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中生》:命运莅临凡间,霹雳来自天外
第一章命运莅临凡间,霹雳来自天外
古人尝说:夫人者,父精母血,精魂之所化也,故人未生而贵贱早分,及胎熟蒂落而入其宗族,贫贱定矣。又尝有浑噩而错投其胎者,乃命运之多桀焉,故需饿其体,劳其筋,乏其身而后归焉。余,空劳其身,偶有富贵若昙花一现,终将穷途而至末路,何也,皆命运使然耳。
李继坤说:信之,则思之。不信,请一笑而过。
对于古人这段话李继坤深信不疑,按照李继坤的理解,这就是人的命天注定。
看看明末的绿帽王李自成同志,这家伙的悲催人生实乃命中注定,无论多少人帮他,无论他如何疯狂如何造反,他的富贵命也只是那一现昙花,李继坤觉得,这就是命!
经过综合分析仔细考量以及多方对比,李继坤认为自己和李自成绝对不一样!本少也是因浑噩而错投其胎者,所以上天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最后肯定会回归到富贵命运的大器晚成者,所以这小子一直在期盼着一个机会,一个像马云那样的机会,一个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李继坤,身高一米八一,有点小帅,2002年阴历十一月十四日出生,民族汉。
做为新时代的一名高中生,李继坤的生活是苦逼加悲催的。卷积如山,难题如海,但无论如何,在父母期盼的眼神下,李继坤只能咬牙去拼,去搏。
挑灯夜战,补习班,提高班,一对一班,各种班…….能去的李继坤都去了,只是天不遂人愿,李大少爷累死万亿脑细胞,成绩依然没提高。
放下手中笔,李继坤喟然一声长叹:命运之神在开本少的玩笑,本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偶尔打开手机,放飞心中的烦恼,随着作者去体验一把穿越的激情。做为一个明粉,李继坤对大明帝国的灭亡充满了遗憾,所以他经常会看一些有关明穿的小说,用意淫来麻痹自己那心中的痛。看那小说中的主角一个个博学多才,金戈铁马拯救民族之危亡,科技树上开新枝传我汉家文明于寰宇,那生活该是何等畅快。
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重来来,历史也不讲如果二字,所有的明粉只能在意淫中去哀吊我汉人最后的皇朝,他们只能去小说中体验那拼将十万头颅血,还我大明日月天的豪情!
书中那些主角上马治军下马管民,他们一个个是何等的威风霸气,何等的豪情万丈,再看看少爷我,苦读圣贤十几年,一无是处在此身,哎……少爷我今后何去何从?
某人打开招聘网页皱眉浏览,一个图书管理员,居然要求研究生毕业,最后上岗者竟是个物理系硕士;一个小区物业公司招内勤,要求本科毕业,最后上岗者是一位学了五年中医的家伙。
李继坤苦笑着摇摇头,不得不赞一声我大华夏威武!我大华夏的教育事业果然高大上,从古之八股到今之高考每时每刻都在为我华夏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真乃数千年未有之荣光者也,若有朝一日少爷我说的算,一定要将这狗屁的制度改一改。
心情烦躁,扔掉手机,爬到楼顶吹吹风,雾霾的夜空月色晦暗,繁星难觅,李继坤的心情越显压抑。
贵贱贫富乃天定,本少的命运转折点到底在哪?高考在即,估计本少最多考个两三百分,大概差不多能混进华夏大学隔壁的夏华学院,不过听说下滑学院里也有不少著名的专家教授,哎….下滑就下滑吧,这年头有个学上就不错了。
正当此时,天外一道闪电,穿过雾霾肆虐的天空,照亮了夜的静谧,直击人间某处。
吾命休矣!闹了十六个寒暑,原来本少不是投错了胎,本少就特么的不该投胎!
生命的精华在流逝,一丝哀怨的阴魂飘荡而出,这个阴魂手指苍天破口大骂:
“贼老天,本少日你祖宗!本少是到人间来享福的,不是来挨雷劈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无情需待有缘人。臭小子,你以为老子闲的蛋疼来劈你?你本华夏命运之神,四百多年前你度凡人劫时在人间迷失了本性,做做木匠活儿倒还罢了,你特么的玩什么水啊?最特么可恨的是玩完水你丫还不吃药,害的我华夏子民在这四百多年来受尽外邦欺辱,如今老头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你他娘的还不快滚回去赎罪,居然还有脸来骂老子?我特么的劈不死你!
耀眼的闪电不断劈落,李继坤所在小区宛若人间地狱。
李大少爷灵魂出窍,正准备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却不想远处传来一道光,一道温暖的光!
李继坤的一丝真灵拥抱着那温暖的光,希望她会像母亲一样把他带向安全的远方。
时空层叠,期间乱流杂乱无章,某个被雷劈过的灵魂毫无意识的在时空中四处流浪,最后不知飘向了何方。
苍茫的天上传来一个飘渺的声音:哎呦喂,他奶奶的,老子到底要约哪个小妞好呢?第一时空风骚的闵泯好呢还是第七时空温柔的蝴蝴好呢?哎呀不好!命运那小子哪去啦?坏啦,老子一不小心把命运之神扔错了地方!阿弥陀佛无量天尊,罪过罪过,也许你小子命该如此,不过这一次老夫很看好你哦,你慢慢耍子,老夫先去约个美眉泡泡小妞,等再过个几百年老子再来看你哈。
北方的三月,寒风潇潇,黑烟随风舞。大明帝国辽东辽阳城西门,箭楼余火未息,大明帝国国防部副部长,辽东经略袁应泰的英魂尚未远去,可城头却已变换了大王旗,那正黄的龙旗迎着北风胡咧咧作响,它在向城内外所有的汉人昭示着-----建州女真部落头人努尔哈赤再下一城。
朝阳初升,晴空如洗,大明帝国的辽阳血雾漫天,刺鼻的腥气充斥着辽阳城内每一个角落,这座原本拥有百万军民的辽东重镇此时宛若人间地域。
城内的后金兵四处乱窜,留法不留头!你老婆女儿和银子家产都是我的!服不服?不服老子砍死你!奶奶的,你的服字说的太慢,老子现在就砍死你!
城内某处,李老爷家鸡飞狗跳,下人仆婢整备行装一片忙碌。一个四十多岁的举人老爷独自一人倒背双手,他站在杂乱的院中迷茫的望着苍天:辽沈已失,我大明的辽东完了!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现如今兵凶战危,江山易色,满城腥膻,老奴要我李家满门剃发从军?哼!华人变为夷,苟活不如死!
当是时,一声清脆的童音打断了李老爷的沉思。
“老爷老爷,三少爷醒了!三少爷醒了!”
“老三醒了?哈哈哈哈哈,老三文武全才又足智多谋,我儿昏迷数日,如今醒来洽逢其时,真乃天不绝我李家也!”
李家三少爷李继坤,是辽阳人,是极有胆、极有膂力的人,少习兵书懂武艺,一杆丈八亮银枪使的出神入化。这小子仗着武力值高,经常欺负那些士绅大户家的纨绔子弟,李继坤之名在整个辽东那是极其响亮。
李家其余几个兄弟除了读书之外也都有些本事,只不过几天前这个叫做李继坤的孩子莫名晕倒,不知他命里犯了什么劫数,还好此时又莫名醒来。
某个挨雷劈的灵魂冒着李继坤的名,顶着李继坤的身,满脑袋浆糊,他稀里糊涂的听着父兄的高谈阔论,然后麻木的拿起一本黄历仔细检查自己的处境,嘴里嘟嘟囔囔的念叨着:
“天启元年,三月二十二,宜出行宜杀牲,忌嫁娶忌剪发。”
宜出行!忌剪发!正欲催促李继坤发言的老爹听后大喜,我儿之言果然和我想的一样!最后李父计议道:
“左右是死,不如杀出门去,杀不出,再死未迟!难道我父子六人,逃不出一个?”
哥几个发一声喊:“全凭爹爹吩咐,拼将性命不要,孩儿们也要护爹爹出城。”
李家父子招呼仆役佃户集合然后带上家伙出了门,李继坤傻傻的拿着一杆沉重的铁质长枪,背上背着贴身丫鬟李小蛮递过来的褡裢,稀里糊涂的跟着父兄前行,他到此时还没弄明白自己的状况呢!
李家父子走近辽阳西门,李父带头拔刀便砍。那后金的一个头目措手不及,先被砍倒,其余部下,被李继坤哥几个砍得血肉横飞。
李继坤老爹招呼身后巷子里等候的家人仆婢村民佃户快出城,然后高喊一声:
“要归中国的,都随我来!”一时百姓聚上七九百,牵牛拉马手推小车,乱哄哄夺门而出。
奴兵知道消息,三十几人急忙骑马赶来。事起仓促,这些建奴未及挂箭,只拿了些刀枪,他们见那些尼堪足有七九百人,期间又有两三百横眉冷目的小年轻,便不大敢上前。赶了十余里,一边渐渐赶着一边等待同伴来援。只是同伴们大多忙着烧杀掳掠,寻找小美妞,这打打杀杀的一时半会儿哪得人来?
话说李继坤刚被雷劈过,适才又杀得几人,再加上还没弄清自己此时处境,心中正自恶心烦躁,所以这小子看着那些追兵就来气,这小子倔脾气一上来,心中便发狠,他边走边对众人说:
“爹,几位兄弟各位好汉,他马我步,料走不脱,不如杀他一阵,抢些马匹也好让大家死里逃生!”
众人中有不少都认识李继坤,知道这小子平时是个猛人,人送绰号欺男霸女李三郎是也,众人见李三郎发狠,便发一声喊:“三少是个能的,俺们全凭三少吩咐。”
李三少犀利的眼神扫了几眼那三十几个金兵,随口吩咐:“这一路上到处都是逃兵丢下的刀枪,大家拾些趁手能用的,一会我发一声喊,大家从两侧包抄,我父子兄弟带家丁从正面进袭,咱们拿这三十几个建奴的脑袋去河西领赏。”
众人喊一声好,开始七嘴八舌的请战。
“三少放心,小的带人抄东边。”
“三少,我们刘家和王家带人抄他们西边。”
“三少,俺们是袁经略的标营兵,俺们虽战败但血性还是有的,俺们迂回到他们背后去杀他个片甲不留。”
李继坤冷冷的扫了众人一眼,这些人中有家奴,有平时的狐朋狗友,有佃户农夫,有秀才有家丁以及一部分守城败军,不过此时大家为了逃命看起来人心还可用,他轻轻叹息一声:
“为求生路咱们以命搏命,先砍马腿再杀人,大家都小心些,前边有些小树可拌马腿正适合动手,大家开始准备。”
众人齐呼:“喏。”
第二章战奴骑脱困地 行路难宿鞍山
“杀!”
辽阳西门外,太子河渡口,去城十余里的小树林。
二三百号人聚起发难,小树林顷刻间变成战场。
李继坤手持丈八亮银枪带头冲阵,这小子左刺右挑,七进七出,一人独灭五寇。
李家旁亲,自小就跟着李继坤瞎混的跟屁虫,原铁岭卫血洒长空的守城游击李克泰之子李擀,李彪,他们手持铁棍紧紧护卫在李继坤身侧。
李家家奴,李百峰,李百战,李百渡,李继坤的铁杆狗腿子们,他们手持长枪亦伴着自家少爷杀进杀出。
此六人的悍勇激发了乡亲们埋在骨子里的血性,人们发一声喊,男女老幼齐上阵,刀砍棍砸,手撕嘴咬,誓灭建奴。
一场鏖战,三百对三十七,李氏族人以李继坤为首,带着辽阳的乡亲们大获全胜,全歼跟来之敌。
(史书记载:生员王氏父子七人,违剃发命,自知必死,带领数百乡民杀出辽阳西门,直奔辽西,数十建奴大骇,莫敢追。)
战后,李继坤抚胸喘气,暗自咂舌,奴贼凶猛,传言不虚,三百对三十七,我方阵亡十七人,伤四十三名员,谓之惨胜亦不为过。
战后检点,获完整马匹二十一骑,建奴头颅三十七颗,纹银八千五百七十两有奇,黄金朱玉若干,刀枪旗帜无算。李继坤一声令下,剥甲扒衣以供后日之需,另外安排人员将十七位战死的勇士乡民草草掩埋,立一木制碑牌藏于林间,以供后人寻找祭祀。
此地离辽阳仅十余里,烽火连天可见烟幕,李继坤不敢久置,令人迅速分割伤残死马,整备一番妇孺米粮,令好马驮之。
事毕,李三少迅速整队,吩咐家奴青壮照顾老弱,又派大哥带领一群家奴维持队伍纪律,然后招呼大家急速南行。
溪流肆意南向,芳草以露鹅黄,初春时节,各家本应在田间播种希望,在庙堂讨论农桑,此时却只能各自独伤。
李继坤带着一群饥饿的同乡,不敢停留埋锅,他们只能顶着午间温暖的阳光,喝着冷冽的溪水,不断南行,南行!
天空湛蓝,空气纯净清洁,关外膏肥的泥土还带着一股春的芳香,李继坤的思绪中没有诗只有远方。
毫无道理的借尸还魂,疑似穿越,更似一种时空层叠中的错乱。李继坤无法用任何一种理论来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象。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灵魂真的到了大明,如今的时间节点是公元1621年阴历三月二十二日。
大明,大汉民族最后的绝唱,无数汉人心中永远的伤。数华夏数千年历史,大明得国最正,翻遍数万本史书,末代之君有被俘的有被杀的,唯大明崇祯帝覆面自亡。
无论崇祯帝生前的做为是否得当,但他终究是我大汉民族宁死不屈的帝王。做为大汉民族的后裔,我们都应该永远铭记,因为我们的先祖都曾剃发请降。
大明国祚276年,共计传承十六帝。史书中这十六位帝王要么残忍暴虐要么昏聩无能,以致大明黑暗腐朽民不聊生,但,我们见过么?
大明的子民,武大能娶潘金莲,最关键的是他娶来之后还能养的起!我们能娶范冰冰么?我们能养的起么?
大明的子民,穷鬼徐霞客能踏遍天下万水千山,如今的我们能吗?
大明的泰山,每日朝拜求佛,观光敬天者,累以千万计,有人说现在去泰山的人更多,但古今这两个时空的交通状况如何?人民生活水平如何?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眼中的大明,国富民强,开放包容,水师天下无敌,是真正的天朝上国,这老家伙死前最大的心愿居然是要葬在大明。
欧洲传教士眼中的大明,江南随便一座城市,都堪比或超越了他们的都城。
这样一个强大富裕的文明,最后确被野蛮撕碎,把奴根深种,将自信击成齑粉,致使华夏数百年无法翻身。至今还在宣讲着什么东方的……东方的….东方的….东方的巴黎……可悲可叹。
想到此处,行进间的李继坤嘴角露出一丝邪笑,如今本少莫名来到大明,我汉家江山还会不会易色?我大明还会不会亡国?呵呵,只有天知道。
逃难的队伍在不停的前进,家丁青壮在扶老助弱。原来这就是乡情,这就是几百年积攒的乡情在患难与共中的真实体现。
李继坤暗暗颔首,心为之动。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和平年代,无数的现代人被关在钢筋水泥铸成的笼子里,他们早已丧失了那淳朴的邻里情。
值此战乱年代,大厦将倾之际,李继坤在思考着自己能为乡亲们做些什么,能为这个心中的大明做些什么。
造反?治国?用后现代的知识去引领大明的潮流?
李继坤想到了睿智如狐的诸葛孔明,这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把蜀国带向了灭亡。
李继坤又想到了霸气无双的西楚项羽,这么一位勇武的霸王最终也只能自刎乌江,令后人唏嘘不已。
那么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智不如诸葛,勇不及项羽,本少到底能为大明做些什么?我辽阳李家有何资本可以助我?
灵魂深处的记忆被打开,李家的一些详情在脑中闪现。
李家祖上因贪腐被朝廷革职定罪,洪武年间从江北扬州府发配辽东。但李家先祖曾经官拜从四品知府,李家一族向来识文断字,所以李家后人一直耕读传家。
李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不断的发扬祖先贪腐的优良传统,积极勾结地方官吏与豪强,经常在灾年侵占民田与军屯,积累数世,家中田亩已高达两百多顷。虽比不得铁岭李家,开源郑家,广宁石家,锦西祖家,但如今也算辽阳一方有名有姓的富户。
至于目前家里有多少积蓄李继坤不清楚,这种财政大权一直掌握在父亲和远在扬州的叔叔手里,李继坤只知道李家在山东登州和江南扬州一带还有不少土地田产,以及一些商行药铺。
在海上李家还有十几条船,每年都会往返在辽东和江南之间,偶尔还会去倭国和南洋一带打打秋风,能商则商能匪也毫不手软,李家的船队实打实的可以算作商盗。
想到这些,李继坤的嘴角微微上翘,原来本少的命运节点在此。只是如今却只能对后世的父母说声抱歉了,不是孩儿不孝,实在是命运弄人,孩儿连一丝反抗的余地也无,望父母大人各自珍重,有机会孩儿以梦托之。
心情不错的李大少爷昂首前行,身后的队伍杂乱无章,偶遇路人,三五成群拖家带口亦在逃亡,随着人流的汇入,逃难的队伍渐行渐壮。
一群难民越沙河,过长甸,前方左右鞍山在望。
天渐暮,人马疲惫俞发难行。望前方,两山对峙古路茫茫,老弱妇孺话里带悲腔。
前方山侧有一墩台,看其规模应该是鞍山驿北方的四方台,此去鞍山驿不远矣。
望着越行越缓的难民,李继坤皱着眉爬到一处高坡,拼着命喊:
“父老乡亲们,我们刚才已经过了四方台,前面不远就是鞍山驿,我们到鞍山驿就打尖休息,煮些米粮吃些马肉,大家恢复一晚明天一早再出发。”
此言一出,众人好像受到了某种鼓舞,哭泣的孩子们闭了嘴,蔫头耷脑的队伍加快了脚步。
古鞍山驿,位于辽阳正南偏西,距辽阳城六十里。李继坤带着一众乡亲,自辽阳西门辗转而来,穿过五六十里的无人区终于在傍晚抵达鞍山驿。
鞍山驿是辽阳南出的第一个驿站,北接辽沈,南至海州旅顺口等地,东向延绵辗转可到鸭绿江朝鲜一带,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洪武二十年设驿站,万历年间铸城包砖,城周一里204步,城高三丈,墙宽两仗五尺,角楼雉堞俱全,其城紧邻杨柳河,城外引河水护城,其防卫体系极其稳固。
据《辽东志》记载:“鞍山驿,辽阳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洪武二十年设,定辽前卫带管。”明末又设鞍山巡检司,负责管理地方治安和城防。熊廷弼第一次任辽东经略时曾到鞍山驿巡视,对鞍山驿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视。
不过此时鞍山驿内却是人仰马翻一片吵杂。无论是本地土著还是那些远来的商户都在忙着收拾东西南逃,他们早已得到消息-----辽东最大的镇城辽阳已被后金攻占。
经略袁讳应泰大人以身殉国,巡按大人张铨被老奴生擒,各位总兵大将死的死逃的逃,我大明官军死伤无数尸横遍野,没死的也都逃的差不多了,前几天听说啊仆太带着护兵都追到了鞍山驿外的四方台。
值此城头变换大王旗之际,辽南却无能战之兵,无守城之卒,吾等乡民已成待宰羔羊,听说老奴正带着一众奴才在辽阳城里挖地三尺,剥衣找粮,此时我等不跑更待何时?
当此乱境,李继坤带着一群难民进了城。这群难民一千一百有奇,老弱妇孺占了大半,人均负重三四十斤,他们一个白天居然神奇的行进了六十里,拥有现代灵魂的李继坤不得不叹服这些古人逃命时所爆发的韧性。
李继坤一行找了几个逃跑商贩地主家的院子,安顿士马,埋锅造饭,安排警戒以防范那些乱兵悍匪的抢劫。
诸事已毕,李继坤召集父老乡贤聚众一晤,开始商议众人明日行程。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