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真相大揭秘》免费试读_兰国沧海客

时间:2019-05-11 18:56:39   浏览:次   点击:次   作者:兰国沧海客   来源:qidian.com   立即下载

第一章 红楼梦书名另解

要看懂一个故事,当然得首先搞清楚故事的写作背景,写作年代,以及作者相关信息。然后《红楼梦》有意隐藏了这些信息,书的来历及作者,都故意写得含混模糊,玄之又玄。就连故事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也失落无考。但《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作者看似字字小心,却又处处设伏;句句闲笔,却又无一闲笔。批书人更是不时地提醒我们:作者故意写得含混模糊的地方,“是画家烟云模糊处,不被蒙敝方为巨眼”(靖本批语)。

其实《红楼梦》的第一回就告诉了我们故事背景,不过这是一个重新演绎的神话故事。作者这样的开局又暗藏什么机关?其实,秘密就在这第一回里,就在这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里,我们打开红楼之谜的钥匙,也就藏在其中。

1红楼梦书名另解

1.1红楼到底是个什么楼

说红楼,道红楼,这‘红楼’到底是什么?

《红楼梦》里楼台亭阁那么多,也没有一座叫“红楼”的啊!那这本书怎么叫《红楼梦》呢?

红楼究竟指什么?

这边有位老先生说了:你们这些年轻啊,红楼是什么都不知道?红楼指的古代那些朱门大户、侯门公府人家,因为其家里的楼房啊大门啊,都刷了朱漆,是红光满堂的,所以才叫‘红楼’,或叫朱门。与之对应的是那些小户人家,叫做‘绿窗’。宋代有本《绿窗新语》,明朝有部《绿窗女史》,收录的就是这些“绿窗”人家小家碧玉们的故事。

老先生说得实在太好了,贾府是荣国公、宁国公,两家国公,特别是荣国府,那是‘敕造荣国府’,他们家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红楼朱门。

但这依然是表面的意思。刘心武老师就反复提醒我们了:读《红楼梦》千万得留心,如果你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或者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你会觉得《红楼梦》也不过如此,无非是公侯人家的家长里短、公子小姐的儿女情长,还没有民国版的《金粉世家》好看呢,更比不得《金瓶梅》让人来劲。

如果你能独具一双慧眼,透过字面上的表意而深入几分,你才恍然发现,这表面上的意思,不过是冰山一角,巨大的真相是深淹在水面之下。

那边嚷起来了:你这厮又要扯阴谋论了是不是?

兄台稍安勿躁,并非是我一副小人心肠,实在是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不信你看连脂砚斋等批书人也是这么提醒读者的:此书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千万不要被作书人瞒去,方是巨眼”。

好了,那红楼二字,到底是想代表什么呢?当然关键在这个“红”字。

再一看,“红”字出现的地方不少,曹雪芹在“悼红轩”批删十载;贾宝玉点名要住进怡红院,自号怡红公子,是看到红的就心旷神怡。至于绛珠仙草、赤霞宫,这‘绛’‘赤’也是红色。

或许你会说,咱们是中国人,看到中国红当然喜欢啦,红色代表富贵,代表喜庆嘛。

这倒也有理,中国人有几个人不喜欢中国红呢?但奇怪了,喜欢就喜欢好了,为啥还“悼红”呢?为啥有“千红一窟(哭)”呢?

有人说,这还不明白?这“红”就是指“红颜”,是指大观园里那些奇女子,都是贾宝玉的红颜知己,最后花落人散,当然要悼念啊,当然是千红一哭啊。

也对,但你能看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说明你就快要看到水面以下的真相了。

《红楼梦》的“红”,当然有“红颜”的意思,这是无可置疑的,作者开篇就说了,就是想写这些奇女子——“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但如果只是为一众奇女子做传,何必写得这般隐晦,这般谨慎,还写得那般辛苦,那般悲怆,以至于是“字字泣血、句句含泪”最后还“泪尽而逝”?

如果只是为奇女子做传,为何八十回后“迷失无稿”?为什么在清朝时此书长期被列为禁书?为何刊印出版时要删除一切批语并且续写80回后?难道是因为80回后有不和谐的内容?还是少儿不宜?《金瓶梅》全篇都少儿不宜,也没见被砍掉后面。如果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就删掉那些字眼段落就好,何必连整个故事都砍掉?

狄仁杰:(忍不住问)此事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神情肃然地)这事定有蹊跷!从批书人的批注来看,《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没有理由八十回连一页稿纸都没留下,这太不正常了,一定是有人,不希望大家看到八十回以后!

狄仁杰:(微微一笑)没错!那是谁能有这么大力量,能彻底封杀删毁掉80回以后的内容?

元芳:(想了想)是作者自己?

狄仁杰:(白了一眼)你辛辛苦苦写出来,就是拿来撕着玩的?

元芳:(突然一震)我想到了,是朝廷,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狄仁杰:(捋须笑道)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啊。

元芳:阁老,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狄仁杰:再精明的人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何况写《红楼梦》的此人,明显是意有所指、心有所寄,书中定是留下了很多线索。我送你一个字,这个字便是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元芳:什么字?

狄仁杰在元芳手里写了一字。

元芳:是个“朱”字,这个“朱”字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狄仁杰:(微笑道)朱,就是红;红,就是朱,怎么没有关系呢?

元芳:(心中恍然,笑道)我明白了。

亲,你明白了么?

1.2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红,便是朱;红楼,便是朱楼;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朱楼梦?是不是有点眼熟?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薛宝琴说她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有个真真国女子,念了首诗,开头两句便是: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原来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就是朱楼梦!

如果单纯看“朱楼梦”,也不觉得这个“朱”有什么不寻常,不就是指“朱门大户”嘛。但如果下面那句“水国吟”对照起来对,是不是让你想到另外隐藏的意思?再看一遍: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完全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嘛。有人不服,下句‘水国吟’明显和‘朱楼梦’对不上。水,应该对应火,‘朱’是火吗?

朱,当然不是火,但我们都知道,‘朱’属火。

我们先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意是‘朱楼美梦早已是昨夜星辰,今晚高歌吟唱、嬉笑狂欢的,是水国人!’

水国?何许国也?稍微联想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就不难得知:水国,乃大清国之谓也。

当年皇太极改“金”为“清”,就是因为清属水。而明属火德,故取“水克火”之意,大清国不就是水国,水国不就是大清国吗?

而朱,明朝皇帝姓朱,大明也叫朱明,那“朱楼”岂不喻指大明朝?朱,从字面上是红的意思,朱楼梦,可不就是红楼梦?

自夏朝以来,历来王朝的国号,都是有五行属性,五个王朝一个轮回,而朱明朝是火德,属火,清属水。朱楼梦和水国吟,正好是火、水相对。

我们来捋一捋:红,就是朱;红楼,就是朱楼;贾宝玉怡红公子,看到“红”就喜欢,其实是看到“朱明”的就喜欢;那“千红一哭”,不就是千千万万的朱明子民在哭……

可不是嘛,明朝灭亡多惨烈啊,前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后有满清大屠杀,加之天灾瘟疫,尤其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农民军追杀了,又被满清刨根……总之各位去脑补明末清初那些悲惨画面,那场景能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么一段血泪史,史书没有记载,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大清国当年不会记载自己“杀人的武功”;

汉族文人也不敢写,因为那时候有史上最残酷的文字狱,乱写一个字,都能触犯满清统治者那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那就是无数个脑袋落地。

所以作者不得已,以他那如椽巨笔,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地玩起了文字游戏。一边写一边哭,写书人在哭,批书人在哭,观书人也在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后书写完了,眼泪也哭干了,终于将那一段被掩盖的血泪史隐藏在了《红楼梦》这部奇书里,以供后人为鉴。谁知道八十回后,依然被朝廷封杀,使得后人更加难以发掘出《红楼梦》的真相。及至二百年后的胡适,将《红楼梦》解读成了江宁织造曹寅孙子的身世自传说,从此,真相被彻底掩盖,一部血泪红楼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曹家红楼,甚至还被歪解成满清皇宫秘史!呜呼哀哉,天下事竟荒诞如斯,夫复何言,唯有再斟一杯“风露清愁”,与“万艳同杯”,共“千红一哭”!

第二章 书名另解:石头与风月之谜

1.3红楼梦为何又叫《石头记》?

我们知道《红楼梦》原本是叫《石头记》,书中开篇交代了书的来历。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有朋友说,叫《石头记》很好理解嘛,因为这个故事就记载那块大圆石上啊,《石头记》说的就是石头上记录的一个故事。

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依然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圆石,那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那是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经历了一场梦幻的石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块石头的自传。当然不是红学家说的曹寅孙子的自传,曹家子孙何德何能以女娲补天石自居?

除此之外,石头还有什么所指?

不急,我们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请看: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说他去了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说“石头城”三字可谓是点睛神妙之笔,我看还不如叫“点题之笔”。

书名叫《石头记》,贾府在石头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那就等于说发生在石头城,红楼梦是贾府的故事,就等于说是石头城的故事,那《石头记》岂不指的是“发生在石头城的一段旧事”。

石头城在哪里?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又叫石头城。

南京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直到朱棣迁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区划也称作“两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说了,贾府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在金陵了?

问得好,贾府的的确确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书中为什么说贾雨村是在“石头城”看到了贾府?呵呵,这就是作者用笔狡猾的地方,书中只说贾府在石头城,但并没有说石头城是金陵,读者也可以将京城当做石头城。但明清时候的人,谁不知道石头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却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读者迷惑了,贾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吗?甄家在南京,贾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吗?

所以,石头城,在书里是指北京,事实上,石头城是指南京,那这样看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说到底便是‘明朝’的旧事。

《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说白了乃是明朝旧事也!

别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大明的国号还在呢,就像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历史上称作南明。而《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崇祯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实指的是“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笃信曹雪芹家世说的读者肯定不服气,你看曹家是江宁织造,在南京,后来被抄家,搬到了北京,所以在曹家人看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反正都是他们的家,现在在北京的家是贾家(假的家),原来南京的家是甄家(真的家)。你怎么鬼扯什么明朝、南明的?

咳咳,(没话说了吧)我不是没话说,我是口干了要喝口水。咳,接着谈下一话题!

(你别岔开话题啊)

我不是岔开话题,我是见你中“曹学”的毒太深,我现在在对你进行“话疗”——谈话治疗,前面那个疗程不管用,我得换个话题,对你进行下一个“疗程”。

1.4《风-月-宝鉴》之‘风月’之谜

我们又知道,红楼梦也曾叫《风-月-宝鉴》。甚至在《吴氏石头记批删本》开篇有段批语,明确告知是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写的《风-月-宝鉴》,并说红楼梦便是以《风-月-宝鉴》为蓝本而丰富润色而成的(关于吴本的事,后面再谈)。那这书名又有什么玄机?

有客官说了,这风月二字,不更加证明了《红楼梦》是部风月小说吗?可能是太容易被当做风月艳情读物,所以作者后来没用这个名字。

如果这么想,那又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风-月-宝鉴,在书中可是明明白白出现过的,是却有其物的(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中了凤姐的相思局,结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是美女,背面却是白骷髅。看背面病很快就好,看正面就沉溺其中死得快。我们不妨来回顾这一段: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再读红楼,最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变成青冢白骨了,可笑贾瑞还沉迷于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后也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已经点明了“红楼”的寓意,那红楼掩面人,当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红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正所谓: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位笃信曹学的朋友,曹家可有“白骨如山”乎?曹家可有“忘姓氏”乎?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镜子怎么烧?批书人的话更奇怪——“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说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正史,不可毁。

原来《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便是宝贵的历史借鉴。

那风月又当做何意解?

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告诫后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

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

旁边看过某刘姓大师在某讲坛的讲座,脱口而出:月喻太子,月就是指康熙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好吧,姑且认为你说得对,那“风”指谁?

这位愣了愣: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日”是什么,“日”是指雍正,月是指废太子,日月双悬照干坤嘛。

我……我、我日勒个去!

其实,风月二字,在那个时代,更多的是让人想到“清风明月”,但不能随便说出来,因为有人将“清风明月”入诗,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那就是著名的“清风诗”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干学的儿子徐骏,写了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从他家里还查出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样的反诗。徐家有当时闻名天下的藏书楼——传是楼,由于书实在太多,朝廷要从里面找“反动”书籍和文字实在太麻烦,所以雍正下令干脆一把火烧了传是楼,将徐骏斩立决,将已经死了的徐干学平坟,差点开棺戮尸。

风月,就是清风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风-月-宝鉴,便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乱七八糟,正史又不记载,唯有这《风-月-宝鉴》记录了,当然是“烧不得”。“烧掉”了,那就意味着这段民族血泪史就被彻底遗忘了。这也是一大批文人费心费力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创作、批删、润色、抄录、传播这部旷世奇书的真正原因所在。

收起

相关推荐

相关应用

平均评分 0人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用户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