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变》免费试读_道名若水
第一章 乌台
朱门红瓦,人进人出,这是一座十分热闹的官家大院,正厅的大门上写着,“御史台”三个大字,十分气派。
道中院前都种上了绿油油的柏树。
时不时有乌鸦飞到树上,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发出“嘎,嘎”的怪叫,让听到的人感到心中十分不畅。
在这官府大院之下,有一座阴森的牢房,其中一间牢室中,一个浑身是血的中年男子躺在干草堆上。
他一动不动,两眼微闭,剑眉薄唇。
虽然深受重伤,但依然可看出其英武不凡,如果穿上白衣青衫,定也是一位翩翩公子,儒雅书生。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有大学问之人是怎样沦为阶下囚的,此人正是当年状元才郎苏轼。
第二章 杭州事
苏轼静卧于干草上,面无表情的回忆着这几日发生的事。
“大人不好了!”太守官衙外,一个小厮惊慌地冲入太守衙门。
手里拿着一封信,对大堂的祖通判说道。
祖通判眉头一皱,心里想着王二虎,平日里做事沉稳,怎么今儿个如此慌张?他也不言语,只待王二虎如实说来。
王二虎跑近跟前,急声道:“通判大人,太守大人出事了!”。
祖通判看过信后,大吃一惊,连忙让一衙役骑上快马,去告知苏轼将有大难临头。
苏轼收到信后,便与衙役回到太守衙门,与通判商议。正商议时,门外有人高声叫道:“钦差大人到。”
苏轼深知无法躲过,整齐冠服,便出门迎接,他首先说:“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
钦差皇甫只是冷冷说道:“并不如此严重,今日我只是来传唤普通公文”,苏轼一听心中稍安,回到家中。
苏氏之子看到父亲回来,连忙扶住苏轼至大堂中。
待苏轼喝了一口茶后,他问道:“父亲钦差大人召你所为何事?”
苏轼轻叹一声,望着妻儿老小说:“变法派从我新出的诗集中找到对他们不利的诗,意图诬蔑我谋反”。
他的妻子连忙问道:“这根本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凭什么诬陷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次进京恐怕凶多吉少,还请诸位照顾好我的父亲”,妻儿大哭不止苏轼心中甚悲,但出发在即只得先行离去。
与家人告别后,苏轼压下心中不舍,便与黄浦踏上归京之路。
大街上全是杭州百姓,男女老少,都泪如雨下。
人群将马队围住,黄甫面色一冷,眼中闪过狠厉之色,正要让侍卫驱赶群众。
突然,人群中,一老妇大声说道:“苏大人自担任太守以来,励精图治,为民操劳,多次上山下乡,组织有关部门精准扶贫,百姓由吃不饱饭到家家有余粮,这可都是苏大人的功劳呀!”。
这时,一个满脸凶悍之气的壮汉走了出来。
他高声说:“我原来是一个土匪,幸得苏大人招安,还给我屠夫之职,今天你想要带走苏大人先过我这关”。
人群躁动起来,一个个目光不善的向官兵围去,士兵们看到这么多人向自己未来,平常一个个趾高气扬,狐假虎威,现在却不断后对心中惊慌不已。
皇甫早已躲在士兵身后,面色泛白,哆嗦的指着人群,说:“你,你们这些刁民,我可是钦差大臣,若伤了我,你们全都得死”。
苏轼出声说道,各位的恩情,子瞻永世难忘,但皇命难为大家散去吧!”。
人群慢慢散出一条道,黄埔又恢复了傲慢之色,纵马走出。
苏轼跟着出了城,感受着迎面的凉风,心中想到。
一切的强权政治在人民的力量面前都不堪一击,人民是国家的脊梁,统治者失去了人民就失去了统治的权利,想我苏子瞻在任太守期间,为国为民,我的付出,百姓们是记在心里的,此去若是不在人世,也无愧治下的百姓了!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