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一梦1》——笨鹰无翅
第一章 夏云朔梦游欲界天
开篇我们说的是在清代嘉庆年间,在中国东北有一位总管军政的地方长官,名叫夏世荣。他有一子名唤夏云朔。这夏云朔虽出生在武侯世家,然从小喜读诗书,擅作文章。夏世荣本想让他研习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将来好在京中谋个一官半职的,光宗耀祖,一生无忧。无奈夏云朔禀性乖张,说自己是闲云野鹤惯了的,不肯被功名所累。父子二人争吵再四,始终没有结果,最后也只得作罢。
夏世荣死后,夏云朔袭了官爵。这夏云朔虽闲适散淡,为人却乐善好施,十分豪爽。每每遇到贫苦窘困者必帮之,哪怕散尽家私亦不足惜,因此在当地的口碑是极好的。
一日夏云朔于家中小酌,酒醉以后便自在榻上朦胧睡去。恍惚间至一所在,那里天高云淡,山明水秀;清流石上,叮叮咚咚,声音十分清脆。彩蝶飞舞,百花争妍,飘来阵阵幽香。一条宽阔大道,金沙铺就,一直通向远方。道路两旁树木茂密,娇杨参天,绿柳拂头,一眼望不到边。老树枯藤,深邃幽远。林间响起蛙儿、蝉儿、鸟儿、猴儿等小动物们欢快的鸣叫声,起伏不断十分热闹。夏云朔心想:天地之间竟有如此奇景。若能在这里依河而居,建一间茅舍。每日饮酒烹茶,抚琴吟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这般了此一生岂不美哉?
心下痴想,不知不觉地往前走着。远远的望见在那山间云雾萦绕的地方有几处宫殿巍峨耸立。远远望去,已是非凡之气派。走至近前首先看到的是白色的围墙和一堵石门,门前有两个大石狮子,白色半透明状。张口吐舌,怒目而视,狞厉威严。石门半掩着,两边有副对联道:“认假为真非是真假,以虚当实无有虚实。”上面一块金匾写着虚无幻境四个大字。夏云朔便觉这个地方有些意思,心想:“这个地方怎么用此四字命名呢?这门上的对联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他便隔着门缝向里面望去。只见里面琼楼玉宇,宝殿金阁,地上是金砖铺地,银砌的阶台。真是说不尽的富贵,道不清的荣华啊!
夏云朔见门上无人看守,出于好奇便偷偷溜了进去。一进去才知道门内的景色更胜外面十倍。楼台轩馆自不必多说,单说门内有一条小河,是从远处的那座山上蜿蜒流淌而来的。经西边墙角的一个小闸门流向外面。夏云朔走近一看,见河水碧波如镜清澈见底。水中有许多金色鲤鱼。时而在水中自由嬉戏,时而欢快地跃出水面,嘴里吐着泡泡。不一会儿只见泡泡化作五彩珍珠落到了河底。河底尽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宝石。不远处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四海财源”四个大字;沿着河边往前走,没走几步看到一座白玉拱桥。夏云朔走上白玉桥,见每个桥墩之上都雕有一条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桥下水面上开满五色莲花。夏云朔下了桥,走过一条羊肠小路。来到一四角凉亭,八根红色大木柱撑起黑色穹顶。上面铺着琉璃琥珀瓦。亭子的横梁和天顶上皆绘着彩绘图案,图样新颖别致巧夺天工。亭子中间的柱子上挂有一幅画,不时的散发着金光。夏云朔走上前去一看,那画上绘着地狱果报的场面。夏云朔看着看着竟不知为何流下泪来。亭子前面便是一片桃树林,桃树上开满粉白色的桃花,一眼望不到边际。夏云朔坐在亭中歇了一会以后,便向着那桃花深处走去。走在桃林中不时有花瓣随风飘下,还能听到远远的有歌声传来,那歌声悠扬婉转令人陶醉,夏云朔正听得痴迷。忽然眼前出现一座碧玉假山,通体碧绿色,温润无比。假山高数丈,其势雄伟。上面的石头奇形怪状的,却没有一丝匠意,宛若自然天成的一般。再往里走夏云朔见到一面石影壁,石壁上雕刻有饕餮食人的纹样。旁边一行小字,写的是“神龙九子,独我最凶,狰狞可怖,贪得无厌。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遍食珍馐,尝尽美味。尚不依足,自食其身。如是贪婪,果报必现。”夏云朔看罢心想:“世人皆谓饕餮最贪,哪里知晓这人心比起饕餮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夏云朔继续往前走着,一会儿功夫便走出桃林。这时候他抬头一望,便可看见了不远处的那座仙山,山上苍松劲柏,古树枯藤,怪石嶙峋,奇峰陡峭,在那林叶茂盛处隐约可见一白塔,发散出金色的光辉;一条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这里正是前面小河的源头所在;在山间彩云环绕,有几只仙鹤在自由的飞翔。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山下有几间房舍,造型十分古朴。房舍前面是一片花海,红的、黄的、蓝的、紫的花朵竞相开放。五颜六色甚是好看。旁边有一棵高百余丈的参天大树。有条五爪金龙在其上方飞舞盘旋。树叶茂密遮天蔽日的。
在那颗树的下面有一个人,身披银白甲胄,腰间佩有宝剑。在石矶之上闭目打坐,石矶之下卧着一只白狮,也是闭着眼睛在打瞌睡。夏云朔心想:“这里原来有人啊!”于是抬腿便要走,这时候只听那人说道:“夏老先生怎么刚来就要走啊?”夏云朔心内疑惑,便向那人问道:“尊驾是何人如何识得我?”只见那人慢慢地睁开眼睛,站起身来道:“我本是佛祖亲封的睡梦菩萨,法名宝贤。只因为这欲界天上吉婆罗山无人看管,故佛祖命我掌管此吉婆罗山。”夏云朔初见此人生得身形魁梧,仪表堂堂,相貌俊美端庄,神情宁静平和。便猜度他一定不是凡人。现闻他如此说,便笑道:“原来是菩萨啊!小人是哪一世修来的功德,有幸在此见到菩萨的金面啊?宝贤道:“你我今日相见其实并非偶然,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份。因为我有一件事情想要麻烦老先生帮助,不知老先生是否愿意?”夏云朔道:“菩萨有什么吩咐只管说就是小人一定竭尽全力而为。”
事情是这样的。那一日佛祖在欲界忉利天的善见城妙法堂中讲经说法,命令诸天天众都过去聆听法旨。在讲经过程中,佛祖特别提到了一个问题。佛祖道:“今日东方有国,那里极少有人真心信奉供养佛、法、僧、三宝,也极少有人愿意诚心皈依我沙门的。以至于社会贪糜淫乱,人们种下无边恶业,死后亦受无边苦报,堕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之中,永受生死轮回之苦。今汝之天众,谁愿意代我去往那里传道,度化那里刚强不化的芸芸众生,去除他们身上的邪知邪见,使他们离苦得乐早登我极乐之境呢?”话音刚落妙法堂中众位比丘是议论纷纷纷。就在此时诸天众之中,有一位菩萨突然说道:“我愿前往东土,去教化那里的芸芸众生,使他们摆脱三世六道轮回之苦早登我佛国净土。”要问那为菩萨是何人?他正是睡梦菩萨~宝贤。佛祖见是睡梦菩萨说话,于是便问道:“宝贤,你可知道那里的众生皆是些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之辈,很难教化的。你还要去吗?”宝贤道:“我等深蒙佛祖恩泽久矣,佛祖有事差遣,理当尽心竭力去办才是。况且这也是造福众生的好事!我既然在您面前立下誓愿,我就不会反悔。”佛祖道:“宝贤,我且问你,你将以何种面目、何种方式去教化那里的芸芸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呢?”宝贤道:“我以为那里的众生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他们不相信有因果报应一说,不相信真的存在地狱。我此去要觅得一位有缘人,带他亲眼看看地狱里罪魂受的诸多苦报借他之口流传于世,使人们一心向善,不敢做恶。早日皈依我正教”佛祖听完,含笑说道:“如此甚好,你若果真能成就此事,也算是功德无量。等到功德圆满之时,我将助你成就佛位。”宝贤道:“谨遵佛旨”
所以那日回来,睡梦菩萨便在东土之中寻访有缘人。可是寻遍了九州四海,并无一人可用。正在踌躇之际,忽听得百姓们说有一个叫夏云朔的老先生才行人品都是极好的,因此今日特邀夏云朔老先生到此一絮。夏云朔听完宝贤说明原由后,十分惶恐。说道:“尊者赞誉,小人实在愧不敢当。小人本性恬淡,在功名利禄上无所求。虽蒙上天之恩,祖父之德。在朝中领一虚职,不过是为了糊口罢了。年少时也曾有过济世安民的理想,然都好似镜中花水中月,无奈可望而不可及。目今我只求平淡安乐地度过余生摆了!实在是俗世中第一庸人而已。宝贤道好个俗世中第一庸人啊!我听说老先生一生修持善行,心存善缘。虽说尚未做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净,但胸中那颗慈悯之心也属难得了。若世间人人都如老先生这般品行,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佛了。夏云朔道:“菩萨言重了,天底下德才兼备之人多如牛毛,菩萨为何偏偏选中我?我自小天资愚笨,悟性极差,又没有念过几天书,菩萨恐怕是找错人啦!”宝贤道:“世间有才德的人固然很多,但他们不是恃才傲物之流,就是些沽名钓誉之辈。而像老先生您这种既有善根,又能广结善缘,乐善好施而不求回报之人已经不多了。况且今日你我能在这里相见,这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既然是缘份所致,老先生又何必推辞呢?”夏云朔听后说道:“既然菩萨如此说,那小人遵命便是。但不知菩萨叫小人做些什么啊!”宝贤道:“不急,老先生只需要在这里跟我一起品茶赏画就可以啦!”夏云朔疑惑的看着面前这位菩萨,问道:“这样就可以吗?可是这前面什么都没有啊!”宝贤笑了笑,一挥袖子说道:“老先生请看这是什么?”说着二人面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小方桌,方桌上面有两杯茶。那茶尚未入口,夏云朔只觉有一股淡淡的幽香扑面而来,香气清新淡雅。这时候只听得宝贤道:“此茶名曰‘天地牝乳’,乃是取此吉婆罗山顶一株老茶树上面最顶端的新鲜嫩叶,再加上百花甘露、龙涎凤乳烹制而成。也只有福德深厚之人才有缘享用。寻常人哪怕闻一闻都是不能的。老先生且尝一尝吧!”夏云朔听后,饮下此茶。果觉入口香甜甘洌,清凉爽口,回味无穷。霎时间只觉得一股清气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凡尘俗世之中的一切欲望、烦恼消除殆尽,整个人都变得宁静了。这时宝贤问道:“老先生感觉如何啊?”夏云朔未及说话,抬头环视四周,发现方才的一切景致全都不见了,只剩下身边的这位睡梦菩萨。其余四周皆是白茫茫的一片。夏云朔惊愕道:“方才我所看到的一切富贵景象怎么都不见了?”宝贤笑道:“善哉,老先生来时看到的富贵荣华,皆出自于虚无幻象之中。转瞬即逝,就是此刻之你我亦是幻象。正所谓‘万法万象皆由缘起,喜怒哀愁原因欲生。无欲则归真,归真则觉悟,觉悟则成佛。’这时候宝贤再次拂了拂衣袖,夏云朔眼前便出现了一幅画轴。随着画轴自动打开,夏云朔看见上面画的是许多的人物,且这些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自己都会动。夏云朔不禁看得入了迷。要知道画轴里面讲的是什么故事,且看下一章
第二章 混世怪胎初降人间
根据夏云朔在以后留下的一本名叫《醉梦仿仙录》的书中写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记得在国之东南有湖州郡,湖州有八车县,县里有条五里街,街上有条仁前巷,巷内有户人家。男人姓隋名英,嫡妻华氏,夫妻二人在镇子里经营着一家粮油铺子,郊外还有几亩田地,日子过的还算殷实。可老天总是不随人愿,夫妻二人都已年近四十,但却没有子女。在古代如果一户人家没有子女,是一件很令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况且隋英夫妇都已是这般年纪,为此夫妻二人是四处的寻医问药,可终不见成效,每当看见别人家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隋英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可是华氏看得出来,他心里是十分着急的。华氏也曾劝过隋英纳一房妾室,好为隋家延续香火。可是这隋英最是一个终情的男人,终是不愿再娶的。对此华氏心里既欣慰又内疚,只恨自己的肚子不争气,没办法给隋英生个一儿半女的。所以只要听说有什么法子能使自己怀孩子她都要试试。哪怕明知道这种法子对身体不好她也要试一试。因此这些年华氏也没少折腾。
话说这年的四月初八浴佛节,城外的金山寺中开法会。听说这里的菩萨很灵的有求必应。所以引得许多人到寺里拜佛烧香。华氏自然也不例外,这日早饭过后,华氏便带着小丫头铃儿坐着车来到金山寺。至庙门前,华氏下了车,铃儿扶着华氏进正要进去,就看见庙门两旁各站一尊泥塑的罗汉。两尊塑像十分高大,瞋目张口怒视一切,手中挥舞着宝剑,其中一个脚下还踩着一只羸弱的小鬼,看起来凶神恶煞的。铃儿见此,便说什么也不敢进去了。华氏无奈,只得叫她到门外等着,华氏一个人走了进去。没走几步路,便来到一所大殿门前。门上牌匾上写着‘大雄宝殿’四个大字。大殿前面立着一块功德碑,石碑上镌刻着许多人的名字,隋英华氏的名字也在其中。原来在建造这间寺院的时候,隋家是施舍过银钱的。华氏进入大殿,大殿中东面、西面和北面都供奉着许多佛菩萨,华氏并不能叫出他们的佛号,只是觉得拜一拜没坏处的,于是给每位菩萨都磕了三个头,进了香出来。至后面是一座宝塔。也不知下面葬着哪位高僧的骸骨舍利,华氏也拜了拜。宝塔的后面就是观音阁了,供奉着观自在菩萨。华氏走了进去,抬头见观自在菩萨慈眉善目,神态端庄、面南而立、华氏走上前去,以一种非常崇敬的心态跪下向观自在菩萨虔诚的祈告着,祈求菩萨能赐给她一个儿子。上了柱香,拜完后起身,这时候一个小和尚拿着功德箱走了过来,华氏往里面放了二两银子,刚要起身出去。
忽闻得一个小和尚和一位香客在那里吵嚷。小和尚道:“从没见过你这样的,上完香就想走,一点功德钱都不施舍。抠门抠到菩萨身上啦!”那人道:“我原本想着到寺里做布施来着,无奈走得匆忙,忘记带散碎银两了,还请师父不要怪罪。”小和尚道:“你这话说的就没意思了,你施舍也好,不施舍也罢,与我什么相干?这是为你自己积功德的事情。只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在上面看着,这样做你好意思吗?”那人小声道:“是、是、师父说得极是,我这里只有一锭十两银子拿去给师傅做布施吧!请师父不要吵嚷了。”于是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来递给那和尚,随后便悄悄的离开了。
华氏见那小和尚原来是本寺住持的师弟法名慧心的。便走上前去问好。那慧心见是华氏,满脸堆笑说:“夫人今日前来,怎么不提前告知一声呢?小衲好早些到寺门口迎接您呀!”华氏笑道:“慧心师父太客气了,我是常造之客,倘若每次都这样,你叫我如何心安啊,”慧心道:“夫人多虑了,这些原是应该的。别的不说,就说夫人每月按时供给本寺钱粮,本寺大小僧众才得以吃饱穿暖,才能专心诵经礼佛啊!如今像夫人这样的大善人,整个八车县已经不多了。”华氏道:“师父过誉了,大善人三个字我可担当不起,我做这些事情,原想积些功德。或许哪天菩萨显灵,赐给我一个儿子也未可知。”慧心道:“夫人不用着急,像夫人这样的人原该子孙满堂的,只是时候未到罢了。等时候一到自然就会有的。”华氏笑道:“借你吉言,若果真如此,那可是极好的。”慧心道:“夫人怎么有些时候没过来了呢?小衲甚是挂念着每每欲到府上看望夫人,可是都因寺中俗务耽搁下来了。原本想着等到今日办完法会就无事了,可以去看看夫人的,没想到夫人竟自己来了。”华氏道:“劳师父费心了,只因最近店里琐事太多,一时脱不了身。况且近日身子略有些疲倦,懒怠走动所以这些时日没有过来。”慧心道:“夫人家经营着那么大的一家米面铺子,偶尔忙乱一些也是有的。可是再怎么忙,夫人也要注意身体啊!”华氏道:“我们店里的生意一般的时候真不用我管,有我们家老爷和伙计们呢!只不过最近店里新进了一批货,我怕他们忙不开,所以才到店里帮忙的。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知道,不过是那几日累着了,这不是休息几日就好些了嘛!知道今日寺中开法会我便来了。这一是为了拜佛祈愿;二呢!就是想来问问前些时候我托你们给做的法事可曾做完了?”慧心道:“回夫人的话,夫人的法事刚刚做完。只是这香火钱又短了三十两,小衲已经替夫人垫上了。”华氏道:“那就多谢师傅了,今日身上没带那么多钱,短的那三十两明日我叫我家铃儿给师父送过来。”慧心笑道:“夫人如此虔诚,相信定能感动菩萨,赐给夫人一个大胖小子的。”华氏笑了笑看了看时辰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慧心道:“今日寺里施斋,夫人何不用过斋饭再走啊?”华氏道:“不了,家里还有事。”于是在慧心的陪同下出了金山寺,跟铃儿回到家中。
到了家里诸事忙完,至晚间隋英回来,华氏已经备好了饭菜。夫妻二人吃饭,华氏向隋英说及今日之事,隋英无话。饭后华氏铃儿收拾完毕,夫妻二人又说了一会话,便宽衣睡下了。夜间二人少不得又翻云覆雨的闹腾了一阵,不提。
只说华氏近日更加觉得身子不适,四肢无力、懒怠动弹;有时更是头晕目眩、时常呕吐、经期也有些时候没有来了。一开始就以为是劳累所致,而没太在意。歇了几天症状丝毫没有消减,反而吃什么都没胃口了这才请了医馆的张大夫来家诊治。张大夫诊了脉说是夫人并无病症,乃是有喜了。华氏听说自然是喜出望外,这么多年终于怀上了,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激动地差一点就哭了出来。默默地念着佛,感谢着菩萨,菩萨终于显灵了。隋英知道后,更是欢喜非常。放下了店中事务赶回家中。也不管旁边有没有人,握着华氏的手,在华氏面颊上就亲了一口。激动地问道:“这是真的吗?”华氏点点头隋英笑道:“我终于有后啦!咱们这是中年得子,真的很不容易啊!今后你只需在家中安心养胎,家里店里的一切事情就交给我吧!又嘱咐铃儿道:“你姨娘就要给你生小弟弟啦!你虽然年纪还小,但是一些家务活你也会做了,以后我不在家的时候,你姨娘就由你照顾啦!你姨娘年岁大了,能怀上孩子不容易。你得处处小心着,千万别有什么散失知道吗?”铃儿答应着。从此一家人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无话。
时间匆匆,转眼九个月过去了。在这九个月当中,华氏早已将婴儿的衣服、被褥等一切所用之物准备齐全,只等着小生命的到来了。算算华氏临盆之日将近,无奈隋英店里最近要出一批货,家中只剩华氏和铃儿。一日华氏正在睡中觉,忽然觉得腹部一阵阵的疼痛,间隔时间非常短,而且一次比一次剧烈,华氏便知自己要生了。忙叫过铃儿说:“我怕是快要生了,你赶快去咱家店里把你姨爹叫回来。”铃儿此时也慌了,她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哪里见过人生孩子的。听华氏如此吩咐,就忙忙地跑去店里找隋英。隋英的店跟隋家隔了一条小巷铃儿跑过去。见了隋英,铃儿气喘吁吁的说明了情况。隋英忙问道:“”接生婆没有?”铃儿道:“没有。姨娘只叫我来找您回去。”隋英道:“真是个傻丫头,都这个时候了,叫我回家有何用?你赶紧去清接生婆,我这就回家。于是铃儿又跑去请接生婆。这里隋英交代了看店的伙计一些事情后,便匆匆的赶回家中。
此时接生婆还没有来,隋英进屋见华氏腹痛难忍,心里也是十分着急。只得让华氏先平躺在床上,说些宽慰的话以安抚华氏的情绪。不多时,铃儿带着接生婆来了。接生婆便让隋英先回避一下,隋英出去而铃儿则留在里面打下手。接生婆在里面忙活了一个多时辰,不断地叫华氏大口吸气、大口呼气、往下用力……可是孩子始终没有出来。华氏起先还歇斯底里的叫喊着,可是声音越来越微弱,有几次痛得几乎背过气去。汗水湿透了华氏的衣衫,隋英在外面听得真切,急的像只无头苍蝇似的四处乱转,可是也帮不上什么忙。屋子里面接生婆此时也有些着急,对铃儿说道:“你家夫人难产,孩子恐怕被什么东西卡住出不来了,你快去我那里取一剂催产保生丸来给夫人服下。”于是铃儿便去取药。
当时正是一二月间,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天空飘着小雪,加上天已经黑了,街上并没有多少人。很快的铃儿拿了药往回赶,在路上她看见一个脸上有一条长长伤疤的胖和尚,他个子不高,满脸横肉,而且形容污秽、身上穿着一个满是孔洞的破衣服,脚上蹬着一副漏眼儿的破草鞋。一边走着一边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似的。铃儿也没理会,从他身旁跑了过去。谁知那疤脸和尚却向铃儿说道:“小姑娘你且站住。”铃儿一愣神,问道:“你是在叫我吗?”疤脸和尚道:“是啊!我且问你,你们家是不是又妇人生孩子难产啊?”铃儿道:“你是什么人啊?你怎么知道我们家事情。”疤脸和尚道:“你不必知道我是谁,我跟你说啊,我能让你家夫人顺利的把孩子生下来。你快带我去吧!“铃儿迟疑了一会,觉得此事好生奇怪。心想:“这和尚不知是哪里来的,他既然能知道我姨娘难产,或许真有些本事也未可知。况且姨爹姨娘平日里对这些行脚的僧人是最为和善的。我如今且带他回去,若果真如他所说,能帮上忙更好;即便不能帮上忙,姨爹姨娘也不能责怪我。想到这里便对那疤脸和尚说道:“那好吧!你随我来吧!不过有一点你得答应我,到我家之后,你只许站在门外远远的看一看知道吗?”疤脸和尚答应了。于是便跟着一起铃儿来至隋宅。
铃儿进入屋内送药并无心去管那个疤脸和尚。此时隋英正急的乱转也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的疤脸和尚。那个疤脸和尚看了看隋英两鬓已有微霜的样子不禁叹了一口气。然后对着屋内默念了几句咒语。又说道:“事已至此,也是你命里该历此劫。你逃避也没有用,还是快快出来吧!”话音刚落只听得屋内传出嗷、嗷的声音,那声音非常凄厉,一点都不像婴孩的啼哭声,更像是狼嚎一般。随后接生婆吓得是面色惨白,手都没洗就跑了出来。隋英也没想许多,忙上前去问道:“怎么样了?我夫人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谁知接生婆却丝毫没有理会隋英,而是颤抖的说道:“我的娘唉!可吓死我了,我做接生已经三十多年了,从我手里接生出来的胎儿无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怪胎。说完连银子都没要,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了。要知道华氏到底生了一个什么东西,请看下一章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