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杲传奇》免费试读_鹰嘴岩

时间:2019-03-15 11:36:22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鹰嘴岩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杜杲初试锋芒 李钰毅然赴难

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扛着世界一统的旗帜,纵横天下,灭国无数,可唯独那孱弱的南宋朝廷却独立抗衡蒙元50多年,第一次的宋蒙战争,宋军大败蒙古,之后又拖死窝阔台,还在钓鱼城击毙了蒙古元宪皇帝蒙哥......要不是蟋蟀宰相贾似道专权,1276年的蒙古就未必能够消灭南宋。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南宋朝廷?是因为南宋有了像杜杲这样博学多才、智勇双全的英雄豪杰,才让蒙古帝国心惊胆寒,使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成为了蒙古帝国征服史上的强劲对手。

杜杲(1173年6月7日——1248年7月19日)字子昕,福建邵武城关人。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宁宗嘉定年间,因祖父杜铎清廉爱民,政绩优异,父亲杜颖平定叛乱,兴修水利,因而享受朝廷荫补,走上仕途。

之后的杜杲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他南征北战、抗击侵略,逐渐走向了南宋朝廷的政治前台,成为南宋时期的文武全才和爱国将领,被后人誉为淹贯多能的南宋名臣。

杜杲打小起就爱好学习文化,尤其喜欢军事天才鬼谷子的用兵之道和鲁公输的发明创造,他把父母留给自己的零花钱全都花在了书肆上,以至还会邀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不辞劳苦地走到建阳书坊,为的就是能买到家乡邵武根本买不到的兵法书籍。

建阳书坊是南宋时期最大的书刊出版之地以及书商的云集之所,杜杲从中汲取了一定的兵书知识,以及发明创造的诸多营养。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军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县)等地﹐宁宗赵扩连忙让右相史弥远向附近的州府调兵谴将。江淮制置使李珏慌忙询问幕僚杜杲:“如何应对,才能既解滁州危机,又确保江淮安宁?”

见李大人惶惶不安的样子,杜杲随即轻松地笑了笑后又认认真真地分析说道:“滁州乃江淮制置的防范重地,大人派兵天经地义,若派重兵支援滁州,其他防地必然空虚,若是胡椒撒面做做样子,那就根本起不到阻挡金兵的入侵作用。”

“人少不行,人多也不行,你杜子昕能否告诉本官,究竟要怎样去做才能算行?”

杜杲还是轻轻地笑了笑,尔后向制置使李珏主动请缨,郑重说道:“倘若大人信我杜杲,杜杲可带千余人马前往滁州解除危机。”

“信,本官当然相信。”

听幕僚说只要带上千余的人马前往滁州便可解除危机,李珏觉得,就是这个人数他还能够接受,于是,便欣然点头,愉快答应。

杜杲虽说是荫补入仕的文武全才,但朝廷看在他父亲杜颖的面子上,还是把他安排到油水富足的江苏海门盐场供职,管理盐场并不是杜杲的理想职业,幸好他人还没到江苏,就被父亲的好友——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要去做个檄摄闽尉,然而,杜杲并不在意自己只是一个代理的小官,而是认真查案,追捕凶犯,力保福建各地无事平安。

陈彭寿因此而名声大噪,可他深知,凭杜杲的能力,做个刑官狱吏实在是大材小用,而应当是统兵千万,驰骋疆场的大将军,于是,他便向自己的好友李珏推荐了杜杲,希望杜杲能够帮助李珏做好江淮一带的防务工作,以抵御金兵的南下入侵。

李珏看了看陈彭寿写给自己的推荐书信,他二话不说,便让年轻的杜杲做了自己的心腹幕僚。

就在杜杲做了江淮制置使李珏的心腹幕僚后不久,金宣帝完颜珣(名:吾睹补)在主战派的怂恿下,令大将完颜合达领十万精兵南下伐宋。

当得到金军已在滁州对面,搭起帐篷,准备择日攻宋的不好消息时,李珏连忙向杜杲讨教对策。

杜杲献策:“大人毋须紧张,金兵不善水性,此次完颜合达定然是要花掉一定的时间去准备船只,只要拆掉沿江、沿淮的所有浮桥,并在沿长江、淮河的靠南之处,多扎篱笆,金兵的船只便难以靠岸,而我们的宋军就可在南岸射出含有火油的利箭,到时候的金兵不是被射死,就是被烧死、淹死,若有此般结果,大人还何愁金兵不退?”李珏一听,顿时精神抖擞,连连点头应许。

果不其然,完颜合达将北边征来的船只连成一片,浩浩荡荡地向南边驶来,快到岸边时,所有的船只皆被篱笆卡住,动弹不得,完颜合达令金兵下河,可这虽说临近南岸,但水深至少也没过头顶,金人不善水性,只能扑腾几下沉没水里,而此时的南岸箭如疾雨,将火油带到金兵船上,不消半天的工夫,所有的船只皆烧成灰烬。见此,杜杲亲自带人将跳入水里的完颜合达救到了南岸,并派人将他送到金国。为此,杜杲的面部还被不愿缴械的金兵射中两箭,幸好无大碍,否则,为救金将,命丧江淮……

宋军大都不解杜杲的做法,就连李珏也是一头雾水,暗想:金、宋两国乃深雠大恨,你杜杲不但救了完颜合达,还派人把他送至金朝,其做法有悖常理,不合规矩。

杜杲见李珏大人耳闻宋军完胜的消息后,不但没有眉开眼笑、兴高采烈,反而一脸无奈、忧心忡忡,于是连忙询问原因何在。

“为什么要救金将完颜合达,难道你杜杲不知他完颜合达曾经肆意杀戮我大宋王军?”

杜杲一板一眼地认真说道:“眼下的蒙古为何不敢南下伐宋,那是因为两国的中间还隔着一个大金帝国,若是金国被蒙古消灭,我们大宋则必须直接面对蒙古帝国,唇亡齿寒的教训深刻,当蒙古逐渐强大之后,他完颜合达力谏金帝放下仇恨,极力主张联宋抗蒙,他此次带兵南下攻宋,实是无可奈何的行为举止,大人可以想想:完颜合达是金国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一员猛将,又岂会做出如此低级的错误决定,让所有的船只连成一片……”

“子昕此话不无道理,可光靠他完颜合达一人能管用吗?联金抗蒙就是宋金两国的人们都难以接受。”

杜杲肃然厉言:“再难接受,宋人也要放弃仇恨,这关乎社稷、朝廷命运,若是宋蒙联合伐金,那么金国灭亡之后,蒙古人就一定会一路南下消灭宋国,在下所言决然不是危言耸听。”

李珏听后,频频点头,举双手赞成。

回到金朝后的完颜合达万分感谢杜杲的不杀之恩,并要求金宣宗与宋廷修好,共同对付有着勃勃野心且日益强大的蒙古帝国。

完颜合达的联宋抗蒙建议遭到了以金国鹰派领头人物——英王完颜守纯等人的强烈反对,并要金宣宗削他官职,逐出朝廷。可金宣宗并没有采纳鹰派人士的主张、建议,而是让他享受着金朝皇室勃极烈的特殊待遇。

然而,江淮抗金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临安,宁宗皇帝赵扩下令追究是谁放了金将完颜合达,杜杲急着主动承认,并想进京劝说宁宗联金抗辽。

可李珏大人死不答应。他深叹了口气,随后轻声细语地缓缓说道:“你杜子昕是我们南宋朝廷少有的军事天才,日后定然会有更大作为,而我李珏只是一个无有缚鸡之力的年迈书虫,再说,江淮制置大使是我李珏,而不是你杜杲,责任理当由我李珏扛负,他人赴京难以交代。”

“不行,完颜合达是我杜杲私自放走的,理当让我杜杲赴京详细说明,又怎好叫大人替我顶罪代过?”

“别争了,即使我李珏不去京城,也会成别人政治斗争的拿捏把柄,幕僚还年轻,日后的大宋需要子昕。”

杜杲还是不愿让李珏替他顶罪代过,他苦口婆心地极力劝说。谁知李珏突然拿起了案几上的匕手,极其严肃地大声说道:“若子昕过意不去,日后便可照顾本官的爱女芝秀,望二人…….”

“大人一定能够回来!”

杜杲在说此话的同时,也深深为李珏的今后担心,他只能暂时代替江淮制置使的职务,尽力做好江淮沿岸的防务工作。

不想,李珏进京后,只是向朝廷做了一番联金抗蒙重要性的阐述之后,没过多久便成了帝后两党之争的牺牲品,不知被谁用砒霜毒死在了京城监狱,杜杲闻讯后悲痛不已,他随即离开江淮制置的衙门。

然而,帝后两党的朝廷官员,却在杜杲今后的去向问题上皆有着共同的想法和相同语言。于是,杜杲在新任江淮制置大使,皇室大将赵善湘的劝说下接受了朝廷任命的濠州(今安徽凤阳)府衙通判一职。

第二章 杜杲睿智果断 宁宗无奈妥协

劝说杜杲接受安徽濠州通判一职,当然有新任江淮制置大使皇室大将赵善湘的目的所在。他知道金人一定不会就此罢休,为了安慰金朝的强硬派,完颜珣必定重新纠集人马,南下伐宋。

果然金宣宗令枢密副使纳合买住领兵十五万南下攻宋,一路下来兵不血刃,所向披靡,基此,赵善湘连忙让濠州的杜通判献计献策,杜杲摆了摆手,无奈叹道:“大人的手下幕僚众多,而下官只是一个地方文官,又如何能给大人出谋划策?若传将出去,不仅毁了大人的名声,就是子昕也难逃咎责。”

“大人既然忧虑,善湘也不强人所难,抵御金人入侵毕竟不是文官的职责所在。”

其实赵善湘早就听好友李钰说过杜杲,说他从小就以前辈李纲为榜样,立志抗金,雪宋国之耻。此番话语意在试探李钰所言是否属实?

不出所料,杜杲随即献出二计:一是诱敌深入,一是斩断退路。赵善湘完全领会,随即让人布置埋伏。

纳合买住还以为是宋朝的宰相史弥远已给宁宗皇帝说好了向金朝投降的所有条件,故而无人抵抗,一路来到江苏。

当金军来到江苏的盱眙时,却不见岸边的船只和浮桥,纳合买住只好搭棚做饭,待备好船只,来日横渡。而此时杜杲指挥躲在暗处的宋军奇兵突然朝着金人猛力冲击,一些金兵还没明白是发生什么状况,就被宋人的奇兵砍断手脚,痛得喊爹叫娘,鬼哭狼嚎。

纳合买住只好鸣锣令金兵往后撤退,谁知金兵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但有埋伏好的宋军正规部队,还有地方武装,甚至山上土匪,可谓全民武装,全民皆兵,不消几日工夫,纳合买住的十五大军,只剩区区三万多人,纳合买住只好向金廷求助,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英王完颜守纯竟然代表父亲金宣宗,要他回国接受审判。纳合买住万念俱灰,他一气之下带着剩余的三万金兵投了宋营。

宋军的胜利,让江淮沿岸的百姓杨眉吐气,也让曾经当过濠州通判的陆子虞激动不已,于是他连忙从家乡越州山阴(今绍兴)出发,昼夜不停地骑着快马来到濠州,说是要见见用兵奇人杜子昕。

陆子虞乃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抗金元帅陆游的长子,见到杜杲,他一边大声诵读着父亲临死前写给自己和弟弟的《示儿》律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边紧紧地握着着杜杲的双手,激动得热泪盈眶。

杜杲长长叹气,无奈说道:“我杜杲也许要让你陆子虞死去的父亲失望了,因为现在不光是宋、金两个国家,金人不惧,已是日暮途穷,南下伐宋只是为了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是金人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而更北的蒙古则蓬勃跃升,如日中天,若还不及时更换脑筋,以金为敌,其结果,必然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其结果是金、宋灭亡,让蒙古统一。”

子昕兄弟此话差矣,蒙古只是大金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民族而已,又怎会如此强大吞并宋、金?莫非杜大人也学古人秦会之(秦桧,字会之)……”

“你陆兄弟如此说话,我赵善湘就要不高兴了,说句良心话,刚开始我赵善湘也接受不了杜杲私自放走金将完颜合达,认为他是同情敌国,向敌方示弱的一种表现,后来宁宗在御书房里召见了在下,说出了皇帝的无奈和苦衷,并要在下到监狱探望李钰大人。”

“哦,子虞明白。”

陆子虞瞬即走到杜杲身边,请求杜杲原谅他的唐突和冒昧。”

赵善湘笑了笑道:“杜大人胸襟豁达,又岂会争长论短、斤斤计较?”

接着,赵善湘、杜杲和陆子虞便一起回忆了宋廷的过去和三人各自的所见所闻。

宁宗为皇时,南宋与金朝的关系日趋紧张。宋宁宗因不满金朝蛮横要求即按旧时的礼仪逆天行事,对自己倍受屈辱的地位深感不满,因此他也支持太师韩侂胄和知陶门事苏师旦的对金采取强硬措施。

嘉定四年(1204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将文学家岳珂为祖父岳飞所作的辩白文书宣付史馆,并追封岳飞为鄂王。不久之后,宋宁宗改元开禧,取的是宋太祖“开宝”年号和宋真宗“天禧”的头尾两字,以示南宋的恢复之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宁宗下令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爵位和“忠献”谥号,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的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宁宗此举被后人认为是平反岳飞案件最为彻底的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朝廷的主和派,使主战派得到了鼓舞,民心大快。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宋朝军队不宣而战,首先对金朝军队发起了攻击。

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但由于金朝事先得到了风声,觉察南宋“将谋北侵”,已做足准备,在遭到进攻后立即进行了反击。由于韩侂胄用人不当,中路军统帅之一皇甫斌率军攻打唐州时被金军击溃,接着在攻打蔡州时大败于溱水,韩侂胄急忙把他撤了。北伐主战场两淮统帅邓友龙等人也因兵败溃逃而被撤职查办。

不久,金军就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同时对宋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宋朝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守。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之下,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相继被金军占领,西路军事重镇和尚原与蜀川的门户大散关也被金军所占。韩侂胄想通过吴曦在四川战场挽回颓败的局势,但陕西河东招讨使吴曦在金将完颜合达的劝说下,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变称王。这场战争于第二年以宋朝的完败而结束。

接着就是兵败之后的双方谈判。而对南宋来说,战败以后的和谈是声弱气短的。作为胜利者,金朝自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除了提出割地赔款之外,还要求将“开禧北伐”的主谋缚送金国。

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气候,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就是主要的代表人物。杨皇后因当年韩侂胄在宋宁宗挑选皇后的问题上不倾向于她而怀恨在心,同时她也认为北伐过于轻率。他们通过皇子向宋宁宗进言:“韩侂胄再启兵端,将危社稷。”杨皇后也在旁边劝说宋宁宗,但宋宁宗很犹豫,一时难以定夺。杨皇后担心如果宋宁宗走漏风声,让大权在握的韩侂胄知道,后果将十分严重,于是就与礼部侍郎史弥远、参知政事钱象祖等人密谋商议,设法除掉韩侂胄。

开禧三年(1207年)的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的途中被殿帅夏震派出的将士挟持,杀死于玉津园中。当时宁宗听说韩侂胄被押往玉津园,知道情况万分紧急,他连忙下旨追回太师。

杨皇后一把夺过写有旨意的笺条,对着宁宗如泣如诉:“韩侂胄要废掉我和儿子,还残害宋金两国的百万生灵!”见宁宗忧心忡忡且默然无语,杨皇后又大声哭道:“若要追回他韩侂胄,就请让我杨桂枝(杨皇后,字:桂枝,号:小妹。)先去死!”见此,宁宗只好含泪作罢。

韩侂胄被杀以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金帝完颜珣,并以此作为向金朝求和的有利砝码。此后的南宋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等人把持。经过与金朝的艰苦谈判,按照完颜珣的要求,韩侂胄和苏师旦的首级被送往金朝示众。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王朝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和议条款为:两国境界仍如先前;嗣后宋以侄事伯父礼事金;增岁币为银帛各三十万;宋纳犒师银三百万两与金。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比宋孝宗时期的“隆兴和议”还更为屈辱。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