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完》——余召
序 粉末登场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他们从大漠中走来,渴饮马奶,困宿穹庐。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大汗刀之所向,无人可挡。南下中原,西征异域,王旗插到东欧。斯文汉人,做了他们的臣民。桀骜色目,匍匐在他们脚下。阻塞的古道訇然中开,商旅会聚于京师;虔诚僧侣施然而来,筑四方庙宇;更有万国使者,诚惶恭敬,眩晕于泛光崇彩的繁华。
繁华的背后不会永远是黎明,大厦终有崩塌之时,数十年后,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六月初八,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即位于上都,始称惠宗,又称顺帝。
蕲州城里一家青楼,摇摇晃晃走出一名青年,天空下起了小雨,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徐天”。只见此人两眼迷离,浑身酒气。浑不顾路上车马行人,看着路边每一张面孔,城里每一处建筑,熟悉而又陌生。他来到这个世上已经三年了,而他这具身体准确的说却活了十五年,头脑里两种不同的记忆,像一张张幻灯片一样来回放着。
他缓慢着走着,不知走了多久,一处偌大的宅院前停下,看着门上那两个大字“徐府”,让他深深想起了什么,这时一名管家模样的下人,急忙走出来扶着他说“少爷,老爷在府里等你等了多时了。”
他缓缓走进里,来到大厅,一名彪形大汉穿着盔甲,头扎一条红巾,大马金刀的坐在大堂,这名大汉叫徐三刀,是他的父亲,而旁边站着一名少年,也穿着一身军装,是他的发小,名叫邹大勇。
他看着面前的这个大汉,目光再从他的脸上而过,看到旁边的邹大勇。屋内只能听到他们三人的呼吸声,外面小雨变成了漂泊大雨。
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开始,黄河泛滥不止,灾民遍野。至正十一年(1351)中书省右丞相脱脱奉顺帝命,派工部尚书贾鲁负责开挖和疏通河道。贾鲁征发15万民工日夜劳作,监工们经常扣发口粮,而修河所用的物资,也就近摊派到遭受水灾的灾民头上。治理黄河、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反因此弄得天怒人怨。民间宗教团体“白莲教”趁机组织何工起义,掀起了燎原烈火。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燎原烈火开始了。
第一章 武昌城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徐寿辉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又称“香军”。
元至正十一年九月,徐寿辉先后令徐明达攻陷汉阳,曾发兴攻陷安陆、沔阳,欧阳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许甲攻陷衡州,项普略攻陷饶州、徽州、信州,邹普胜部攻打武昌。
武昌城外,红樱枪森立如林,车马络绎不绝,阵地布置的有条不紊,前后军连绵不绝就似一片红海,中军主账中传来“奶奶的,鞑子还不投降。”说话的人正是徐三刀。城外的红巾军正是邹普胜的队伍,徐三刀本和邹普胜同为铁匠,再加上又是徐寿辉的远方堂弟,在红巾中虽然威望颇高,但是由于没有文化大字不识,再加上脾气著名的臭只能在邹普胜这做个副将。
营帐中邹普胜坐在椅子上摇着扇子笑而不语,旁边站着邹大勇,邹大勇本是一弃婴,后经邹普胜和徐三刀收养,取名大勇,却是因为少时老是受徐天欺负而哭鼻子,希望他长大之后像个男人而得名。邹大勇旁边站着的就正是徐天了,徐天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颓废,自从邹普胜和徐三刀跟着徐寿辉起了义更是变本加厉,仗着过了几天好日子又喜欢上去青楼,而邹大勇却早早就从了军。为了让这个儿子活的像个人样子,徐三刀这个气,那天雨天就让徐天自己做选择,要么从军要么就赶他出门断绝父子关系。
徐天本不属于这个时代本名童心圆,他来自千年以后的新世纪,由于社会黑暗,工作不顺,再加上谈了多年的女朋友抛弃了自己,心灰意冷之下喝了农药,没想到却来到了这个时代的徐天身上,刚好来的那天风雨交加原本这具身体的主人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之后就变成了他。
本来想一气之下再了解了这具身体,后来想了一下,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那就活下去,想活个人样出来,刚好借坡下驴,和邹大勇一样给各自父亲做个亲兵护卫。
这时徐三刀在账内来回走,嘴里念叨:“徐寿辉大哥给了我们五日时间拿下武昌城,都已经三日过去了,鞑子除了严防死守完全不敢出战,你们倒是说说这该怎么办。”
“爹,我有一计。”徐天说道
“你他娘的除了知道去青楼,你能有什么计策”徐三刀不赖烦讲到
这时邹普胜“贤侄不妨说说你有什么计谋,你爹哪个大佬粗不用管他”
“叔父,孩儿想到可以让我们这围城的五万将士齐唱教歌,宣扬教义,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前来拯救万民。如果城内还是不降我们在另想法子。”
“好主意,说不定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下这个武昌城,我这就下令。”邹普胜赞赏的看着徐天
半柱香之后,城下五万红巾军摇旗呐喊,绕着城唱着歌,再加上前段时间淮东有韩山童及其信徒刘福通、杜遵道等人筹划起义,散播的流言,说明王即将出世,然后刻了一个石头人,只凿了一只眼睛,背上还刻字说“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谣言早已随着黄河水流向了大江南北。
这时城内守军更是人心晃晃,守将达鲁花赤早已萌生退意。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