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护卫大汉》: 羽林张甫
第一章 羽林张甫
烈日当空,让人浑身燥热,一群骑军士兵横七竖八地躲在树林中乘凉。
一个士兵栓好马,躺在树荫里,说道:“这他娘的鬼天气,为什么要让我们出来巡逻?三刀,你说说,这是什么道理?”
靠坐着另一棵树的三刀,将嘴里的树叶吐了出来,瞪着眼说道:“老高,这话也就咱们弟兄说说,不要让大人听见。”
他接着说道:“跟着徐大人从凉州回来,除了命没丢,啥也没捞到啊。”
老高笑了笑,半眯着眼睛说道:“你漏了一个人。”
三刀斜着眼,回道:“你是说军司马大人?”
老高点了点头。
“你也太看得起咱们兄弟了,咱们跟军司马大人,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老三撇了撇嘴说道。
旁边一个士兵拍了拍三刀道:“听这意思,你对军司马大人挺熟啊,给说说呗。我是最近才来的。”
三刀学着老高,闭着眼躺下,懒散地说道:“军司马大人姓张…”
“这他娘的还用你说?”旁边的士兵们哄笑道。
“嘿,你们倒是听完啊,竖子不可教啊。”三刀学着儒生的模样摇了摇头道:“张大人是凉州敦煌人,听说之前被选进过羽林卫,后来不知为什么就跟咱们一起,跟着周将军,徐大人到了西凉平叛。”
“这是真事还是你编瞎话骗我们呢?羽林可是南军,周大人当初到西凉平叛带的可是北军啊。”一个满脸胡子的老兵说道。
“这个啊,我觉得你们应该亲自问问张大人。”三刀哈哈大笑说道。
“以为你知道什么内幕呢。”士兵们笑骂道。
张甫站在树林外的不远处,出神地向西望着。
半月前,皇帝被迁往长安。洛阳城中富豪,被加以罪恶之名处死。他们的财物被没收,死者不计其数。
洛阳的数百万居民被迫向长安迁徒,马踏人踩,互相拥挤,加上饥饿和抢掠,百姓不断死去,到长安的沿途堆满了尸体,仿佛末日一般。
张甫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暗自握紧了拳头,回忆起这两年的一切,一种无力的感觉蔓延了他的全身。
几年前的一个雨夜,他在宫中宿卫,突然被雷电击中,昏睡了一天一夜。
醒来后,他丢魂般地失忆了。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渐渐地康复了。可另战友惊奇的是,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武艺突飞猛进。
在训练中,等闲几个人一拥而上都会被他轻易地击倒。
还有就是,总是打探朝局的动向。战友们都打趣道:“不知道呢,还以为你是银印青绶呢。”
张甫都会尴尬地笑笑,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是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告诉他,你要保护你的皇帝,保护大汉的万千百姓。
他的种种表现引起了羽林郎皇甫铮的注意。在皇甫铮的帮助下,张甫得以跟随凉州都尉徐荣,一起到到凉州进行平叛。
在战场上,他变得机敏而又冷血,犹如猛虎出笼一般。
尤其在渝中城下,周慎没听从孙坚的建议,包围了渝中城,反而被切断粮道。周慎在徐荣部的掩护下撤离,张甫率其所部及周慎亲卫担任后卫,一路掩护全军至汉阳。
其后履立战功,被迁至军司马。
亲卫张维呼唤他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了出来。
“大人,传令兵送来徐大人的手令。”
他看了一眼手令后,神情凝重地对张维说道:“徐大人被迁为讨贼中郎将,节制洛阳以东诸军。徐大人命令我们到荥阳与他会合,以防叛军西进。”
张维哼了一声,说道:“为什么总是我们?”
张甫跟张维一样,也是替徐荣不平。董卓帐下几个中郎将,牛辅是女婿,董越是弟弟,段煨则是一直跟随董卓多年的老部下。只有吕布和徐荣,对于董卓来说,是外人。
但是董卓需要吕布,一个是因为吕布武艺高强,另外一个则是需要他来稳住丁原的并州旧部。
而来自幽州的徐荣,一直被董卓用来充当先锋和战场救火队员的角色。给他补充的兵,也都是各路降卒和新招募的流民。
只因徐荣统兵有方,中下级军官多为徐荣任凉州都尉时的旧部,这支部队一直未被董卓所染指,只能由徐荣统帅。
张甫整理了下甲胄,上马对张维说道:“通知高顺大人带着兄弟们去荥阳。”
“那大人您……”
“传令亲卫屯,立即上马,跟着我去汜水河驿站护送蔡中郎家眷回洛阳。”张甫皱着眉说道,“快去,这是相国大人的命令。”
……
这兵荒马乱的,左中郎将蔡邕的家眷怎么还敢独自出门?张甫想着徐荣的军令,纳闷道。
汜水河西岸驿站。一队士兵护卫着一辆马车,正在休息。
看见张甫的铁骑高速而来,这队士兵的领队军候宋玉呼喊着士兵们让开驰道。
张甫认出了车队打出的旗帜,让亲卫曲到附近休息,带着张维等人打马而去。
“敢问将军高姓大名?”军候宋玉高声问道。
“在下讨逆中郎将徐荣帐下军司马张甫,奉相国令护送蔡邕家眷至毕圭苑,家眷都有何人?。”
“大人来的好快,我们一屯士兵是提心吊胆地走到了这里。”
“蔡大人的家眷都有什么人?”张甫指着马车问道。
“仅有蔡大人的女儿蔡琰一人。”宋玉回道,“大人可携带粮草?这驿站已经荒弃很久,我们从陈留带来的粮食也吃的差不多了。蔡小姐和兄弟们今日还未用餐。”
看着一脸尴尬的宋玉,张甫笑着点点头,挥手示意张维安排此事。
从汜水河驿站到洛阳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张甫决定再次休息一晚再赶路。
士兵们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忙得不亦乐乎。
张甫安排蔡琰独自在驿站中的主院休息。为了她的安全,张甫带着宋玉一起住在主院外的小跨院内。
吃过晚饭,闲来无事的张甫恰好碰到了在院中散步的蔡琰。
看见张甫,蔡琰微笑着对他致意。
“辛苦小姐了,行伍之人的军粮实在是简单了一些。”看着肤白貌美的蔡琰,张甫红着脸说道。
“将军不必挂怀,晚饭已经很不错了,文姬甚是感激。”
“我是徐中郎帐下军司马,不是什么将军,小姐叫我子俊吧。”张甫憨笑道。
看着曼妙的背影,张甫竟差点忘记了蔡琰离去时究竟说了什么内容。
一整夜,张甫的脑海里都是蔡琰微笑时的模样。
翌日一早,张甫在征得蔡琰的同意后,加速了马车行进的速度,以图尽快赶到洛阳。
……
荥阳城外军营。
看着身形魁梧、容貌俊朗的张甫走入帐内,徐荣温煦地问道:“士兵们怎么样?”
“一直按大人的要求,入营后让他们去吃饭了。”
徐荣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士兵们无非就是白天想吃一口热乎的,晚上想睡一个安稳觉,我们做上官的,要尽可能地满足这两点。”
“是,大人。”
张甫回完话,抬头看着满脸疲惫的徐荣,说道:“大人,你也要注意休息。”
徐荣苦笑道:“相国大人不想让我休息啊。我休不休息倒是无碍,只是想带着你们到后方休整一下。”
说完,他站起来看着地图,沉思不语。
张甫也走近,看着地图说道:“叛军有动向了?”
“斥候来报,还都在酸枣大营。虽然他们有十余万大军,但缺少实战经验,暂时对相国大人还够不成威胁。”
说罢,徐荣叹了口气道:“文约兄和寿成兄才是相国大人的心腹之患。”
“相国大人不是召他们来京共图大事吗?”张甫诧异地问道。
“我看他们还是在观望,文约兄当初在朝入职,与大将军何进等人的关系不错,还向大将军提过诛杀宦官的建议。他是个明白人,所以想看看朝局的变化。
现在京畿和三辅十室九空,粮价飞涨,我们的军粮都难以保证,文约兄他们更不敢来了。”
张甫回道:“所以相国大人让奉先兄驻守阳人,是为了南阳的钱粮?”
徐荣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奉先杀伐果断,属下军官和并州军也是身经百战。只是和我们一样,缺乏粮草军械。”
不禁又叹道:“难啊,相国大人虽然完成了先帝的遗愿,也顺利当上了宰辅,可是朝中权贵和世家大族们是不会配合的。没有士族们的配合,想稳定州郡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看袁绍、袁术兄弟,一出京城,便迅速称霸一方,靠的什么?靠的就是他们袁家四世三公的牌子和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
即使相国大人再放下身段,笼络这些士族,人家也是不会买账的。”
说完,徐荣突然抓住张甫的肩膀,说道:“子俊,你要记住,一定要保护好陛下。保护好陛下,大汉才有中兴的希望。”
张甫表情凝重地点了点头,心中却是舒畅的。
回荡在他心中几年的声音,到此刻,仿佛有了回音。他也有了自己的目标,希望让大汉再现过去的辉煌。
第二章 再遇文姬
翌日拂晓,张甫走出军帐,揉了揉僵硬的脖子,深吸了口气,感觉神清气爽。
走到主帐外,正好徐荣端着碗出来,张甫躬身施礼。
徐荣拍了拍他肩膀,说道:“子俊,你来的正好,已经开饭了,跟我一起吃吧。”
徐荣走到士兵煮饭的大锅旁,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菜粥,递给张甫后,两人如食佳肴般喝着粥。
喝完粥,张甫擦了擦嘴,望着远方出了神。
他想起了那日行军遇到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面黄肌瘦的小脸却有一双清澈而又坚韧的眼神。在遭灾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中,小女孩蹒跚地跟着双亲艰难地前行着。张甫看着这一幕,心里不是个滋味,他让士兵们把有限的军粮全部分给了流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道理张甫何尝不明白,他只想让那双坚韧的眼神,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和活下去的信念。
放下碗,回过头瞥见徐荣正望着他,张甫决定把想法跟徐荣探讨一下,看看有无可行之处。
“大人,那日看见流民时,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徐荣点头道:“说来听听。”
张甫整理了下思路,说道:“现在各地流民甚多,况且很多土地已成为无主之地,为什么不可以以官府的名义招募流民进行耕种呢?这样基本能保住流民的口粮,如果发展势头良好的话,官府可以收缴一部分维护费用,得以用做军粮。”
徐荣紧张地站起来走了几步,看着张甫说道:“你这个想法相当不错,只是河南乃四战之地,山东诸侯不会让我们轻易获得喘息之机的。”
接着他想了想,继续说道:“如果文约兄和寿成兄能够及时赶到关东来支援,相国大人又能稳住朝局的话,我们可以在关中进行屯田。”
说罢,徐荣兴奋地看了张甫一眼,说道:“关中沃野千里,四面皆有屏障,昔日高祖在此开始征伐天下,说不定我们也能在此中兴大汉。”
“今晚相国大人召集诸将在洛阳议事,你准备一下,同我一起前往。”
看着略有些兴奋的张甫,徐荣好奇地问道:“子俊,你这么喜欢洛阳吗?”
……
是夜,洛阳毕圭苑。
卫兵站满了园子内外各要害位置,巡逻兵更是一队接着一队穿梭在园子附近的主要道路。
中军大帐内,董越、段煨、牛辅、徐荣、吕布等五位中郎将,李傕、郭汜、樊稠等各级校尉都在讨论最近的朝局。
随着一名卫士高喊着:“相国大人到。”
诸将起立,莫不肃然。
一脸愁容的董卓,挺着有些发福的肚子走了进来,后面跟着长史刘艾和主簿田仪。
他摆了摆手示意众将免礼,指着刘艾说道:“子惠,你说说现在的局势。”
刘艾躬身领命,走向地图说道:“目前,叛军正从三路进攻洛阳。北面,袁绍、张杨、王匡屯河内。南面,袁术、孙坚屯鲁阳。东面,张邈、臧洪等人屯酸枣。其中,酸枣大营兵力较多,应有十一、二万人马。袁绍和王匡兵力虽不多,但士卒颇有经验,实力不容小觑。南面,孙坚所部人马历经长沙的平叛,应该颇有战斗力。”
“这个孙文台还是有两下子的,你们要小心点。”
董卓晒然一笑,继续说道:“当初在西凉平叛,开拔前议事时,我就跟张温建议,由我率军提前到金城,伺机切断韩文约他们的粮道,可是张温不听啊,非要我去打先零羌。后来,孙文台又向周慎提议,切断韩遂他们的粮道。如果周慎听了他的建议,说不定当时还真就有可能把韩遂他们一锅端了。可惜啊。”
说罢,董卓挠了挠头,看向田仪问道:“向各路叛军派出的招抚使的事怎么样了?”
田仪躬身回道:“人选基本都定完了,具体出发时间就等大人的指示了。”
董卓沉吟半响说道:“叔然(李蒙)和子桐(徐荣),你们俩一个驻荥阳,一个驻梁县,要密切注意叛军动向。我去会会袁本初,尽量把他们打回冀州。”
众将应诺。
董卓看着徐荣站在堂中并无离去之意,开口问道:“子桐,有事吗?”
“大人,我帐下有一个军司马,今日特向大人献一良策。”
董卓突然来了兴趣,点头示意后,说道:“你说。”
徐荣回道:“他说,是否可彷孝武皇帝时的屯田之策,招募流民在无主之地进行耕作,由官府出面采购种子和农具,秋收时收取一定的粮租。既解决了流民问题,收取的粮租又可用于充实军粮。”
董卓缓缓地点了点头,叹道:“确是良策,只是目前战事四起,怕是不易实施。明天你带着子惠找蔡大人议一议,拿出个具体奏章。等战事稍停,我奏请朝廷实施。”
“把你这个军司马叫来,我想见一见,这是个人才啊。”
……
张甫躬身行礼,董卓挥手道:“你叫张甫?听子桐说,你是凉州人士?”
“是,末将是凉州敦煌人。”说道这里,张甫是心里一阵恐慌,这些都是羽林战友告诉他的,他基本什么都记不得了。
“敦煌张氏?”董卓不由地想起了他的故主,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可就是凉州敦煌人。
看着陷入沉思的董卓,张甫没有隐瞒,把自己失忆后记不起往事的事情讲了出来。
董卓看着看着高大英武的张甫,不由地想起自己死去的幼子,悲戚地说道:“如果我那孩儿不死,也能跟你一样为我出谋划策了。”
他接着说道:“我在凉州郡府任职时,跟你们族人多有来往,俱是果敢忠义之辈。你这个功劳我记下了,但现在朝局不稳,那群关东士人时刻都在等着我犯错,日后如有战功,我定向陛下为你请功。”
董卓起身想拉起正欲下拜的张甫,二人都用了力,彼此都感受道了对方力量。
张甫一松力,随着董卓站了起来。
董卓满意地拍了拍张甫的肩膀,温煦地说道:“李傕、郭汜他们几个都是昔日跟随我在凉州的部曲,你也是凉州人,要跟他们多亲近亲近。子桐也跟了我多年,你跟着他,我放心。去吧,我跟子桐说几句话。”
看着张甫出了正厅,董卓突然脸色一变,狠狠地看着徐荣问道:“这个张甫是谁推荐给你的,当时怎么介绍的,跟我详细说来。”
徐荣小心地回道:“我任凉州都尉前,去卢大人家里谢其举荐之恩,碰巧赶上皇甫嵩大人在其家中。我谢恩出来,遇到了皇甫大人的侄子皇甫铮,就是叔猛兄。”
董卓斜靠在榻上,闭目思考了一会儿。突然睁开双眼,看着徐荣说道:“这个张甫八成是我故主的后人。”
接着他缅怀地说道:“皇甫家和张家是世交,照顾一下后人再正常不过了。老大人对我有知遇之恩啊,没有他的照顾,也没有我今天。十年前我让兄长代我去拜会过他,没想到第二年他老人家就仙逝了。”
“子桐,待回到长安,你找叔猛问一问。”董卓吩咐道。
“哈哈哈哈”董卓大笑着拍了拍案几说道:“差点忘了大事,你在荥阳,离酸枣的叛逆最近,尽量给我打一场漂亮仗。士人要招抚,我也顺势同意了,但是不要让那群叛逆认为我怕了他们。”
接着董卓嗤笑道:“这群叛逆,要么毛都没长全,要么就是世家大族公子哥,都是一群高谈阔论之辈,无足道哉。”
“我让奉先南下驻扎阳人,跟着叔然一起。都归你节制,洛阳东面和南面都交给你了,你要给我看好啊,子桐。”
徐荣回道:“大人放心,只是…”
“你放心,粮草军械我尽快给你备齐,不要担忧此事。”
……
第二天,徐荣找到刘艾,带着张甫去拜会蔡邕。
蔡邕本来要和皇帝一起去长安的,但他思女心切,要等蔡琰来了才肯走。董卓也是为了讨好他这个名士,才吩咐徐荣派兵护送。
毕圭苑外的一处宅院中,蔡邕正在整理他庞大的藏书。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书,有些都是孤本,一旦丢失,就要失传了。
管家带着徐荣等人进了院,蔡邕才小心地放下正在封装的书,迎了过来。
“伯喈,书整理地怎么样了?”刘艾与蔡邕很熟,看着满院待装的书籍,笑着问道。
“差不多了,我昨日已向相国大人辞行,今日午后便启程。”蔡邕怜惜地看着书籍说道。
“相国大人让我带着徐中郎和他的军司马张大人,向伯喈你请教一个问题。”
“哦?”蔡邕看着徐荣和张甫吃惊道,“徐大人我是认识的,这位可是护送小女的张大人吗?”
张甫点头,顺势再施一礼。
蔡邕领着三人进屋内聊了起来,刘艾则给他介绍了张甫提出的安抚流民之策。
蔡邕听完,看着张甫赞道:“年纪轻轻就如此有为,实乃我大汉之幸啊。”
他说完扶额想了想,说道:“无非就是安抚流民屯田,前朝孝武皇帝时在西凉实施过,不过那是军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想要安抚流民,而流民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朝廷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
现在各州郡的情况你们也知道,要他们交税运粮,难度比较大。不过可以找一个情况相对较好的郡国试一试,如果解决得好,无论是黄巾还是流民,都有了出路。你说呢,子惠?”
“我和子桐也是这个想法,现在也得到了你的支持,我想相国大人也应该可以同意的。”
一阵优美的琴声突然响起。缓缓如山泉,急促如飞瀑,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听得几人不由得停止了谈话。
张甫听得尤其痴醉,沉浸在这音声的治愈感中不能自己。
刘艾打破了寂静,问道:“这是何处传来的琴声?”
蔡邕面露几丝骄傲、几丝伤感地说道:“小女文姬。这些年随我一同在颠沛流离,却是苦了她。”
刘艾安慰了他几句,随即三人对屯田的细节开始了讨论。张甫见状,施礼后走出屋子。
顺着琴声,张甫来到了偏院。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