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往事》免费试读_闻不听

时间:2019-03-10 17:54:21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闻不听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父母爱情

第一节

父辈的感情总是充满无奈与反抗。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数人的婚姻还是父母包办。比较人性的是男女双方可以公开的见面,甚至私下交流一段时间,只是所有的前提还是: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

如果父母再强势一些,只要没有特别的原因,第一次见面后基本也就确定了姻亲关系。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对身边的同学们做过调查,全班除了我的父母,基本上都算是这种“包办”婚姻。

于是,父母爱情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种概念,两个人结婚是真的因为爱情,而不是家长眼里的“合适”。

父亲出生于58年,比母亲大5岁。

小时候常听我妈说,之所以看上我爸,是因为他的穷讲究。

那时候,二十出头的父亲随着修路队来到母亲的家乡,由于人太多需要在当地老乡家里凑出几个住的地方,于是父亲和一帮修路的年轻人就住到了母亲家里。

母亲家是个简单的四合小院,家里兄弟姐妹5人,大家长是担任集体队长、说一不二的外公。

那时的母亲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编成一把麻花辫垂在脑后。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也还穿打有补丁的衣服,但母亲依然和现在的年轻女孩儿们一样,总是竭尽所能的保持整洁,且对修路队那些皮面光生、内里邋遢的小年轻很是看不上。

据母亲说,有一次她去池塘边上挑水,一大早就看见父亲蹲在池边洗衣服,后来多看见几次后,她注意到父亲每次洗的衣服都不多,像是刚换下来就洗的样子,身上的衣裳领口、袖口处也总是干净清爽的,很是爱干净。

但看得出父亲的衣服不多,换洗的就那几套。从此,母亲对父亲的态度有些改观,至少不像对其他人那样爱搭不理的。

我爸曾经说,他很早的时候就看上我妈了,住到母亲家后还借故找她借过几次针线。

至于母亲有没有听父亲讲过自家的悲惨身世,我不知道,反正我妈对我们说过:看一个人不能看表面,也不能马上就做出结论,多注意生活细节,长时间表里一致的,多半也就是最真实的样子了。

而父母之间的交流开始时似乎也仅限于正常范围。

外公的规矩很严,修路队住进来之后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厉。

虽然,父亲的特别让外公对他很是欣赏,但也仅限于工作上和生活上的认可,更是没有一丝丝结亲的念头。

外公的思想比较守旧和传统,家里的女儿都是不要远嫁的。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利,很多小地方还要靠走的,父母亲家乡的距离在当时还真算是遥远的距离。

也因如此,在父母亲结婚前后面又发生了很多事情。

第二节

外公是个专制的大家长,最直接的体现在对于儿女的婚事上。

母亲在娘家时勤快能干的名声传得很远,想要和外公结亲的人家很是不少。

母亲16岁之后,外公开始有选择性的为她相看人家。

选择啥?当然是男方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和我们现在不一样,那时主要看重劳动力,只要男方年纪合适、家庭健全,条件比自家强,能让姑娘嫁过去不饿饭就行。

但实际上,由于外公本人厌恶好吃懒做的人,还真有几家因为男方游手好闲被他淘汰了。

就这样,终于给外公挑出了两三家还不错的人家。

前两次,外公让干啥就干啥,母亲从不多想,直到去男方家相看完了,她都不晓得自己是去和人家相亲的。

因为在母亲的意识中,根本就没将那两位当作人选哪。更主要的是,年龄不大正是很单纯的年纪,完全还没开窍。

后来知道是相亲,也是放牛时被小姐妹们问东问西,最后才明白过来的。

于是,再有这样的事,母亲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脱,而推脱的理由就是从秘密渠道打听来的关于男方的消息,且还是外公都不知道的。

经历过两次之后,外公开始对介绍人说的话不完全相信了。虽然重男轻女,但自家姑娘被别人坑那是坚决不行的。

在人选上又多了道程序:介绍之后,自己先打听,然后再自己借故登门去相看一回,过关了再带姑娘上门去。

母亲最后一次相亲,差点就做成了终身。

据说那家人姓陈,家有余粮,父母健在、男方有能力、长相也还行,外公总算是满意了,想着姑娘年纪不小了,也不问母亲的意见就直接收了订亲礼。

但事情还是在一次见面之后曝光了。

那次,外公带着母亲上男方家去帮忙了,相互见面其乐融融。本来都好好的,但男方下地回来却要求母亲给自己打洗脚水,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

母亲是个好强且自尊心很强的人,心想,自己是去帮忙的又不是他家的什么人,凭啥?

于是,当作没听见,走开了。

男的不干了,就嚷嚷起来,傲啥呢?你跟我都订亲了,叫你做点事还叫不动了?!

母亲当场就怒了,说谁收你家东西了,反正我不知道,不同意!

正坐在饭桌上和未来亲家喝酒的外公那个生气哟,觉得面子里子都丢光了。一边后悔瞒着母亲,一边又对这未来女婿有点意见了。

等他做样子追出去要收拾母亲的时候,在男方父亲的半拉半劝下,母亲早就跑没影了。

后来回家后,不管外公如何打骂,母亲就是不松口,坚决要退掉这门亲事。

打骂完了,邻里间还传出了好多可怜我妈的话:

张队长还真下得去手啊?把姑娘打得一身的印子,还给跪了一晚上。照说,亲家不成,仁义还在嘛,要真闹出人命了可了不得。

那个时候,凡是被退亲的也没啥名声了。

后来也不知道外公是怎么跟男方说的,最终双方和和气气退了亲,不到半年,男方就欢欢喜喜了娶了另一家姑娘进门。

这件事对母亲影响还挺大,用她的话说:嫁人,关键还是要看你嫁的那个人,他要对你真好,往后也不会太难过了。

鉴于外公的专横和自己年纪渐大,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最终被外公强迫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于是,母亲后来做出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

第三节

某一年,大概是秋天,母亲决定跟随父亲回到他的家乡。

临走之前,母亲怕家里人察觉,仍旧照常生活着,只是偷偷地给弟弟妹妹和外公多纳了几双布鞋。

然后在一个赶场天,走出家门就没有再回去。

至于父亲当时是否知道母亲是私自行动,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对于外公而言,这无疑是对大家长权威的直接挑战。

从母亲很多次说起外公的言语中,能够深深体会到爱恨交织的情感。因为重男轻女和贫穷,母亲成了家里唯一没有上过学的孩子,这件事成了她最大的遗憾。

在性格上,母亲是最像外公的一个,要强、倔强,但又极重情义。

发现母亲走后,据说外公大发雷霆,全家包括外婆在内都被波及。但不知出于什么心里,外公没有寻找母亲,大有不认女儿的意思。

再说母亲来到父亲家后,开始时也颇为尴尬。

父亲家兄弟5个,奶奶走得早,爷爷提早从部队退下来,当爹当妈。在家排行第二的父亲和大伯也早早的成了帮手。

那个年代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时候,父亲家里的境况可见一斑。因此,因为穷而娶不上媳妇的人家不少。

父亲应该也算因为穷而被耽搁的例子。直到后来遇见了母亲。

因此,父母亲的亲事也就被默认了下来。自古结婚不能避开父母长辈,于是父亲给外公去了第一封信。

信寄出去隔了一段时间都没有反应。但突然有一天,外公和自家几个长辈亲戚却出现在了父亲家。

据母亲说,当时的情况很有些剑拔弩张,外公带着一帮人,拿了绳子无论如何要将母亲绑回家去,动静闹得还挺大。

为了带母亲回去,外公甚至开出了一些对当时父亲家来说很难达到的一些条件。

也不知外公和爷爷是如何协商的,结果是母亲终究还是嫁给了父亲。

后来,我曾问过母亲,外公到底是为什么答应的?母亲说外公好酒,看重仁义,估计是脾性相合,最终做出了妥协吧。

父母亲的爱情在他们的年代应该也算例外,其中发生的很多事我并不清楚,只是对那个年轻时敢于追求自己所想的母亲佩服不已。

他们83年结婚,如今已走过了34个年头。

从小到大,父母亲斗嘴吵架也不在少数,但却从没发生家暴事件。几十年来,父亲在生活的磨砺中练成了不少手艺,比如做饭。

母亲说,在娘家时自己也能轻松做出几桌菜的,可是和父亲结婚后却基本不做饭了,以至儿时的记忆里全是爸爸的饭菜味道。

第二章 时光里的那个人

曾经以为,像外婆这样年纪的女性年轻时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结婚后也没有任性的本钱,只能在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枷锁下,将毕生所有的期翼都放在儿女身上,操劳地过完她们的一生。

直到外公去世,回想他和外婆走来的这一路才发现:外婆何其有幸,生在不幸的年代,却有幸嫁给了愿意为她操心的人。

01

1999年的一天,爸妈突然接到外公过世的电报。

那时的我听到消息只知哭泣,第一反应是那个每次来家里总是带来各种美味的外公再也不会来了。

我没机会去参加外公的葬礼,只记得几天后母亲回家时红肿的眼睛。

后来,再长几岁后才从母亲口中听说了当年的一些事情。

“大女啊,我要是走了,你妈就靠你了。没有你照管,她怕是晚景凄凉呀。”这是外公生病时私下交代母亲的。

母亲当时不解,没有多问但还是应了下来。

而这句话未尽的意思,在外公去世后得到了解释。

那年,母亲回娘家奔丧,到家看到的场景让她一生难忘:外婆站在外公的床边眼神呆滞,没有表情;屋内的三个舅舅正在为家产争论不休;20多岁的小姨一个人趴在外公的床边大哭不止;而床上躺着外公已僵硬的身体,时隔一夜之后甚至连孝服都还没穿上。

愤怒又伤心的母亲,只好拿出遗传外公的那副牛脾气,硬是按下几个舅舅的争论,亲自操办了外公的丧事。

母亲说,那时她才明白,为什么外公生前会如此交待,知子莫如父。

而在外公丧礼办起来,停灵完毕快下葬时,外婆才终于嚎啕大哭。

02

在世时,外公总是将家内外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外婆从来都是按他的指示办事,在儿女的养育和家庭生活上,她从来没有发言权。外公是典型的大男人,一肩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性子说一不二,俨然是位威严的大家长。

以前,母亲每次回娘家总能听到外婆的抱怨,什么老头子总不让她出去串门,就像坐牢(可她忘了上一次雨天串门摔伤了腿);

每顿吃饭总是扯着嗓子叫她回家,别人总是取笑她(有人做饭多好呢,她就这样吃了几十年的现成饭);

夏天不让她多吃西瓜,总把大西瓜分给来家里的小孩儿(西瓜性凉,她吃多了会拉肚子);

泡的菜太酸,让她吃完后牙酸了好几天(难道泡菜不是女主人的事儿吗);

每天给她煮鸡蛋,不吃完会挨骂,直到某天医生检查出她有胆囊炎要少吃鸡蛋(在老年人心里鸡蛋都是好东西)

……

类似这样的抱怨,就连我小时候也常常听见。那时年幼,不懂人心,直到成年后有过些经历,才感叹又羡慕:生活中要是有个人数十年如一日这样关心自己,那得是上辈子积了多大的福缘呢?

03

离开了外公的外婆,想必内心也能感觉到前后的剧烈不同。习惯了另一个人的管里管外,只剩下自己时,那份遗憾和落寞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了吧。

外公过世后,外婆开始了她的“游牧生活”,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待一月。

可再也没人将就她的牙口,饭桌上总是硬米饭、炒菜,清淡不再、麻辣常见,炖菜成了小概率事件。

生病了,儿子斥她几句总还带她去看看医生,有时碰见儿子们不在家,儿媳妇不说什么,却只递过来几块钱,甚至连挂号都不够。

外婆脾气软糯,从来都是依附着外公生活,哪里受过这样的生活。

刚开始那几年,外婆心里的苦显而易见。但她也从不抱怨什么,颇有些自罚的味道。

母亲说,她回去看外婆,好几次瞧见外婆总会站在一旁看着外公曾经摆摊卖土烟的地方发愣。

有一次,母亲看不过去,故意说了句:人不在了再想又有什么用,以后都不会有人给你递钱买凉粉啦。

外婆听后什么都没说,只是眼眶红了。自此后,外婆再没有那样发愣过。我想,她大概已经走掩埋了悲伤,决定听从外公的嘱咐好好过日子吧。

04

某一天,外婆破天荒地主动给父亲打了电话,说要来我家生活。

不知道是母亲酷似外公的性格给了外婆安全感,还是碰壁之后决定遵照外公的遗嘱?外婆终于丢下她“养儿防老”的执念,在73岁的时候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好多年的地方。

来家里后,大人小孩都围着她转。父母亲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上尽量给外婆最好的生活。

这一住就是好几年,后来舅舅们将她接了回去。可没过一年,外婆又要求回来,家里人从没问过她为什么。但我想,一定有我们姐弟的原因。

在我们家里,外公两个字总是频繁地出现。每到寒暑假和年节里,我们总会讲起关于外公的事,比如外公做的酒糟蛋多好吃,外公栽的梨树果子长得老大,还有外公养的水牛好有灵性……

从我们的回忆里,外婆总能听到很多她所不知道的关于外公的事情。

在她眼里凶巴巴的老头子居然被我们说得慈眉善目;当年要和母亲断绝父女关系的狠劲居然因为大姐叫了他一声“外公”而烟消云散;在父母亲最困苦的日子又是外公不顾交通不便,只凭着双脚背来了一袋袋粮食。

凡此种种她在老家听不到的事情,让她终于见到了外公的另一面,仿佛故人再现。

外公曾对母亲说,“我真怕我先走了,你妈万事不管的性子连自己的身后事都办不好。”

后来病重时,外公又交待母亲,“我要走在你妈前面了,其他的我不担心,她身前身后可都要你操心了。”

后记:

外公不是什么大人物,却用他自己的行为践行了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不完美,甚至有些旧社会的固执观念,可他依然让我尊敬。

如果非要说他这一生的遗憾,也许就在于对儿子们的教养太失败,以至于60岁以后他经常为此长吁短叹。

在他们的婚姻里,没有爱情和海誓山盟,更多的是对现实的逆来顺受和认真活在每一天的小心翼翼。可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办法单纯用对错来衡量。或许,就像老话说的:人活一世就图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吧。

今非昔比,庆幸我们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所以,即便生活中依然少不了艰难和不如意,但至少我们能有机会好好地爱一场,对于要不要将就这回事,总归还是自己说了算。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