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与茶相恋一个关于桃花的故事》:一,桃花沟的初次不平静
一,桃花沟的初次不平静
在AH的偏远的山坳中,有个小村庄。三面环山,出口处是条不宽的河流。因河的源头就在山峦深处,山上直泻细细的瀑布,潺潺的涓流,穿行在乱石间,流淌在浅滩上。从原来的细流,经过多次的碰撞,慢慢形成了小河,再向下奔流成了大河。这条不太宽的河流,穿过整个小村庄,是这村庄的母亲河。
这村庄虽有河流通过,但因是河的上流,河床不深,只能勉强通过小船。所以很少有船来到这条断头河。
这村庄不大,只有百来户,几百号人。村内也只有不足百米的一条横街,庄内人家大多集居在这条街的两侧。街上的住户,一面房屋的后门近河,每家都有一个不大的河埠头。在街的中间还有条较宽的竖街。一头通向山里,另一头直到河边的埠头,也是唯一来往镇上船只的停靠码头。所有村里人都在这埠头上下船,非常方便。
街的另一面住户,背面是环绕着起伏的山峦。虽这小村庄交通不便,平地不多,但住在这里的人,都能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平地上种出粮食和蔬菜,朝阳的山坡上,种满了各种经济作物,在这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最多的还是桃树。每年到了的三、四月份,满地遍野的粉色桃花,和其他各色的花朵,装点着这个古老的小村庄。正如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描写的情景。
这村庄已经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虽只有百来户的小村,但里面有着几十个的姓氏。多的是几家同姓,少的就是一家独姓。因没有独大的姓,所以也没有那家的宗词。因土地少也没有那家特别的富裕。就是有几家因生病等原因,家里略困难些,所有庄内的人,都会主动帮助。这样,使百家百姓的村庄,就象在一个大家庭中一样。
这村庄几百年来,虽在这多事变化的中国,经过了几次改朝换代。因为是不起眼的小村,又在山坳里,连RB人都忽视了,没有来骚扰,一个个劫难,都算平平稳稳地躲过了。
这多姓的小社会中,无人讲起自己的家族过去。最多从口音听出各地方言,但没有人会去问,从什么地方移居而来。到了下一代,都成了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虽大家都不问各家的过去,但每家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人人识字,个个子女都用心读书。在启蒙教育中,都有村里年长者用私塾形式,教授传统礼仪,也读“百家姓”“弟子规”等古文。为了以后子女有出息,还不时教些新的知识。到了正式入学的年龄,就到镇上去接受新式教育。
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躲过了民国的动荡,日寇侵华战争,直到了解放,因这小村也没有富农、地主。就是里面有几家略富一些,也没有一家会出来指责。所以,土改工作队,也放过了这块不起眼的地方。
这块小地方,也象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一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秦汉和魏晋。”世代人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条不长的街上,虽也有些小店,因都是真诚待人,所卖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低廉,就是把批发来的成本价,加上一些走脚钱(绝低的利润)。如果有的人钱不方便,还可赊账。但欠者必还,这里的人信誉重于生命。
这小村很少有外人闯入,百户人家都门不上锁,夜不闭户。
这个原来无名的小村庄,大家就叫它“桃花沟”,后面的山就叫它桃花山,在山坳深处还有个小庙,也就叫“桃花寺”。
这里是“鸡犬之声相闻;老幼之间相扶;贫富之间相助;人人之间相敬”。隐藏在青山绿水,桃红柳绿间的“世外桃源”。
解放后,这个小村还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村口的凉亭里,坐着抽烟,喝茶的老年人,谈天说地悠闲得很。在河埠头边,妇女们上流一面,在淘米、洗菜、到了下面在洗衣。两面讲话都能听得见,嘻笑声不断。(那些洗涤排泄污物有专门的池塘,洗下的污水,灌溉农地,作为肥料)这是上辈留下的规矩,人人遵守,无人违反。
在这祥和的气氛中,从镇上传来了震撼全国的重大消息。
这是解放后,小村庄第一次带来了不平静。五十年代初,大家刚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突然听说有强盗要侵犯我国,破坏我们和平生活。这使全国年青人义愤填膺,决心响应国家号召,报名上前线保家卫国。
那时,这村里在镇上读书的中学生,也纷纷报名,投军上前线。村里在镇上读书的学生中,根据条件,有二人报名,去征兵站检查身体。结果,体检下来,只有一人符合,另一人因身高和体重不够,没有批准。合格者就是身高一米七八的,这是自然村的村长儿子。
在一九五一年,村长的儿子与镇上另二位青年,三人带了大红花,在镇里乘大客车,去部队参军了。
到了下半年后,就传来消息。三人参军,二人牺牲,一人负伤,正在疗养。
第二年,负伤的一人复员回来了,那人就是村长的儿子。他是左眼被弹片击伤,已经失明了。在战场上荣立了三等功。
从部队复员时,民政部门安排他到县里工作,而他本人要求回乡务农。同时,他带回一起去参军,牺牲在战场上的二位同学、战友的遗物,要亲自交给他们两位烈士的父母。
他回到家里,见到父母,就讲清了,自己为什么不留在县里工作。这位身高一米七八的七尺男子汉,满眶热泪,哭着讲起了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和亲如兄弟的二位同学。在一次战斗中,冲锋号一响,我们三人一起高喊“冲呀!”跳出战壕他们二人一左一右在他旁边向敌人方向冲去。对面阵地上的重机枪声“嗒、嗒、嗒”响着,子弹呼呼在耳边穿过,大家发疯地朝前跑,过一会他还在向前冲,而两旁的声音没有了。那时,他也不能回头看,只能不断向前冲,直到脸上一阵疼痛,就倒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好象听到有人在说话,他知道这是敌人在清扫战场,没办法,他就拉一个已经牺牲的战友,压在自己身上,装死。
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好象听到有人在说话,他知道这是敌人在清扫战场,没办法,他就拉一个已经牺牲的战友,压在自己身上,装死。
听到敌人走过没发现。直到晚上才推开战友,自己偷偷地爬回阵地,等看到战友时,又晕死过去。再醒来时,已经躺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最后检查,他的左眼瞎了。
后来,听到同时去的二位同学都牺牲了,他忍不住哭了。那时,医生要他忍住,不能哭,这样对眼睛不好。他只能牙齿咬着嘴唇,眼泪往肚里咽。
最后,儿子抱着父母说:“我们三人一起去,而现在回来只有我一个人,我怎么能一人去县里做干部。我无法面对死去的同学,现在要去看他们二位的父母,要去代他们尽孝”。做村长的父亲,一直听着没有出声,最后,听到儿子的决定,就沉重地说:“儿子做得对,你应该去看望他们的父母,虽在战场上生死无情,但你应去尽孝,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儿子在父母的支持下,隔天就准备好战友的遗物和礼品,去看望两位战友的父母。原来,这两位同学的家里地址和情况都不知道,是回到县里时,才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
一位同学离镇上不远,家里除了战友以外,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他决定先去这位战友家。
他清晨就起床,收拾好物品,先乘船到镇上,再步行十里路,到他们家。问了战友的名字,有人就告诉他方向,很快就找到了。进门一看,只见父母和妹妹弟弟也在等着,因为镇上的民政干部已经告诉他们,有战友来看望。
他一进门,看到战友父母,就拿出战友的遗物,双膝跪下,满脸是泪,一直在说:“对不起!我没有把兄弟带回来!”全家哭成一团。他们父母捧着儿子遗物,母亲哭晕过去。那时,战友的妹妹看到这位哥哥跪在地上,就上前把他扶起来,让他坐下。并对父母说:“哥哥已死,不能复活。现在这位哥哥来看望,我们能听听哥哥生前的更多情况。”父亲也同时劝老婆不要哭了,大家就问起自己儿子的经过。他就把牺牲当天情况重复一遍。最后,他要告辞,并说:“以后您们家里有什么事,都告诉我,由我来代战友尽孝。”他们父母都很感动,并要战友的妹妹送他到村头。他再次告诉这个妹妹,有事我会来帮助,这位妹妹很懂礼貌,多次表示感谢,就分别了。
第二天,又去另一位战友家,他们父母见到遗物时,也哭得惊天动地。最后,他离开时,告诉战友家里,关于战友还有一个弟弟,已经成年,他向县里反映,要求照顾他进厂,解决家里困难。
二天下来,虽遗物都送到,下面是要求民政部门落实烈士政策事。先把第二位战友的弟弟进了县里工厂的事办了。
关于第一个战友的妹妹,在读书中学将要毕业,弟弟更小,就过一段时间再找民政部门解决。这样,他对第一位战友家走得近些。他们全家也非常喜欢这位一米七八的长长人。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桃花沟”里的村长儿子。
二,娶战友妹,全村欢腾
来回一年走动下来,这个长长人与战友妹妹讲话都很投机。一次,再去看望他们父母时,突然向二老提出:“能否把这妹妹嫁给我,这样我就能成为您们的半子了。”二老没准备,先是一惊,后来就说:“让我们商量一下,再告诉你。”就这样等女儿回来,把这长长人提亲的事,告诉了女儿。女儿一听,一下子脸都红了,父母看到,知道女儿是喜欢的。
等下次长长人再来时,说告诉他,同意这门婚事。长长人听了很高兴,但他说:“我要亲自问妹妹,要她亲口答应,才算。”
隔天,长长人就去妹妹的学校,很远路等着,到放学时妹妹做到拐弯处,他才出现。实际,这妹妹早就看到了。因为她父母已经告诉她,要亲自决定,她心里有数。这妹妹见到他,一直低着头,等着这位哥哥开口。长长人也知道只有自己开口,才能有明确的答案。他就开口直说:“妹妹,我喜欢您,不是单是为了您哥哥。我是真心喜欢您,您喜欢我这个残疾人吗?”
这句话一讲,这妹妹脸上象开了花一样,腓红腓红的。就轻轻地说:“这样,哥哥您又增加麻烦了?”长长人忙说:“只要您妹妹喜欢,我再累也高兴!”“那就讲好了,我让家里来提亲。办事等到您毕业后安排好了”。两人一面说,妹妹还是一直笑,很快就要到她家了。两人分手后,长长人就骑上自行车,这是他所有的复员费买的,就可不乘船也能回家了。
回到家里,长长人就把向妹妹求婚告诉父母,家里都同意。过了几天,长长人的父母带了礼物,到这妹妹家去提亲,双方父母都很高兴。就等女儿毕业后,就办婚事。
这个长长人的学名叫锦龙。他姓耿,父亲叫耿勤根。锦龙下面还有个弟弟叫锦富。妹妹叫秀英。她母亲也是从外乡嫁过来的,是位治家能手,能养蚕、织丝绸和绣花,家里生活安稳,全靠这位能人的安排。
锦龙的父亲为人也与他姓一样,很耿直。为人热心,愿意帮人,所以,这村长就请他来当。实际,他在村里是少数姓,只有他们一家。而勤根所做的事,都使全村人心服。
这次他儿子——锦龙,负伤回来,不去县里做干部,而是,回到这小村里与大家一起劳动。特别,这次又娶了牺牲战友的妹妹做老婆,要成为这战友家的“半子”。尽管锦龙多次说明,是他喜欢这个妹妹,而主动追求她的,她肯嫁我,是自己的幸福。但村里老人还是竖起大姆指。
锦龙虽现在负伤变成了独眼龙,但他眼力集中,确实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妹妹。这妹妹的学名娟芳,姓也是大姓,姓张。这张绢芳,是位绝聪明好学,而且吃苦耐劳,为人善良与未来的婆婆是一对好当家。
独眼锦龙心里最有数了。就是第一天去战友家时,他情不自禁地跪在地上。当时情景,都哭成一团,都忘了锦龙还跪在地上。这时,就是这满眼泪花的妹妹,亲自扶起这位哥哥,在这一刹那,二人无意都电到了。后来,这妹妹送锦龙到村口,锦龙朝前走几步,再回头时,与还等在村口的妹妹三目相对,锦龙的心又电到了。
这样,有事无事锦龙总去看这家人,实际上,他就是想去看这位妹妹。虽大胆向她父母提出婚事,但怕这妹妹认为是对她们家的怜悯,所以,一定要当面向她求婚,在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才能结成良缘。
实情等到结婚时,这娟芳躺在锦龙怀里时,说出真情,与锦龙完全相同。这真是天生一对,地成一双。
自两亲家确定婚事后,这娟芳就随着锦龙来到这桃花沟,凡见过的人,无论老幼都非常喜欢这个娟芳。
在当时,物质条件有限。娟芳家里给她办了一台缝纫机做嫁妆。到结婚那一天,锦龙亲自用船去接新娘,在这小村街上举办长桌宴,每家每户各尽所能,拿出各种自己饲养的鸡鸭鱼肉,杀猪宰羊,在这条青石块铺地长街上,每家都拿出桌子板凳碗筷杯子。这场婚宴成为全村同庆,能赶回来的村里人,都来参加这场难得的婚礼。
新郎、新娘先向村里的长辈行礼,善后再向父母和岳父母行礼。等吃完酒,月亮已经高挂空中,今天月光分外的明,照到长街上每个人红通通的脸。
新房就在长街上,房里也用红纸剪好喜字贴满所有的家具和嫁妆上。等大家闹完新房,夜已经深了,镇上来吃酒的客人,回不去的,就分住在各家空房里。
长街上安静下来了,大家都分散回家睡了。只有新郎与新娘在新房里,相互对视着,新娘还在微笑看着龙哥。锦龙看到新娘红红的脸,真想上去抱住她,但怕新婚夜,有人冒出来闹房,也只好对着新娘笑着。直到锦龙母亲来告知,人都走了,你们也睡吧!这时,这对新人,就和衣而睡。
没有多久,公鸡报晓,他们两人从睡梦中醒来。清洗一下,就去见父母,和过夜的亲戚一起吃好早点,他们两人就叫船,把镇上的人送回去。回来又去道谢昨晚帮忙的人,好在同村人都兴高采烈,当做自己家办喜事一样。
第二天,晚上父母叫他们早些睡,这时,这对新人才有了自己的空间。第一次二人睡在一个被窝里,从不自然,到互诉衷肠。
娟芳躺在锦龙的怀里,两人谈着如何相互的爱慕。锦龙紧抱充满青春活力新娘身体,嘴变得更笨拙了,说不出一句完整理的话,有时眼中流露出激动的泪花,看着心爱的新娘。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