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颗心的大学日记》——笛声断

时间:2019-04-19 19:34:01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笛声断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开学

我叫孙华泽,九九年生,今天大一。吉林人,来到了这个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城市求学。

没错我刚刚来学校报道。有些期待自己室友会是怎样的样子——毕竟是第一次住校,也第一次有室友。

我先行到了寝室,不放心的母亲和在CD的大舅也送到这里,帮我打理着除了灰尘空空如也的寝室。

我想帮忙,却被母亲以笨手笨脚的理由回绝——都说子女是依赖父母的,但我清楚,父母同样依赖着子女——我没有继续想下去,因为结果显得那样无情。

母亲会把一切的不顺与难过都讲与我听——她一度认为这是造成我性格古怪的因素,但我却觉得这种所谓的古怪是我与生俱来,不过也正因此,我自认了解我母亲,不过我的母亲承认,我对她是个迷。

我理解母亲现在的不舍,但我却无法体会,我只觉得这是必然,我总要离家,独自生存,只是他们不希望发生那么大的改变而已——毕竟是十八年养成的习惯,突然改变总会不适。

但不包括我。因为对我而言,过去的十八年是一直在变化的。不过也可以看做从未改变。

我住在上铺——这是在我和室友见面前就通过QQ群抽签商讨好的。我爬上我的位置,想着怎样的开场才会让人觉得我没有那么古怪——对于他们而言,第一印象占了太多因素,对我则不会。我深知所谓的第一印象并不靠谱。

先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稍胖,戴着眼镜的男孩——身后的父母说着标准的四川话——和最近一路的语气语调基本相同。通过QQ我得知我的室友中有三个四川人,一个CD,一个南充,一个乐山——我去过乐山,那里的口音与CD不同,南充的口音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南充离CD不近——然而他拿的行李中没有被褥,但却有拖布与垃圾袋——而且垃圾袋的规格与学校附近所卖的品牌不同,说明是提前备的,既然连垃圾袋都不忘自备,却打算在学校卖被褥,这就有些不合逻辑了。所以他应该是CD本地人,家离学校可能还不远,而今晚他可能不会住在学校了。这些过程并没浪费太多时间——“你好,付杰同学。”

他似乎没太吃惊,却看了我一眼。他的眼神出卖了他,他有些不知所措。

“呃——你不是说你还在火车上吗?”

“噗,我一个月之前就到了,而且坐的是飞机。”

“啊——认错了……”他笑着说道,“我还以为你是河北那哥们”

“你听过我声音的,没认出来嘛……”我有些失望。我一直期望能在大学认识一个和我相似的“同类”,很明显,他不是。至少我尴尬的笑时不会出声。

“我知道,你是哪个——孙华泽,是吧”

“嗯,没错。”

接下来就是家长之间的相互问候,简单交谈,然后继续打理寝室,我也尽力去帮些小忙,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个人。

他略高于我,应该在一米八一左右,肤色偏黑,带着自己的父母和一个女生进来,四个人口音一致——标准的北方口音——六人寝里除了三个四川人和我只剩一个青海人和一个河北人了。

“付杰,你盼的李海涛同学下火车了啊?”我半是调笑的说道。

看得出来,他们早就在新生群上混的很熟络了,不过还没有互通过照片,不然怎么会认错?毕竟我肤色还是偏白的——还被女生羡慕过。(不过说实话这可不是我希望的)

“额……你是王建?”李海涛说道。

“我是东北大汉。”我有些无奈。

“卧槽,一点口音没有吗……”很明显他有些吃惊。

“说实话我也很方……”付杰如是说道。

“噗,我真的是东北大汉……”我真的不清楚东北人在他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不过我猜他们了解东北的主要途径还是赵本山和乡村爱情故事。

“说真的,你刷新了我对东北人的认识。”付杰说。

“好吧……”虽然早有预料,不过还是很开心能纠正他们对东北人的错误认知。

那个女生帮着李海涛铺上了被褥,李海涛一边帮忙一边道谢,看他父母的态度和一开始站的位置,很明显,那个女生并不是他的亲属一类,和他的父母也并不认识——那么就有些问题了,以李海涛刚刚同我说话的语气判断,他会道谢而且语调和缓,那他们应该关系并不是很近,换位思考如果是有关系不是很近的异性帮我打理我可能会如何?按照我的态度,应该会说,没事我自己来就行之类的话,而不是一边道谢一边一同合作——而我具有那些特征使我和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呢?

我“娘胎单身”,渴望交流却不得要领,习惯独立完成事情,不习惯他人的帮助,所以——李海涛的动作似乎并没有因为那个女生而显得拘谨笨拙,那么他是不是可能有过恋爱经历或者和女生相处已成习惯了?他的父母看起来大概比我的父母大出十余岁,所以他有可能有个姐姐一类的……

事情进展的出乎意料的快,转眼就到了中午,母亲和大舅一直决定一起在学校的食堂用餐,李海涛则和父母回到了酒店,付杰则选择回家。

等我们再返回寝室,寝室里便多出了一个人。

他身高与我相仿,肤色偏黑,戴着鸭舌帽,身边立着滑板,我在他的上衣口袋中看到了一个打火机,说明他抽烟,他正靠着他铺下的桌子看着手机,抖着右腿。

被褥在床上,还没有拆封,看到我们进来,他和我大舅和母亲分别打了招呼,然后是我。

还算合规矩,我这样想着。

他应该就是那个青海人了。

“你好,戴伟。”

他并不意外,“哈,你好,你是那个?”

“孙华泽,吉林吉林人。”

他看起来有些吃惊但没发作

在群上他表现的有些急躁冒进,他急切的想商量寝室装修的问题——这也是我所担心的,不过我看起来要冷静些,他直接问到其他同学的生活费——这多少有些不妥,我只是告诉他钱没必要担心,刚刚开学家长多少都会多给一些来让我们置办东西。

或许是时间的原因一路上我没有看到其他家长,而他的行李也比较简便,按他急躁的性格被褥还没拆封应该可以说明他是刚到,而且是自己来的——

“怎么,你自己来的啊?”问话的是我母亲。

“嗯,我常出门,就自己来了。”他普通话还算标准

“那你家里还是挺放心呗”依旧是我母亲

“我一直都住校没什么不放心的啊。”

这符合我对他的猜测,急躁,强势,能力强,好玩,懒于学习。

最后一点和我还是比较像的。

母亲和大舅临走前,母亲和我说李海涛和戴伟人还不错,上大学好好学一下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和室友好好相处……这是她最担心的地方,按她的话说,我性子独,但是和人相处非常重要,她怕我处理不好,步马加爵的后尘——但她并不担心我变成马加爵的室友。

其实我没那么偏激吧,不过偶尔觉得他们所谓的道德太过虚伪,而我只遵守自己的道德而已。

第二章 233寝

送走母亲和大舅,我觉得有些无聊,偶尔会有几个学长来推销东西——我想起楼下的“群主”,那个学长是专业新生群的群主,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的一个部长,在报道前很久我们就互加了微信,虽然我懒得水群,但对这个人还是知道的。

然而我懒得下床。

我一边躺着一边脑补另外两个室友的样子,这时,门开了。

一个和我身材相仿的男生,身后是他的父亲。说真的,我有些失望——我知道他就是江浩,我们互相联系的时候因为体型相似这点我还误认为我们可能是一类人,但看着他一直合不上的嘴唇我就知道我多半是错了。

我看过一本书上说过嘴唇合不上的人一般比较好对付。说句不好听的,可能智商略低。

他看起来比我壮,毕竟比我重七点五公斤,而他还要比我矮一厘米。这一厘米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一米七八,说出来比一米七七好听的多。

我没有表现出我的失望,和他打了招呼,并帮他铺了床,他也道了谢,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只有我心中有些不安。

是一种预感,令人不安。

我认为我表现的还算热情,看起来应该不会很古怪。

一天就这么奇奇怪怪的过去了,第二天一早我便决定逛一逛这个城市——离家远,也陌生,我租了辆共享单车,便踏上了走出学校的路。

天很热,我骑了很久,不过还是成功抵达了目的地——春熙路。

然而我似乎没有逛下去的欲望——我并不缺什么要在这里买,但我还是逛了逛,猛然想起许诺给高中同桌的火锅底料,便在春熙路购置后顺便邮走——倒是省心。

待我悠哉悠哉的回到寝室——寝室中人便齐了,最后一个是王建——南充人,体型偏瘦,但由于脸型的缘故显得瘦高——实际上和我身高相仿。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四川应该也算南方——然而令我沮丧的是我似乎不算高的——在家乡我还是略矮。

免去攀谈,军训很快就来了,我并不担心——尽管这里的气候不同于家乡,但我无需担心自己的体能,高三闲极无聊,我常会锻炼。

不过我还是好奇,我该怎么评价自己?一个考过竞赛的艺考生?还是一个曾经是艺考生的竞赛生?

不上高中,我真的难以想象高中的课程有多无聊,本来我是学播音主持的艺考生,凭借着此身份,我对于我文化课的不积极有了不错的解释,事实上,对于我的文化课,我可能只有高三一年在学习。

高一高二我一直在班级倒数十五左右徘徊,高三时和同学打赌参加了物理竞赛,因为被班里的第一嘲讽,我便尝试在备考期间自学了一下物理……打击人的是我成了全班唯一一个进入复试的人——对于几乎所有人而言这是在嘲讽他们的努力——恰好我觉得这感觉不错,不过无奈的是复试的题大多是选修,我并没有教材供我“复习”,因此只拿了省级的二等奖,并没有进入国赛,不过也是全校唯一的了,物理竞赛无异给了我信心,我没有参加艺考,于是——就来到了这里。

自然,我也没期待过创造什么奇迹,我对于其他学科基本上没什么兴趣,而且十分讨厌英语,所以英语这门学科我碰都没碰,靠着小学的底子——还没考过总分一半,尽管在理综考场上睡着,没答完卷,不过还是过了一本线。

按照父母计划我本应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本省的一个师范大学,然而——我变卦了,来到了这里。

悲剧的是这个学校并没有我想学的心理学。

每次想到这里都想暗骂一句

倒血霉了。

不过现在,233寝,人到齐了。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