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自主汽车梦》: 回首已是少年时
第一章 回首已是少年时
1987年的琅琊汽修厂大院香樟树下,一少年正捧着大瓷缸的茶,双目无神地看着躺在车下面,正在咬牙扭动扳手的中年男子。
空气闷热的夏日,即使在遮阳的树荫下一动不动也是汗流浃背,更不用说躺在车底下奋力下螺栓了。
“这鬼天气,想要老子的命啊!二儿,把你水给我喝一口”穿着破旧背心的中年男子从车底爬出来坐在地上对着正在发呆观望的杨全喊道。
听到男子的声音后杨全立马收回心神,一边说道一边递上大瓷缸:“我说罗叔,要是你这车修好,我得占一半功劳。您这一会都喝了我两缸茶了,我跑去添了2趟。”
“嘚嘚,喝你一口水话还不少。”罗大叔接过捧着印有‘1985年个人荣誉奖’的瓷缸狠狠地灌了两口,把瓷缸还给杨全后,用胳膊擦了下脸上的汗说道:
“托底了,等下装个护板,随便刮。热死老子了。”
杨全看着这款保养还不错的昆明茶花牌轻型小卡,偏南斜射的阳光反射在深蓝车身上让人不由目眩神摇。
80年代昆明茶花汽车厂在YN境内大卖的小轻卡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眼前,这款在未来连搜索网站都难以搜到的轻型载货车现在正停在大院里。
不仅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难以找到这款轻卡,现在在这八十年代的更是难得一见。
昆明茶花牌轻卡在当时多数购买者是YN本地人,很少往内陆销售。火爆的茶花牌刚推出市场就受到人们追捧,昆明茶花厂厂门口更是门庭若市,附近介绍所宾馆旅店住满等待购车的人。
而茶花牌这个曾经作为YN响亮一声的车型在九十年代后就被一汽红塔的蓝剑逼迫到差点倒闭,最终坚持到世纪之初后宣布破产。
引进国外的生产设备及技术,流水线下的生产速度及质量是打败国内民族汽车的重要原因。
杨全抱着茶缸瞥着茶花牌轻卡不禁暗暗可惜,没有创新精神就要在市场上吃亏,这个问题会在未来时间内给众多企业狠狠的一巴掌。
因为车祸原因而重生的杨全看着这款轻卡眼神中充满了不一样的色彩。
前世的杨全自毕业后就进入了发动机零件厂开始上班,从组装流水线开始到技术人员,杨全是下了狠功夫。
在零件厂几年后跳槽到日企发动机厂更是学到了不少知识,由于良好表现调职到主机厂,这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劳累。
工厂的日子如白驹过隙,从流水线的小兵一路爬到生产组系长、后因为个人申请调职到技术开发部、最后在主机厂任职开发部课长。
几十年风风雨雨,和同事在一起为改善工厂而出谋划策,与RB人因民族车企争吵等。如果不是因为开发新的车型,因身体疲劳驾驶,杨全的上辈子可能就平稳的过完一生。
这些年久的记忆如泛黄的树叶从记忆深处翻出,如浪花般拍在沙滩上迅速消失,仿佛不曾有过。
重生后的杨全看着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多年前记忆里的画面,真实的再次发生在自己身边。脑海不禁浮现一句话: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觅长安?
已过了半年的适应期,杨全坚持着‘应作如是观’,既然身处长安,还需要问长安在哪吗?
---------------------------------------------------------------------
“二儿,你什么时候回学校?”罗大叔一边检查一边问道。
“放假还有两周,家里也没啥活,等我哥从南方回来后再去。”杨全喝着吧唧嘴说道。
杨全在家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妹妹。父亲和姥爷都是汽修厂的老员工,母亲在汽修厂公共澡堂里干活。
杨全大哥杨武初中毕业后游手好闲的混了一年,之后在厂里干了三年的护卫队工作。厂里的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工资也是有一点发一点的拖欠。
托媒人说了一个媳妇,结果对方要求有点高,希望能置办出“四个现代化”:
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和电冰箱。
家里筹不出来这么多钱,嫌丢人的杨武一气之下偷了一点钱去南方见世面了。
在外面混了一个月后,打电话回来嚷嚷着要做生意。
从浙省带回一大包电子手表,一块钱批发价准备售价三块一个。但没想到手表质量太差,压货一百多个卖不出去,卖出去骗小孩子的还退了一半的钱。
那段时间杨武吊儿郎当地天天躲在台球室,只要一回家就蹬鼻子上脸嫌弃家穷。恨自己没有投胎到一个富裕家庭。
这次是杨武第二次去南方进货,和家里合计这次要带些牛仔裤回来。琅琊市内有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显摆,杨武觉得自己看到了潮流,要学习港片里面的打扮。所以决定再次尝试。
家里人讨论后还是拿出了一点钱,孩子想出去闯荡总要支持的。衣服是可以尝试的,即使卖不出去,还可以自己穿。
“芜湖的傻子瓜子几年前就雇了100多人,每天炒9000多公斤,听说都赚了100多万了。别人能做的,自家儿子难道还不如傻子?”
父母总是相信自家孩子,无论是盲目的,还是理性的。
“我让大哥带点英文磁带,等他回来后才能去学校。”天气太热、杨全拿着破芭蕉扇扇着风说道。这个天无论怎样消遣,都得带上茶缸和芭蕉扇。
曾经多年在RB企业里工作,简单的日语生活对话和图纸都能看懂,但是这段时间社会潮流都在听着广播里的“跟我学”,让杨全又升起了学习英文的冲动。多一份知识,没人会嫌弃技能压身的。
总不能只会一句“Are you OK?”
“二儿,你看咱们汽修厂车设备不少,技术也不赖,咋日子越过越穷呢。这都2个月的工资都没发了,家里娃娃多久都没吃过肉了。”
罗叔一边在修车一边发牢骚:“这开学还想给娃娃扯身新衣服去上学呢,唉…,这日子过的真不如王小二……”
杨全放眼望去青灰色的瓦房,大院的绿荫树木。破旧的墙壁上还写满了灰白的口号,厂房里少见人影,一副破败萧条毫无生息的八十年代工厂模样。
大院门口生锈的铁字还在强撑着告诉南来北往的路人,这里曾是红火的琅琊汽修厂。
汽修厂与其他国营厂一样,最初是数字代码的。后来根据国家文件而改成现在名字。因地处丘陵地带,金陵军区在此驻兵且野战训练军事演习极多,最初主要生产一些汽车冲压件以及给金陵军区汽车维护修理服务。
随着80年代国家大裁军,汽修厂命运也改变了,国家放开计划经济,尝试市场经济。全国国营厂都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企业无米下锅”。汽修厂的如一个豢养的动物放生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苟延残喘的活到现在。
在日子困难的时候,厂里领导也决定尝试生产自行车配件,红红火火一段时间后因为质量及管理问题,生产成本控制不下来,导致最终变成现在模样。
厂里账面亏本,生产订单不多,或者说越生产越亏本。工资已经几个月没有发了,人心浮动,看懂的都已经停职下海折腾了,有门路的都自己去赚钱。但是多数的工人没有心思,心里等待政府最终会有方法解决。
罗大国原本准备下午去摸几鱼回来给娃娃解解馋的,听说旁边有个水坝放水,和乡下老表一起最少也能摸几斤草鱼回来。结果早上临时被副厂长喊过来帮他朋友检查检查车子情况。领导一句话,累死手下兵,即使是快破产的厂子,那厂长也还是领导。
罗大国大热天光着膀子在树下检查,而杨全在嫌家里热,也搬着一个凳子出来乘凉。
此情此景正是应征那句话:力尽不知热,树下有闲人……
第二章 澡堂偶遇儿时友
傍晚六点,夕阳洒满西边,微风拂面,稍带丝丝凉意。
杨全看着罗大叔磨磨蹭蹭得把车修好,自己也收拾小凳子准备回家。这个饭点时间,大院响起各种呼唤皮猴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大院的孩子在暑假是管不住的,没有补习班钢琴课来拴住时间,一群孩子是各种追打麻雀,钓鱼钓虾的撒野,但是如果疯到时间点,还不回家,晚上就等着饿肚子吧。
推开家门,厨房的芋头稀饭香味扑面而来,桌上已经摆好中午剩菜和一盘咸萝卜干。三妹杨倩已经扒在桌上眼巴巴的等着父亲和姥爷上桌。
五十平米的小屋住着一家六口,客厅里发黄的旧木家具上摆放着凯歌牌十四寸黑白电视,墙上贴着杨全小时候的奖状与全家的旧照片。
虽是陋室,杨全却觉得很是温馨。
杨全舀了一瓢水到盆里,笑呵呵的拉着三妹把手洗了,进了厨房把已经盛好的粥端到桌子上,对着还在下棋的姥爷和父亲喊了句吃饭。
晚饭是玉米面的馒头和芋头稀饭,标准的杂粮。放在未来这是属于健康首选晚餐,放在八十年代,这是一个没有油水的晚饭。即使是没有油水的晚饭,也是很多贫穷地区的奢望。
杨全端着碗,用筷子慢慢地把碗四周稍凉地稀饭往嘴里扒了几口,夹起一个咸萝卜干后,对着母亲说道:“妈,明天我去新华书店溜达一圈”
“嗯,带你妹一起去看看”杨全母亲,周爱萍一边吃馒头一边说道:“三妹,等下你把碗洗了,我要去澡堂了。爸,你慢慢吃,我先过去”
说完周爱萍就把最后一口馒头塞到嘴里,用毛巾擦了下嘴,顺手拿起装着毛线团的袋子就出门了。那是杨倩的秋天线衣,用的是杨全穿小的衣服当料,拆了重新织的。
“哦,对了,二儿你等下带你妹来洗澡,别忘啊!记得把她衣服拿着”刚刚关门的周爱萍在门外喊道。
“知道了”
杨全嘴里塞着馒头含糊的回道。周爱萍是一个急性子人,风风火火地吃完几口立马上班,绝对不会慢嚼细咽的。
晚饭过后,杨全和三妹把碗筷洗刷好之后,就带上衣服去厂区的澡堂子了。
国营厂虽然不大,只有一百人不到,但是算上家属也有好几百人。汽修厂与旁边纺织厂相近,合在一起也算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城市了,饭堂、澡堂、诊所都是面面俱到。
汽修厂的大澡堂之前只面向本厂员工与家属,后来公司效益低下,入不敷出,才逐渐面向市场。买张年票,可以不限次数来洗。
夏季男生洗澡也是省事,简单的冲洗下就可以穿衣服走人。杨全来洗澡十分钟没到冲完后换好衣服,准备拎包走人。
背后面被人拍了一下,杨全扭头一看。
“果然是你,杨二”只见卡着一副眼镜的年轻小伙,镜片上布满了雾气,遮住半面脸庞,
“你回来了?好久没看到你了”小伙说完,把眼镜摘下用衣角擦拭雾气。
这个时候才看见整个容貌的杨全恍然大悟。
吴学海,杨全的初中同桌,长年昏暗灯光下读书,导致初中时视力下降,不得已带上了眼镜。少年时就表现出学者气息。
后来考高中时,转校去了金陵读书。这多年没见,光看这眼镜度数,就知道这书是没少读。
“这话该我说才对”算上上辈子,杨全确实有许久岁月没有见到这个老同学了。乍一见到,还有几分意外与欣悦,难得在印满雾气的眼镜里看到自己。“我记得你在金陵读书,现在还在吗?”
“在的,这不是放假了嘛,回来看我爷爷”吴学海扯着嘴笑着说道。
“你洗好了吗?我们外面说,里面雾气太大了。”杨全看着刚刚擦拭后的眼镜,又挂满了水滴。
吴学海,爷爷吴爱国,汽修厂退位的副厂长,在抗日战争中为祖国流过血,扛过枪的战士。新中国成立以后,分配到汽修厂做管理干部,自学汽修相关知识,是位懂技术的领导。
吴学海的父亲是吴爱国战友的孩子,战友临终所托,父子俩相依为命,爷爷一人拉扯大直到结婚生子。
后来吴学海出生时,吴爱国希望孙子能够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期望直到海的尽头的世界,所以孙子起名学海,吴学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海,你在哪个学校?”杨全看着文文静静卡着眼镜的清秀少年
“金陵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吴学海一脸平静回答着,语气中不自觉带着几分骄傲,接着又不确定的问道,
“杨二,你呢,也还在读吧”
这个时代太多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读书上学,无论是家庭原因还是个人原因,能读到大学的都是国家的人才,无论是中专还是大学。
吴学海也不确定许久未见的老同学现在是汽修厂的工人还是撤学待业,或者与自己一样,在求学的道路上奔波,
杨全笑着扬起手说道;“现在是在金陵机电学校,明年毕业。”
“那太巧了,等开学我们一起走,我也认识认识你们学校。”吴学海推着眼镜一脸兴奋的说道。自己的老同学也碰巧在一个城市,说是巧合那一点不为过。
“行!明天我去新华书店,一起不?”
杨全听到吴学海是汽车厂大学的,也想了解一起老同学的情况,邀请明天一起去书店。
杨全依稀记着吴学海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金陵汽车制造厂里,后来又听说在菲亚特合资公司里任职办公司主任,多年之后也是喝酒喝到肝硬化。
“正好我也准备去看看有没有新书到货呢。我明天在厂门口等你,八点怎么样?”吴学海听到新华书店,正有打算去的意思。
“那明天见!”
分开后杨全抱着衣服,听着大院里纳凉嘈杂的人声,独自一人往操场闲散逛去。这个时间点家里肯定坐着几个小孩在围观电视剧,回去看那些电视剧还不如闲躺纳凉。
夜晚微风吹凉空气,洗后身体的被凉风环绕,微风带走身上的热汗。仿佛夏日的冰镇西瓜,沁人心扉。
抬头看着漫天星辰,天上繁星点点,杨全眩晕神迷的望着最亮的那颗,对着明亮的星光笑了笑,一种难言的情绪漫延四周。
如秋季落叶梧桐,无力被风吹落。摇曳之间坠落在地上,刹那间抽走身上所有力气,耳边的声音也渐行渐远。
零碎记忆如破碎玻璃,不停变换重组再次破碎。画面偶尔清晰偶尔模糊,杨全反复切换视角,一闪那,时间如白驹过隙,千分之一刹那之前也似沧海桑田,杨全眼前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突然间,记忆如水波再次泛起涟漪,平静水面如开水沸腾,自己越来越看不见眼前画面,意识如被黑洞吸引,无法摆脱无法控制。
猛然睁开眼睛,身体一颤。耳边喧闹瞬间充斥冲向耳鼓。
漫天星光汇集,最亮的那颗还在那里闪耀。
什么都没变,什么都变了。回不去了,那就再走一遍历史的路……
这虽是贫穷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年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但是毋庸置疑,这是我杨全重新开始的时代……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