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猕猴之真面目》免费试读_苏恩裕
第一章 对六耳猕猴各种说法的质疑
《西游记》精彩纷呈角色众多,最让读者琢磨不透的就应属六耳猕猴了。他不仅具有和齐天大圣同样高超的本领,还能变成美猴王的容貌且让人无法辨认,就连观音菩萨都无可奈何,最终只有谛听与如来能将其识破,真是奇异非凡。但六耳猕猴来历不明,身份隐蔽,西游原著中并没有说得很清楚,所以仍然迷雾重重,以至于有些探秘类节目将其解读为一个阴谋,但笔者通过对原著中一些细节的琢磨则认为其中另藏玄机。
有说法认为真假美猴王之争是悟空的阴谋,假猴王是悟空的分身,悟空将他变出来只为了蓄意制造矛盾并挑起事端以宣泄心中对唐僧不满,毕竟唐僧太过老实善良了,总是对杀生害人的妖魔留有善心却总是对斩妖除魔的悟空横加指责。经过这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纷争之后,如来识破了悟空的伎俩,但为了顾全大局故意将假悟空说成是六耳猕猴并将其收伏,悟空也很配合如来并趁机连忙打杀分身而没使真相暴露,如来一方面对悟空打杀六耳猕猴表示不忍,另一方面也对悟空极尽安抚之意并许以优厚待遇。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于是师徒二人尽释前嫌,矛盾化解,齐心协力西去取经。
也有说法认为这是如来的阴谋,六耳猕猴是如来选取出用来取代悟空的替身,如来不满悟空桀骜不驯从而想另择贤者取代悟空并顺便将悟空彻底铲除。在灵山如来与六耳猕猴表演了一出好戏,如来说出六耳猕猴的来历后蓄意将真悟空收伏,而六耳猕猴则趁机连忙将其打杀并进行了完美无缺的角色转换,随后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表现得就真如已将六耳猕猴打杀一样。于是如来除去了悟空这个心腹大患,也将六耳猕猴成功扶持上位,还让他荣升一级“坐莲台”。而六耳猕猴果然精明乖巧,此后与唐僧之间也再没有爆发过严重的矛盾,真是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当然,也会有很多读者认为真假美猴王之争本无悬疑,就真的如其它磨难一样真实,也的确存在六耳猕猴这个妄图欺瞒唐僧取代悟空并最终失败身亡的妖怪,无需多虑,只不过世界广博无奇不有而已。而且,真假美猴王这一部分情节本身就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也是流传于世的经典故事,所以应该予以正视与正名。甚至还有探秘类节目将六耳猕猴解读为悟空的心魔,是其凶狠好杀不服管束之心的外化。在西游众妖魔之中,这六耳猕猴可真是备受关注,饱受争议,独领风骚数百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冥思苦想如痴如醉。
但上述这些观点仅仅共同说明了一点,即仔细阅读原文的重要性。原文写道,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这段原文则将阴谋论与心魔说法彻底否决了,其充分表明,如来说出假猴王是六耳猕猴之后,是假猴王吓得立即逃窜并被如来用金钵盂罩住,现原形后被真悟空连忙打杀。真悟空何惧之有?绝不可能被吓得立即逃窜,所以更不可能被打杀,故而,认为六耳猕猴为悟空替身的如来阴谋论被明确否决。如果假猴王是悟空所变出来的分身或是悟空的心魔,则与如来的说法完全不符,也表明如来法力不足判断失误,所以假猴王也不可能被吓得立即逃窜,更不应该现出六耳猕猴的原形,故而,这两种观点也被明确否决了。那么,如果真有六耳猕猴且并无悬疑是否可信呢?同样不可信,原文中同样有充分的依据。悟空有何优势可言?六耳猕猴冒充悟空又有何收获呢?悟空虽为名义上的齐天大圣,但仅仅占据一个花果山,又闯下了滔天大祸而身败名裂,只能保唐僧取经以消灾赎罪委屈求全,即使今后能成正果仍须清苦修行而无法重续先前乐享逍遥的自在生活,所以悟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也只能活在自不量力自作自受的阴影中。六耳猕猴则笑拥与之比肩的武艺神通,又未曾闯祸犯罪遭人诟病,堪称仙界新秀妖界典范,足以独辟蹊径自立门户,亦可效力贤君结交天下,以盖世神功,创傲世之业,扬留芳美名,何难何惧之有?何须假扮他人?若六耳猕猴自愿投奔佛门虔诚修行定会备受青睐,足以直接收于如来门下成为弟子或护法,岂不美哉易哉?何须冒名顶替?如果真心诚意投奔唐僧不辞劳苦保他西去亦可获得师徒众人以及佛教众神的接纳与赞许,日后即使地位卑微难成功果亦可脱颖而出成就美名,何必行此不义之举并闹出惊天动地的纷争?即使修成正果贵为佛祖也要清苦修行无欲无求,这真的是六耳猕猴内心向往的吗?肯定不是,若真有此意,他自会虔诚修行而无须出此下策。无论修成正果何等艰难耗时,其名额机会何其宝贵难求,若冒名顶替之事被悟空告发或被如来等其他神仙察觉,不仅功败垂成还会遭受惩处,那则弄巧成拙得不偿失。若认为六耳猕猴内心狡猾奸佞,既想一步登天又要不劳而获,所以不肯历经磨难自己修行,蓄意混入取经师徒中妄图侵占悟空的功劳篡夺悟空的地位,则也是存在疑问的。若六耳猕猴真的奸佞狡诈则此前肯定会有不良居心与不义之举,定会惹下事端留有恶名,怎么会竟如凭空突现而各路神仙中仅有如来一人知晓其存在?六耳猕猴何来如此高超的本领?天赋秉异还是已然拜师学艺?如果已然拜师学艺则难免刻苦修行,则不必偷懒取巧来冒充悟空,其师父的本领与地位也必然惊世骇俗,岂容他另攀傍门辱没家风?如果天生即得此神通那么六耳猕猴则无需修行成名了,已然独树一帜盖世无双了。即使六耳猕猴真能得逞,也要整日冒充悟空,不仅言谈举止要符合悟空,而且身份名姓也要改为他人,一旦疏忽大意言多有失则很可能露出破绽被人识破,这种殚精竭虑的小心谨慎是极其劳累与痛苦的,常人难以想象,通常只有肩负重任的奸细或身负重罪的逃犯才肯如此忍辱负重,六耳猕猴何须如此?而且他更不该闹出真假美猴王这场骇人纷争而惹人注意暴露自己,若神通不足被人降服岂不事与愿违?
六耳猕猴的某些举动也极其反常,原文中也出现了诸多疑点。在沙僧得知唐僧被打晕之后去花果山找悟空讨要行李官文,而当时假猴王却已经冒充真悟空占据花果山,正在召集众猴朗读通关文牒,并且告诉沙僧自己也有师徒众人可以西去取经并叫出了假扮的一行人。沙僧一怒将假沙僧打死,原形是个猴妖。假猴王率领众猴冲上来围住沙僧,沙僧只得突出重围逃往南告知观音。假猴王见将沙僧逼走竟未追杀,而是回洞命手下将被沙僧打死的妖尸剥皮煎肉,把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然后选了一个会变化的妖猴变为沙僧准备西去。这段情节看似在写六耳猕猴的狂傲凶残,而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其矛盾之处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沙僧随八戒救起被六耳猕猴打晕的唐僧之后,飞行三昼夜才到花果山,而六耳猕猴也能像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应该早已到此,既然准备另变师徒西去取经就应迅速准备火速登程抢占先机。而沙僧到花果山时假猴王还在对众猴讲朗读解通关文牒,正准备寻找水帘洞时竟众猴们一阵喧闹吸引而来,假猴王的阴谋不但没有隐秘进行反而还将自己暴露了,这可真是稀奇。沙僧对他提出了两个选择,或是回去见唐僧尽释前嫌共上西天,或是归还行李乐居仙山,可谓通情达理仁至义尽,而假猴王却直接将讲明自己的阴谋还叫出了假变出来的一行人让沙僧看,这简直是忘乎所以疯狂至极,讲清挑明了的阴谋还能骗谁呢?沙僧逃走之后假猴王也不追杀,之前也并没有把唐僧杀死,他们自然会想对策请救兵,假猴王留下这么多后患岂不惹祸上身?难道是生怕没人知道此事吗?他还把自己死去的同伴剥皮煎肉同众猴吃了,这不是明显与悟空大相径庭吗?不会暴露自己吗?悟空只爱吃素并不吃肉,更是重情重义不会伤害同伴,这早在大战混世魔王救回被劫众猴时就已经充分表明了,假猴王此举难免会引起众猴的怀疑,而且留下看家守业的四健将并未出现,究竟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识破假猴王的破绽?难道正是四健将变为了假扮的一行人与白马?如果正是如此,原文为何不讲明而故留悬念呢?此后悟空随沙僧到来时假猴王正坐高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他为何还不启程?偏要耽误到对方援兵赶到使自己阴谋败露计划废弃吗?此后打到灵山,如来所说言论也异常费解。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观音尚不知晓,又被如来说成如此聪明,足见这六耳猕猴何等高深莫测,可另外三种呢?石猴即悟空,的确神通广大。但赤尻马猴和通臂猿猴则并不稀奇,根本没有广大的神通,正是那四健将,马、流元帅即为两只赤尻马猴,崩、芭二将正是两只通臂猿猴。在二郎讨伐花果山并与悟空都变出巨大身躯与凶恶相貌时,四健将竟被吓坏了,“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芭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这与如来所形容的神通广大可相差甚远,所以六耳猕猴之说同样可疑。甚至,六耳猕猴根本就不存在,纯粹是如来即兴发挥虚构臆造的。
第二章 本文对六耳猕猴的理解
那么既然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全都不妥,六耳猕猴之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研读西游原著并结合其中重要细节可以推断出六耳猕猴的确值得读者们深刻反思,甚至足以彻底颠覆对西游的最初理解而须对西游重新审视。笔者形成了一个震惊寰宇的理解,甚至会让所有读者感到荒诞不稽。笔者认为假猴王的确是妄图欺瞒唐僧取代悟空,但他并不是六耳猕猴,更不是悟空自己变出来的分身,其真面目而是二郎真君,正是二郎小圣变作齐天大圣的容貌并挑起了这场纷争,其目的就是要对西天取经进行干扰破坏并阻挠悟空修成正果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所谓的六耳猕猴只不过是如来临时选取的名称用来暗指二郎,但又碍于颜面迫于大局而不便说破,所以用六耳影射梅山六君这六位帮手,从而隐含点明六耳猕猴正是二郎小圣。二郎也的确非常聪明,立即明白如来已经识破了自己并且所说的六耳猕猴正是在暗指自己,但他没有理解如来顾全大局息事宁人的意图,所以才被吓得胆战心惊,急纵身就要逃走。殊不知,如来若真要捉拿二郎问罪就会当即指出二郎的真实身份,而假借六耳猕猴之名来点出二郎恰恰是在暗示肯定会妥善处理保全颜面。此时如来也的确展现出了掌控局面左右逢源的大家风范,一方面命大众下手捉拿假猴王造出声势,但当悟空也要上前时却拦住悟空而要亲自替悟空将其捉拿。二郎却仍然没有理解如来是在争取主动权以控制事态发展,所以被吓得“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变成蜜蜂就要飞走。如来自然不能让他逃走而使事情不了了之,所以将金钵盂抛起盖住蜜蜂。或许二郎现在也恍然大悟,终于理解如来的深意了,如来若真要捉拿自己不必抛出钵盂而可以直接施定身法术将自己定住并使自己现出原形,也或许二郎仍然没能理解而只是想蒙混过关,因为变作六耳猕猴即可让如来所说如实又可借机掩盖真相乞求如来从轻发落,但无论如何,二郎还是变为六耳猕猴等候如来处置。而悟空却对此毫无所知,真以为被捉住的就是六耳猕猴,所以当即将其打杀。至此不管打杀与否,如来还是掌控着局面可以不损害双方的颜面,于是宽慰悟空并使纷争完美结束了。在这场纷争中,如来并没有厌恶甚至要铲除悟空反而是在帮助悟空,并且充分肯定了悟空的勤恳与负责,说出取经成功后会对其荣升嘉奖。而二郎尾随在取经途中屡次对唐僧师徒进行阻挠破坏,虽连遭挫败但仍不能痛改前非而是继续干扰西天取经,其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的无赖程度堪称西游之最,这需要结合西游通篇的细节才能明晰,而本性善良的悟空也曾阴险地对二郎设计陷害,可见西游不仅是精美绝伦的文学瑰宝而且是中国古代悬疑作品的巅峰巨著,其风格与施耐庵所著水浒异曲同工,这也正完全符合笔者对西游原著作者为施耐庵的推测。水浒的悬疑风格已被金圣叹品评得淋漓尽致,而西游原著作者为施耐庵的推测在笔者所著《西游真实作者探究》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与剖析。下面就请读者耐着性子平心静气地随笔者一同研读西游解密悬疑去来。
西游原著中真假美猴王这部分情节主要在第五十八回,回目的名称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两猴王来间如来之时,如来正在讲经,然后对大众说到“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等收伏六耳猕猴之后,观音带悟空去见唐僧并讲清楚其中缘由让唐僧收留悟空。于是“师徒们拜谢了,菩萨回海,却都照旧合意同心,洗冤解怒。”读者们读到这些内容很可能会理解为纷争的起因是唐僧与悟空之间不能齐心一意,从而导致存在分歧的“二心”之间矛盾爆发。悟空自己也存在“二心”,一为慈悲尊佛的修行之心,另一为凶狠好杀的粗野之心,甚至有探秘类节目将六耳猕猴解读为悟空的心魔,是凶狠好杀之心的外化,从而导致了双重性格与心里的悟空发生了分裂并产生了纷争。然而,这种理解似是而非,是极其错误的,完全曲解了原著之深意,不妨先将这一点分析清楚,才能理解原著作者内心的感叹,而后才可进一步分析清楚悬疑与隐情的奥妙所在。这部分内容存在明暗两方面,明的方面为作者影射时世之感慨,通过本回内容即可分析清楚,而暗的方面才是涉及二郎的悬疑情节,须要结合通篇细节来剖析。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