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经海祭》: 书生
第一章 书生
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个师爷。
现在看古装的电视剧电影,涉及到官府的,都有师爷这个人物存在,很多人都以为师爷是官老爷的智囊团,有的电视剧甚至把师爷刻画成官老爷的狗腿子,其实不然。
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个师爷,他的名字叫做王轩清,但是他并不是什么狗腿子,甚至还比那官老爷要威风。
根据我祖辈留下来的资料记载,王轩清其实是大户出身,家里有钱财百万,是当地有名的财主,正赶上乾隆盛世,国泰民安,那钱真是多的没处花去,纵使日日花天酒地,也败不去家财的万分之一。因为家里的钱他不是死钱,家里有的是生意铺户,绸缎庄,典当行,米店等等,又赶着家里地脚好,在杭州,紧贴着大运河,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花的钱不如进的钱多。
可是我的祖辈上并不一直都是商人,相传最早都是文人墨客,其中不乏留名传世之士,怎奈何连番的改朝换代,那文人是最倒霉的,战火纷飞时,本就无立身之地,又无糊口之粮,新朝初立,要统一新的思想,废除前朝纲领文要,文人又首当其冲,成为了牺牲品。
后来祖辈也就想明白了,活下去,传继香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弃文从商,但是书香门第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即使开始经商,也个个腹满诗书,气质卓然。
饱读诗书,通晓天下,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经商时也无往不利,很快就富甲一方。
有了钱自然就要花钱,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我家这里还真的没有灵验,毕竟家业太大了,哪怕中途出现过几个败家子,也吃喝不完偌大个家业啊。
传到王轩清这辈时,到达了顶峰,乾隆年间又时代开明,那真是扔一枚铜钱在地上,能蹦起来俩枚。
他本也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之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从这个青楼出来,到那个青楼去,和一群狐朋狗友一起,除了家训不让赌之外,那真是玩出了花来,但是古代的娱乐也就那些东西,酒肉总有一天也会吃腻,美女总有一天也会看腻,花天酒地总有一天也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正巧有一天,王轩清又和他那群狐朋狗友在酒楼吃酒,正喝的高兴呢,突然听得楼下有打闹之声,几个人那看热闹兴致一下子就来了,纷纷走出包间,趴在楼上栅栏向下观瞧,只见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愤然而立,双拳紧握,他身后躲着一个年轻丫头,这个书生他们不认识,但是这个丫头他们是知道的,那丫头的是这个酒楼厨子老李的闺女,经常来这里给她爹帮忙,酒楼掌柜的心眼好,也愿意花钱雇她。
今天这个场面,几个人在楼上看的清楚,只见丫头多里哆嗦的躲在书生身后,几个醉酒的大汉怒目而视。
“你个不知好歹的书生,敢坏本大爷的好事,今天大爷我就让你死在这!”
说着,一个大汉举起板凳就要向那书生砸下去,掌柜的和厨子老李赶忙去拦着,其他两个壮汉见状也要动起手来。
王轩清的那些狐朋狗友端着酒杯,一边喝酒一边笑到,
“今个真是好运气,有这么一出大戏看!”
王轩清可不这么想,他心想,这个书生看起来骨骼清瘦,定然打不过那三个壮汉,但是此时却挺胸抬头,面无惧色,横眉冷目,在气场上毫不逊于三个大汉,想起自己祖上也曾是书香门第,在改朝换代之时也出过很多宁断头不折腰的豪情之士,如今看到这个书生为了保护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甚是感动。一股热火在心里油然而生。
“你们三个不知好歹的家伙,胆敢毁了大爷我喝酒的雅兴,我不给你点教训,难平我心中闷气。”
说着,王轩清从怀中拿出一定金元宝举在手中。
楼下的人闻言纷纷抬头,看到上面说话的是王轩清。那王家当家的少爷谁不认识,更何况,此时王少爷手里还举着一个金灿灿的元宝呢。
“你们谁把那个三个大汉的双腿打断,这锭金元宝就是谁的!”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那可是金元宝啊,那个时代,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动不动就抬出一箱子金元宝,元宝一个个还比拳头那么大。那个金元宝也就比大母手指头大不了多少,但是一个元宝也够一家人衣食无忧半辈子了,所以王轩清这话一说出来,那众人都是玩了命了,扑向三个大汉。
三个大汉也瞬间酒就醒了,知道这下完了,不自觉的惹恼了王家大少爷,这一定金元宝,别说他们三个人的六条腿了,就算是三个项上人头也是取得。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三个大汉的六条腿都被卸了下来,血淋淋的躺在地上,痛苦的哀号着。
王轩清将手里的元宝扔到掌柜的手里,说道,
“交给你处理了,把元宝换成散碎的银子分给那几个人,你自己也留一份吧。”
没等掌柜的反应过来,王轩清已经走下楼来,来到书生面前,虽然书生先前面对恶人毫无惧色,但是经过刚才这一幕,也有些面如死灰。
王轩清又拿出一张银票递给厨子老李,让他带着闺女回老家过安稳的日子,不要在出来抛头露面了,然后拍了拍书生的肩膀,示意书生跟着来。
二人走上楼,来到包间,清退了那些狐朋狗友,又让小二换了一桌新的酒席,王轩清与书生对面而作。
“不知这位兄台尊姓大名,家住何处啊?”
王轩清举杯问及姓名,书生赶忙也举杯,
“小生名叫张英兰,不是本地人士,家住广东。”
原来,这个书生名叫张英兰,家住广东佛山一个小渔村,此次上京赶考,虽然未进前三甲,但是多少也有些名次,怎奈何家里贫困,无缘结拜老师,只能回到老家,等待朝廷的招用。
在古代,不是说科考之后就一定能够当上官,毕竟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空闲的官职,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俗称前三甲,才能上金殿面圣,由皇帝亲自提问,皇帝满意了,会赏赐官职和品阶。
其余的人并不是就当不上官,这个官场,谈的是党派,讲的是利益。
虽然各个朝代都说严谨结党营私,但是私底下党派很多,上京赶考的书生,一般第一件事就是要巴结官,送了礼,见了面,谈得上话了,当官的满意了,那你就算是这个官的门生了,他也就拿你当自己人了,会指点你去考试,考试通过了,才会在皇上那里举荐你,一旦有官位空缺,第一时间才会想起你来,你才有做官的机会。
这个张英兰可没有那个钱去巴结官,就打发官员府邸看门的护院都要几百两银子,打发了看门的,也只能见到管家,再千两白银买通了管家,才见得到官。
第二章 师爷
白面书生张英兰说,自己没钱见官,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考入三甲,身上又没有多余的盘缠留在京城,只能回老家,途径杭州,没想到竟遇得此事。
“此次多亏王少爷出手相助,否则今天小生真是凶多吉少,借王少爷的酒,小生谢王少爷救命之恩!”
王轩清赶忙也举杯同饮,二人放下酒杯后,王轩清说道,
“哪里哪里,还是张兄出手在前,我只不过是钦佩张兄为人正义,不忍看你吃亏,才愿意相帮,之后又闻得张兄不依附权贵,这宁折不弯的品格,在下是钦佩至极啊!”
王轩清与张英兰二人越聊越欢,喝酒直到天黑,见天色已晚,二人走出包间,现在酒楼里已经是晚饭的时间,客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王轩清站在二楼喊了一声,
“刘二!叫你们掌柜的过来!”
酒楼的小二姓刘,熟悉的客人都唤他做刘二,刘二本来在忙着招呼客人,抬头看是王少爷喊他,赶忙跑上楼,点头哈腰,笑脸相迎,
“王少爷,嘛事您吩咐!”
“还吩咐!”
王轩清挥手拍了刘二脑门一下,
“我让你喊你们掌柜的过来,你过来干嘛!”
刘二啊了一下,赶忙说,
“我这就去给您找去!”
说着刘二就要往楼下跑,突然王轩清说了句不用,刘二又赶忙停下扭头,这一下可好,差点顺着楼梯滚下去。
“好嘛,王少爷,您可别晃我,小的命薄,这滚下去可就没了!”
“怎么就你话那么多!”
王轩清从怀里掏出几个散碎银两扔给刘二,刘二睁大了眼睛接好,满脸堆笑的说,
“王少爷,您吩咐,您吩咐!”
“我问你,这位张秀才在你这里住店?”
“对对,今天这不下雨嘛,他早上来的。”
“住哪里?”
“后院,最便宜的屋子。”
王轩清看了看张英兰,张英兰依旧抬头挺胸,一脸正气,一点也不为此羞愧,王轩清佩服的点了点头,又看了看刘二,
“刘二,去给张秀才收拾行李,东西都搬到你们这最好的房间,从今天开始,好酒好菜给伺候着,听见没!”
刘二连连点头,然后又连连摇头,
“这最好的房间都住满了啊!”
王轩清又一巴掌拍在刘二头上,
“赶走!”
张英兰在一边劝阻,
“王兄这万万使不得啊,今天的救命之恩已经无法报答,这又如此,如此,哎,小生何德何能啊!”
王轩清拍了拍张英兰的肩膀说道,
“张兄莫急,虽然我只是一个商人,但是祖上也是书香门第,我最佩服张兄这样的人,张兄先在此地住上几天,我有要事与张兄商议。”
之后的一个月时间,王轩清一方面话费钱财打点关系,一方面与张英兰商议,最终给张英兰某得了一个杭州一县的知县,也就是县太爷。
虽然七品芝麻官,但是这也算是步入仕途了,想要日后加官进爵,这第一步必须要迈出去。
起初张英兰是拒绝的,但是看着王轩清大笔的银子花出去了,也就接受了,毕竟这可是杭州,江南鱼米之乡,虽然花钱买官,但是买官不是买菜,不是花了钱,就能随便选,油水大的地方人人都想要,那都是在朝中重臣手里把持这的,一般小地方的官员更替,皇帝是不会过问,哪怕其中有买官卖官,收受贿赂的事情发生,皇帝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叫做为君之道,但是京津,江南,两广等地的官员调动,皇帝必须要重视。
这一次王轩清为了拿下杭州的县知府,几乎花光了钱庄里所有的现银。
一般民间都说,官字两张口,上下都使得,上面的口对上级官员甚至皇上,说的奉迎的话,下面的口对百姓,尽是刻薄言辞。但是这两张口,也是吃银子的口。虽然王轩清知道家里的产业还在,还能继续把钱挣回来,但是打点关系的钱也算是天文数字了。
又过了三个月,上任的文书才送到这里,王轩清又派人将张英兰在广东的老父母接了过来,这就算是一家人团聚了。
之后这杭州余杭县的县太爷就是张英兰了,师爷就是王轩清。
其实这种事在古代很常见,很多官员的师爷都是财主,师爷出钱给有功名在身的人买官,自己当师爷,然后一起剥削百姓,一方面官要还师爷银子,再一个,二人可以起捞油水,只不过王轩清并不需要张英兰还钱,王轩清不缺钱,这么做,一是看好了张英兰的为人,二是圆自己一个文人仕途的梦想。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何况这是在杭州,任谁当了杭州的官,都会富得流油。
农耕文明下的百姓相对来说比较能忍耐,比不得游牧民族,具有抗争行,对于百姓来说,官是好是坏,都要忍。
新知府上任,百姓心想,之前的知府捞够了银两,走了,来了新的知府,这肯定是又要大捞特捞一笔,这日子又要苦了起来。
但是张英兰为人正直,这做官也是恪尽职守,两袖清风,刚一上任,就和王轩清二人合力,将余杭县积压数年的陈案都一一解决,又借着王轩清在商界的影响力和世代从商的经验,整顿了余杭县的商业,成立了商户同盟会。
同时召集杭州的能人异士,治理河道,重修渠道,开垦良田,使得百姓种田的产量大幅提高,这样,无论是种田还是经商,百姓的钱都变多了,张英兰又不像之前的官那样为了征税巧立名目,豪取抢夺,和王轩清经过商议,合理的增加税收,多收的银子也并没有中饱私囊,而是都用在百姓的身上。
就这样,张英兰和王轩清上任一年时间,整个杭州就都传遍了,说杭州府余杭县的县太爷是刘备刘玄德转世,师爷是诸葛孔明投胎,百姓的日子从来就没像现在这么好过。
在古代,信息与交通都十分闭塞,往往某一处发生了天大的事情,等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可能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如果中途再有大小的官员相互掩盖事实,皇帝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
但是杭州余杭县那是什么地方,江南水乡,人杰地灵,那里钱粮丰富,人才辈出,又紧靠大运河,来往的经商的人与河运的人来往络绎不绝,消息传的本来就比其他地方要快,再加上王轩清上下的关系全都打通,如果这里发生任何一点坏事儿,哪怕是传遍全国,众人皆知,朝中的官员也能保证皇帝是不知道的。但是如果发生任何一点好事,官员们又能保证皇帝会在第一时间知道。
所以又过了半年的时间,官员表彰举荐杭州余杭县知府张英兰的帖子已经摆在了乾隆爷的龙书案上了。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