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之通俗演义》免费试读_义安居士

时间:2019-03-17 12:40:32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义安居士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李自成大战吴三桂 马士英用计立新君

词曰:

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故垒荒丘,似含羞。

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郁绸缪。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莫上醉翁亭看,蒙蒙雨,杨柳丝柔。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来游。

(南宋刘过作)

崇祯年间,全球变冷,华北大旱,疫病横行,民变蜂起。陕西米脂人李自成本为驿卒,失业而反,割据西北,自称“大顺王”。陕西定边人张献忠曾为捕快,失业而反,割据四川,自称“大西王”。满族叛离,割据东北,犯边甚急。朝廷缺饷,加税于民,叛乱更甚。

崇祯十七年三月一日,大顺军攻破大同,京师告急。

三月一日,崇祯帝朱由检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火速入关勤王。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崇祯元年武举人,前任辽东总兵吴襄之子,名将祖大寿之外甥,俊美风流,勇猛善战。其父曾率五百骑出探,被清军围困,吴三桂见之,遂率二十骑突入重围,斩杀清军一王子,鼻梁中一刀,救其父,于是以孝勇闻名关外。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围攻北京。

三月十八日,崇祯帝登景山,遥见城外烽火遮天,尸骨横野,叹曰:“苦我民耳!”回宫后,令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灿、定王朱慈炤逃难,令皇后、贵妃自缢,又斩嫔妃数人,召长平公主,以手掩面,挥剑击之,闻倒地声,转身泣曰:“汝何故生我家!”然后自缢而崩于景山,遗言曰:“朕自登基十七年,虽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破北京,数千官兵战死,大臣七百余人举家自杀,宫中数百人自杀,史称“甲申国难”。不久,朱慈烺被大顺军软禁于营中。

四月,李自成出谕曰:“明朝天数未尽,本王决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并下令抄没北京地主家产,且派人劝降吴三桂。吴三桂决定见机行事,入京途中闻家产被抄,其父被抓,爱姬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强占,勃然大怒曰:“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献关降清,宣称借清兵为崇祯帝报仇。爱新觉罗·皇太极大喜,亲自迎接,赐座递茶,有诗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乃率十万步骑至山海关讨伐吴三桂,吴三桂率五万铁骑迎战,被围不能出,激战一昼夜,力尽难支。突然狂风扬尘,天昏地暗,清朝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率五万步骑突袭大顺军后方,大顺军猝不及防,被夹攻,遂溃败。朱慈烺与其师李士淳、太监高潜等人趁乱逃出。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军回京,僭号登极,杀吴襄一家三十四人,然后西撤,令刘宗敏留守北京。

五月三日,吴三桂率军攻破北京,引多尔衮入城,多尔衮令民众限期剃发留辫,改穿胡服,违令者斩。同日,福王朱由崧即监国位。

且说三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逃至南京求救。

四月一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誓师勤王,率军至浦口,遇退休内阁大学士蒋德璟,闻崇祯帝与太子已南下,疑惑无计,按兵不动。

史可法,河南开封人,北京锦衣卫籍,崇祯元年进士,东林党名士左光斗之门生。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故得士死力。

四月八日,淮安巡抚路振飞发来塘报,宣布北京沦陷,皇帝驾崩。史可法乃召百官缟衣发丧,议立新君。

凤阳总兵马士英曰:“先帝驾崩,太子不知存亡,国不可一日无君,福王伦序当立。”

礼部侍郎钱谦益曰:“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马士英,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钱谦益,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东林党首领。

百官意见不一,争论无果,遂散会。

马士英密访史可法曰:“继位之事,公意若何?”

史可法曰:“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然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

马士英曰:“公言差矣,太祖之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无子嗣,兄终弟及,且公与我若挟天子以令诸侯,何愁大事不成?”

史可法曰:“桂王常瀛,神宗子也,素有贤名,立之如何?”

马士英曰:“亦佳,但须速耳。”

五月一日,马士英勾结江北四镇首领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率军护送福王至南京,百官只好在郊外拜见福王。

五月二日,福王与史可法谒孝陵、奉先殿,暂住内守备府。群臣请见,福王欲避,史可法劝曰:“殿下毋避,宜正受。”

福王然之,接见百官,议战守,史可法曰:“殿下宜素服郊次,发兵北征,以示天下必报仇之义。”

福王曰:“先生所言甚是。”

然后议国统,张慎言曰:“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可遂即皇位。”

钱谦益曰:“太子存亡未卜,倘南来,若何?”

诚意伯刘孔昭曰:“此事已定,谁敢不从!”

百官附和,请福王即位,福王曰:“太子及定王、永王不知下落,且瑞王、惠王、桂王均为叔父行,应择贤迎立。”

百官再三劝进,福王曰:“君父之仇未报,断无登位之理,吾权且以明代宗故事监国。”

然后重组内阁,众举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又议补空缺,众举张慎言、刘宗周、吕大器。刘孔昭欲入阁,众以本朝无武将入阁之例阻之。

刘孔昭愤然曰:“即我不可,马士英有何不可?”于是众举马士英。

刘孔昭又推举阮大铖,史可法曰:“此先帝钦定逆案,毋复言。”

阮大铖,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先入东林党,后转投阉党,及魏忠贤倒台,因附逆罪去职,吴应箕、黄宗羲等东林党、复社成员声讨之,故结仇。

五月三日,福王监国,命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内阁首辅,马士英为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封黄得功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为东平伯,刘良佐为广昌伯。文武有所升赏,不在话下。福王为申甲国难牺牲者追谥赠爵,群臣敬服。

五月十五日,群臣劝福王登极,福王再三推辞,即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之后,马士英自恃功高,因不能当首辅而怨恨,乃拥兵入觐,奏史可法所言“福王之七不可立”,拜表即行。史可法为避内斗,遂奏请镇守江北。弘光帝允之,封史可法为太师、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马士英为少师、内阁首辅。不久,马士英推举阮大铖入阁,百官极力劝阻。马士英因阮大铖有恩于他,为其申辩,执意保举。弘光帝允之,且命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第二章 东林党激斗马士英 郑福松劫狱救太子

且说阮大铖入阁后,报复东林党人甚急。张慎言、姜曰广、刘宗周等大臣先后辞官,自此朝中正直者渐少。

张慎言曾面奏推举吴甡,刘孔昭遂喧哗于朝堂,夺殿外卫兵佩刀追砍张慎言。弘光帝令卫兵止之,并驳回提议。

史可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愿慎终如始。处深宫广厦,则思东北诸陵魂魄之未安。享玉食大庖,则思东北诸陵麦饭之无展。膺图受箓,则念先帝之集木驭朽,何以忽遘危亡。早朝晏罢,则念先帝之克俭克勤,何以卒隳大业。战兢惕厉,无时怠荒,二祖列宗将默佑中兴。若晏处东南,不思远略,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老成投簪,豪杰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潜移,东南一隅未可保也。”

弘光帝览之,曰:“善。”

姜曰广曾面奏曰:“微臣触忤权奸,自分万死。上恩宽大,犹许归田,但臣归后,当还以国事为重。”

马士英怒视之,厉声曰:“吾权奸,汝且老而贼也!”然后叩头奏曰:“臣从满朝异议中拥戴陛下,愿以犬马余生归老贵阳。如陛下留臣,臣亦但多一死!”

姜曰广曰:“拥戴,是人臣居功地耶?”

马士英曰:“汝辈欲立潞藩,故成吾功耳!”

姜曰广曰:“上以亲、以序,自应立,汝何功?”

弘光帝曰:“叔父贤明当立,二先生无伤国体也!”

刘宗周曾劝弘光帝戒酒,弘光帝曰:“朕为卿故,不饮。”

刘宗周曰:“每次止饮一杯亦无妨。”

弘光帝曰:“因卿言,止饮一杯。”

此后弘光帝饮酒,太监就呈上一只大金杯,每饮至半杯,就赶紧斟满,且曰:“没见底就不算一杯。”

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打压异己,卖官鬻爵,增收苛税,激起民愤。

弘光帝派宦官四出搜巷,凡有女之家,黄纸贴额,持之而去,又派宦官分诣苏、杭搜寻妙龄美女,民间惊慌,婚娶一空。

当时江南有民谣曰:“尚书随处有,都督满街走。马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弘光帝即位时,封湖广军阀左良玉为南宁侯、太子少保。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怕东林党联合左良玉,阴忌之,设置要塞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左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

户部尚书侯恂,河南睢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东林党员,清廉正直,有恩于左良玉。阮大铖忌恨之,诬陷其贪污,捕之入狱,然后以亲信充其位。

湖广巡按黄澍,徽州休宁人,崇祯十年进士,东林党员,与左良玉为友。黄澍闻侯恂被捕,遂入朝,行礼毕,即厉声面奏曰:“臣今来朝,誓当冒死以击奸贼!”

弘光帝曰:“卿以谁为奸贼?”

黄澍厉声曰:“奸臣大贼,乃马士英也!此人受先帝殊宠,由罪人擢为凤阳总督,逢北京被困,他拥兵坐视,不发一兵相救,全无人臣之心!此外,凤阳乃祖陵,大明发祥之地,马士英闻警即逃,不守祖庙,不仅为不忠之乱贼,又陷皇上为不孝,万死而有余辜!”

黄澍又数马士英十大可斩之罪,泪如雨下,马士英无言以对,跪求处分。

黄澍举笏击其背曰:“愿与奸臣同死!”

马士英大呼曰:“陛下视之!”

弘光帝默然,良久,谓黄澍曰:“卿且出。”

马士英遂称疾在家,收买弘光帝所宠太监,使之泣奏曰:“陛下非马公不立,若逐马公,天下将议陛下背恩矣。且马公在阁,诸事不烦圣虑,马公一去,谁肯复念陛下耶?”

弘光帝乃令马士英带病上朝,马士英指使朱盛浓上疏诬陷黄澍,且批逮黄澍至刑部提问。黄澍遂逃回武昌,请左良玉出兵讨伐马士英,左良玉曰:“时机未到,不可造次。”

当时,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争驻扬州。高杰率军先至,大杀掠。朝廷命史可法往解,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皆听命。高杰素惮史可法,夜掘坎十百,埋暴骸,次日朝史可法帐中,辞色俱变,汗浃背。史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高杰大感悟,奉约束。史可法乃屯其众于瓜洲,然后开府扬州,又派兵屯田开封,为经略中原计。史可法出巡淮安,阅刘泽清军,返扬州请饷。马士英不批,史可法乃上疏曰:“自三月以来,大仇在目,一矢未加。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大变之初,黔黎洒泣,绅士悲哀,犹有朝气。今则兵骄饷绌,文恬武嬉,顿成暮气矣。河上之防,百未经理,人心不肃,威令不行。兵行最苦无粮,搜括既不可行,劝输亦难为继,请将不急之工程,可已之繁费,朝夕之燕衎,左右之进献,一切报罢。即事关典礼,亦宜概从节省。盖贼一日未灭,即有深宫曲房,锦衣玉食,岂能安享?必刻刻在复仇雪耻,振举朝之精神,萃万方之物力,尽并于送将练兵一事,庶人心可鼓,天意可回。”弘光帝览之,乃令马士英发饷。

弘光元年除夕,太监韩赞周见弘光帝愁闷,劝曰:“新宫宜欢,陛下得无追思皇考耶?”

弘光帝曰:“非也,梨园殊少佳者。”

韩赞周曰:“奴以陛下或思皇考,乃作此想耶?”

正月十五日,秦淮河畔,车马盈路,游船来往。灯火彻夜,歌舞不歇。弘光帝微服出宫,手自张灯,韩赞周劝曰:“天下事正难措手,何亲此琐屑之务?”

弘光帝曰:“天下事有老马在,何虑?”

同日,锦衣卫指挥使郑鸿逵与马士英之妹夫杨文骢至青楼听曲,郑福松因钱谦益令他送信给侯方域,又闻侯方域与南京名妓李香君常往来,故随之。

郑鸿逵,原名芝凤,福建泉州人,崇祯十三年武进士。

杨文骢,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七年举人,复社成员。

郑福松,崇祯十七年国子监生,郑鸿逵之侄,钱谦益之门生,复社成员。

侯方域,侯恂之子,史可法之幕僚,复社四大领袖之一。

郑福松借口更衣,寻李香君,见侯方域不在,留信即走。忽闻喧哗声,寻声望去,见一人被围殴,问旁观者,乃知被殴者正是侯方域。国子监生林春胜上前劝架,亦被殴,郑福松遂出手相助。生事者皆被击倒,狼狈而逃,大呼曰:“我等乃马公家仆也!等着瞧!”侯方域拱手道谢,遂告辞。

林春胜拱手谓郑福松曰:“多谢公子相助!”

郑福松曰:“举手之劳,不必客气。”

林春胜曰:“君身手不凡,善刀术否?”

郑福松曰:“略通。”

林春胜曰:“何处所学?”

郑福松曰:“吾生于长崎平户,师从武士花房权右卫门学二刀流。七岁归闽,闲时练武于泉州南少林寺。”

林春胜曰:“在少林学何长技?”

郑福松曰:“辛酉刀法。”

林春胜曰:“戚继光曾获一本阴流刀谱,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即为辛酉刀法。”

郑福松曰:“正解。”

林春胜曰:“实不相瞒,吾乃日本遣明使也,江户人,先祖随徐福东渡日本,此后世代学儒。吾父林罗山,现任幕府大学头,令尊现任何职?”

郑福松曰:“吾父郑芝龙,现为福建总兵。”

林春胜曰:“君佩刀何来?”

郑福松曰:“此吾外祖父所遗也。”

林春胜借刀观赏,大惊曰:“此刀何名?”

郑福松曰:“无铭故不知。”

林春胜曰:“此刀锋利非常,寒气渗人,又无刀铭,恐是妖刀村正,宜弃之。”

郑福松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妖刀之说,不经之谈也。”

然后二人又谈了一阵,林春胜告辞,郑福松走送之。

之后,郑鸿逵改任镇江总兵,马士英之长子马銮接任锦衣卫指挥使。

林罗山,日本名儒,德川家康之幕僚,第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光之师。

朱慈烺逃至扬州,住在高潜之子太仆寺卿高梦箕宅中。高梦箕使王之明假冒朱慈烺在苏杭一带招摇过市,同时暗中联络东林党、复社、湖广军阀,准备迫使弘光帝退位。

二月,朱慈烺化名王之明在国子监读书,钱谦益令郑福松保护之。高梦箕密奏弘光帝,称已在杭州寻得先皇太子。

三月,弘光帝令人将其带到南京,先派两名太监辨认。二人见之,抱头痛哭,解衣为其御寒。弘光帝闻之,大怒曰:“真假未辩,何得便尔!”遂下令杀此二人。

之后,弘光帝谓群臣曰:“有一人自称是先帝东宫,若真是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

百官辨认,莫衷一是,弘光帝令太监卢九德辨认,卢九德难辨真假,谓弘光帝曰:“王铎曾任东宫教官三年,自然熟悉太子的模样。”

王铎见之,断定为假,马銮遂以严刑逼供,曰:“以实告,当救汝!”

王之明乃垂涕长跪曰:“小人乃高阳人王之明,驸马王昺之侄孙,曾侍卫东宫,家破南奔,高梦箕家丁穆虎,教我假冒东宫。”

马銮曰:“太子现在何处?”

王之明曰:“国子监。”

马銮遂率锦衣卫入国子监逮捕朱慈烺,囚于锦衣卫狱。高梦箕闻之,决定率穆虎等家仆十余人深夜劫狱,钱谦益令郑福松助之。高梦箕等人黑衣蒙面,杀入狱中救出朱慈烺。郑福松带朱慈烺先逃,方出府门,击倒几名锦衣卫,马銮已活捉高梦箕等人,率众追来。等到李士淳来接走朱慈烺,郑福松慌不择路,逃入唐王府。唐王朱聿键与杨文骢在院中,见其衣衫褴褛,血流不止,匿而救之。不久,马銮追来,欲搜查王府,因唐王之怒叱与杨文骢之劝阻而作罢。

次日,郑福松称疾休学,住礼部尚书钱谦益府中。林春胜前来探望,问始末,郑福松俱答之。突然府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马銮率兵前来搜查。林春胜二话不说,出首顶罪。锦衣卫指挥同知马得功被郑鸿逵收买,一口认定林春胜为劫狱而逃者。弘光帝恐起兵端,遂将其遣返日本。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