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上的欢乐人》: 五子登科
第一章 五子登科
第一节外婆家的小板凳
6岁的阿易眼睛呆呆地盯着窗外的红旗,身子一动不动,他的小脸颊上开始慢慢的有黄豆般的汗珠开始滚落,墙角处墙皮脱落的地方竟有些可爱的小草芽偷偷地冒出头来。今天的天气有些闷热,屋顶上许久没用的大吊扇布满了灰尘,今年的夏天来的晚了些,还没来得及收拾它,温度就突然升高了,此刻的读书声显得有些聒噪无趣。
“嘿,干啥呢?”,阿易转过头来,看见一张方方正正的黑脸上闪着两颗扑闪扑闪的眼睛,这张熟悉的脸庞让他感觉安心,一下子从发呆里回过神来。“没,没什么,嘿嘿”,“那快写吧,早点写完就能放学玩了”小江的身上从小表现出一种成熟,这或许也是作为哥哥所特有的。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时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诞生了许多民办的乡村小学。跟现在城市里所谓的学区房类似,周围几个村的小孩统一到当地最大的村里小学上课,学校也比较简单,一个大院子里面3间大瓦房,大院子的最东面砌一面类似于碑的高墙,上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明晃晃的红油漆在太阳下格外刺眼,经历风吹雨打,哪怕多年之后还依然清晰可见。院子的中央立一杆刷的通红的旗杆,当十米左右的旗杆升起国旗时许多孩子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当他们长大之后或许用“神圣”这个词才能表达当时的心情。国旗下的空地便是操场,二百多平的夯的平整的泥土地,打闹起来尘土飞扬格外带劲。操场的西南角有一座矮矮的白色小房子,里面放置着两张办公桌,一张校长的,还有一张是两个老师的,白色房子的旁边也就是这所小学的大门,当时标准的红色铁栅栏大门,所以油漆有些脱落但仍不失威严,大门上方四个圆形大铁皮上,四个大字“张圩小学”,这所小学最鼎盛的时期加上校长一共3名教师。
“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急促的闹铃声从白色小房子屋檐下响起,一大帮孩子奔向教室,大一点的孩子大步跨个十几步,越过台阶就能冲进教室,小一点的孩子小步跑到台阶处还得再费把子力气。三个教室6个年级,几乎坐的是满满当当的,两拨孩子各忙各的,所以你往往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室里一拨的孩子在跟着老师上课,另一拨的孩子在写作业。写作业的那拨孩子里即使有开小差的,老师也无暇顾及,经小江提醒后的阿易便于哥哥一起奋笔疾书起来,闷热午后两兄弟挤在一张从外婆家拿来的小板凳上,小板凳上那会还没有“早”字,更多的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或者蚊香之类点燃后留下的焦斑,教室里每个孩子的“书桌”都不同,相同的是每个孩子每一天在课堂里所拥有的那种充足。
临近放学,两兄弟还未走出校门便闻见一阵熟悉的香味,互相使了个眼色,两个人便飞一般的冲了出去。。。。。。
第二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油炸撒子,一种著名的时令美食,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寒食节“禁烟”才让撒子开始慢慢流行起来,后又因魏晋时期南北人口迁移流动,撒子这种美食得以在全国风靡,虽口味有别,但阿易和小江只记得外婆家撒子的味道。外婆家坐落于张圩村的西北处,离学校也就一两百米的距离。每到傍晚时分,外公会在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锅,锅里倒满油,锅下的点旺柴火,等到油烟渐起时,外婆熟练地从面盆里搓出一根粗长型的面条,然后变魔法似地捏住面条的一端,两手折动拉伸然后扔进油锅了,等面条冒泡浮上来时,一把定型的撒子就能出锅了,出锅晾干掉油,入口香脆,满嘴留香。外婆家门口没有什么招牌,可一到时候顾客便陆续上门。除了卖馓子之外,还有蒸馒头可以出售,更多的时候是外婆一个人在外炸撒子负责售卖,外公在家蒸馒头。炸馓子的香气、蒸馒头的雾气,丰富了阿易和小江的味蕾,也让校门口的巷子里热闹了许多,那时,谁也不会留意到这种香气却为外婆带来了病痛。
生意繁忙的时候,阿易和小江便忙着捡柴火和打水。小河就在学校的后面,两兄弟每次都要齐心协力,中途休息两次才能将一桶水拎到厨房里。时隔多年,当两个长大成人时,走在曾经拎水的巷子里,还奢望闻到那股子香气。外婆家的厨房上面是一个大平层,用来晾晒一些粮食和杂物,两兄弟最喜欢的是盘结在上面的葡萄藤,每到夏天的时候上面结满了乒乓葡萄,我们好几个孩子,从楼下沿着楼梯一直走上平台,一路走一路吃,那个爽,那个甜,是那个时候夏天最美味的回忆。相反之下,院子里的那颗大梨树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每年那颗梨树结的硕果满满,成熟的纷纷掉落,沙包那么大的梨子,一口咬下去满口甘甜的汁水,但是孩子们却不太喜欢,因为一只大梨子足以让你吃的撑,其他的美味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在那个物资不丰富的时代,一把把馓子,一个个馒头养活了外婆的4个子女,那个神奇的院子里又满足了她许多外孙外孙女的味蕾。外婆身材矮胖,也却因此温和慈祥,她总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外孙外孙女,每一个人都很敬重喜爱她。
第三节 鱼米之乡
阿易所在的张圩村,坐落于南方的东北角,地势低洼宛如身处一个大锅的锅底,虽然有着富饶水乡的天赋,却因地处偏僻,四处环水,交通不便,历来是许多人选择来此躲避战乱祸灾。纵横交错的河道也非天然形成,阿易曾听奶奶讲过,这些河道都是他们老一代人为了疏通河道,灌溉庄稼,一点点挖出来的。难以想象那个壮观的场面,上百人的男男女女,有肩挑担子的,有持铁锹的,有夯平河埂的,无一例外的是每个人都卷着泥裤腿,穿着解放鞋,脖子上褡拉一条毛巾,累了就直起腰来吹一会风。那会,在这群辛勤的人眼中估计只有对“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无比憧憬,一代人的辛劳,造就下一代人的收获。阿易的奶奶和外婆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后来村里的媒婆介绍了双方的子女,这才有了后来的阿易。
奶奶和爷爷的老房子位于村子的最东面,依水而建,老房子一东一南两扇门,打开东门便是环绕村子的松子河。河边一条搁浅的小破船成了天然的码头,奶奶淘米洗菜洗衣服什么的都指望着它。河的对岸便是一片片农田,每到秋收季节,家家都要“打忙“收麦子,因为麦子割下来之后需要抓紧时间晾晒,要不然就会发霉。所以那个时候每家都是亲戚来帮忙,这家忙完了去帮另一家,农忙时节是阿易这群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去不同的亲戚家吃好吃的饭菜,而且吃完饭之后可以去农田里玩耍。农忙时刻的农田里充满了惊喜和乐趣,仿佛是上天积累了一年的好运终于要在这个时候降临了,大人们用镰刀收割稻子的时候,孩子们便喜欢跟在身后,有时可以捉到小青蛙,捡到鸟蛋,运气不好的时候遇到地头蛇,大叫一声跑的远远的。大一点的孩子,在泥里抠到了龙虾,熟悉的点了个火堆,把龙虾表面烤黑,然后撕拉开表壳,仰起头将嫩白的虾尾扔进嘴里,一脸津津有味的神情。还有人在自己的农田里捉到了野鸡,那家的孩子足以让全村的孩子羡慕很久。
打粮场(村里农田边的一块空地,村民们共同使用,可以在上面打麦子,晒秸秆)上整齐的排列着一堆堆草垛,远远看去像一座座小城堡,那是阿易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一起比赛谁先爬到草垛的最高处,或者双方攻占彼此的城堡,玩累了就躺着草垛上,看着蓝蓝天,白白的云,吹着凉爽的清风,空气里满是秸秆的清香气息,这样的一下午很快就会过去,等到大人们的呼唤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吃晚饭。等到打粮场的草垛晒干之后,村里的人会撑着船将自家的草垛装上船带回家,用作一年的柴火。
在农田里打闹完,还可以下河戏耍一番。大些的孩子翻身入河,扎猛子摸河蚌,抠龙虾洞,技术好的能弄一顿河鲜晚餐,差一点的摸摸河蚌回家烧汤也很开心。小些的孩子往往都有大人在岸边看着,他们脱的精光的身上都穿着救身衣,稍稍会游一些的一般就拿着家里装酒或者装油的白色大塑料壶,但他们一般也只敢在岸边扑腾,河中央水深,而且还有调皮的孩子吓唬他们。阿易八岁的时候也学会了游泳,那还是爸爸在另一条大河里教会他的。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河流,都没什么污染,河水清澈,不仅为孩童们的暑期带来了快乐,也给餐桌上增加了一些美味。
阿易的爷爷和外公每逢夏季大雨的时候,总会披着雨衣拿着网兜去农田里转悠,雨停之后,家里便也来了美味,有鲫鱼,有餐条,有小虾,有些时候还会有泥鱼和昂刺,洗净之后放在土灶里一锅炖,那种美味是许多年之后都难忘记的。不下雨的时候,爷爷会去农田里或者河沟里下黄鳝笼,每一个黄鳝笼都是爷爷自己手编的,一个“7”型的形状,两头可进不可出,里面装上泥鳅用作诱饵,每天傍晚下笼,第二天一早收笼,阿易曾欢喜地见过从这些笼子里倒出一条条肥硕的黄鳝,吃不完的可养在水缸里,养个十天半个月都不成问题。而外公总喜欢在村里的各个码头上挥舞着他自制的渔网工具,两根竹竿之间系上一张渔网,虽然捕不着什么大鱼,但是外公每天的下酒菜可是有着落了,那些个小杂鱼用油一炸香香的脆脆的,格外的下酒。在张圩村里走一走,随处可见河流,河流里多半可见到鱼笼,然而这水里的鱼虾总感觉取之不尽。
夏日明媚的午后,阿易喜欢坐在爷爷老房子的东门边,享受着穿堂而过的微风,看着对岸被麦穗压弯腰的麦子,装满秸秆的小船在门前来来往往,阿易觉着时间好慢,慢到觉着每一天的日子都会这样。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