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土秋分传》——四朝小卒

时间:2019-03-19 01:40:42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四朝小卒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秋分

好吧,我真的不懂猫和老虎的区别。

当女儿拿一册绘本让我给她讲故事时,我打开第一页就说:“一只老虎在滑冰……”她马上纠正我:“爸爸,这不是老虎,是猫!”

“你怎么知道是猫呢?”我问。

她回答:“猫的耳朵是尖的,老虎的耳朵是圆的。我在幼儿园里就知道了。”

“好吧,爸爸没有上过幼儿园。”我笑道,不过心里还是有一点惭愧的——亏我还是多少年的爱猫人士呢!想到这里,不禁用手摸了摸卧在床边的“秋分”。

“秋分”是只猫,是我在某年的某个秋分时节从街上捡回来的。

那天黄昏,我下班回家,在树丛里看到了它闪闪的目光。它的腿受伤了,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呻吟,眼神既是在躲避,又是在求助。我想,它应该是只流浪猫,在穿行马路时没躲过疾驰的车,好在它还保住了命。它需要帮助,但又不信任世人,不过我忠厚的相貌也许让他比较放心,因而想要尝试是否能被救助。

它的毛色淡黄,黄中间白,虽然有点脏兮兮的,但依然透露出高雅的气质。最漂亮的当属它的额头,黄白两域从正中间平分秋色,很特别,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曾经养过的第一只猫,也是这样的标志。于是,我把它抱起来,带回了家。它没有反抗,它把命运交给了我。因为那天恰好是秋分,它的额头又是秋色平分,所以我就给它取名“秋分”。

秋分不知道有多大猫龄了,但简单清洗之后神采奕奕,似乎并无龙钟之态,但眼神中却有一种久经风霜、阅尽繁华的淡定,因此它并不像活力充沛的青年猫一样好动,也不随意挠床沿抓沙发,所以,尽管我和妻子当时起早摸黑上下班感觉并无精力养它,最后依然决定把它留下来。它的腿伤渐好,作为家中的一员快乐地生活。

如此一晃,就是七八个年头了。期间,我们搬了家,从通州搬到马甸,又从马甸搬到新街口。期间,我和妻子先后生了女儿和儿子,如今女儿已经上小学了,儿子也牙牙学语了。而秋分,并没有明显变老,甚至越来越容光焕发了,与大家融洽相处,成了小家伙们的宠伴。

然而,就在去年(2017年)夏天,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那时,刚好我和妻子都休年假,女儿也在放暑假,儿子可以带着出门了,我们全家人决定回山西老家住十几天。猫怎么办呢?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把它一起带回去。于是,我们开车一起回到了故乡。

故乡的老宅,院子很大,爸爸妈妈种了许多蔬菜,屋后有一排大树,还有一条时断时续的溪流,秋分很喜欢这环境,玩得开心极了。每天跳上蹿下,几乎又要变成野猫了。可是,它没有躲得过无处不在的:鼠药。

村里鼠患素来猖獗,有的人家养猫,有的人家则放鼠药,每年总有几只劳苦功高的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手下。不幸的是,这次秋分也中招了。

某天深夜,它从外面钻回屋里,然后又钻到我的毛巾被里,浑身发抖。我觉得夏天不应当如此啊,但也没有太在意。次日清晨,却发现它身体发僵,有气无力,口吐白沫,眼神极为涣散。我妈看后说:“完了,吃了死老鼠了。”

完了,还有救吗?我很心痛,于是强行给它灌水,试图为它洗胃。然而,它不肯张口,滴水不进。我问爸爸妈妈,村里有医生吗?他们说以前有,现在连乡里都没有医生了,看病就得进城,至少是要到附近的中心镇卫生院去。再说,医院也不会给你看猫的。看猫,需要找兽医站。

就在我们说话的空当,痛苦不堪的秋分突然拼尽全力,一跃而起,冲了出去。我赶快追出去,却发现它一头扎进了屋旁崖头里的一个较为粗大的夹缝里。我想把它拽出来,但它却不停地往里钻,我的胳膊渐渐就够不着了。也许,它是要为自己寻找一块最后的“葬身之地”吧。

不过,我并没有放弃。崖头的黄土很硬,用手刨不开,我就回院子里找了一把小锄头,顺着裂缝慢慢地刨,终于能够得着它了。最后,使劲把它拽出来,抱回家里。

或许是因为感动于我的执着,秋分不再抗拒饮水,而肯于主动张口,让我用勺把水灌进去,它一点点艰难地吞咽着。而后,我又把家里能找到的药都找出来,消炎的、止痛的、下火的、清毒的,总之,我认为可能对秋分疗伤有用的药,都找了出来,各取几片碾成粉末。

秋分在旁边无力地看着,时不时地发出各种声音,当我拿起某种药时,似乎它在点头,当我拿起另一种药时,似乎它在摇头,甚至我在分取不同的药量时,它也有所示意,我忽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我能一知半解地懂得它在“说”什么。于是,便顺着它的“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慢慢给它用药。

如此舞弄了数日,秋分竟然奇迹般地缓了过来,身体与精神都一日好似一日。待到我们准备返京时,它居然可以懒洋洋地伏在后座上休息。而就在这段患难之交的时日中,我学会了不少的猫语。我和秋分的交流,旁人都以为是在学它、逗它,其实我是在深入了解它的过去。

四朝小卒说

欢迎来到动物世界!这是一个关于猫咪的长篇童话故事,希望小盆友们、大小盆友们能从中读出乐趣,引发思考!故事大的框架我心里有数,但小的情节则需要边想边写,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好的构思尽管告诉我,让我们共同构建猫世界的遐想!

第二章 桃花源

人有人言,猫有猫语。

到丁酉秋分时,我已能与爱猫畅快交流了。

越与它交流,惊讶的事越多。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它的名字。原来它就叫秋分。

它说,它出生在某年秋分的那一天,所以父母给它取名秋分。

“是吗?”我表示不解,“你们猫族也有二十四节气?”

它说:“规律属于自然,人类只是发现。”

“但是,你们也恰好管那一天叫做秋分吗?”我问。

它哂笑道:“我们管那一天叫什么重要吗?翻译成汉语不就是秋分吗?哥,你懂什么叫做翻译吗?不同语种之间对同一事物的对应。”

“别叫我哥,秋分先生,您可比我大多了。论辈分,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至少应该尊称您为先生或者老师吧。毕竟,您有两千多岁了。”若干天前,秋分曾经跟我提起,它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两千多年了。

两千多年,我简直难以置信!这是现代社会啊,哪里有什么神话!

“你真的两千多岁了?”当时我就问它,“就算猫有九条命,也不可能这么长寿吧?”

秋分淡然道:“生命是相对的,因而生命本来就是可以延伸的。这取决于你对生命的态度。”它换了种更加舒服的姿势,“若你放松自己,无闲事挂在心头,时光就会变得悠长。若你完全放松自己,毫无挂碍地活着,时光就会永恒。”

“反之,如果你总是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或者非要证明什么价值,实现什么理想,留下什么足迹,时光就会一晃而过。苍狗白云,瞬息而已。”它继续说,“我年轻时,也充满理想,爱管世间闲事,精力充沛,东奔西跑。后来,阅历深了,发现世间事并不是一厢情愿去努力就可以改变。再大的英雄,也敌不过众猫共同的业念。所以,就越来越淡泊。不知不觉间已经活了两千余岁了。”

“你的族类都是如此长寿吗?”我问。

“猫的寿命普遍比较长是真的,因为我们往者不追,来者不虑,施施然只活在当下。但是,像我这样长寿的,却也是凤毛麟角,毕竟,大多数猫,还是同人类一样,多多少少是有追求的。与我年龄相仿的猫,我认识的,也就三四位吧。”

“哦,神奇啊!”我感叹道,又问它:“秋分先生,你老家是哪里?是北京吗?”

“那时有北京吗?”它狐疑道。

“我不是本地猫。”它眼神眯缝,仿佛在回忆遥远的家乡,“你读过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吗?”

“读过。”

“我就来自他所描述的桃花源。那不是杜撰,而是真实的故事。”秋分说,“秦朝末年,我们先祖随着逃难的主人,无意间进入了桃花源,就在那里定居繁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实也有我们猫族。桃花源非常美,大家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到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渔人,也在无意间进入了桃花源。父老乡亲们热情地招待了他。临别时,众人嘱咐他,此间事‘不足为外人道也’。他满口答应。虽然人们都信任他,但我们猫族还是有点不放心,万一走漏风声了呢?于是,猫爷爷、猫奶奶便召集最精干的几名晚辈子孙,让我们远远地跟着渔人。我便是其中之一。谁知其他小猫们也很贪玩,越跟越多,竟然有百十余名猫。”

我听着入神,眼前仿佛看到上百只花色各异的猫,轻轻地、软软地踩着猫步,在跟踪前面的渔人。

秋分继续说:“果不其然,渔人穿过山洞后,便开始一路做标记,一会儿放块石头,一会儿摆个树枝,分明是要二度来寻。他一个人来也就罢了,如果带成群结队的人来,我们就没有安省日子过了。于是,猫咪们就把他做的标记扔的扔,改的改,打乱了痕迹。”

我不禁想起《桃花源记》所言:“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可笑的是,返回桃花源时,我们也发生了意外。”秋分说,“我们虽然不需要标志也可以顺着气味儿寻回去,然而,当我们返回到山洞入口后不久,却在渐趋开朗的洞里发现一个旁支小洞。这个小洞容不下一个人,所以平时并没有人注意,但容一个猫则绰绰有余。洞里到底有什么?通向哪里?我们都很好奇,那时我们都很年轻,难以抑制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便相约不告诉家长,鱼贯而入。这一去,我们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