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38年》——叁手男人
出生
1980年11月22日,这天我出生了。
在我能记事的时候,从父母的口中大概的了解了这一天的情况。
那时母亲还住在重庆璧山正兴我的外婆的家里,那时我还在母亲的肚子里。父亲说,中午12点多他和我母亲正要出发到璧山县城里的我爷爷的家里。经过旅途的颠簸,司机也来了脚急刹车,我就开始有所动作了。
下了车父亲便把母亲送到了县医院。一到妇产科,医生说我今天就会出来。于是父亲就到爷爷家把准备好的什么包小孩的布呀,屎片,尿片的带到了医院里。2点多我很顺利的第一次呼吸到了这个世界的空气。虽然有点营养不良不过我还是有5斤2两。母亲说父亲看到我是个带茶壶嘴的很高兴。当天晚上我就被抱到了我度过12年,3代人共住的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屋里。爷爷奶奶也很高兴,虽然我对他们没什么印象了,但是我的父亲说奶奶给我做了小布鞋。
爷爷奶奶我真的没什么印象。奶奶在我6个月大的时候去世了,爷爷在我3岁的时候去世了。对于奶奶我只是在后来家里挂的遗像上边看到过,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很凶,脾气肯定很不好的老人。对于爷爷我只是模糊的记得在一个阴暗的老巷子的门口,在一张破烂的藤椅上坐着的一个老人。后来我从父亲的话里也证实了奶奶的脾气是很不好的,在奶奶生病卧床的时候,她还会很凶的骂来给她输液的护士。父亲还说我的爷爷为我交过两个学期的幼儿园学费。
(不知道怎么写,想到什么写什么,欢迎大家怼我)
度过12年的老房子
对于陪我度过12年的老房子我印象深刻,毕竟我在那里呆了12年。
老房子是重庆的那种依山而建的夹壁房子。夹壁房子就是墙壁是土做的,在泥土的里边是用竹子编成的做骨架,外边再和上泥土做成一大块,再把这种一块一块的夹壁拼接到木头搭成的房子架构里边,在房子的顶上铺上一块一块的黑瓦。我很喜欢这种老房子,特别是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瓦片上,我喜欢听那种声音。在现在的高楼大厦里是听不到那种声音的。
在这个老房子里住了4家人,我家是最小的只有一间房子。一条1.5米宽,10米长的巷子贯穿老房子,巷子最后分成了两条更窄的小巷子。主巷子里有2座烧煤的土灶,进去的第一座是我家的,土灶右边一个小门进去,那里就是我呆了12年的小家。我家对面就是我保保的家,保保也就是干爹的意思。从进巷子到主巷子完左边那一排都是我保保的家,据说这个院子都是我保保他家的,他家以前是地主,所以有房子。我的哪个小家是他们分出来的。除去我家,右边这排剩下的房子是伍婆婆和王公公的。伍婆婆和王公公听说是北京来的,以前王公公是北京大学的生物系高材生,抗战的时候才搬到重庆来的。右边更窄的小巷子进去是公用的厕所,说是厕所实际上就是房子最角落的一个粪池,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周围就是其他院落的房子。那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小的时候我喜欢在那里拿凸面镜点火柴玩,会在那里看蚂蚁搬小虫子,我母亲就说我一上厕所会上一两个小时,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左边的小巷子里还住了两家人,左边的小巷子顶上放了一条小的木制渔船,小的时候经常幻想把船搬到河里去打鱼,但是从我记事起从来没有见人把那艘小渔船搬出去。
我喜欢老房子,虽然它不够牢实,下雨天还会滴滴答答的漏雨,但是老房子有人在家的时候我们院子的各家都不会关门,中午哪家在巷子的土灶做好吃的菜大家都知道,我会在中午的时候端着碗到菜最好的那家去。我喜欢大家这种没有距离的感觉。那家有困难,大家一个院子的人也会去帮助。我可以在巷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我讨厌住高楼大厦,有可能住了一辈子也不知道几家人姓什么,现在的人一回到家,哐的一下门一关,什么都不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了关爱,缺乏了沟通。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