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笔记》:第一 论“正”与“反”

时间:2019-03-17 18:07:33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style梓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 论“正”与“反”

以前的我十分热衷和人讨论,但说话的时候条理却不怎么清晰,单独看我自己说的话,我觉得大问题是没有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就是说服不了人?

当时我心里一直挺疑惑的,明明我说的这么在理,为什么总是能够遇到持相反意见,并且怎么说都说不通的人,不知道你们和别人讨论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根据我的论战经验来看,应该是有的。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反思,仔仔细细审视我和别人的对话。

骤然发现,其实对方一段话里其实我有异议的只有一句,就这么一句话是怎么发展成后来为了讨论打出的成百上千字的?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有时候话其实挺多的,别人短短一句,我就打出好长一篇。

当时只觉得就这样都不够表达我心中所想,恨不得多写一些。

当时看到一些吧友答不应题,很是烦躁,觉得他们一目十行,后来才觉得我自己也有问题,别人闲暇就想好好讨论个问题,你打那么长的话谁愿意看?

何况,很多我觉得足够说服对方的话其实对方看了也不觉得有错,我却愚蠢的拿大家都觉得没问题的话去反驳对方。

当然,即便是现在我也依然讨厌一目十行的人,和人讨论,认真看对方言论是最基本的尊重。

话扯远了,这里说些我真正感想。

用句神棍点的话,万物负阴以抱阳,一旦和别人交谈,你可以把对方话分成反对你认知的,和赞同你认知的。

所谓反对你认知的,就是说你看了不爽的觉得是错误的,其实就是你俩观点的异议所在。

所谓赞同你认知的,指的是你觉得对,他也觉得天经地义的。

想要进行理性的讨论,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这两点。一旦出现纠缠不休,排除某些特定情况,问题基本都是在这。

所以,必须牢牢抓紧你对反对方话里不爽,最不认可的每一句话,组织起适当、尽量简短的语言反问他,不要试图用一些谁看起来都觉得很有道理的话去说服他,这样只能起反作用。

为什么不要用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质询对方呢?

这正是因为太有道理了,单独不带任何倾向地看你觉得对,他也觉得没问题。

然后在你俩吵起来的时候,你说出你的反对意见,然后还拿这个典故佐证。

对方单独看那个典故也觉得有道理,但要是把你的反对意见连在一起,对方多半会觉得你胡搅蛮缠,然后拿出他的反对意见加上另一个典故反驳你。

这里很容易陷入意气之争。

其实很多人很多讨论刚开始双方还能就事论事,可一旦延绵过久,基本就会陷入一种在说出反对意见的同时,还拿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反问对方,说对方是站在这个众人皆知的常识对面,这其实就是相当于拿对方不反对的话当成对方反对的话。

本来你应该拿对面的“反”说事,分不清这一点的人,很多时候说着说着,就把对面的“正”当成对面的“反”来说话。

曾经的我也是使用这一招数的惯犯,但后来发现,不能真正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说的在富丽堂皇也没用用处。

第二 论生命的怪圈

人心反复无常,超越何其艰难。

当一个人下定决心要改变,这就是“觉悟”,然而,除了极少数人,大多人难以坚持。

人虽已经悔悟,但正如上言,人心反复无常,难有定论。

何以见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门六祖慧能所言。

可身在凡尘,又怎么不惹尘埃?大多数人都是下面这样。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觉悟就如同一次拂拭,可只要身在凡尘,灰烬自然会再次落在身上。

就如戒烟戒酒戒色戒赌,有了一个戒字,明显就表露着人以醒悟到所为不正,不应当继续下去。

守戒之后,戒字后面一体同胞的事物并不会消失,它将如影随形,在你觉悟之后,又会落进心里,犹如一道锁链,再次把你拖入深渊,让你蒙尘。

时而觉悟,时而蒙尘,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