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河儿女之我的一家人》::童养媳

时间:2019-05-04 07:53:50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杨长林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童养媳

一九零五年的初春,辽东半岛靠近海岸的一条灰蒙蒙土路上,有两位看似不太和谐的人,在艰难向前走着。

那个男人长的身高体壮,从他那青瘦的方脸和一双浓眉大眼里,透出他是山东好汉与关东大汉双重性格的人。那就是耿直仗义、大度豪爽。另一位女人身材矮小,一双裹足放开的“二民脚”,像小跑似的、才能赶上前面不紧不慢走着,且挑一副箩筐的男人。

箩筐左右分别坐着大约三岁和五岁的两个女孩。都是大脑袋、大眼睛细长脖子、骨瘦如柴的身子。一眼就看出是逃难闯关东一家人。这就是当时爷爷、奶奶带着大姑与二姑,从山东到辽宁凤凰城求生的真实境况。

我的祖籍在山东,详细地址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也不清楚。但听爸爸说:当时我们家在山东是一个下中等水平的人家,土地不算多,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富裕,但可勉强维持所谓的“温饱”。

我太爷、太奶在爷爷出生不久,怕以后家里的日子受社会、自然灾害等方面影响,又因爷爷是家族中长子,大了找不到媳妇影响传承,决定按当时习俗买一个女娃做`童养媳`。就这样安排人四处打探,找到了一个不满周岁女孩的人家。

他家孩子多,又有两位生病的老人无钱医治,在青黄不接的春未夏初,家中粮食所剩无几,只好用这个女娃换两斗米(折80市斤)以解燃眉之急。太爷同中间人到了他家,同意了这条件,用两斗米给爷爷换童养媳。

次日奶奶的爸妈抱着奶奶,到了我们杨家,这边说了几句话,那边已把米给准备好了,并且多给了两升米,但太爷又提出个条件:今后奶奶家的人不准来看孩子。奶奶的爸爸叹息-声,-狠心,头没回担着米急冲冲的走了。

奶奶的妈妈不能哭出声来,泪珠如雨点般刷刷落下,一步一回头走出大门,放大悲声哭着跑回家。至此以后,奶奶就在我们杨家一天天长大。

五岁开始陪太奶烧火、做饭。七岁又跟着喂猪、洗衣服。到了十二岁那年便和爷爷简单圆了房。十二岁的花季孩童如果不是童养媳,在父母身边还正是耍娇的年岁,而奶奶和爷爷圆了房,就正式成为只能劳作,而又说了不算的家庭“主妇”。

山东当时的婆婆礼道森严,对正常娶来的媳妇谓之“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对于奶奶这样的童养媳,就更可想而知了。全家人都看不上她,别人做错了的事往她身上推,奶奶如果做错了事,非打即骂。

吃飯不能上桌,只能在鍋台上吃些剩菜飯。奶奶的这种身世,造就了奶奶的特有品格,她一方面吃苦耐劳,勤劳终生。因为她从来就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叫温暖,苦累、委屈无处诉说。在奶奶幼小心灵里,认为劳动是没有错的。只有干活才是生命的唯一和价值。

对外界的各类事不想那么多,当然也用不着她想。由于太奶对她这个童养媳的刻薄,冷酷无情。使奶奶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也就造就了奶奶-生对人乐善好施的美德。

奶奶小的时候经常把家中剩下的锅巴等小东西,送给不如我家生活的伙伴、小朋友。同时也不知多少次,为此而遭打骂。但也受到童伴们的尊敬。后来奶奶从她自身体会中经常对我们讲:“好东西给别人吃扬名,自巳吃了添坑。”现在回味起来,真有一番朴素的哲理,虽然她大字不识,却创造出文学家、哲学家的语言和道理。

至于,和爷爷自立门户以后,和邻里之间关系处理非常融洽,谁困难,缺东少西的,她都会主动送去帮助他们。

以至于在松江省、珠河县乌吉密乡土豆甸子后沟时,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我们家住时,由于身患肺病瘦弱,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瘦李子”。奶奶每天都给她冲二个土鸡蛋水喝。由于奶奶像关怀女儿一样的照顾,她身体一天天的胖起来,脸色也由灰白色变成了粉红色。为此、她认奶奶为干妈,奶奶后来幸福而自豪的告诉我们说:“赵一曼见到我,就用南方腔调的北方话,亲切地妈妈、妈妈地着。”

赵-曼每次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日道理,都带着我小姑姑来掩护。并把自己的唯-的一件绿色毛衣拆了、给小姑姑织了-件很长的毛衣。这件毛衣,姑姑穿着它参加了解放军,并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大串联时,我到湖南黔阳军分区的姑姑家,姑姑还拿出来给我看,告诉我这是赵-曼留下的衣物。

在赵一曼的指导教育下,奶奶也逐渐的懂得了革命道理,也能做-些群众工作,宣传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道理。最后奶奶参加了妇救会,并任妇救会委员。奶奶除了能忍受封建社会给她带来的欺辱和伤害,有时还表现出一些反抗精神。

奶奶每天做好饭,还要负责给盛饭、添菜,随时会传来呼来唤去的喊叫声,侍候别人都吃完饭,奶奶自然就落在后边才能吃完。

别人看到奶奶还在吃饭,认为她饭量大,都用白眼瞪奶奶。奶奶对我们说:“不管谁瞪我,我都要吃饱,不然我怎么能应付那么多的活呀,有时他们瞪我,我也瞪他们。”一次,太爷被奶奶回瞪的眼神给弄笑了,大声和全家人说:“你们看,她也学会瞪别人了。”奶奶小的时候没有享受到父母之爱,可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爸妈、叔婶、姑姑就不用说了,单是我们孙辈人,没有一个不是她呵护长大的。先是我姐和叔家大哥,后来爷爷故去后,便从我开始,一直到倒数第二个小妹妹,共计两男三女,每晚睡觉都是她搂大的。每隔两三年换上-个,这个上学了又搂下一个。对我们每个人都疼爱有余。有时我们做错了事,妈妈脾气不好,打我们,她都拼命的阻止妈妈管教我们。当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认为这个世界中只有奶奶是最好的人。我的妈妈对奶奶的一生,除了同情、敬佩、从内心里孝敬她老人家。

第二章:闯关东

我的妈妈对奶奶的一生,除了同情、敬佩、还有从内心里孝敬她老人家。

由于家中贫寒,细粮、鸡鱼肉蛋等好吃的,我们都是第一餐象征性的吃一点,剩下的要给奶留下,再吃一到两餐。做鸡时将鸡腿和鸡胸肉都留给奶奶。叔叔回家看望奶奶,带回的大马哈鱼和小姑在湛江寄回的鱼干,妈妈做好后,分给我们一两小块,其余的全部都留给奶奶。

可奶奶自己吃不下去,每当妈妈去取饭时,奶奶便分别送到我们碗里来,并用眼神暗示我们不要声张,有时被妈妈发现,不免奶奶要被说,我们要挨骂。

事后,妈妈对我们说:“奶奶这么大岁数了,你们吃的日子在后头呢。”我们点头,并申辩说:“我们不要,奶奶她硬给。”事实确实是如此。

有一年八月节,全家买了一市斤(五块)月饼,给爸爸一块,妈和我们兄妹几个每人分四分之一块(每块月并分四份),给奶两块月饼而奶自己仅吃了一块,另一块按我们的人数分几份,用纸包上藏在屋内棚上边。准备等妈妈看不见时分给我们,因年纪大了,她却忘了直到春节前,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装裱新棚时,掉下来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是干硬的月饼。妈妈当时又生气却又忍不住笑了。

于是,我们终于敢公开吃奶奶留给我们的东西。奶奶看我们抢吃月饼的情景,开心的笑了。

奶奶对我们这样,我们兄妹几个,对奶奶也是十分惦记,吃饭时,好吃的东西,都抢着往奶奶的碗里边放,这个时候,奶奶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妈妈鼓励我们说:“你奶奶没有白心疼和喜欢你们呀!”奶奶仅有爸爸和叔叔两个儿子,由于长时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对叔叔家的孩子喜欢的程度就差一些。那边的孩子同奶奶的感情也不如我们那么亲近。

记得一九六0年,爸爸与叔叔商量,,把奶奶的户口粮食关系迁至吉林市叔家。

奶奶在叔叔家仅半年,心里想我们又不敢说想,奶奶在家时是和二妹秋霞睡一起,所以半夜睡梦中喊二妹的乳名,把叔叔一家人吵醒,婶子非常生气的说:“身在曹营、心在汉。都是一样儿子、孙子、孙女,就这样偏心眼”。

叔叔经常公出不在家,婶子在食堂上班,奶奶领着叔家弟妹们在家做饭吃。由于当时特别困难,孩子不懂事,饭做好了都争抢把锅上面干的饭盛去,奶奶只得吃稀的了,吃菜也是如此一样。直到后来奶奶因想老家和我们,同时也过不惯城里生活病了,叔与爸商量后,爸爸去吉林将奶奶接回老家,但户口、粮食关系留在叔叔家,并每月按奶奶三十斤定量,寄过来三十斤全国粮票,爸再托人在粮店领三十斤大米,总算度过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奶奶健康的活了下来。

奶奶从叔叔家回来没吃药打针病就好了。奶奶看到我们高兴的说:“不是我偏心眼,还是从小在一起,看着长大的孙男孙女们好。在吉林你叔叔在外搞工程,一住就是一月多,家里什么事还不能对你婶说,只能憋在心里。

回老家后,尽管生活不如叔叔家,但生活环境,和心情却大不一样。”奶奶在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心中,超过妈妈。因为妈妈对我们管教非常严厉。而奶奶却充当了保护神。所以奶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记得奶奶74岁那年夏季麦收时,得了一场重病,寿材都做好了,奶奶-直昏睡了四天四夜。当时我哭了一场又-场,觉得奶奶要是死了整个世界都没有什么意思了。本来就一会就饿的我,竞一天不吃饭也不觉得饿。经过几天抢救,奶奶好了,康复了。我们兄弟姐妹别提有多高兴了。

奶奶的一生,自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不知自己的生日是哪天,爸妈只好按照爷爷的生日给她们一起过了。在公民选举时,按她印象中不是姓国就是姓郭的不确切记忆,组织上给确定为姓郭,取名叫郭立华。这样,奶奶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爷爷和奶奶是在16岁时生了大姑,到18岁时又生了二姑。大姑4岁时会说好多话了,一天早上奶奶做完饭、炖好了鱼,大姑看见鱼,急着要吃,奶奶顺手给大姑夹了一块鱼,放在嘴里,姑姑还没等吃完,被太奶看见了,上前给大姑一巴掌,踢了奶奶一脚。大姑一哭,一根鱼刺就扎在小舌头下面,当时害怕,也没有注意,过几天后小舌头发炎烂掉一截,从此后,便成了哑吧。

由于这个原因,爷爷又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理论,加上那年山东发大水,粮食欠产,很多人都全家往关外逃。至此,爷爷一气之下便和奶奶挑着大姑、二姑从山东半岛的海岸边,一直走到舟东北(原名叫安东)的凤凰城,居住下来。

在凤凰城的几年里又生下了爸爸和三姑。这里的生活也不容易混,又搬到了本溪(当时叫本西湖),在本溪时又有了叔叔和小姑。接下来逃荒到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当时叫吉林省珠河县)乌吉密乡土豆甸子后沟,(现在的三阳乡)龙头村前沟。

开始搭个马架子,一年以后,就盖了当时还很像样的房子,刚开始,租地主几亩熟地种(就是早已开垦好的土地)后自己又开垦一些荒地,因头三年不交租子,这个时期是爷爷奶奶领着六个子女,生活的非常平和,也是比较幸福的一段日子。

远离了封建家庭的影响,除了一年交给地主几亩地租、只要勤奋,不受任何外来的管制。为此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由世界,一句:“人挪活,树挪死”的名言。用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些给爷爷焕发出巨大生命活力。爷爷年轻力壮,起五更爬半夜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从不觉得劳累,每年都新开一些荒地。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