是一望无垠的浩渺苍穹,也许建造之初,些许就是以这广袤星空作为吊顶了。这上天阙座落的这般奇妙,可见它修建的时候就不打算被人触及,因为上天阙中,封印的正是龙脊神剑。
而我们接下来的故事,便是跟龙脊剑痛痒相关……
第一章 张家村
灵犀山的南部,有一处大湖,叫澜沧泽,湖边的周遭,零零星星地落着十几个村寨。村寨规模大的,能有百户人家。小些规模的,仅有二十几户。由登云门往南三十里的山麓间,张家村世居于此。张家村繁衍到现在,足有六十九户,再加上一年前搬来的一户外姓人家,张家村如今刚好是七十户的规模。村民大多勤劳淳朴,男的耕地打猎,女的养蚕织绢,村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说村寨规模不大,但往日里颇为热闹。张家村地处灵犀山南部的西南交通要道,连通着周边各村落,往日里很多外村人进进出出,有些是过道歇个脚,有些是来寻个买卖。热闹的时候,张家村碎石铺就的五尺道上,聚满了摊贩。有卖粮食的,有卖山货的,有卖布料的,还有卖手工的……宛如一个小集市。
“喔~喔~喔~~~”,一声清脆的鸡鸣,响彻山麓,寂寥的晨雾里有了些许动静,仿佛一切都在随声而起。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晨阳懒散地照耀在隐在深山的张家村。满山遍野已经披上了多彩的花衣,阳光直射而来,透过垂滴在叶片的露珠,映出花色,斑斓夺目。五六只土狗追逐在山间小路,几声犬吠,游荡在山中。母鸡咯咯咯地领着一群小鸡出了寨门,在长满嫩芽的草地里,伸长脖子,低头用喙一啄一啄地觅食。村寨,逐渐有了躁动,或男人的哈欠声,或女人来回的身影,或孩童的吵闹,不多时,一缕缕青白色的炊烟,冉冉升起。
今年伊始,对张家村来说,是个好开头。春天,提前来了。
村里,天一大早,在村长张有三的带领下,村民们携带着农具陆续去开垦荒地。趁着好年头,赶在夏季前,多备点田地,多播些种子,祈盼更多的收成。
张留山早早地起了床,这个黑发中现着几缕白丝的青年男子,在透过窗纸的晨阳下,面色显得轻许黝红。他看着身旁依旧小睡的妻子,摸了摸妻子隆起的大肚,深凹的眼眶圈围着欣喜。
张留山年幼的时候,便没了父亲。有次母亲病的厉害,父亲冒雨上山采药,却失足坠了悬崖,此后留山与母亲相依为命。张留山自小当家,母亲身体不好,重活都是抢着与母亲干,成人后更是生得魁梧,一个人干活,顶好几个人。小伙的憨实勤快,旁人看在眼里,免不了称赞一番。张留山十八九岁时,便有媒人给他说了个邻村的姑娘。穷乡僻壤的山村,男子讨个媳妇不容易,二十五六岁还没成家的一大把,再加上留山没多少家底,老母亲对留山娶媳妇这事,多半是有心无力的。哪知儿子这岁数便有人给他做媒,可把留山老母亲激动的不行,高兴坏了。没多久,在村长张有三的张罗下,留山娶了邻村的翠兰,成了家。这对张家村新人,若无意外,照此也就男耕女织,白头到老的生活下去。张留山为人本份,又勤快,壮如牛,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庄稼地在他的手里,收成那是一年比一年好。田地里闲下时,留山便去山中捕猎,矫健的身体,让他成了一个狩猎好手,时常能捕上几只野兔,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猎上一头野猪。成家后,就这样过了好几年,留山与翠兰愈发恩爱,只是翠兰的肚子一点动静都没有。直到去年,村寨搬来了一户陈姓人家,男的懂点医术,给留山夫妇分别开了药方,照着方子,两人喝了小半年,翠兰方才怀上了。
屋内,耒耜、锄耙靠着方桌,张留山啃着馒头,喝着粥。翠兰起了身,躺在床头。
“醒了?我这人吃饭声大,把你吵醒了,我得改改。呵呵……”,留山笑着说。
“不要你改。留山,你今早还要上山么?”
“要啊,一会吃完跟栓子一起走。”
“你还真把自己当牛使了呢。家里已有三十亩地了,够你忙的。”
“呵……我当然知道。这几天是给陈兄弟翻的地。”
“陈先生?他行医为生,要地干嘛?况且看样子,他家里也没人会种地吧。”
“翠兰,你也知道附近就三个村子,六百来号人。陈兄弟光靠看病能换多少粮食?家里三张嘴呢。他婆娘好像也快生了,到时又多了张嘴吃饭。”
“留山,我知道你好心。也是多亏了陈先生,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平日里,我让你带些粮食跟山货去看望他们,多少算点心意,报个恩。至于开垦荒地这事,我想陈先生不一定承你的情,你该先跟陈先生打声招呼的。”,翠兰下了床,整理好了衣服,梳洗了一番。
“嗯,这事是我欠考虑了,可做了一半让我收手,我心里头停不住啊。”,留山喝完粥,收拾着行头,又拿了三五个馒头塞入怀里。
“地可以先备着,回头我再跟陈兄弟夫妇说一下。他俩要是不会种地,我就把他们身边的哑巴抓来,手把手教她,一定能种好地,哈哈……”,留山开起了玩笑。
“胡来!”,翠兰没好气的盯了留山一眼。
“耕地的事,你做就做吧,我也不好拦你。这两天娘把蚕蛹都送给了有三叔,手上算是彻底清闲了,我挑个时间,替你去下陈先生那,把这事跟他说上一声。”,翠兰挺着大肚子,拿起了葫芦,朝缸里灌了满满一壶水,递给了留山。
屋外,张全栓扯了嗓子:“留山,走喽~”
“哎,来了!”
留山应和一声,收拾齐了家伙,朝着院外走去。张全栓架着驴车候在院外,待留山坐上车了,张全栓左手拿起赶驴的棍子,敲上一阵梆子,“梆梆梆梆梆”。驴子像是听懂了指令,又怕屁股挨上一棍子,立马迈开了蹄子,拉着板车,直奔寨门,朝着北面山腰驶去。
天亮了,村里的男丁大多出去开垦荒地了。留在村里的妇人们操持着家务,孩童们到处嬉闹,老人们晒着太阳,围在一起唠嗑。
“……那副药啊,我才喝了八天,肚子就不胀气了,放屁也多,现在连味都是香的……”
“对不住……噗噗噗~噗~”
“你这算什么,去年我上房补漏,下来时没注意,踩空了梯子。摔下来脚都抬不了,心想着我这把老骨头,要成了瘸子。陈大夫来了后,替我接了骨,上了跌打药。你们看看,现在两只脚都好好的。”
“我这头痛的毛病,老早了。经常犯,有时痛的命都不想要了。自从喝了陈大夫的药,现在偶尔也会有点疼痛,但比以前,好太多了。”
“陈大夫,好人啊。”
“是啊~是啊,好人啊。”
北面的山腰处,村民们在张有三的带领下,已经挑了较为平坦的地方耕出了几块方形地。三五一群,挥臂耕田,唠唠闲话子。
“有三叔,你看这块地还算平坦,但摸着挺干细的,贫瘠啊。”,张全栓手里捏着一把碎土。
“栓子,我也知道这不是块肥地,可眼下没得挑了,能种一点是一点,收成看造化吧。”,张有三无奈的吐出一口气。
“这里不比再往山上去的肥沃。要不您让我带几个弟兄把亭子那片也开垦了。”,张留山指着前边远处的一座亭子说道。
张有三沿着留山手指的方向看去,那座亭子周围长满了黄花杆,笑道:“是块肥地,可垦地不过亭。”
张留山望着远处的亭子,自然不懂其中缘由,心生疑惑,纳闷着说:“有三叔,您瞧这亭子所处之地,往山下竟是些灌木丛林,往上去便郁郁葱葱,森木林密,既然山地越往上越肥沃,让我去吧。”
张有三似乎早已知道留山心中的疑惑,说:“留山啊,可不是我老顽固啊,这规矩自是张家村祖上所定,那不远处的草亭名‘归去来’,就是告诫子孙不可越过了草亭。”
张留山听得云里雾里,一时半会也不明白村长为何看着肥沃的山地不去开垦,而是在这贫瘠之地费劲,但村长已经言明,自己也只好作罢,说:“有三叔,听你的。您先歇歇吧,喝口水,看您出了一身汗。”,说着手里的装水葫芦递给了张有三。
“活是你们干,我就光站着喊上几声,算不上辛苦,可这身老骨头啊,不中用了,确实累了,歇会歇会,呵呵......”,张有三笑着接过,咕噜咕噜喝了几口。
晌午时分,山林间的风,透过密林的阳光,湖面泛起的涟漪。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
一场春雨,犹如宣告早春的到来,缓缓而下。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