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一悟》——昨夜月同行

时间:2019-04-15 03:36:24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昨夜月同行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我们的世界

茫茫人生路,该如何走才好,可能大多数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喜欢的自己不擅长,擅长的自己又不喜欢,普普通通的大众类型”?

选择怎样活着的方式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可是人们的根本却是相同的,即心理的需求、生理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

人们的活动不管单纯,亦或者复杂,几乎都以这几个方面为主要的动机,表达的对生活真善美的态度和追求。

个人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才能赋予意义。通过他人实现对自己价值的定位,通过与他人的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与他人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通常人生最大的两方面的追求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前者属于精神层面,后者属于物质层面。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活着的本质其实单纯至极,也可谓复杂至极。可是人与人之间间接的交往和直接的交往而产生的对情感和物质的感知与向往,及人与其他物体之间存在与消亡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都直接导致每个人都不只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只为活着。

现实,这个词包含了许多的规则和范围,也充当着压力和美好的承载器。

现实即可以当做是现在,也可以当做过去,还可以理解为未来,因此现实既是一定会发生、已经发生过、及正在发生的人和事。

所以现实一方面,它是生活的枷锁,另一方面也是美好生活的载体。

只有生活在现实中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才会让人琢磨不透,迷醉、颠倒。

现实是理想的枷锁,追求理想的前提是要符合客观实际,即合理对待理想,只有对现实理解到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理想才能驾驭现实。

生活中人们不会把心愿寄托在只为了能够活着的表层上,但是活着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轻松容易的。

世界上那些只能生活在温饱之间的部分人,活着可能会充满艰辛和残酷,活着就是努力挣扎在快要掉落的深谷边缘,而时刻备受磨难和考验的侵袭,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就是一场没有驿站的旅行。

也许是物质匮乏而导致的智力原因,也许是地域或者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缺少发展的机遇和机会,认为本就如此无须改变。

现实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总是生活在贫穷中。

只有勤奋的做事做人,生活才有意义,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要从一而终的做完。

从本质上讲,没有一件大事,也都不是小事。

有人说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耗费在睡觉上,按照同样的推理方式,我们一生多少时间浪费在厕所,多少时间浪费在穿戴洗漱,多少时间浪费在交通汽车中,也许这么粗略的估计一下,无意间花掉的时间累积起来的数字挺吓人。可是这些没一样是我们能够避免的,所以说活着,大事和小事都只是在思想上、现实和理想之间产生的反映。

反映的强烈了我们认为是大事,反映的弱了我们认为是小事,弱和强的程度是我们对一段时间的现实的分析和把握,是对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言。

职务、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的角度决定我们怎么看待进行着的历史中发生的不可控和可控的事,小事和大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当理想和幻想离你越来越远,现实就会越来越真。

现实当中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是他真正原意过的,也并非是他最初的选择,但他却那么过也只能那么过。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不乏一些懒惰的人用各种各样的借口试图掩饰懒惰,浪费时间的同时使自己心里舒坦一些,但是大量的历史记录都表明,越懒惰的人丢掉的东西越多。

懒惰的本质是冥顽不灵,对现实能起到作用的唯一方式是实践,如果不明白这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愚笨。

而愚笨是最坚固的盾牌,没有任何外力可以从外界打破它。

唯有准备和行动才是聪明的指标。

这就是现实。

世界万物都有联系。

宇宙茫茫一片,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迄今为止人的寿命和认知还没有能力知道的那么多,而我们生活中也不一定要把宇宙知道的那样详细具体。

宇宙话题太大,和我们的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生活有生活的范畴和规范,人们只要各安其所,行与言恰当得体,生活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管好自己才是当今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判断人类已存在文明的长短,完全依照历史文献和史籍资料。历史上单凭哪一个人一生亲眼见到的事实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从历史文献上了解,还有从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有些传奇时代的传奇事件只有少部分的人才能亲身经历和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体验丰富多采的人生,渴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众不同。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却不如人意,影响我们怎样生活的因素主要包括这样几种现实状态:

富中又有细分,有的是从长辈开始世世代代有资本,坐吃不穷的。有的是少时发奋图强改变命运的。

还有一类,不为衣食困扰的,能自给自足的,行无人讪笑,入相敬如宾的。虽然不发达,但豁达的。

不管到那个时代,在这样的状态里生活的人总是占着多数,虽然活着饿着肚子,不被风雨打了床头,可是为这些东西奔波了余生,生活总是捉襟见肘。穷人里还有一类人,他们可谓是穷的奇葩,这类人出入都身着华丽的服饰,来往于高档的消费场所,可是心地不怎么光明,一生中黑着一大片,只亮着钱财,可谓是穷的只剩钱了。

家庭

许多人处在不幸的婚姻中针扎度日,这难道不比穷苦更让人直观的感受痛苦吗,现实生活中婚姻往往与价值划上等号,许多人之所以处在不幸的婚姻中,和不爱的人相守,这其中许多意味值得思索。我们扪心的说,爱并不等于一切,而为其他一些东西,宁可牺牲爱换取,所以爱在通常情况下不是无价的,爱被许多感性化的东西赋予了参考值。

有知识的和知识相对较少的

知识能伴随人的一生,其他人拿不走,也模仿不了。知识相对人而言,就等于添了许多的敏锐感官,它能供你做许多自身不能做的事,看到许多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因为许多事情并不能全部依靠经验判断,不然就会死在无知的道路上。而知识则是向人们打开了许多未知的大门,幸福的和不幸的都能自己判断。所以能把余生很好的留给试探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不必为没有价值的事物浪费时间。

我们活着就只能生活在特定的状态里,但是一生每个人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无拘无束的,这些通过睡觉来实现,但能不能高枕无忧的睡觉,就得争取。

在梦中我们是自由的,古时候庄周梦蝶的故事就比喻的非常形象具体,但是醒来之后,现实的框架结构往往无法动摇。

我们对待生活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意安排,不能超出生活中的现实去达到生活之外的自由。

知识的运用具体到个人千差万别,有些人完全靠个人的喜好,琢磨着琢磨着其中一些人就被历史记住了,被后人歌颂了,自己的价值出现了。

有些人则直奔主题,直接向着历史进发,为实现价值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样成就历史的人不在少数,为了被铭记而被历史铭记的人其本质对全人类的贡献也许价值更大。

而又有一些人则完全靠着自己的喜好被后世列为反面教材,他们一方面能对后世起到警戒作用,更让后人感慨的是他们做出的贡献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富”“穷”“知识储备”“性别”这四个大类就是围绕人类生活的大范围的生活架构,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这个结构中,只要是人,这些就在左右他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习惯通常都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周而复始的慢慢积累建立的,我之所以为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事物的原因,从主客观的角度讲,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想法。

“学习相关的知识,知道“我”需要什么,通过分析“我”为什么需要,从而和潜在的自己交流,于是我们知道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才能思考我从哪儿来,要做什么,要到哪儿去的问题”。

我之所以成为特定的我,是和生活条件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生活条件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富人有富人的状态,穷人有穷人的状态,知识多有知识多的状态,知识少有知识少的状态,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各自不同的状态。这些东西是除了用姓名标记我们区别的又一个能明显区分我们属于哪类人的标签,被使用的方法和频率频繁,有时候比姓名更通行。

人对需求往往看的比其他物种更真切,各个层次的人对各个方面的需求都有不同的方式表达、理解、和满足,人的需求从最低的层次到最高的层次传统的讲,分别是求生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就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现。

这个时代的社会,不管是那个阶层,富人受欢迎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类型,这也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这其中包括“消费、文化水平、交通方式,工作性质,工作氛围、圈子、素质、需求”等一系列层面,富人和穷人所面对着的生活都一样,大体上说无非只是为了活着,活的好或者不好存在天壤之别。

人们对活着的必要的衍生物褒贬不一,从而对人也持特定的眼光看待,富人大多数情况下都享有褒的特权,正常情况下越福,“褒”的程度就越高,人们盲目奉承的就越厉害,越穷这些方面就积累的越少,也就越不受人待见。

古时候最初的货币是贝壳,贫分开来解读,原意的表达好像是没有积累下货币。把富从下往上分开来看,是有足够的良田养活一家人。

古时候和现在表示贫富的词汇意思上基本没变,富贵,贫贱,前面的一个字义和后面的一个字义是紧挨着的,最简单的讲,只要有钱就是贵人,如果很穷,客观上来说就和贱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当代社会,富和贵有染,贫和贱挂钩。

这也是通过从需要上划分一些人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人,和他自己之所以是这些人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富人会被追捧而穷人经常受到冷落的原因。

特定的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为习惯,特定的环境决定了人们的认知,特定的环境更让人们对待事情的角度有所差异。

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家庭都由家庭成员构成,不同的成员都有区别,不同的家庭也有区别,“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不相同。

家庭决定了你的背景,背景能间接影响或是直接影响你以后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所选择的道路会直接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家庭的背景,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来自家庭背景,所以所有包括“贫、富、知识程度、男女性别”也是以背景基础为出发点最终延伸到成为我们个人的私人产物,最后成为私人事件,人多了组成社会,最后发展成为社会事件。

我们每个人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无论要走那条路都要合理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最大值,珍惜和利用好资源,才是向成功出发的第一步。

昨夜月同行说

不管结果如何,第一步总是要踏出去的,东西写于17年,不确定质量,所以迟迟没有发表,写的怎么样请书友们评价。

第二章是什么助你成长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当你从这样的角度理解“你”要选择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时,你的思维模式已经构成了复杂的认知系统,同时和庞大的社会体系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才会脱离和动物一样追求生存以及欲望的基础需求,向着更成熟更复杂的高度跋涉。

当我们认清了自己或者周围生命的本质,当我们有追求有担当,对艰苦不再理解成认知上的磨难,而是生命的阶段时,我们就离成熟更近了一步。或者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动机只是追求简单的个性,无论是以那个点作为出发点,我们的自我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都会得到磨练、放大、和成长。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即是选择亦是决定,且何等艰难,我们首先要抛弃旧的观念,抛开现实阶段生活的束缚,创建一个符合自己期望的精神世界,前提是先要利用知识摆脱现实的枷锁,同时又要以现实为背景,不能脱离了现实。只有知识是最强大最有力的和我们为实现理想进行搏击的武器。

不管做什么事,无论是谁的第一次,无论怎么成熟,都会有点走夜路的感觉。就像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向一个不知道的境遇一样,多多少少会担忧,忐忑甚至迷茫。前途将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我们首先要确信,自己,就是自己最想要找的人,这是最起码的肯定自己的能力。

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们要计算好实际上每一步走的距离和思想上每一步走的距离之间的误差。

我们要提前预料由于我们的欠缺和不足而要面对的失误和挫折!

我们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恒心和毅力,一个人一个人完成孤独和寂寞的承担!

这是一条勇者的道路!

无所谓成功,也无所谓失败,因为这个过程就是无法衡量的。成功光荣,不成功也光芒万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好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有才能的人,从这个想法产生再到将要走的茫茫人生路,我们就像婴儿学步一样,脚下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我们在心里默默的设置信条,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许多有意义的事,要和有意义的人为伍,要让时间过得有价值,要不负青春,不负岁月,不负自己。

笔者认为上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每个人做的第一件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事就是被送去上学,几乎所有人第一次接触学校都是经过家长连哄带骗、强拉硬拽着去的。

上学是什么,不知道,人生是什么,也不知道。到后来知道了上学有什么意义,人生又是什么的人,大多数都会成为成功的人。

有些人会在不同的阶段选择辍学,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辍学的原因是不知道上学和人生的关联,还有一部分人辍学的原因是因为困在了“已知条件里”,太“穷”,或者是条件宽裕,上学和人生的关系在他们身上得不到正常化的体现,所以选择了辍学。

环境的力量左右着人的行为。

还有极少数一部分人辍学的原因,是因为上学已经对他们而言没有多大的帮助。

学校是一个力量庞大的、高度规模化的、具有许多色彩的、单向性、多元化、社会化的机械式组织。

它的核心宗旨是培养为主。

它的教育理念是造就自己,服务人民,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好多学校打着培养学生成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人的宗旨,得以广大招生,得以扩大规模,得以设备健全,生源是学校的血脉,当生源多了,学生就被当做千人一面对待,更甚者觉得反正死活都是学生自己的事,主要的是学生们能半死不活的来上课!只要求名声和效益,完全不重视学生的个性,一味培养学生的生产力,将学生当做没有情感的机械加工,同时冠冕堂皇的列举社会的残酷对比学校的仁慈,也许学校的理念被老师没有贯彻,也许学校的理念在传输过程中被错误的理解了,也许学校将培养学生放在了学校当前的根本利益后面,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当学生有不满或者社会有舆论后,学校都应负失职的全责。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监督制度不完善,法制和人性分离,人们的需求特殊情况下反过来服务于法制,法制无法完全做到以人为本的基垫,受益的群众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最为迫切的是道德和素质在全面提倡技能的时代得不到有力的重视,所以社会应负责学校和学生失职的全部责任。

而生活在被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的现实生活牵绊住的人,却成为了最后的承担者,现实对个体而言往往是有些悲哀的。

至于学生学什么,能学到什么,这时候一部分老师按耐不住上舞台讲话了:

“我是来上班的,一节课熬下来是很辛苦的,不信的话你们上来站着我在下面坐着,我们换了你们来试试”!

如果学生这时候发出议论,老师就会说是学生的素质有问题。

社会普遍的对学校的印象太好,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那么一回事。

当然社会再高速发展,也把社会的人性化无力普及到每一个个体,人性化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这种资源的竞争中。

所有有意义的事都是要自己追求寻找的,看待有意义与无意义的眼光是一门讲究技巧的艺术,提升这方面的技术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能使你区别于芸芸众生,活出特点活出个性。

根据需要的不同我们很难把握和理解不同的人在同一压力下表现的行为和动机,也很难把握他的感受,所以我们需要提升的是对事情的特性认知的把握,只有准确的确定了事情的原貌,我们在对待事情时建立的情感的根基才牢靠长久,让自己不至于在感性认知里承受剧烈的波折,因为感性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来得快去的快,体验的全面不全面完全依据个人的经验,所以感性并不能何时何地都能和事情共通,只有把握了事情才能牢牢把握住感情。

感情有些时候并不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而价值却是人类这个物种特有的敏锐感知。

事物的价值往往和人们的需要有直接的联系,区分是小事或者大事、紧要或者次要、完全要依据人们的需要程度和需要对自身影响的时间长短,而不能根据物质的大小或者距离判断事物的价值,事物的价值和特有的属性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相对而言的。

有的时候人们就会被感情蒙蔽了双眼,而不小心搭上了逆风船。蒙蔽的越深,行驶的方向就会离你的中心越远。

能力是学习和创新力,是认知和理解力,是抽象逻辑力,缺一不可,这些因素组合构成了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