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裂口》——马亮专用
第一章:观察者
大陈朝,河元年号二十年。
此时,距离陈朝开朝已近三百年。
距离陈朝国都龙安城一百多里地,有座大山,名奔虎山,有峰,名虎跃峰,便在这峰上立着一座插入云霄的高塔。
当然,至于高塔,这只是奔虎山下村民的一个传说。
因为,经过此山、此峰的人们,并未看到过高塔,甚至于连半个砖块都不曾见过。
这日傍晚时分,一名长期在此地砍柴的樵夫,正担着一担柴翻过虎跃峰。
他果真看到了传说中的那座高塔。
有着巨大的底座,向上逐渐收起,仰头望去,那顶端真的直插入云里。
整座塔通体黢黑,像一方黑柱,笔直而高耸地立着,在这奔虎山上,显得十分突兀。
但这虎跃峰,椎夫来来往往了几十年,从来未曾见过此塔,今日竟如此真实的立在面前,不由得樵夫不惊,吓得柴担都扔在了地上,连滚带爬地下了山。
见人就说:奔虎山的虎跃峰上,真的有座高塔,塔尖插进云里!
乡亲们便都以为樵夫疯了,于是家人便找了大夫来看。
有些好事的人,则来到山上看个究竟。
但奔虎山的虎跃峰上,什么都没有!
于是,慢慢从惊吓中恢复的樵夫,也认定自己当时花了眼,于是再回到山上,在虎跃峰的位置转悠了半天,却并未见到什么黑塔。
樵夫自此后,便照样哼着小曲,砍着柴,从虎跃峰翻过,日复一日。
就在这日樵夫挑了柴下山的时候,在他的身后,巨塔又出现了,初始是一个黑色的塔柱,从中走出两名灰袍老者。
两人走出后,便见塔身的黑色晃动起来,随之渐渐虚化,看起来似有似无,似在似不在,瞬间便又消失了。
原来立着黑塔底座的位置,依旧如往常一般显出了山石。
两位身着灰色长袍的老者,仿佛从虚无的空间中凭空走出,现身在乱石之中。
“孤影长老,我们已经许久没有去拜会过张老先生了。”一名短须灰袍人说道。
“想来已有半年之久了吧”另一花白长须的灰袍人回道。
两人便随着樵夫,再距其身后不远的地方,一起下了奔虎山。
原来长须的便是号称异能观察者的长老孤影,而另一名则是观察者中高阶异能的长影,两人正是从樵夫所见的观察者塔中出来,前往凤安镇,去见一位与观察者们颇有渊源的张立张老先生。
凤安镇是临安城外的一个小镇,但人口也在数千之多,据说不知何朝何代,一位皇帝为逃避叛乱者的追杀,自己躲到了如今龙安城的位置,而皇后则躲到了凤安镇的位置,这龙安城与凤安镇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两人来到凤安镇时,天色已晚,家家都上了灯烛,整个凤安镇被星星点点的烛火点缀着,透着一股梦幻般的美。
“许久未见到两位了。”张老先生在听了叩门声之后,开门遇到孤影与长影两人,礼让进房里来。
房子并不大,外厅方方整整,延墙摆满了书架,一看便是个饱读诗书的大儒。
张老先生看起来却并不老,至于孤影与长影为何不直接称之为张先生,而非要加个老字,原因不得而知。
不过,明显看得出二人对张老先生的尊敬。
张老先生携二人落了座,便在这布满书架的厅里品起茶来。
“老先生,我如今也已年过七十,可谓朝不保夕,却仍未遇到接替者的出现,心中甚是焦急。”孤影端了茶杯,却并未入口。
张老先生啜饮了一口香茗,微笑道:“孤影长老,不必纠结此事,观察者的接替者何是会出现,一切自有定数。”
孤影苦笑道:“只怕我活不了这么久吧。”
“哈哈,哈哈——”张老先生大笑起来,“例子便在你眼前,怎说此话?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曾忧虑过这个问题,到了一百二十岁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是不是要破了观察者的惯例,没将影身传续给接替者,就要带着影身归西了。结果我到了一百八十岁的时候才出现接替者,再等他长到二十二岁才接续了我的影身。我离开观察塔的时候,便直接找了个风景秀美的所在,只想着自己也完成了交接,该走了,谁知三天三夜以后,仍然精神抖擞。这不,在这凤安镇接着又住了六十多年,也不知是不是阎王爷把我给忘了。”
原来,这张老先生粗算来已经两百六十多岁了,是观察者较孤影还长两界的长老,将影身传续给接替者之后,便失去了观察者的身份,如今隐居在凤安镇上,所以孤影与长影自然要称之为张老先生。
观察者具有一项异能,就是可以让影身离体,放影身去观察,以此突破肉体的极限,高能阶的观察者可以快速将影身投放到很远的地方,所以被称之为观察者。
当然,观察者还有一项异能,那便是构筑观察者塔。
观察者们为了更好的放影身去观察,以及必要时快速收回影身,所以集合一众观察者的集体意念,构筑了一个能够进行影身来去定位的高塔,这便是观察者塔。
观察者塔,不仅是观察者的一个定位装置,同时也是观察者们生活起居与藏身的地方。
观察者既然有此异能,为何还要藏身呢?
一是因为他们虽有异能,却个个身体单薄,没有战斗力;二是陈朝朝庭三百年来一直想着剿灭他们。
所以,他们必须要躲起来。
孤影听张老先生如此说,不尽笑道:“老先生说的是,我倒差点忘了这一节了。老先生便是个例子,我还发愁什么。”
接着又道:“我只所以急着接替者出现,是因为也想早点过老先生这种日子,不用每天在观察者塔里躲着,实在是太没意思。”
张老先生捻了捻花白的胡须:“孤影长老自当放开心结,你我这般皆是宿命。”
接着道:“想当年,陈朝开国皇帝大兴帝起兵的时候,我们观察者的曾长老也曾带着众人不顾性命,助大兴帝推翻了前朝暴政,而此朝暴政比前朝尤甚,如今看来不过是助纣为虐罢了,反倒招了大兴帝猜忌,要灭了曾舍命助他的观察者,唉,这也是宿命啊。”
畅聊之间,夜已深了,孤影与长影便起身告辞。
虽与张老先生一席话,多少解些心结,但孤影回到观察者塔后,仍久久不能入睡。
一是接替者迟迟未现,而自己已界耄耋之年,怎能不急;二是身负这观察者长老重任,须要时刻警惕,注意朝庭的动作,保这观察者周全。心中隐隐尚有其他的不安感,只是一直找不到那份不安的来由。
但此时,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陈朝的朝庭、陈朝的朝庭中心:皇宫。
此时,在亥时寒风如刀的夜里,在若有若无、虚幻如雾的观察者塔里,在其他观察者陆续进入睡眠的时候,观察者本界长老孤影,就立在最塔顶的窗口,望向京都皇宫的方向。
第二章:河元帝
深冬的季节,万物凋零,一切俨然失去了所有生气。
夜色笼罩下的陈朝京都龙安城,更是如此。
入冬后,天黑的也早,龙安城中各家各户早已吹熄了蜡烛。
一切都深藏在覆盖着龙安城的浓雾中,那是夜色中的黑暗,却又分明是涌动的黑雾,能看到雾丝在风中被一缕一缕地抽开,再缠绕在一起。
在黑雾偶而剥离的刹那,透过一处如纺绳般细小的缺口,看有星光,在那天上忽明忽暗。暗的时候如若要远去,亮的时候,仿佛又似要透过浓雾直扑下来。
不多会,裂开的缝隙,便又如两片相互吸引的磁石,发出一声闷响,便合上了。
于是,龙安城便再没光,如一块巨大的黑石立在那儿。
只有一点深红色的光,如伤口在水中漫开的血丝,从皇宫的安成殿中散出来,虽想艰难地挣脱,终是敌不过黑暗的力量,被反压了回去。
安成殿中,一个巨大的卧榻,四周由四根大柱撑起帷幔,点了大约半个房间的样子。
整个房间除了这张略显夸张的卧榻之外,可以说空无一物,只有一根燃了一半的白烛在榻边点着,由于烛光被遮了大半的缘故,房间的的三个角位均是乌黑一片。
陈朝第十七代皇帝河元帝,正坐在卧榻之上,有点神游之际,突见对面的殿墙上往下渗出血来,探头再看却又不见。
河元帝便赤脚下床,把手放在殿墙上,摸啊摸啊,接着又把脸贴了上去,闻着那若有若无的血腥味。
突然,殿门咣地一声,被撞开了,河元帝惊得倒退了几步,只见自己的父皇诚文帝手里握着把宝剑直冲进来,立在殿门前的一团白光里,冷冷地看着他,风很大,猎猎地吹进来,把帐幔都掀了起来。
“父皇!”河元帝又退了几步,却突然稳住了。
“不对——,不对——!”河元帝拍着自己的额头,似乎想起了什么,咯咯笑了起来:“你已经是太上皇了,对不?朕才是皇帝!朕才是皇帝!”
“你是要为你的那些儿孙报仇吗?他们是朕杀的。但他们该杀!他们挡朕的路,让朕吃不香、睡不好。他们一个个地还想着算计朕、他们往朕的茶里放药,对的,他们想毒死朕!”
“你十五个儿子当中,除了朕,个个都该死!除了朕,谁都不配当这皇帝!你看现在这大陈朝,被朕治理的多好!”河元帝张开双臂,几乎得意地要跳起舞来。
一边移步到诚文帝跟前:“朕想告诉你,你的那六个公主,朕没杀完。四公主陈巧被他那个宫女的娘提前送出宫了,你相信吗?皇宫里所有的人还都在歌舞升平的时候,只有那个被你偷偷在后花园临幸的宫女感受到了山雨欲来,哈哈哈哈——”
“还有,最小的公言陈然,朕没有杀,朕当时真的下不了手——,真的下不了手——呜呜——”河元帝回想起,竟双手捂着脸,竟呜呜地哭了起来。
但很快河元帝便让自己从情绪化中抽离了出来,他把手从脸上拿开,他突地又看了看手:“朕的手没事了!”复又伸手摸了把脸:“朕的脸也没事了!”
望了一眼自己的先皇诚文帝,突然又跪地上了,并跪着往前移了几步,但看着诚文帝手的剑,还是不敢靠得太近,顿时又悔恨满面,抢天哭地起来:“父皇,儿臣当时并没有想逼死你,儿臣看你每日处理政务辛苦,只是想帮你分担,让你做太上皇,你也是答应的啊,为什么你非要去自尽呢!”
悔恨到极至的时候,便顾不得诚文帝手中的剑,爬过去要拉先皇的衣角,结果双手刚触及那团白光,迎来的却是诚文帝充满恨意的眼神,那剑被诚文帝双手握起,狠狠地插入到河元帝的胸口。
河元帝哇地一声大叫,白光不见了,诚文帝不见了,而自己却仍在这安成殿卧榻的帷幔之中。
随侍太监李固慌着进来,来到榻前,隔着帐幔关切地问道:“皇上,您没什么不适吧?”
“朕没事!”
“冷先生到了。”
“让他进来!”
“您前会说要召了众小王爷来,可还要召?”
“召!”
太监李固领旨去了。
没多久,观察者长老的影身显现在安成殿中,若有若无地浮在暗黑的一角,只有一双眼睛,象可以呼吸一般,一会儿冲出,一会儿陷入,有着碎冰粒与火炙交错的光点,努力地想透出来,却又被深深地吸入进去。
在烛光可以微微照及的地方,便是榻边那不到三分之一的位置,整整齐齐地立着六位年轻男子,披着一色的毛皮与宫绸合制的大氅,高贵而华丽。
说整齐,那是因为大家都笔直的立着,可以说保持着十分挺立的姿式,或是因为寒冷、又或是因为这种场合下最适合的形式,手都是笼在袖里。
虽然身体是笔直的、挺立的,但那一颗颗束着高高的发髻、发上顶着陈朝特有的男子束发饰冠的脑袋,却一个个地低着,并非垂头丧气的样子,而是刻意表现出的一种顺从、一种尊重。
这一众青年男子,正是陈朝第十七代帝王河元帝的几个皇子,也是当今皇族最具权威的几个王爷。
从河元帝对面的左侧排起,依次是太子陈准、丰王陈予、精王陈柱、简王陈去、裕王陈义、新王陈律。
太子陈准为林皇后所生,也是河元帝的第一位皇后,不过这林皇后不到三十岁便早逝,随后河元帝便不断的立皇后、废皇后,前前后后不知立了多少,也不知废了多少,皇后的后冠终于在郑皇后这儿停得久了一些。
至于其他的几位皇子,丰王陈予与简王陈去为一母所生,母魏妃;精王陈柱母孔妃;裕王母也是魏妃,且与丰王简王母妃为亲姐妹;新王母吕氏,仅为内宫的一个低阶女官,至今未纳入妃嫔一列。
河元帝盘坐在榻上,身体前倾,面部几乎贴上的帐幔。
“朕今日召你们过来,是要宣布一件事。”
从皇子没有出声,也不敢出声,静静地听着,全是一副在十分严厉的老师下,危然上课的样子。
虽然个个身形依然,但脸上的细微表情,孤影看得出,好几皇子还是心潮起伏的,心中必定在想“这父皇不会今晚宣布退位吧,既要退位,必定要立新皇了。”
但河元帝哪会管他们怎么想。
“朕此病已有两年,可谓倍受煎熬,如今有了契机,朕将于近日动身出宫,要在宫外进行治疗。”
河元帝这病孤影是知道的,众皇子又有哪个不知,但除了这些皇子外,皇宫内外却根本无人知晓,河元帝宣称自己在静殿修养,并告诫众皇子、随身太监、宫女、太医等不得外传,否则处死。
河元帝的话谁敢违背。
“朕养病这丙年,太子代朕处理政务,也算是勤勉,如今朕要出宫治疗,还不知需要多少时日,一直以太子身份行政,也名不正言不顺。”
听到这儿,众皇子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特别是二皇子丰王,面部几乎扭曲起来,心道:这老东西,难不成要立陈准为帝了!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