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山风云录》: 退败九宫山

时间:2019-03-21 11:07:17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作者吴学华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退败九宫山

湖北九宫山,原是一道教圣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成书的《太平御览》记载:“晋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宫于此。”故取名九宫。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名道士张道清在九宫兴坛设教,开基传道,建起三宫十二院。从此,金炉香火,长年不断,朝山男女,络绎不绝。据《九宫山志》记载,当时,“朝山者众,日达万人”,成为与华山、崂山等齐名的全国五大道场之一。至今还保存有阅世690多年的古建筑“真君石殿”。它曾得到六个帝王的敕封。

“庐山天下秀,钟灵数九宫”,九宫山奇峰耸立,幽谷纵横,飞云荡雾,古木参天,竹林似海,百川挂岩,千峰竞秀,万木争艳。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赏红叶,冬可领略北国风光。既有江南山峰的奇秀,又具有塞北岭岳之雄、险、奇、幽、秀,被誉为“九天仙山”。

可是,就在这道教圣地,在这“九天仙山”,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却成了两军对决的战场,成了杀人的屠场!

对垒的两军,是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平西王吴三桂和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率领的清军。两军已在九宫山激战了三天三夜!

七月骄阳似火,炽烈的阳光无情地把树叶都晒得卷了边,石头缝里的杂草也全都焉巴巴的,无力地垂着头。

到处是弥漫的硝烟,从双方阵地上射出的炮弹,落到交织的人群里,爆炸声中,飞起残躯断骸。血洒在石头上,瞬间就干了。空气中那股很浓的血腥味,让每个人的胃一阵阵的痉挛。

山坡上、树丛中、草地里,到处都是尸体,有不少是清兵,但更多的却是大顺军士兵。许多尸体相互交缠在一起,各自保留着死时的姿态。

没有人对死感到恐惧,所有的人都已经麻木了,在心里呼唤的只有一个字:杀!杀!杀!用一切办法将对手杀死。

战斗仍在继续,大批清军冒着大顺军的箭矢和滑膛炮的炮火,一个劲地往山上冲。前面的倒下,后面的又不要命地爬上来。

王爷有令:对大顺军士兵,杀死一个,赏银5两,活捉一个,赏银10两;对大顺军将领,杀死一个,赏银50两,活捉一个,赏银500两。杀死闯王李自成者,赏银万两,官升一级,活捉闯王李自成者,赏银5万两,官升三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清兵才那么不要命往上冲。

大顺军的抵抗尽管很顽强,但是他们完全阻挡不住清军的攻势。许多大顺军将士,几天都没进一粒粮食了,极度的疲惫和饥饿,使他们的体能消耗已经到了极限,他们无力地挥舞着手里的兵器,不知道这场战斗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自从离开北京城,一年多的时间来,他们都是被清军撵着跑,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候。

从北到南,上百万大军越打越少。从江西过来还有十万人,被清军一路围追赶杀,现在就只剩下两三千人了。

清军的红衣大炮实在太厉害,一炮下来,七八个人眨眼就没了。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山坡下来回冲杀,这支由明朝督师袁崇焕在辽东训练出来的重甲骑兵,在关外与彪悍的清军八旗勇士对抗,立下赫赫战功。

袁崇焕一死,属下将领愤怒地呼喊着“袁督师都被杀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关宁铁骑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军,如左良玉、曹文诏,刘泽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后金)的战场上,如何可纲、曹变蛟、黄得功。剩下的则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如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们的首领祖大寿,则在大凌河与锦州两次浴血奋战而均最终被俘之后,投降了满清。

从北到南,关宁铁骑几乎撵着大顺军的屁股追击,使大顺军见识到了铁骑的可怕,铁蹄之下,血肉模糊。

两个大顺军士兵点燃了滑膛炮,炮弹还没有发射出去,就被关宁铁骑的箭矢射翻在地。

大顺军士兵一边退却,一边拼死抵抗。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去,所有的悲痛都已经被鲜血所融化,而他们仍然苦苦地支撑着。因为山坡上面那面旗帜还竖着,旗帜不倒,就证明闯王还活着,保护闯王是每一个将士的职责,他们义不容辞。

三十九岁的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此刻就站在“闯”字大旗下,身边站着十几个精壮的侍卫。被炮火撕裂的“闯”字大旗,在他的头顶迎风招展,他听着那隆隆的炮声,还有将士们的喊杀声,抬头望着远处的苍茫大山,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不由得思绪翻滚。他,一个同汉高祖刘邦一样社会混混,杀了**和官吏,投奔了义军,经历过多少次血与火的搏杀,经历过多少次九死一生,他的大顺军发展到百万之众,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曾一举攻下了北京城,自己也当上了皇帝。但由于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致使功败垂成,脚还未站稳,就被迫退出了北京,一路上遭到清军的追杀,终于落到了现今的绝境。往事如烟,一桩桩,一件件,如在眼前,恍如大海掀起的波涛,一起涌上了心头……

第二章 往事如烟似梦

奔腾滚滚,气势磅礴的无定河,发源于陕北高原白土县,绕过清平堡的边墙,向东流入塞内,又东至砖场沟,复流出塞外,经过塞成梁,至三岔河,然后会合众水,由榆林、横山奔流向南,过银州,至清涧,又转弯向东,流入黄河。

无定河西一百二十里,是米脂县的双泉堡,这里就是李自成的世居之地。

米脂县在陕西只是个小县分,但双泉堡却是个大村镇。为什么叫“双泉”?因镇里的东街口有一口大井,西街口也有一口大井。这东西两街口,有两口大井,故此唤做双泉堡。这双泉堡有一二百户人家,因而算得上是个大镇。

堡西有一户人家,主人叫李守忠,是堡里丰衣足食的一个小财主。李守忠生有一子,名叫李鸿名,二十岁时娶了妻房。至万历丙午年正月里,李守忠又生一贵子,取名李鸿基。他,就是李自成。

那年九月,李鸿名也生了一子,取名李过。不幸的是,当年十二月,儿子生下不久,李鸿名就得病死了。李守忠又喜又悲。三年后打发大媳妇转嫁了,自己抚养一子一孙,度其光阴。八岁上,李守忠送儿子李鸿基和孙子李过上学。不想这叔侄俩都不是读书的料,平日里酷好抡枪弄棒,演习厮打,野得不行。李守忠再三训责他们,可那叔侄俩如两匹野马,哪里管得住,读了五年的书,只认识了三五百个字。到了十三岁上,李鸿基与侄儿李过都长大了,更是常常背着李守忠出去寻朋觅友,吃酒撒泼,无所不至。偏偏堡里有个刘老儿,也是有点身家的人,有一个独子,名叫刘国龙,也是十三岁了,二岁时母亲病故,便没人管教,整日四处游荡。父亲年老耳聋,根本管不了他。这么一个浪荡子弟,与李鸿基可谓臭味相投,两人相遇,说得投机,遂成为密友。

那一天,李鸿基同侄儿李过约了刘国龙在郊外骑马,又到空地上打了一回拳,就在本处一个小村店喝三杯。几杯酒下肚,李鸿基就说道:“我们三人志同道合,何不同去学些武艺,做些大勾当,那书我可不愿读了,我见了书就头疼。”

那两位也是一样的人,听完都笑了起来。三人算了酒钱,出了店门,一路商量,要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将来干一番大事。

第二天,三人各自出了一点钱,买了三牲祭礼,到一个关帝庙里,结拜为结义兄弟,不论什么叔侄了。三人拜过了关公,鸿基就要比比气力。他见神座前有一个铁香炉。就问道士这铁香炉有多重,道士说有七十三斤重。李鸿基就走到炉边,轻轻地提了起来,在殿上走了一转,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先去处,不费一些力气。在一旁的道士看了,没有一个不吃惊的,都赞他好本事。

刘国龙见李鸿基轻轻提了七十三斤的铁香炉,又不脸红,又不喘息,便道:“大哥好力气!只怕我提它不起。”

鸿基道:“兄弟不要没志气,以后我们还要踢天弄斗,一小小香炉,怎么就说提不起了。”

刘国龙听了,走上前把衣服一撩,把铁炉一提,哪里提得动。就两手去抱,还真被他抱起来了,但只走了四五步,便放下了。李过见他两人光景,也便技痒起来,努力向前把炉一提,却也提不动,也学刘国龙抱将起来,走了十四五步,就放下了。

道士称赞道:“这个香炉自放在这里时,没有人能够抱得起来,我们庙里的道士,连摇也摇不动,如何三位天生这样好本事,真正难得!便是徒手搏虎的唐朝猛将李存孝,也不过如此呀!”

李鸿基听说书的人说过,李存孝是赫赫有名的猛将,有再世李元霸的称号,少时力大无比,徒手搏虎,后来被晋王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李,名存孝,为十三太保。

李鸿基又左手撩衣,右手把炉提起,绕殿又走了一转,才放回原先去处。

道士吃惊道:“你父亲积德行善,才生了你这样的好子孙,怎的不学好念书。”

李鸿基道:“我要做大丈夫,横行天下,自成自立。若守着我爷这些家业优游度日,岂是男子所为。我三年前曾得一梦,梦见一个大将军,叫我自立自成。我想改个名字,就叫自成,你二位认为如何?”

刘国龙道:“李自成,不错,不错!我们两个小兄弟恭喜大哥了!”

道士道:“你们三位注定是不平凡的人,请到内房,小道准备了一些酒菜,就当是祝贺你们。”

三个人就在道士房里,各自喝得醉熏熏的,才打着饱嗝回去了。

第二天,刘国龙、李过每人出了三钱银子,交与道士,当是给小庙的供养。从此,三个结义兄弟常常聚在一处,喝酒玩耍。李守忠知道后,把李自成、李过各打了一顿,专门请了个先生要关他们在家里读书,指望收他的心。谁知李自成连侄儿也不通知,索性偷了些银子,逃往延安府,急得李守忠手忙脚乱,求签问卜,哪里放心得下。又过了半月,没有一些信息,心里越慌了,哭道:“我的亲儿呀!你好似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回啊!”

却说李自成逃到延安府,寻访武教师。问到了一个姓罗的,原是将官出身,他做人英雄豪杰,十八般武艺精通。自成得了此信,欢喜不胜。次日备了三两银子做拜见之礼,来投罗教师。罗教师问了来意,受了李自成四叩八拜,收他为徒。从这天起,李自成就住在教师家里,罗教师教他枪棒。三六九在教场里同一班徒弟跑马射箭,好不开心。

不知不觉间已住了四个月,他见罗教师武艺精熟,件件皆通,就想约那刘国龙、李过都来拜师,密密写一封半通不通的字,寄到双泉堡来。那上面大意写的是,他在延安府老营拜了师父罗老爷为师,学习武艺。邀二位兄弟快来一起学武,不可不来。

那一天,李守忠正呆呆地立在门前,盼望儿子回来。突然有人给他送来一封信。李守忠接过一看,真是喜从天降,不禁哭了起来。原来这是儿子写给刘国龙和李过的信。儿子终于有了下落。他细问了延安府老营的地方,千恩万谢地给了送信人五钱银子,把信收了起来,也没有给孙儿李过看。

李守忠思儿心切,过不几日,收拾行囊,分付老仆李健看守家门,自己星夜往延安府寻儿子去了。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