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Buy :双十一之后,BUY 哪去了?
2016年的4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了一则VR购物的概念视频火爆了半个互联网。近一亿的点击量,向网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购物形式。 消费者通过VR技术在选购商品时如同身处真实的商场中一样,可以用任意角度观察产品并获取信息,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买遍全球。今年7月里,PC版“Buy+”VR购物的确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低调亮相“淘宝造物节”。 11月1日中午淘宝APP里“Buy+”移动版上线。该版本不需昂贵的PC头显配置,一台智能手机+一个简易VR手机盒子便能轻松使用。
在进入Buy+系统并输入完相关地址信息后,你将身处一个虚拟的房间中,墙上有7张商场照片:美国梅西百货、好市多百货、塔吉特百货、日本松本清药妆店、东京宅动漫文化专卖店、以及澳洲ChemistWarehouse药房和FreedomFood生态农场,用户可以通过转动头部进入指定商场进行购物,并可直接在其中完成付款流程,无需离开VR环境。 |期间还会有一段VR风景片体验 然而双十一过后,移动版Buy+并没有从此真正进入购物环节,而是悄然下线。据Buy+负责人袁岳峰表示,在这短短的11天里,有八百万用户体验了Buy+功能,他们也因此积累了无数VR销量、VR手机盒子保有量等宝贵数据。 ◆◆◆ 那么VR版的购物体验“Buy+”为什么会突然下线呢? 如果了解VR的同仁,应该很清楚,移动版的“Buy+”购物,甚至称不上完全意义的VR购物体验。整个“Buy+”其实仅仅展示了带着眼镜盒子体验从浏览购物到付款的整个流程,无论是短片体验还是购物情景都缺少与环境的交互,称之为高级360也不为过。 |双十一期间Buy+的移动端体验 “Buy+”视频的第一次亮相,确实惊艳到我们。
但此次放出的体验场景却相差很远。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购物操作的话,不光没有体现出VR的交互特性,甚至还增加了购物流程的繁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阿里的“Buy+”除了第一次体验的新奇感之外,并没有存在的价值。于是它的下架也就成了必然。 VR虚拟现实其实是一场生活情景的变革,要实现VR概念,对现在硬件基础、网络环境和科技条件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准还远远达不到。 目前VR市场尚未打开,效果较好的PC头显类产品售价高昂,一套包括体感追踪的完全满足PC版Buy+配置的产品要大约2万元人民币,受众稀少。
而虽然VR手机盒子价格低廉受众广泛,但手机配置和VR盒子技术都还未成熟,晕眩感与使用效果都不理想。因此手机版的Buy+有如此的体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阿里Buy+负责人袁岳峰 据Buy+负责人袁岳峰表示:“目前淘宝Buy+的目标还是尽可能地复刻线下购物体验,并且未来将会加入时尚秀场元素。正如逛实体商场时也有由装修架构决定的推荐线路,用户在VR购物中其实并不需要太大的交互自由度。”既然如此,那我们就看一下国外公司在研究的VR购物场景。来自意大利的inVRsion公司,不久前发布了一款名为ShelfZone的VR软件,一款为大型零售商和消费品公司设计的VR应用。
|ShelfZone软件的VR购物体验 同样的购物场景,在具备交互功能的虚拟头显上边,可以实现更多更完善的功能和体验。VR的魅力在于其接近现实的交互性以及超越现实的自由度上边。真正要研发VR购物体验,其实是一个科技探索的过程,这样一个技术(VR),进入到产品阶段,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如何让十亿真实的商品成为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展示、触摸、试穿的虚拟商品,这就涉及到对每个物体单独三维建模的问题,这个工作量和耗费的资金成本都是十分惊人的。 而将所有的商品模型置于VR虚拟场景之中,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将非常庞大,现有的互联网带宽恐怕也无法承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VR发展到现在,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交互。
而视频中提到将增加五感模拟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事实上目前除了视觉和听觉,其它几种实现起来都还比较困难。 从目前看来,阿里并没有全新的投入这样庞大的一个科技创新的事业之中,而仅仅是为了复刻线下体验而已。试问一下,如果VR体验和现实生活一模一样,人们有为什么会选择在VR场景中重新经历一遍现实生活呢?。
- 5星
- 4星
- 3星
- 2星
- 1星
- 暂无评论信息