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星辰》——我想我是海带
剁肉、钢刀与《水浒》
春节期间的生活往往没规律,快中午了才起床。
见到评论《芥子星辰》刚出的第二十四章《恶人》,说“剁肉”情节抄袭《水浒》。感觉有趣,多说两句吧。
楚凡绝对看过《水浒》,之所以要郑屠剁十斤瘦肉臊子,明显是在向花和尚致敬。
在异世界碰到了相似情景,以其性格与恶趣味,百分之百会那么做。
你觉得呢?
至于抄不抄袭嘛,两本书都明明白白摆着。除了“十斤臊子”这四个字外,没一点相同之处,大家可以对比着看。
就情节与层次而言,这一章及前后几章要比《水浒》丰富得多,曲折复杂得多。后者在这个桥段的线索非常简单,概括性段落多,最精彩的地方是那三拳。记得少年时读到这里,还曾惊讶于怎么可以写得这么棒!
写这几章前,我还特意翻了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发现一个地方非常有意思。
《水浒》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细节丝丝入扣。
你看,金老儿父女五更(3点)起来,烧火做饭用去1小时。鲁达到了后,整整坐两个时辰堵店小二。这就是静坐4小时呀,我的个天,真是佩服。然后去状元桥,也得花上半个小时吧。郑屠切瘦肉肥肉臊子用一个时辰,即花掉两小时。
好啦,算一算。拳打郑屠时,时间至少是上午九点半以后了。所以书中说,“整弄了一早辰,却得饭罢时候。”古人早食是在九点左右,刚巧过了饭点。
从这么看,《水浒》的时间不该出现偏差。
但郑屠切十斤臊子怎么会整整用掉一个小时?老太太都比他快呀!
略微想了一想,觉得问题出在刀具上。
《水浒》里关于做臊子只用了一个字,切。
而我们做臊子,切完之后,是必须噼里啪啦一通乱剁的。
判断一。
宋代尽管已经出现了锋利坚韧得可以劈开铁甲的斩马刀,民间菜刀的刃口处理还是不行,剁多了起卷,折断。所以《水浒》里一直在切,从来不剁。
把肉切成臊子肉糜,要多费工夫。郑屠花一个小时才切出十斤肉,属于情理之中。
判断二。
宋代的饺子馅、包子馅、馄炖馅什么的,没有我们精致,就是一些肉粒。因为它只切不剁,弄不了太细碎。
关于钢刀的问题,描写杨奇那口刀时就闪过了一些杂念。古人缺乏成熟的表面处理工艺及元素组分掌控,靠经验,靠天吃饭,宝刀出世全凭运气。
不过我写的是玄幻,又不是科普与历史,费那个神干嘛,哈哈哈。
所以在本书里,臊子是剁出来的,不是切出来的。
但郑屠只花五分钟就剁好十斤,也没那么快。
再想一想,他不是还有四个熟练刀手吗?难道会自己老老实实弄?这些画面之外的东西,靠大家脑补,一一交代就成流水账了。
收到了不少问题。
一是铜器的使用,有书友提到铜是重金属,有毒。
其实铜器使用在华夏有悠久历史,现在还在用铜碗、铜壶等。铜表面非常容易钝化,导致铜元素渗透进人体的量不太大,肝脏是可以排毒的。一旦超剂量,才出问题。包括现代使用的锡壶、铝锅,也如此。
二是设定的背景。
历史上没有这样一个具体时代,但你可以找到几乎所有过去的影子,无论美好还是不美好的。
所以大国争霸,小国林立,非常像春秋。但造纸、印刷术出现了,不是在竹简上刻字。《春江花月夜》出现了……
关于殉葬与奴隶,距离我们不到一百年,就不多讲了。
随便提一下国师,在华夏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北宋灭亡前,东京被围,委任一鸟人做法,请神兵对抗金兵。后来呢,当然就没有什么后来了……
而这本书里的国师,却是真的厉害。
楚凡后来为什么要战天下,不是简简单单为世人求生存,为自己证长生,而是有深刻得多的理由……
关于突然停更的说明
《梅花三弄》被屏蔽后,想着不能耽误下面章节,便作了修正。
相当于一幅画的空灵留白处,填满它。
少了想象,多了写实。
把泼墨写意变成了工笔写实。
然而,只要这一章上传,必招投诉,然后被屏蔽。后续章节无法继续,整整十天无法更新了,形成僵局。
猜都猜得到,投诉的是同一个人,而且是作者。
一本书能够在九万字时就这么招人嫉恨,哈哈哈,有点意思。
到最后,编辑亲自动手删改,顺利上传。
相当于风景画里有一座山峰直插云霄,容易引起不良联想,去掉它。
感谢编辑的一番好意,也感谢那些在十天无更新情况下依然投票的朋友。
可纯洁如小白兔一般的文字,我并不认为有丝毫违规。
就像卖刀的只求把刀做锋利,不能因为可能成为凶器而磨钝刃口。
删改后,章节的流畅与韵味将降低。
所以把顺利上传的洁本删了,重新上传。
投诉本无错,但如果缺乏对恶意投诉的监管,会很遗憾。因为对方只要点点鼠标,作者就要大费周折。
下一步该当如何?
大家帮我出下主意吧。
晕!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