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弃子》——天下耀语
第一章 序言
明朝嘉靖年间,大明皇帝朱厚熜实施海禁,阻断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商道。海禁使本就贫瘠的东瀛四岛受到沉重的打击,再加之东瀛四岛内经常发生饥荒,加之当时东瀛各个大名处于诸侯争霸时期,国内一片哀鸿遍野。一些战败的东瀛诸侯和盘踞在东瀛沿海一带的大名结成联盟,并联合各方海盗势力决定派兵打开大明王朝的门户。为此,东瀛倭寇屡犯大明东部沿海地带,对明朝沿海各城烧杀抢掠,大明皇帝随即下令,命明朝军队进行反击。
双方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双方伤亡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双方的矛盾也逐渐变为了不死不休的民族仇怨。
多年的战争使本就不富裕的东瀛国力越发的空虚,东瀛各诸侯自知正面战场不是大明军队的对手,从而明面上用军队在沿海袭扰,暗地里则是采取渗透的方法,派遣妇女、小孩渗透到各大城市的权贵府邸甚至皇宫之中,还派遣东瀛武林人士渗透到中原武林之中,妄图从两个方面控制整个大明王朝。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派到皇宫里的女人和孩子,如今都身兼要职,甚至有的人还当上了嘉靖皇帝的妃嫔。而潜伏在中原武林中东瀛武士则没有这么好运,虽然有些人闯出了些名堂,但始终无法有所成就,这些人渐渐的失去了诸侯的重视。
嘉靖21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壬寅宫变。大明嘉靖皇帝差点死于几名宫女之手。事后数十名宫女被处以极刑,甚至连服侍嘉靖皇帝的嫔妃曹端妃和王宁嫔也被凌迟处死。据事后调查,证实曹端妃、王宁嫔和这些宫女都是东瀛幕府派来的奸细,随即在京城中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大部分在皇宫和京城的幕府奸细尽数被拔出,牵扯人数达到数百人,而且不乏一些朝廷重臣府中的要人。
但没有多久,此事就被压了下去,了解此事的人一个个的不是被流放就是死于非命,之后朝野上下再也没有人敢在京城中提及这件事。
而谁都不知道还有一个人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在壬寅宫变的那个晚上,一名中年道士带着一个孩子连夜出了京城。
......
壬寅宫变前夜
嘉靖皇帝的嫔妃,王宁嫔带着她的儿子,年仅6岁的九皇子朱载德,来到了距离乾清宫不远处的一座房屋中。
住在这里的是崂山玄学大师孙玄清道长。
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常常会邀请一些道教名家前来论道,以求长生不老之术。这孙玄清道长是来自于齐鲁之地中崂山的道教名家,20岁时游离全国各地寻访名家,年纪轻轻便已成名于江湖,30岁便在崂山开宗立派,仅仅十余年的发展崂山派的名声便响彻武林,崂山派门下弟子虽然不多,但崂山弟子在中原一带行侠仗义、行医传道,其中的佼佼者曾在抗倭战争中做出过巨大贡献。
嘉靖皇帝听闻崂山有位道教名家,便差人邀请孙玄清道长前来皇宫论道。孙玄清本不想亲自去,但奈何嘉靖皇帝“三顾茅庐”,不得已便之身前往皇宫。
孙玄清本以为嘉靖皇帝只是想求长生不死之术,但一见面才发现这位嘉靖皇帝对道教玄学有很深的见解,二人一见如故,常常论道到深夜。
嘉靖皇帝甚至让自己的三皇子朱载垕和九皇子朱载德拜孙玄清为师,并让孙玄清就住在自己的寝宫乾清宫旁边,以方便自己和孙玄清道长论道。
孙玄清在皇宫一待就是4年,在这期间孙玄清没有收过其他的徒弟,专心教导两位皇子习武修道,特别是对自己的小徒弟朱载德甚是喜爱。
在壬寅宫变前一夜,王宁嫔带着6岁的朱载德来到孙玄清的住处,此次王宁嫔前来,一名侍从都没有带。
“砰!砰!砰!”
王宁嫔刚敲完门,还未来得及说话,屋内就传来声音,“娘娘请进吧,深夜到访,不知有何事?”
王宁嫔带着朱载德进屋后,见到孙玄清正盘腿坐在床上打坐冥想,朱载德立刻跑到孙玄清身边,行了一礼后,便拽住孙玄清的胳膊,叫道:“师父,师父,您真厉害,母后在门外还没说话您就知道是我们来了,嘿嘿。”
王宁嫔连忙过去拉住朱载德,说道:“皇儿,不得无礼。”
孙玄清缓缓睁开眼睛,摸了摸朱载德的小脑袋,笑着说道:“不妨事,不妨事,平日里我们师徒就是这样相处的。”
孙玄清下床来整了整衣襟,问道:“不知娘娘深夜前来所为何事?”
王宁嫔向孙玄清施了一礼,说道:“道长,我此次前来是想请道长在明晚之前将皇儿带回崂山。”
“娘娘如此心急,让贫道明晚将九皇子带回崂山?这是为何?”孙玄清对此也是很诧异。
“道长,个中缘由现在不必多说,这里有一封信,道长读完便可知晓。”
王宁嫔拿出一封信交给孙玄清,随后小声对孙玄清说道:“一定不要让载德看到这封信。”
孙玄清已经大概知晓信中的事绝对非同小可,但是孙玄清仍是一脸淡然,看了看正在一旁翻看自己书籍的朱载德,对王宁嫔说道:“请娘娘放心,我一定保九皇子周全。此事,不知皇上知道么?”
端妃小声说道:“道长,此事陛下还不知晓,但请道长不要告知陛下。”
孙玄清沉吟了一会,说道:“好吧,贫道定当尽力而为。”
王宁嫔又行了一礼,说道:“多谢道长!道长,载德今晚就住你这里吧,我先告退了。”
“娘娘慢走,贫道就不送了。”
王宁嫔走后,朱载德又跑过来拽着孙玄清叫道:“师父,师父,母后说崂山可好玩了,还有很多的师兄师姐,是不是啊?整天在这里我快闷死了,师父,你什么时候带我去崂山啊?......(以下省略N个字)”
孙玄清摸了摸朱载德的小脑袋,笑着对朱载德说道:“载德,你要是能把桌上那本《先天真经》背熟,师父就带你去崂山。”
“不就是《先天真经》嘛,小意思,师父,给我一天时间我绝对能背熟!”小朱载德说完便跳到孙玄清的卧榻上开始翻看起那本《先天真经》。
孙玄清其实并不担心朱载德能不能将《先天真经》背过,朱载德虽说不是从小聪明过人,但是只要是他自己认定的事,都会非常认真的去做,直到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也是孙玄清喜爱朱载德的原因之一。
趁着小朱载德在认真背书的功夫,打开了王宁嫔给他的那封信,看完整封信后,孙玄清的脸色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深深的看了一眼在卧榻上认真背书的朱载德,而后便将信重新装好放到怀里。
孙玄清心里很清楚,过了明天,也许这世上就不会再有九皇子了。也许,这皇宫确实不该再待下去了。
第二章 尚方宝剑
清晨的皇宫绝不安静,大臣们都纷纷赶至太和殿早朝。
嘉靖皇帝由于每天修道的原因每日起的非常早,早朝从不迟到,这个好习惯导致每个大臣们也都不赶迟到。
这天的早朝像往常一样,只是解决了一些各地琐碎的事情,嘉靖皇帝便下旨退朝。
退朝后,嘉靖皇帝像往常一样让贴身太监黄公公请孙玄清道长前来论道。
“道长,皇上请您前去论道。”
“黄公公稍等,贫道这就出来。”
小朱载德背了一夜的《先天真经》,现在正在孙玄清的卧榻上呼呼大睡,孙玄清给小朱载德盖好被子后便出门随黄公公前往养心殿。
进入养心殿,一名身穿龙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金色的龙榻上翻看着一本经书,此人便是嘉靖皇帝。
孙玄清向嘉靖施了一礼,说道:“贫道参见陛下!”
“孙道长来了?不必多礼了,道长快请坐吧。”
“谢陛下!”说完,孙玄清便盘腿落坐在嘉靖对面的龙榻上。
“道长,朕在参阅这本《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时有些许疑问,不知道长能否为我解惑?”
“陛下请讲。”
......
论道一直持续到正午时分才结束。
嘉靖皇帝将经书合上,说道:“今日听道长为朕解惑,朕对道法的理解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真是多谢道长了。道长,今日不如与朕一同用膳吧。”
孙玄清下榻,施礼说道:“多谢陛下美意,但是陛下也知道贫道平日只喜粗茶淡饭,与陛下一起用膳怕会影响陛下的食欲。”
“道长这就见外了。不过既然道长执意如此,朕也就不勉强道长了。”
孙玄清又施了一礼,说道:“陛下,贫道今日有一事,想请陛下应允。”
嘉靖笑着说道:“道长但说无妨,无论何事朕都能帮道长办到。”
孙玄清说道:“陛下,贫道已经多年没有回过崂山,近日来贫道发现在修道上遇到了瓶颈,皇宫太过噪杂,贫道无法在此得到精进。而且贫道对我的那些弟子们也是甚是想念,陛下能否允许贫道回到崂山修道,待突破瓶颈后,贫道再返回京城与陛下论道。”
嘉靖皇帝一听孙玄清要走,便犹豫了,“这...道长,皇宫确实有些嘈杂,朕在京城郊外给道长建一座道观,您看行不行?”
“陛下,修道遇到瓶颈不能耽搁,而且崂山不比其他地方,是灵气聚集较为旺盛之地,能更快的帮助贫道突破瓶颈。”
“道长,难道真的去意已决?”
“是的,陛下。”
“那道长您突破修道瓶颈后一定要回来!”
“请陛下放心,贫道突破瓶颈后便立刻回来。”
“既然道长执意要走,那朕也不好强留道长。不知道长何时启程?”
孙玄清施了一礼说道:“事不宜迟,今晚贫道便启程赶回崂山,也好待突破后早日回来与陛下重聚。”
嘉靖皇帝连忙下榻,对孙玄清说道:“这么急?那我一会便让黄锦安排专人,今晚护送道长返回崂山。”
“陛下不必如此兴师动众了,贫道自己回去便可,太过招摇反而不符合我们修道之人的行事作风。不过,陛下,贫道有一事要提醒陛下。”
“道长请说。”
“贫道昨夜算出,今日皇宫会有一劫。”
“有一劫?!道长,那这一劫该如何破解?”
“要完全破解这一劫很难,但是只要在明日之前,无论发生什么事,黄公公只要与陛下形影不离,便可保陛下万全,但是至于其他人,贫道便无法断论了。”
“多谢道长,既然这样,那朕就让黄锦一直伴朕左右。”
此时在一旁的黄锦,施礼道:“陛下请放心,如果真的发生什么事,老奴拼了这条老命也会保陛下万全的。”
“来人!通知锦衣卫,今夜加强皇宫和京城的巡视,一干可疑人等一律抓获!”
嘉靖话音刚落,门外就进入两名身穿飞鱼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跪地领命,“遵命!”
“既然陛下已安排妥当,贫道就回去收拾一下准备离开了。贫道告退!”孙玄清说完,施了一礼后便要转身离开。
“道长请留步!”嘉靖皇帝叫住孙玄清。
孙玄清停下脚步,转身问道:“不知陛下还有何事?”
嘉靖皇帝拿出一把宝剑,剑鞘看起来虽说简单,可明眼人一瞧单是由沉香木和黄金制成的剑鞘就显示出此剑非比寻常,嘉靖亲自走上前去将宝剑递给孙玄清,说道:“道长,这是朕的尚方宝剑,今天朕就将此剑赐予您,见此剑犹如见朕,握有此剑者可先斩后奏,享有生杀大权。道长羽化升仙之后,此剑可赐予道长的后人或者弟子。今后,崂山派就是我大明护国门派。”
由是孙玄清这样清心寡欲之人,在嘉靖的一席话下也是愣了一愣。尚方宝剑,生杀大权,有此剑者就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凭借此剑今后崂山派必定将一飞冲天。
孙玄清连忙行礼,说道:“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贫道不敢接剑。”
嘉靖将孙玄清扶起说道:“通过这些年与道长的相处,朕深知道长的为人。如今我大明正处多事之秋,北有鞑靼、瓦剌等游牧部落,西有乌斯藏,东有倭寇,这已经让朕应接不暇。而国内各地又出现各种反贼造反,其中不乏一些武林人士。朕一直想要有一人来辅佐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奈何可以信任的人实在太少。道长的崂山派人才辈出,涌现出很多武功杰出之辈,有不少弟子在东海抗倭战争中做出过巨大贡献,朕认为此事交给崂山派来处理最为妥当。”
“陛下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是,江湖上的事应该用江湖的方法解决,如今护国门派只有武当和崂山两派,如果你们两派其中有一人能坐上武林盟主之位,那国内的叛乱自然也就会平息。”
“既是如此,贫道会吩咐门下弟子去尽力争取,陛下大可不必将尚方宝剑赐予贫道。”
“作为护国门派没有帝王信物怎么能行?更何况朕一直将道长当做朋友,此次将于老友分离,这把剑也算是留个念想。如果道长再推脱,那就是不给朕这个老朋友面子了。”
孙玄清也不是那种迂腐不化之人,当即接剑谢恩。
与嘉靖告别后,孙玄清便回到住所,刚进门便看到已经起床还在背《先天真经》的小朱载德。
孙玄清看了看手中的尚方宝剑,又看了看小朱载德,想起了王宁嫔的那封信,无奈的摇了摇头。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