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安至》:姑娘姑娘,如此倔强
姑娘姑娘,如此倔强
选择高四
8月15日。
陶安之深刻的记着这一天,炎热的夏季午后,沉闷的天气夹杂着几声知了的残鸣,愈发使人的心情变得烦躁不安。洁白的病房里,一个左手打着吊针的中年妇女正紧绷着全身的神经和倚在门口的少女静静的对峙着。越是静,就越是汹涌的斗争。
“高三已经很苦了,你今年不是也收到通知书了吗?你能保证你明年能考的更好?”最终还是妈妈疲惫的开口了,她的神情充满了担忧了不忍。
她是个农民,没读过太多书,不知道毕业班有多苦,但她知道她的女儿在高三那年夜夜失眠,顿顿难食。甚至每周六晚在她又翻身睡第二觉的深夜里,才听到女儿略显疲倦的声音。
她甚至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成绩,她只能看着女儿的头发大把大把的掉,然后在拖地时默默的捻起拖把上的乱发,再换着花样做最营养的午餐。她也只能看着女儿把食物含在嘴里咽不下去的痛苦的表情,只能看着女儿的身体日渐消瘦。
她无可奈何,毕竟再怎么心疼,也不能替代了心爱的孩子去承受高三应该承受的一切。有些事,有些路,该是谁去做,该由谁去走。一切间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即便是再心疼,也要忍痛看着孩子独自经受,只有在经历了苦难和折磨,才会让孩子更加的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关爱和这个看起来其实还是很美好的世界。
再复读一年意味着什么,人人心知肚明。没有一定的勇气有谁会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偏偏,陶安之看似柔弱的内心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力量。“我决定了,妈妈。就算明年考不好,我也无怨无悔,我想要一次机会,我只是不想自己留下遗憾。”
女人知道自己这个倔强的孩子一旦决定的事几乎已成定局,她痛苦的闭上双眼,似乎透过时光看到了未来一年可怜的孩子所受的折磨。这个深明大义的女人从来都是尊重自己的孩子。
“什么时候开学。”似乎孩子与父母的对抗赛中,最先妥协总是无辜的父母。
陶安之换了个姿势再次重重的将身体靠在门边,也许她只是因为自己这个荒唐的决定被母亲默认而深深的疏了一口气,
“明天。”
“明天。”女人拿起枕头垫在颈后低声喃喃道。再一次闭上眼睛仿佛不愿面对未来的一年时光。
妈妈尚未出院,陶安之却毅然决然的背上书包决定踏入曾经叫嚣着再也不会回来的地方。
下了车,时间尚早,车站里早已是站满了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没有人知道那些匆忙的脚步是要奔向哪里的远方,也没有人关注扬起的尘土来自哪个繁华都市的一角。
陶安之艰难的用手拂去黏在嘴角的碎发,一边踮起脚尖试图通过密集的人群看到熟悉的身影。
一个暑假过去了,她还是一脸稚气未脱的样子,穿着粉色的已经快被洗的发白的圆领上衣,黑色的短裙扎在腰间倒也不显得突兀,齐耳的短发包裹着她苹果似的脸庞,刘海慵懒的散布在眉间,也不知道她那双假装无辜的眼睛欺骗了多少人的视觉感官,但确实很难有人猜到,这个身形娇小,装扮朴素的女孩已经是十八岁的成年人了。
无聊的等待中翻开手机,却看到黎锦的短信:避风塘等你。
看时间大概是她还在车上的时候就已经发过来了,她耸耸肩,用手背擦过额头的汗珠,还是无奈的抱着小箱子去了她们的老地方——避风塘。
那个地方,也如她爱情的避风港。
时光回到两天前。
8月13日。
陶安之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心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补录又不敢抱有太大希望。教育改革体制下,总有一些倒霉孩子成为改革的牺牲品,陶安之就是其中之一。网上求放过XX省考生的口号铺天盖地,她也最终没有躲过“一本掉二本,二本上一专,一专挤二专,二专去搬砖”的不幸。她很苦恼,第一志愿明明超过历年三四十分,为什么到了自己这一届就涨了六十多分。
惶恐失措中,她把不安告诉黎锦,这个她深爱着的少年,她愿意听他的建议。
黎锦说:“去复读吧,你会有更好的未来。”
她哭着叫喊:“我不要复读,我不复读。”
然而还是给曾经的班主任打电话联系了补习班。
她就是这么顺从,哪怕顶着家庭的压力,她也想要依着黎锦所想。
只因黎锦说过,陶安之,就是他唯一的希望。
安之怎么会不懂他说这话的意思,高考失利,黎锦考的一塌糊涂,而她,毕竟曾一度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眼中的学霸。
倔强如她,故意忽略妈妈眼中的担忧和些许的失望。这个被爱情蒙蔽了心智的姑娘,她的心里,只有她奋不顾身去爱的人。
她站在避风塘的门口,看到黎锦正背对着她悠闲的和老板陈哥聊天,垂下的左手夹着一支中华。
陈哥看到陶安之黑着脸走了进来,坏笑一声假装起身忙碌。大概黎锦也感觉到了她的气息,强做镇定的扔下手里的烟头。“又抽烟!”陶安之眉头紧锁,脸色愈发难看。
黎锦却把箱子接过就抱着她嬉皮笑脸的解释:“刚刚没忍住,就一根。以后不抽了。”
陶安之看着眼前高过自己一个头的男孩,黝黑的皮肤并不影响他帅气阳光的外表,也是齐眉的刘海,给他刚毅的脸庞添上一丝稚气。标志着他们都是刚刚才成年的孩子。
她是好学生,他是坏学生。常规中老死不相往来的两类人却在高三那么紧张的氛围里萌生了爱情的情愫,感情这种东西,一旦产生便一发不可收拾。
她不许他抽烟,黎锦也尽力在戒烟,可是习惯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的了的。但是黎锦知道只有他戒烟,陶安之才会高兴,他深爱他的姑娘,那是他的骄傲。他的朋友圈里都是些大大咧咧的热血青年,只有陶安之是干净的,神圣的存在着的。
白了他一眼,陶安之接过他曾经遗留下来的资料书,黎锦的朋友都难以置信他们这样的混混会有一个学习上抬得上门面的女朋友,毕竟这样的“阶级差异”在十七八岁的学生时代还是深刻的存在着。在一群朋友惊讶神情的目送下,黎锦陪她进了学校,送她去了补习班主任的办公室。
在这个栀子花早已凋零的季节,几株早先绽开的桂花送来缕缕幽香,似是在欢迎老朋友的归来。
她只是觉得,之前所有的胆怯和不安,都因为有了少年的陪伴烟消云散。
终于还是要安分的坐在补习班的教室里,她默默的记下,距离高考还有296天。不长不短,足以刻骨铭心。
七七早已在陶安之哭着说要复读的时候替她联系了自己的班主任,曾经高三时那群曾经大肆高谈坚决不复读的人和犹豫准备复读的人中,说不复读的人都来复读了,说复读的人却都默默的消失在高中,不知道出现在了哪个大学校园里的人群中。
????陶安之和七七俨然属于前者。
陶安之的朋友很多,知交的却寥寥无几,好在虽然数量不多,质量却是令人羡慕。
显然,当她和黎锦站在窗外等待曾经出了名的拖课大王下课的时候,七七已经看到了她,以至于下了课七七便冲出来想带她去教室。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来自这个小县城甚至别的县城的各种尖子生,他们大多是听说了带课班主任的名声便慕名而来。
除了七七和曾经脸熟的校友,她没有再熟识的人。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看了一眼身后的黎锦,从他深邃的眼眸里清楚的看到自己纠结的表情,她知道她别无选择。
接过他手中抱着的箱子,一步一回头的走进了补习班,颇有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感。七七看了一眼教室里空余的桌凳,其实除了最后一排也没有多余的座位了。
突然她指着第三排靠窗的位置说:“安安,那里没人,你坐后面看不到黑板,坐这儿来。”
陶安之一脸茫然的盯着忙碌的七七,她不明白这张塞满了课本的桌子怎么会没有主人。
“七七,我还是坐你后面吧,这里有人。”她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另一方面,她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让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有所依靠。
“没人,今早上就没来了,”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七七还特意询问了空桌旁的女生,待女生安静的点过头,七七对陶安之说:“你先在这儿坐着,老师会再换位置。”
后来陶安之真切的看到昨天还一起坐在教室里一起战斗的同学第二天早上就失去了踪影。她才恍惚醒悟补习生的日子是有多难熬,以至于有些人连一天都坚持不了。
也是后来她才明白高三是夜以继日的苦,高四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
总是有些不够坚强的人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安逸。
但这并不能全怪他们不够勇敢,因为这就是高四,没有人会拿着明晃晃的刀架在你脖子上逼着你留下,也没有人会强迫你离开,一切都是看自己意志如何安排。
新同学的到来并没有在班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明显打扰到新同学的学习,一脸歉意的陶安之慌忙而又拘谨的向她道歉,仍然还是如坐针毡。女孩温柔的说没事,还主动帮助她整理资料。
叮~~~??~~~
上课了,黎锦还站在窗外,似乎想等到他的姑娘一切就绪后再离开,他两眼一直盯着最后一排的两个位置,心里也不禁担心,他的姑娘从来都是老师的宠儿,永远都坐在最显眼的位置,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他的姑娘还心高气傲,怎么能接受这样的委屈。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他仍不见他熟悉的娇小的身影。
一偏头,他看到他心爱的姑娘坐在前排的位置向他露出调皮的笑脸,还笨拙的挥动着他不知道牵过多少次的小手。
心下一暖,石头也终于落地,只要她还笑,一切都好。
时光时光,煞是想念
有些想念
高四,许是磨练;
抬头舒活酸疼的脖颈,陶安之眯起眼睛,看阳光中尘埃欢快的飞舞。扬起指尖想要抚摸,却不知道又随风飘去了哪个角落。明明是下课时间,教室里却安静的让人不安,就是这种不安,强迫着每个人像学习的机器一样不停的旋转。
高四,又许是思恋。
陶安之这样想。
拥挤的教室像一个蒸汽炉,让每一个人都备受煎熬,鼻尖上溢出细小的汗珠,她感到一阵烦躁。
她想要和谁说说话,发泄一下内心的不满和烦闷,然而,两天了,她连同桌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一笔一画的写下一个个名字,似乎每写完一个名字,就像完成了一次对心灵的安慰。
在这个孤单的班级里,也许也正应证着一句话,熟悉的地方之所以熟悉,是因为有一群熟悉的人陪伴在左右不离不弃。
然而时光流逝,该走的人都走了,只剩自己一个人在原地徘徊,面对着陌生的脸庞,再熟悉的地方也变得陌生了。陶安之更是格外的想念陪她走过三年的朋友们。
笔尖轻轻留下了名字,她默念:凌尧,陈一单,余小白,翁雅还有正和自己并肩作战的蒙琦。
一遍一遍,试图让自己感受一丁点的温暖。
提起凉鞋。
她赤脚走进操场的沙坑里,慢慢的用脚心摸索着感受沙子的柔软和细腻。她想起曾经某个盛夏的夜,她和凌哥,还有臭蛋,用脚趾在沙坑里小心翼翼的划出自己少年的名字,然后一阵风吹过,凌乱了她们的发,凌乱了她们低声交谈的小秘密。树上徐徐掉落的枯叶,掩盖了地上的名字,珍存着她们的心事。
如今,她只身一人来回忆过去,祭奠逝去的青葱岁月,余小白不负众望一举蟾宫折桂考入让人叹为观止的全国重点大学,凌哥现下选择了和她一样的路,在市重点深造。而臭蛋也在父母的强制下进了一个自考大学,翁雅虽然高考失利,但终归还是进了心怡的大学。总之,她收回思绪。她们都走了,就剩了自己一个人。
她想,那些少女怀春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些一遍又一遍与朋友分享的心事也通通沉寂在流年的深处渐渐被生活遗忘。
就剩自己一个人了,在这最熟悉的地方开始陌生的生活。
???但无论如何她总归知道,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哪怕只身一人、单枪匹马,也要坚持走完独自一人的旅程。
???即便她想念,想念那些年少无知的轻狂,想念那些嘻嘻哈哈的时光,想念曾经如影随形的死党。?
所有的想念,也只能深埋在心底里,道一声思念,各自平安。
多愁善感的陶安之怎么会不知道,时间和距离是冲淡一切感情最有力的武器。
?熟悉的环境里,那些陌生的“战友们”也终于不再陌生。她知道,她的死党们在陌生的环境里,也渐渐找到了熟悉的人。
?只是这又何尝不是好事,彼此分离,再也不用为失去的谁谁谁忧伤,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圈子,开启人生崭新的生活。
?然后她终于也释怀,不再为逐渐少去的联系而受伤,也开始心安理得的享受地狱一般的补习时光。还好有那么一些有趣的人,才让枯燥的高四看上去不再那么单调。
?陶安之最庆幸的事,就是无论时间隔了多久,距离相差多远,那些走进她心里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再联系也都不会变。仍然一如少年,有说不完的话题,吐不完的槽。谈天文地理,谈情说爱,谈烦恼谈快乐,独独不谈思念。
??那些年培养的默契,让很多人学会了隐让,更让很多人学会了释怀。
??她们就这样,在各自的环境里越走越远,搭着时光列车,驰向各自的远方。
??陶安之觉得,她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在没有黎锦,没有凌尧,没有陈一单的日子里,习惯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做很多曾经需要人陪伴才能做的事。
??异地恋中矛盾和误会也慢慢的,慢慢的,在时间的积淀下成功爆发。她忘了有多少次想要狠下心来分手,奋力一搏给自己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她只是记得有多少次想放弃,就有多少次的舍不得。?
??每个月,每一天,陶安之都数着日子在过。不仅仅是因为高四的难熬,更多的,是为了计算她能和黎锦见面的日子。
??然而每一次,几乎是每一次见面,总是会以陶安之莫名其妙的小脾气而不愉快的告终。
??黎锦很郁闷,他说:“我发现每次只有当我走了,才能看到你开心的样子。”
??他说:“你是不是很享受异地恋在QQ上聊的火热,在现实中冷淡的感觉。”
??他说:“我以后还是不回来了,免的惹你不高兴。”
???陶安之看着这些短信哭笑不得,她想说,只是因为她在乎,在乎黎锦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所以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不随了陶安之的心意,便足以让这个幼稚的姑娘大动干戈。
???然而,她什么也没说。
???他也什么都没有再提。
???又默契的投身于异地恋的马拉松大军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和洗礼。
???陶安之也偶尔和新朋友们谈谈过去,谈谈当下,谈谈未来。更多的是谈谈黎锦。
???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淡忘那些不该忘记的过去,才能让她将一些人记得更牢。
????我有点想念,想念很多人了。她想。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